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广场设计探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广场设计探析

时间:2024-11-03 11:30:0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乡村文化广场对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空间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更能传承乡村乡土文化传统、凝聚宗族血亲,体现中国乡村当代乡土文化价值,实现乡村文明复兴。文章以二十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为指引,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当前乡村文化广场建设存在忽略乡土风情传承、设计风貌趋同、公共设施简陋、乡村生态特色不足等普遍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阳春市潭水镇翔南村为例,探析乡村文化广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具体设计理念及其策略,以期为广东乃至国内其他地区乡村文化广场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文化广场;
规划设计;
乡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探索高校环境设计教育资源服务粤西乡村振兴的机理与路径”(2021GXJK322);
2022 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一般项目)“基于‘三生空间的粤西乡土文化景观韧性与存续研究”(GD22XYS33);
2023年度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湛江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ZJ23YB18);
202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用艺术传递乡情——特色墙绘助力粤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研究”(2023ZKDCMS86);
湛江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把发展好建设好新农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文件,有国务院文件82份、国务院部门文件582份、国务院公报207份,如《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全面系统规划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义。“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指出了乡村公共服务空间环境的重要性。基于此,我们坚持以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为指引,采取系统性领悟、改革性创新、创造性实践的方式探析乡村公共服务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一、乡村文化广场的作用及研究意义

《“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开展一村一公园建设”[2]。乡村文化广场是乡村公共服务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公园整体规划布局的重要表现形式,故而对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空间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设计规划好乡村文化广场,不仅能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增加村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同时能传承乡村乡土文化传统、凝聚宗族血亲,进一步提升乡村当代乡土文化价值,实现乡村文明复兴[3]。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广场建设存在忽略乡土风情传承、设计风貌趋同、公共设施简陋、乡村生态特色不足等普遍性问题。为此,需以坚持问题为导向,采取以解决问题为切入途径,用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探寻乡村文化广场规划设计的守正创新,并以阳春市潭水镇翔南村为例,提出具体设计策略及可实施方案,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乡村文化广场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乡村文化广场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发展,新农村建设下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极大改善,许多新农村规划建设了乡村文化广场,为人们提供聚会、休闲、娱乐、学习的公共场所。阳春市潭水镇翔南村文化广场设计团队在编撰“特色民居调查实践”课程及“探索高校环境设计教育资源服务粤西乡村振兴的机理与路径”项目的调研过程中,重点走访了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和阳春市潭水镇的一些乡村,发现当地很多已经建成的乡村文化广场存在诸多短板缺陷,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仅从图1就能管中窥豹,概括起来当前乡村文化广场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及不足:

(一)忽略村史文脉构建,缺失乡土文化气息

顾名思义,乡村文化广场应该是积聚体现乡村文化的公共活动场地。然而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半岛和阳春市潭水镇的一些乡村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完全与此背道而驰,受城市广场设计影响,在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做得十分不够。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天赋异禀的广东湛江原雷州的一些古村落在公共文化活动场地的设计中没能将文化广场设计建造成为宣传乡村乡土文化的主阵地,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广场所应该具有的乡土文化传承功能,又何谈大力彰显乡土文化魅力?其结果,乡村文化广场既没有凸显村史文脉,又没能体现同宗同族的血亲延续,故而乡土文化内涵空洞乏味,乡愁底色也就显得平淡无奇,最终成了一个只有场所形式而无乡土文化认同、体现乡村文化自信的公共活动场所。

(二)无视原有文化资源,缺乏生态理念价值

一些乡村文化广场在建造过程中大拆大建、拆旧建新,没有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盲目扩张修建大型广场造成了环境破坏,有时甚至将原来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建筑推倒重新仿建,而新的建筑景观又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底蕴,不仅没有保护好当地原有的文化资源,而且还造成铺张浪费,有的缺少文化教育宣传画栏,很多时候甚至成了村民堆积农作物的地方,故而没法有规划地举办乡村传统节庆、农事节气活动,或者当地特色的非遗民俗表演活动,不仅没凸显好乡村乡土文化的因地制宜价值,还达不到应有的文化教育作用,不能起到凝聚人心、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设计规划趋附城市,遗失乡村风土人情

近些年,城市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到城市工作生活,农村面临逐步空心化、老年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强势文化对农村原有传统文化造成强烈冲击。许多乡村文化广场受此影响,在建造中照搬照抄城市广场建设模式,如一些建筑面积较大、资金投入较多的乡村文化广场,采用大面积地面铺砖硬化,修建水池、喷泉或楼阁,看似高端大气,实则与农村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显得特别突兀另类,变成了城市广场的乡村复刻版,没有有效结合当地乡村资源特色进行创新性设计和创造性转化,其建筑用材、造型设计、空间规划等没有很好表现出乡村特有的风土人情。

(四)功能设施简陋不全,缺失文化活动三感

受限于资金和场地不足,亦或者设计理念的落后,一些乡村文化广场空旷乏味,只是简单修建了一整块硬化水泥地,再搭建一个舞台或者门楼,不仅毫无美感可言,其配套设施也相当匮乏,完全忽略了其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服务及保障乡村文化生活的主体功能。大多缺少多样化的空间划分,诸如村民健身锻炼场所及休闲娱乐、读书议事的活动空间及其设施设备,使村民对文化广场的认知较为单一,无法在文化广场的活动中获得亲切感、体验感和快乐感,这与乡村文化广场的建设初心相去甚远。

三、乡村文化广场设计理念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要扎实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政府、设计师、艺术家等各方参与力量由于所处的位置和认识的不同,在建设理念上也存在较大差别[4]。乡村建设是去乡村的快速城市化的新村再造,还是保存乡村肌理复兴乡村文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把我们带入悖论[5]。新时期中国艺术乡建艺术家渠岩指出:“乡土文化生态、社会秩序、传统文明精神与‘在地主体尊严的修复才是乡村建设与乡村设计的重中之重。”[6]

随着乡村振兴实践不断深入,乡村建设在与时俱进,有的早已是现代化的新村新貌,有的还继续保留着原始的纯朴,又或者是旧貌与新颜的混合体。因此,当今的乡村文化广场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乡村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其核心要义应当坚持以村民为主体,从人与人的关系思考乡村振兴,尊重在地文化脉络和乡风礼俗,达到重塑信仰、价值认同、凝聚人气、恢复活力的目的[7](如图2)。

(一)彰显村史文脉特色,展示村俗乡土风情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在很长的时间里深受农耕文化影响,乡村孕育了乡土特有的村俗风情,是华夏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要立足于彰显村史文脉特色,将乡村文化广场所具有的展示村俗乡土风情的功用,将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将可打造成乡村旅游集散地、游客服务中心等的服务设施,融入展示乡土特色文化的创新设计中,提升乡村文化人文价值,浓郁乡村特色文化底蕴,增强乡村审美韵味[8]。

一是注重文化创意设计。围绕文化赋能,采取写实或写虚的方式,将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创意设计应用于广场规划、建筑景观,如将民间非遗元素应用于广场主题雕塑、建筑设计等,突出乡村文化的表达,增加广场文化价值。

二是注重乡土风情展示。深入挖掘乡村人文、历史、地理等在地文化资源,将古民居改造为乡村博物馆、文化馆、村史馆,既传承历史底蕴,又展现发展新貌;
对于个别文化资源禀赋优秀的乡村,要深入挖掘提升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文艺表演,用好用活乡村文化广场的舞台,规划举办武术、舞龙、舞狮、锣鼓等特色民俗表演项目,活跃传统文化氛围,同时文化广场的舞台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将相关文艺表演元素应用于舞台设计之中。

(二)守住乡村青山绿水,构建和谐共生文明

乡村文化广场建设应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之本,结合乡村在地生态资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保护中建设,在治理中发展,坚决杜绝盲目扩建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是坚持绿色生态规划。对于一些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实力的乡村,要坚持乡村旅游全域发展思维,着力打造景区式乡村文化广场,配合乡村旅游规划整体布局,将乡村文化广场作为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进行规划设计,让文化广场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对于大部分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来说,要坚持美化村容、环境整治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乡村周边的荒山荒地荒滩、矿山废弃地、退化林地草地、废弃和受损山体等进行改造修建,也可以将乡村文化广场化整为零、分散布局,通过统一协调的设计,合理对乡村的废弃地、拆违地、空闲地、边角地等进行各个局部规划,起到从整体上提升美化乡村环境的作用。在具体细节方面,要注重对小溪流、小池塘等乡村微小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充分做好乡村古树等原生植被保护利用,合理使用当地植被进行种树种草绿化,防止过度城市化、奢侈化的绿化。

二是坚持和谐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好乡村文化广场文化赋能中科教文化宣传教育作用,重视科教文化宣传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资源,以图文、雕塑、数字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宣传,规划设计为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馆、文化雕塑或造型等,让乡村文化广场对内是村民文化科普教育的精神食粮,对外是向外界展示农村文化价值的闪亮名片。

(三)构建乡村特色景观,突出原生文化形态

乡村景观大体包括自然风貌、小巷村道、民居建筑等,是乡村原生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浪潮中,原生态的乡村特色景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改变了原本的乡村面貌,使得乡村风貌更趋向现代城镇化,造成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在逐渐隐去原本传统乡土文化记忆,让乡村原生形态弱化淡化[9]。

一是强化原生形态保护。乡村广场是村民联络感情的重要场地,如林荫下、打谷场、街道边都是村民进行集体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作为村落内部自发形成的活动场地通常兼具多种多样功能,如社交、娱乐和经济功能等,这种土生土长的乡村风情加强了村民之间的沟通,增强了乡村内部凝聚力。当今的乡村文化广场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原生乡村广场的多样化功能作用,并使之成为整个乡村的一个标志性象征建筑,增强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强化原生形态保护,突出乡村特色景观,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唤起那份浓烈乡情。

二是构建乡土建筑景观。在造型设计上,应当注重采用当地乡村古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性外观,或者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设计。此外还可以根据当地古民居建筑风格,搭配木雕、灰塑、飞檐翘角、古朴窗花等艺术设计小品,以体现传统乡土建筑的原风原貌。在建筑材料方面则可就地取材,将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应用于内外墙装饰或者地面铺设等。在色彩搭配上尽量贴合当地环境特点。总之通过对传统乡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扬,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彰显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有效保留乡村原生形态,使乡村文化广场别具特色。

(四)配套完善功能设施,有效提升生活品质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乡村文化广场作为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场所,在设计规划上应注重满足村民健身、娱乐、学习、会议等多样化需要,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一是健全完善广场功能分区。要丰富乡村文化广场的社交、娱乐和经济的多重功能定位,将文化广场作为乡村综合性公共服务空间环境进行布局完善,划分健身运动区、休闲娱乐区、生活服务区、集会活动区等,如规划篮球场、羽毛球场、跑道等室外运动场,满足村民健身需要;
建设规划村委会办公室或者村民党群行政服务中心,服务乡村组织振兴,提供方便村民的公共服务场地;
建设村史博物馆或者文化活动中心,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满足村民阅读、娱乐、休闲、会议等需要;
建设集会活动广场,便于开展乡村民俗表演活动和村民聚会。

二是配套完善相关功能设施。要配套完善各功能分区的相关设施设备,如配备必要的运动健身器材,可对运动器材进行特色设计,可将划龙舟、武术、醒狮等当地专业性传统特色运动项目转化设计为健身器材,将榨甘蔗的石磨转化设计为推力锻炼器材,将划龙舟的划桨转化设计为臂力锻炼器材等,既能勾勒人们对田园乡愁的记忆,活化传承乡土文化,又能实现健身娱乐的趣味化特色化。根据乡村在地乡土文化特点,规划设计乡村文化风情展览馆或者文化墙,展示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提升村民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设置阅览室、会议室、陈列室等,服务村民多样化高品质生活需要,大大提升乡村文化广场的综合服务保障功能。

四、乡村文化广场的设计实践

根据阳春市潭水镇翔南村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农耕文化、传统民居等具体情况,在遵循以上四条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规划设计方案。

(一)守正创新,彰显乡土文化特色

翔南村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村中有燕子岩、望天洞自然岩石景观,附近有马兰风光观景长廊、潭水凤凰山森林公园、春都温泉风景区、阳春凌霄岩等旅游景点。此外,该村农业产业特点突出,主要支柱和特色产业为种植藿香经济农作物,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格局。

那么在规划设计翔南村文化广场时,将文化广场作为乡村全域旅游的景区一部分来打造,在满足当地村民生活需要的同时,将其建设为可供游客驻足休息的场所。因此在选址规划上,选择在省道旁边的位置,兼顾当地村民和来往游客需要。为凸显该村农耕文明发展,规划设计一个农耕小品展示区和文化宣传长廊,利用橱窗展板以农耕文化发展为主线全面介绍该村村史,将当地传统农耕劳动工具和特有的一些石器用具作为景观陈列小品进行展示,让人们直观了解该村农耕历史;
规划设计一个藿香主题展示区,重点以藿香为元素构建景观小品,详细介绍当地藿香种植、收割、储存、加工等过程和藿香全链条产业发展状况。(如图3、图4)。

(二)因地制宜,充分构建自然之美

翔南村处于阳春市漠阳河周边狭长河谷和小平原之中,既有平坦农田又有山地丘陵,漠阳河的支流潭水河及其细流横贯交错其中,多小型湖泽湿地,当地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藿香生长,村内大面积种植藿香。

在规划翔南村文化广场时选择将省道旁边一处池塘湿地进行改造,充分利用藿香本身可作为园林绿化和庭院种植,能更好净化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将藿香作为文化广场绿化植被,既能对广场周围受污染的小微湿地进行生态修复,保留周围古树等原生植被,又能改善广场周围环境,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同时,在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周围民居建筑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营造出错落有致的环境空间,充分利用周边的地形、绿植、水体等,展现层次丰富、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自然之美,使文化广场与乡村环境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如图5、图6)。

(三)突出特色,构建原生景观形态

翔南村村内及其周边峰林此起彼伏,群山环抱、山石林立、突兀峥嵘,其喀斯特地貌十分明显。同时翔南村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于岭南地区,其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建筑外观多灰塑、砖雕、木雕,其风火山墙搭配浅浮雕、石雕等装饰,造型精美,整个建筑色彩淡雅,以青灰为主色调。

突出营造翔南村乡土特色建筑景观,在对翔南村文化广场的地面铺装、墙体装饰等建筑材料选用方面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岩石,广场的主色调以青灰为主,注重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搭配,从而达到村景融合;
在设计文化广场舞台、文化宣传长廊时,将岭南建筑特有的风火山墙、屋顶檐脊应用于景观小品造型设计,大力彰显岭南建筑风貌,构造一村一景、融合发展的特色,充分构建当地特有的建筑景观形态(如图7、图8)。

(四)完善设施,提供多元生活服务

翔南村原有文化广场功能设计较为简陋,只规划了一个篮球场,配置了一些老年人健身器材,看上去极为空旷单调,除了立着的石碑刻字表明其为文化广场之外,其余丝毫看不出文化广场的样子。

遵循乡村文化广场作为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场所,兼具社交、娱乐和经济的多重功能定位的设计原则,将文化广场功能区划分为主入口区域、农耕小品展示区、文化宣传长廊、藿香文化展示墙、文化舞台区、康体健身区、娱乐休闲区等,串联分布在广场各个道路和景观节点上;
配套完善相关设施设备,规划配置有室外景观灯、室外休息座椅、儿童跷跷板等娱乐设施,还包括篮球场地、室外健身运动器材等,满足儿童嬉戏玩耍、年轻人健身娱乐、老年人休闲锻炼的需要。其中,复原设计一个传统脚踏水车置于水池中,既能展示传统农耕用具,又可作为趣味健身娱乐的设施(如图9、图10)。

五、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发展,当前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然而作为乡村重要的公共服务空间的乡村文化广场,在新农村快速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显现出忽略村史文脉构建,缺失乡土文化气息;
无视原有文化资源,缺憾生态理念价值;
设计规划趋附城市,遗失乡村风土人情;
功能设施简陋不全,缺失文化活动三感等诸多问题。着眼乡土人文复兴,秉持重塑信仰、价值认同、凝聚人气、恢复活力的目的,本文提出彰显村史文脉特色,展示村俗乡土风情;
守住乡村青山绿水,构建和谐共生文明;
构建乡村特色景观,突出原生文化形态;
配套完善功能设施,有效提升生活品质的四条设计理念,并视为应遵循的四条设计原则,对阳春市潭水镇翔南村文化广场进行实践性探索设计,获得文化守正创新、规划因地制宜、建筑突出特色、功能设施完善等方面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文化广场的设计规划构想,达到创新性设计、创造性转化的最佳成效,完成尊重和弘扬乡土文化及营造乡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广场的建设目的,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eqid=ccc435740016bbc30000000264819bd4.

[2]中国政府网.“十四五”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06/content_5724986.htm

[3]公伟.传统礼俗空间在乡建中的现代表达:以台江县施洞镇龙舟广场设计为例[J].美术观察,2019(2):152-153.

[4]梅策迎,刘怿.青田计划—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经验[J].美术观察,2020(7):67-68.

[5]吕宙,戚人杰.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村庄规划设计策略探索——以龙山县尖岩村规划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5):130-134.

[6]渠岩.青田范式:一种基于生活样式重建的乡土伦理与设计实践[J].装饰,2019(12):96-99.

[7]李人庆.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J].美术观察,2019(1):22-24.

[8]庞茂琨,李莹.以乡村美育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美院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与实践[J].美术观察,2023(1):16-17.

[9]郑玲玲.云南民族广场的空间塑造与生产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22.

作者简介:钟妍,硕士,湛江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域文化的空间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规划设计乡村振兴 规划设计作品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3期)2022-06-08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中华建设(2019年6期)2019-07-19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规划设计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6年10期)2016-12-13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11期)2016-12-01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11期)2016-12-01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10期)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