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依旧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存在技术落后、污染环境、浪费人力物力等问题。智慧农业发展将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机遇,可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生产格局,且对于产业振兴、乡村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河南省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分显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河南省农业发展迅速,但同时制约智慧农业发展和产业振兴的瓶颈依旧存在。本文基于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农业引领与助推产业振兴的路径,以期对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思路。
1智慧农业价值
智慧农业是采用物联网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利用移动平台管理、经营农业生产,具备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特征。智慧农业即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达到智能化生产,主要包括智慧生产、智慧管理、智慧流通和智慧决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通过运用智慧农业系统,可实现更加精准和安全育种,及时、全面获取作物生产数据,为种苗培育创造更适合的环境,改善农业生态。借助摄像头、传感器等可实现农业的远程管理与控制,大幅提升农业管理效率,可将测试点信息以图表或曲线方式显示给管理人员,根据各类信息反馈自动实现灌溉、降温、喷药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将传统农业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可打造全面的农业流转和营销体系,优化交易流程。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智能化生产方式有效拓展了农业经营规模,可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智慧农业能够为生产全过程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农民也可以便利地获取各种资源、学习新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管理和销售信息。智慧农业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手,有助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和现代化发展,可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的同时,也可促使城乡之间经济得到循环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1]。
2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
2.1主要成就
河南省人口和粮食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乡村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8%,水资源丰富、常年气候温暖。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河南省乡村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显著成就。小麦是河南省标志农作物,河南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的30%左右,且比例在不断增长。玉米、瓜果类产品产量也稳定增长。河南省坚持农业供给侧改革,高标准农田面积不断扩大,彰显出了河南省作为“中原粮仓”的农业实力。近些年,河南省以面、肉、果蔬等农业产业为总抓手,加工农产品在市场上占有很高份额,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农业品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省内非常有名的农业品牌已有600多个,双汇、思念、白象等一些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建设发展迅速[2]。
2.2存在问题
2.2.1科技助推作用不明显
现阶段,河南省乡村振兴工作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也依旧存在着发展劣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不断扩大,但科技对产业的助推作用尚不充分,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科技对乡村产业的贡献率还是较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江苏、广东等省份。农业科技推广是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有力举措,也是乡村产业飞速发展的动力,但一些乡村地区明显存在科技推广不到位、技术更新缓慢等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各地产业发展情况不同,科研机构所提供的科技服务不能精准聚焦到各地产业的实际问题中,限制了其效益的发挥,对地方经济振兴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2.2.2资金支持不足
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由于支农资金涉及部门较多,很多产业项目重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对乡村产业发展所需金融服务进行精准引导。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加大了对乡村产业项目的帮扶力度,但是在财政资金下发过程中,很多县级部门没有良好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导致资金浪费。乡村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一些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很少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大额资金,农民融资能力非常有限,产业发展融资面临挑战[3]。
2.2.3其他问题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而很多青年大学生或农业科技人才都留在城市工作,较少回到农村,乡村产业发展缺少高素质人才。另外,还存在产业振兴主体与模式单一、产业振兴规划缺乏创新性、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实施支撑不足等问题。
3智慧农业引领河南省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
3.1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在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科学技术,是智慧农业引领与助推河南省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引起先进科技来培育良种,推广无公害化肥,以科技手段減少病虫害,保障农作物产量。应用人工智能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情况,实施智能化灌溉、施肥和除虫。可建立集数据共享、智能分析等功能的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完善农业大数据标准规范机制。激励科研机构加强对智能设备、新科技的研发,鼓励其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在人才方面,强化对现有农业人才的技能培训,建立专业化的智慧农业人才队伍。也需要政府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待遇水平,鼓励有识之士投身智慧农业建设,落实人才返乡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人才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全面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引领全省产业振兴。
3.2以大数据技术作为产业振兴新抓手
大数据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大数据应用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在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宽带速度,建设产业信息系统等,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为解决乡村产业金融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大数据金融风险控制平台,分析与整合乡村产业大数据信息,保障金融资金的安全。针对农业产业风险大的问题,建立大数据保险体系,分散产业风险,保障农业主体利益,增加乡村产业的抗风险能力[4]。
3.3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技术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集生产、检测、加工、销售和运输于一体的智能化物流体系,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产业质量监督、态势感知和辅助决策中的作用。适应互联网时代下农村网购快速发展需求,搭建电商平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市场,鼓励更多的农业人才参与到互联网经济中,实现线下和线上结合发展。优化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更好的支撑条件。并加大对乡村振兴农产品品牌、特色文化的宣传,提高乡村产业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及信息意识[5]。
3.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民是乡村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要重视并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培训力度,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和能力,打造出更有素质、更懂科学技术、经营能力更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满足智慧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乡村家庭农场经营者等经营主体的培育,选拔当地优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到农林高校、农业企业及科研机构接受相关教育,了解最新的科技、市场信息,然后对其他主体进行帮扶指导,共同投入到乡村产业振兴建设中。
3.5现代金融力量支持产业振兴
河南省很多农户缺乏现代金融支持,存在融资能力有限、贷款资金不足的问题,贷款额度有限,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引进等。对此,在乡村地区定期开展金融科技知识宣讲活动,提高农民金融素养。在一些发展模式基础较好的县市,优先纳入普惠金融试验试点,探索惠普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延伸金融服务网点,以现代金融力量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促进乡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动力。另外,也可强化农村信用建设,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振兴需求与主体信息,与公安部门、市场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更新信贷信息,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资金支持[6]。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基础。目前,河南省智慧农业和产业发展还存在各種问题,为真正促进乡村振兴,需发挥出智慧农业的引领作用,从科技支撑、人才支撑、资金支撑、信息支撑等方面发力,加快河南省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郑建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智慧农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20-23.
[2]刘晓波.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解读[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1,(10):18-19.
[3]王晓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乡村产业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21.
[4]申振东.以大数据作为乡村产业振兴新抓手[J].中国乡村发现,2019(2):94-99.
[5]吴锐侠.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2):131-133.
[6]张占仓.全面推进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若干政策建议[J].河南科学,2021,39(3):479-48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性计划“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县域发展新路径研究(2023-ZDJH-088)”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杨延萍)
猜你喜欢河南省智慧农业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5期)2022-06-05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5期)2022-06-05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22年6期)2022-06-05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2年4期)2022-04-26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有智慧的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6期)2014-07-22智慧派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