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区,隶属辽宁省丹东市。 是丹东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地处丹东市东南部,总面积123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振兴区下辖7个街道、3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振兴区常住人口423538人。民国,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6篇
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篇1
乡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经验汇报材料
党的十九大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目标,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蓝图。这是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加快建设xx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一、着眼产业兴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我乡牛、果产业发展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把产业开发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任务。一是不断优化发展思路。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xxxx”的思路,坚定种果、养畜目标不动摇,从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经营入手,全力推进“果转型、牛扩量”。二是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现代苹果栽培技术,新建矮化密植示范园xxx亩。鼓励农户分散养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饲料生产、杂粮加工、电子商务等配套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三是努力提升发展效益。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招商建办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产业协会、家庭农场、-2-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发展效益。二、着眼生态宜居,努力改善农村环境。十九大报告指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我们今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是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任务,按照“绿化+景观”的思路,加快实施大地增绿工程,完成春季造林xxx亩,积极开展“生态扶贫”,培植生态底色。二是大力实施基础配套工程。突出抓好水、电、路、房等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村社道路硬化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土地整治、旧村改造等措施,努力实现宽带络、安全住房全覆盖。三是大力实施环境治理工程。以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为抓手,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建立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逐步实现村庄环境保洁常态化、规范化。三、着眼乡风文明,繁荣发展先进文化。xxx乡历史文化深厚,村风民风淳朴。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着眼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一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利用党建微信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等平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扶持培养一批产业带头人、文化乡贤等乡土人才,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弘扬向善向上社会正能量。二是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依托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充分挖掘xxx红色文化,加快xx民俗村建设进度,传承发展xxx等民间传统文化,同步配套文化广场、乡村舞台等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持续促进乡风民风转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创评活动,抑制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培树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社和谐的农村社会新风尚,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民风持续好转。四、着眼治理有效,切实加强社会治理。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结合乡情实际,坚持自治、法制、德治并举,努力促使农村社会崇尚新风、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一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推行产业发展“四链”模式,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选优配强乡村班子,着力培育一支扎根基层、创新创业、致富带富的农村带头人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学习宣传农村法律法规,规范落实“三务”公开等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对农村低保、扶贫资金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镇村发展的重大事项,必须依法依规办理。三是切实加强平安乡镇建设。建立健全镇村管理、服务、协调功-4-能,严厉打击村霸,重拳出击黄赌毒和邪教组织,主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五、着眼生活富裕,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我们将把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抢抓政策机遇,精心谋划扶贫项目,持续培育增收产业,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一是全面落实国家扶贫政策。重点聚焦“六个精准”,落实“七个一批”,乡村干部既要当政策的宣传员、讲解员,又要当脱贫的指挥员、战斗员,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全力落实到户帮扶措施。按照“一户一策”要求,研究制定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坚持把攻坚的重点群体放在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上,实现群众需求与政策帮扶的无缝对接。三是努力实现全镇脱贫目标。对标脱贫指标,紧盯短板弱项,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精神,以敢死拼命、只争朝夕的精神,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时不我待,迎难而上的“挑山工”姿态,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切实提高扶贫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这次研讨会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补齐我镇农业农村短板,力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展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为加快建设xxx贡献新力量。
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篇2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我们要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九个着力点。
1、提高站位,优先发展。要不断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2、规划先行,有序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精准对接,三规合一,科学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合法合规推进实施,防止拔苗助长,防止盲目造城,处理好人和地、产业与环境、村镇与生态的关系,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效益。
3、产业驱动,集约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坚持产业驱动,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实现村镇集约发展。
4、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篇3
[经验交流]推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推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百业兴。近年来,嵊州市始终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绿色导向”三原则,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不断整合资源、集合技术、融合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20XX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44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新路子。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资源,不断提升资源输出能力
嵊州市整合政策、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实现资源要素有机融合、有效激发,加快了产业兴旺的推进步伐。
(一)整合了政策资源。一是加强统筹协调。组建嵊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融资开发,推进土地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以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工作。二是加快项目实施。近年来,立项1个现代农业园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三界镇长桥村、蒋镇村;实施2个省级试点项目——嵊州市蔬菜全程社会化服务、嵊州市车架湖畈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项目;新开工1个“十大农业种植基地项目”—— 中茶所嵊州基地项目,2个“十大农产品加工农旅项目”——现代新有机农业基地项目、瑞丰农业食用菌生产线及加工项目。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市委、市政府每年出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政策意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农业品牌建设。同时充分整合项目资源,“筑巢引凤”,通过嵊籍同乡会等桥梁,积极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吸引有实力的浙(嵊)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农业项目。20XX年农业有效投资亿元。
(二)整合了土地资源。一是进行土地区域化流转。推动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组建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加快土地向园区内项目规范有序流转,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集聚区、示范区。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二是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开展国家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与人民银行、农办等相关部门协同运作,增加农村融资渠道,解决了多种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20XX年,累计登记经营权抵押贷款191 笔,金额万元。三是全面推进农村规模化经营。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我市共有13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3家;家庭农场108家,省级以上19家。
(三)整合了人力资源。一是加强科研合作。注重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中国茶叶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科院、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茶叶实验基地”、“院士工作站”、“农业‘三新’技术试验园”、“林特产业外聘专家联络室”等,引进高科技、高效益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并着重在转化、示范、推广上下功夫。二是注重技术人才。聘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家为产业技术顾问,使每一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有1-2个技术顾问,在市农林局建立“专家联络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在嵊州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三是挖掘民间人才。完善推行农技大师服务制度,结合现代农林产业的实际需求,组建了粮食、畜牧、蔬菜、茶叶、水果、香榧、竹笋、花木、蚕桑、生态文化等10个嵊州市农林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在田间地头建立“大师工坊”,着力提高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民间“草根人才”的作用,成为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
二、集合技术,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立足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种子工程、源头工程,创新理念,大胆开拓,着力解决农业生产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问题。
(一)推行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提出“一多一少一恒定”的理论,即: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减少人工的干预,保持一定区域内某种物种总量的恒定。全面实施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现全行政区域、全主导产业“全覆盖”;试点并推广各种作物套种,充分利用光照和空间、时间资源,通过茶榧套种、榧稻套种、果草套种等,实现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与经济发展共赢的目标,形成了一批“一亩山万元钱”基地。全市推广种植山稻1万多亩,其中榧稻套种山稻属全国首创,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县市。
(二)建设种子“源头工程”。一是建立优质长毛兔原种繁育中心。通过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和提升全国长毛兔生产向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浙系长毛兔种质提升,培育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国家品种——浙系长毛兔。目前全市长毛兔平均年产毛量达到1800g,良种普及率达到100%。二是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库。在中国茶叶研究所实施的第二期项目中,引种3000多份茶树种质资源,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茶叶科学技术创新的“第一车间”和世界上茶树品种最丰富的“茶博园”。三是打造粮油新品种展示核心示范区。建设农田连片230亩的浙江省粮油作物新品种“看禾选种、稻穗争锋”展示核心示范区,集中展示示范水稻和玉米、大豆、油菜等品种,用于品种区试、新品种示范展示、科普实验等,以筛选出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早稻推广新品种,推进全省水稻绿色发展。
(三)推广适用“三新”技术。一是推广优良新品种。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基地,积极组织筛选,引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全市良种覆盖率在99%以上。二是推广先进新技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推进试点示范等多种方式,加快推广新型成熟技术。积极推广香榧嫁接、遮荫、雄榧培育等矮化优质早产实用技术;尝试香榧网收技术;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全域推广商品有机肥。三是推广高效新模式。通过推广新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农业效益。在崇仁赵马、甘霖马塘、长乐联塘、黄泽镇(甲青、灵溪、渔溪)建立了4个示范方近2000亩的水稻基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基本实现水稻全生育期不适用杀虫剂,平均亩产达800斤,同时降低农药化肥成本和劳工成本,为农民增收450多万元。
三、融合产业,不断植厚资本盈利能力
着力做好农业园区“接二连三”文章,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在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既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原料,又通过二、三产业发展提升资本盈利能力。
(一)做强种植业。该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实施农业“1150工程”,推进产业振兴先锋基地发展。“11”即“一区一镇”,推进以飞翼农业为核心的三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以越剧小镇蓝城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甘霖果蔬特色农业强镇创建。“50”即实施50个示范农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工作,突出“茶叶、花木、香榧、水果、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兼顾其他产业,加快对种养加一体、生态养殖、立体种养、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合理组合应用,做到行业覆盖,示范引领,建设一批像飞翼、蓝城、华发、中茶所基地、明山茶厂等示范农业基地,将现代农业产业振兴先锋基地打造为高效生态农业的集聚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二)做深加工业。一是做大集聚区。在经济开发区建设面积达3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落户农业加工企业146家,年产值亿元。二是做强区域品牌。制定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注册“越乡龙井”、“嵊州香榧”区域公共品牌,实行“母子双商标”运作,通过“引进来”举办和“做出去”参加有影响的展示展销会,不断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三是做精加工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如“百帆农业”对木本油料产品进行“冷压榨”技术攻关并初步成功;如“华发生态”建成年产10000吨生物基降解材料和5000吨绿色软体包装产品现代化生产线,都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三)做优服务业。一是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确定20XX年为农业品牌提升年,出台,着力实施六大具体行动。经过近一年实施,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举办20XX中国(嵊州)苗木采购大会,吸引了千余家苗木供应商参会,现场促成订单金额约亿元,意向订单16亿元;举办20XX年龙井茶品牌管理媒体通气会暨第十八届“华发杯”越乡龙井传统炒制技艺争霸赛活动。召开20XX嵊州市‘嵊县桃形李’首届新闻发布会;与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20XX年浙江农业之最“嵊县桃形李”擂台赛暨“羲之”品牌推介活动,使20XX年桃形李销售单价每斤上涨2-3元,农民增收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9%。二是以电商拓宽销售渠道。目前越乡龙井、嵊州香榧、嵊县桃形李、嵊州糟货、嵊州榨面、嵊州年糕等特色农产品都已进入网上销售,仿古家具网店达6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嵊州市四明山蜂业有限公司实现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在腾讯、京东、一号店开设分店。另外越乡龙井开设网上专卖店58家,还在福建东南大宗商品交易所、贵州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进行网上现货交易,成为龙井茶类首个现货上市品牌。
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篇4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5篇
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5篇
【篇一】
“今天县妇联请来了家政老师给我们妇女们上课,学到了母婴护理、妇女健康保养知识,让我们收获很大。”8月19日,2019年xx县第五期巾帼家政服务免费培训班在该县xx镇开班,当地50多名妇女乐滋滋地参加了培训。
xx县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妇女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贡献新的巾帼力量。
该县坚持把促进妇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教育培训、项目扶持、宣传引领、创建基地,提升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和能力,带动更多妇女创业就业。该县妇联联合人社局、扶贫办、总工会等单位举办了以“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4场,为831名女性解决了就业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巾帼家政服务培训”“育婴员技能培训”等培训计划,不断扩大妇女就业面,提升妇女就业率。该县通过支持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手工编织、电子商务等妇女发展项目,帮助更多妇女实现了创业梦想。位于鹅公岭侗族苗族乡的xx震宇工贸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吸纳留守妇女112人,成功帮助留守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xx镇妇女于月连创办了xx合丽眼镜有限公司,目前已解决了17名妇女就业问题。
该县健全健康扶贫关爱机制,实施农村适龄妇女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今年上半年,该县为3320名35至64岁农村妇女和城镇低保妇女进行了“两癌”免费检查,为2018年38名获救助人员每人发放了“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中央彩票专项基金10000元。同时,积极加强健康教育,推广“湘女关爱保”健康保险,降低妇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目前,全县参保人数4088人,为19位受保妇女理赔6.78万元。
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篇5
乡村振兴存在主要问题建议
X.X土地稀缺,项目落地艰难。现有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在走访调研中,村干部们反映最为集中的便是土地问题。在现有的土地政策下,土地使用权归各家各户,村集体无土地支配权,即使有合适的项目也无法上马。有的农民出于各种原因,宁愿土地荒废也不愿把手中的闲置土地流转出来。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村民担心土地一旦流转,就不再属于自己支配了,久而久之会丧失土地使用权。二是有的村民不相信土地流转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益,缺少流转的信心。三是有的村民不愿看到不属于自己宗族的人带领村集体发展经济,故意不参加土地流转,甚至从中作梗,唆使其他村民也拒绝参加。因此,对现有的农村土地分配体制进行改革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X.X产业缺失,集体经济薄弱。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而目前X县多数乡村村集体几乎没什么收入,即使有点收入的,也是依赖出租土地或林场,或尚处于较低层次、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无优势产业支撑,发展前景黯淡。
X.X班子薄弱,无力担当重任。农村发展好不好,班子是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后现代乡村时代,有点知识和能耐的本村人大都在外地發展,这导致村干部整体素质难以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重任。
X.X人气不足,发展动力欠缺。乡村要振兴,人气是根本。但在后现代乡村社会中,农村人口老龄化,仅靠内生是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气的需要的,专门人才就更是无从谈起。走入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村落,很少能够看到有人出入,偶尔能够看到的也是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缓步行走的黄狗。这是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乡村现实。乡村振兴,无人难兴,必须想方设法恢复乡村人气,让外出的人想回来,能回来,让村外的人愿意来,喜欢来。
X.X素质较低,制约乡村振兴。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客体。没有农民这个主客体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乡村的现代化。而农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素质的现代化。一个沿袭着落后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缺少知识,缺乏素养的农民群体,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乡村现代化的主要依靠力量。
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篇6
某村乡村振兴经验交流材料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会议,下面我从xx村基本情况、乡村振兴建设情况及下步发展规划三个方面,做如下经验交流发言: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米脂县城东20公里处,系xx政府所在地,由原xx村和xx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xx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xx亩.全村共有xx个村民小组,共xx户1304人,其中女615人,男xx人,党员xx名,是全县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一年来,xx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立足村情民意,顺势而为,朝着经济富美、环境优美、村庄靓美、民风淳美、生活和美的“五美乡村”目标迈开坚实的步伐.
二、乡村振兴建设情况
一年来,全村按照上级要求,全力将xx村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目前,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村级组织建设全面加强.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实施,村上组织专题会议,成立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将示范村建设项目摆在了突出位置.同时,村“两委”多次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并深入农户家中走访调研,广泛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制定了《xx村乡村振兴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的重点和目标.通过落实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
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以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示范村建设、引领村民增收致富,切实激发了党员群众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内生动力.
二是乡村治理模式不断完善.按照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的目标,我村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行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良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全面修订完善**村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观念,引导农村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破除陈规陋俗,成立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委员会,摒弃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做法,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配合上级部门严厉打击各类黑恶势力,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营造**村和谐稳定的氛围,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三是产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村是个传统渔村,历史以来,渔民们以外海捕捞作业方式为生,海洋渔业依旧是**村渔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多年来,**村渔民不断改变渔船类型,大力发展既有利于保持渔业资源,又能提高捕捞效益的灯光诱捕、远洋运输、“船多具”等渔业作业方式,同时将木质更换为钢质船舶,将小船变更为大船,为了更合理科学的捕捞作业,增加产量,提升收入。**村利用海洋的强势发展,通过对海洋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与调整,推广更加广阔与多样的,并适宜多品种、多模式、立体化的养殖开发,引进深水养殖产业、大型网箱养殖技术,大力推广发展网箱养殖和海带、紫菜、海参养殖,
还邀请相应领域的专家与技术人员作为在线的服务与指导,为产业转型保驾护航。而随着各类养殖业的发展,衍生了鱼品饲料销售业,村内好几户村民都开设了鱼品饲料经销店,为渔民转型就业多了一条渠道。
我村充分利用地处海边的有利条件,对空闲的集体土地进行改造,建设育苗室,然后将其出租给村民培育鱼苗,目前,村中村民已开设盛源水产合作社、畅兴水产养殖合作社两家。我村联系有关渔业技术部门加强对鱼类育苗产业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加大对鱼类育苗产业的宣传力度,注重抓好经营模式创新,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动产品质量上档次上水平,扩大市场影响力,吸引外地的客户进前来交易。盛源水产合作社、益畅水产养殖合作社建成投产后,可年培育6300多万尾,实现销售收入800多万元。拓宽了渔民的增收渠道,未来发展趋势良好,为乡村振兴探索了新路径。
四是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农村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我村已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三个关键,实现村庄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完善,旅游设施齐备,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奋斗目标。
我村重新审视发展模式,重构发展路径,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渔村旅游及个性海产品加工的资源优势,作为摆脱产业内生困境的重要“突破口”,拟将中心渔港海上新型渔排开发成海上度假园,开创以休闲渔业、近海垂钓等具有鲜明渔村特色的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