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河北乡村文化振兴困境与实践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河北乡村文化振兴困境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4-01-07 15: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梁博宇,王福如,聂书法,张 宁

(1.河北经贸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2;
2.澳门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 澳门 999078;
3.衡水学院 美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同样突出,乡村振兴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提供了伟大实践和探索。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而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载体,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1]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结合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求,如何在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河北省2018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指出,要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特别是着重强调发展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河北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道路。

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活跃的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达到42个,位居世界第一。国务院也已公布了5批1 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含3 610个子项,共3 06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和设区市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也发布了数量可观的省级、市级和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2]在这些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中,大部分分布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土壤,是世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从农耕文化演变而来的一种精神追求,在国家统一、民族文化认同、民族与文化自信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社会价值观念的重构和“乡愁”情感的认同,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良好的乡风民规的形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稳定剂。[3]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乡村文化和精神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关键,文化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通过创新创造转化为乡村产业资源,继而发挥乡村文化的经济功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

河北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智慧的燕赵人民创造了缤纷多彩、形式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北省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55项。河北省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河北几千年的农耕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传承和保存下来的文化积淀依然具备旺盛的生命力,在河北甚至中国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河北省非物质文化,河北省出台了《“十四五”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规范和保护并举,传承发展与科技创新同行,有力促进了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乡村。河北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出台了《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河北乡村振兴的要求。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五个促进方面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河北省把繁荣农村文化,提高乡村文明程度作为河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举措和目标。[4]在河北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中,明确指出非遗要服务于重大国家战略,并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点任务,制定《河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在全省开展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依托全省非遗项目,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组织和生态振兴;
培育和扶持一批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好的非遗带头人,助力乡村文化人才振兴。[5]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更在于乡村的灵魂——文化振兴。实现乡土文化的文明转化和时代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河北省制定出台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发展规划的政策文件,旨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和问题。

(一)乡村人才流失的现状

河北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公报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 481.64万人,占比60.0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 979.4万人,占比39.93%;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1 324.11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1 048.51万人。[6]显示出河北省长期受制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资源不匹配,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乡村常住人口大量外流、乡村文化振兴缺少相关人才参与的现状,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主体青黄不接,甚至出现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觅传承人的尴尬局面。

大量青壮年入城务工,导致农村形成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体的留守群体。这些留守群体成为承担乡土文化建设重任的主要载体。儿童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但由于教育制度的局限,乡村学校只注重课程教育,缺少乡土文化教育,反而形成了追逐城市文化的现象,甚至一大部分儿童,跟随父母进城务工,入城教育,也造成了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从城市农民工学校的发展数量可以看出,农民工子女随迁入学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大量存在。与之而来的是,随着手机、网络、电子游戏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工具的出现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留守儿童对于乡村文化的认知,产生了远离乡村文化追逐城市文化的现象。[7,8]

(二)乡村文化产业薄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放开的人口流动政策,加快了城市吸收农村人口的速度。农村人口大量转入城市,不仅仅是一种人口流动,更是一种价值导向的选择。随着现代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传统的小农经济和乡村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物质化的追求成为农民的生活追求。随着现代资本进入河北农村和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极大冲击了河北乡土文化的精神属性,乡土文化产业在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抛弃,转而追求价值更高的现代产业。[7-10]城市政策在招揽非遗传承人、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群,也导致乡村文化产业缺少支撑主体,从而也导致了河北乡村文化产业空洞化发展。在政府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中,乡村文化产业依然是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三)乡村文化组织能力不足

近年来,河北省相继出台了多项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关的政策文件,也给出了一些政策举措和目标任务。但当前河北乡村文化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统筹规划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导致定位不科学,盲目追求高大上,甚至部分官员盲目追求政绩,大拆大建,使原有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严重破坏;
在有些地方,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忽视文化建设,对乡村的文化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农村的文化硬件发展严重滞后。因此,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振兴文化,还需要在组织保障上给予重视,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确保乡村文化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建设引领

加强组织建设引领,不仅仅是强化组织建设,更是驱使组织内成员产生内驱动力,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建设乡村文化振兴。[11]加强组织建设引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建立省市县三位一体的组织培训架构。依托党校、大学等对村干部、村集体组织成员以及返乡人群,开展不同程度的党性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学历提升教育、技术培训教育等,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一批留得住、想干事和会干事的人才队伍。

第二,加强村级文化组织建设。省财政设立村级文化组织专项建设经费,鼓励和引导市县两级设立村级文化组织专项建设经费,从省级层面开展村级文化组织示范点建设,并给予一定的配套建设经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竞争性奖励,市县两级财政根据发展规划,分布实施,争取五年内实现全覆盖。通过村级文化组织建设,有效提升河北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促乡建,加强党员干部的引领表率作用,动员和发挥好村党员干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带动村民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

(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创新利用能力

第一,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和整理,针对其中的优秀思想、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进行二次创作,制作成宣传标语、行为守则、乡土教材等易于传播和教育的宣传材料。[10]

第二,建立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媒体资源库,鼓励省内高校、文化企业和设计机构以非遗为核心开发系列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立河北网上非遗,通过现代传播途径,向世界展示河北非遗的文化形象。

第三,依托高校设立乡村非遗传习所。在全省各地级市高校设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非遗传习所,设立非遗传承传习基金,鼓励和扶持农村有志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融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

(三)复兴乡村非遗工坊

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日渐式微,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过程中,复兴乡村的传统手工艺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一项主要课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乡村文化产业复兴的开发条件,如衡水内画、蔚县剪纸、易县易水砚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这些传统技艺都有着巨大的产业潜力。通过复兴乡村非遗工坊,结合乡村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业,实现“非遗+产业”的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12]

(四)“走出去,引进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既需要政府政策引领、发挥村民内生动力,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非遗产业的发展源于乡村,通过现代传播途径进入社会被大众熟知,但很大程度上,许多非遗文化不被人们所知悉,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宣传推广,另一方面是非遗项目难以走出乡村。“走出去”是指让更多非遗项目形成有效的产品和易于传播的素材,通过产品、媒体内容等形式向外传播。“引进来”是指通过外出乡贤、外来人口参与非遗项目的打造,特别是引进社会资本注入乡村资本洼地,通过资本力量带动乡村文化再生。[13]“走出去”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引进来”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非遗文化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宣传,鼓励社会大众关注乡村是乡村振兴长效发展的一种有效机制。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的一环,做好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文化振兴要用好用活非遗文化资源,运用市场运作加快推进非遗与现代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非遗发展模式,从而建构出具有河北特色文化的现代化非遗文化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北经验”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让河北的非遗文化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成为全国的标杆。

猜你喜欢河北河北省文化遗产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农机(2022年7期)2022-10-11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河北金融年鉴(2021年0期)2021-08-25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河北金融年鉴(2021年0期)2021-08-25河北省河北金融年鉴(2021年0期)2021-08-25与文化遗产相遇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河北省河北金融年鉴(2020年0期)2021-01-21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4期)2018-12-05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伙伴(2018年1期)2018-05-14《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文化遗产(2017年1期)2017-02-13

推荐访问:河北 文化遗产 振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