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汉语词汇,拼音为qiáng guó,名词性意思是在国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国家,它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拥有巨大的资源和军事力量。动词性意思是使国家富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强国有我征文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1年强国有我征文3篇
【篇一】2021年强国有我征文
我的中国梦征文强国梦
我的中国梦征文 强国梦
手握红木画卷,古香之气氤氲而生,细细看来,卷轴上盘绕着一条东方之龙,便觉手中之画卷将要活了过来,好像挣脱你的手掌,似乎是一种沉睡千年的梦,急不可耐,将要挣脱束缚。
这画卷里有你,有我,有无数的记忆,也有无数的希冀。
红色的主体色,代表了你我赤诚的热血。
近代中国的屈辱辛酸,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从国家的繁荣昌盛,到近代的没落,面对国运的衰退,最新崛起的势力,在反抗。康有为戊戌变法,是一脉红色的热血,李大钊等人的思想传播,还有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哪一个不是在中国这块质朴的土地上迸发出的最新鲜最红润最赤诚的热血呢?国家的兴衰,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那些人才能在第一时间里,树立起挽救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啊!
黑色的战旗,代表了你我忠贞的决心。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中国的象征。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血管中流淌着的始终是中国人的血液。朱自清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与闻一多一起,被毛泽东称为体现了我们民放的精神气概。陆蠡、郁达夫们同样心里飘扬着坚定的旗帜,他们用时间、用青春,用坚定的立场表达了对国家的支持、以及他们心中为中国繁荣昌盛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决心。
蓝色的天空,代表了你我纯真的希冀。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已为强国梦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梦想的蓝图早已绘制完成,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去实现。张平宜、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从抓紧教育做起,孟佩杰、吴斌从跟紧道德之风做起……还有很多人都在为此努力。面对“钓鱼岛事件”,一少年说,我们的少年要比日本更强,我们的国家要比日本更强,这才是根本上的抵制日本,而不必采用“抵制日货”的手段。他的这番话让我欣慰地发现,强国之梦正在传递着。
关上画卷,不禁回味,放下卷轴,从现在起承接这份强国之梦。
【篇二】2021年强国有我征文
科技强国,文化兴国――我的中国梦小时候,看到同村的一些小伙伴总是整天吃的喝的零食不断,我好生羡慕,便哭闹着向妈妈要。妈妈看着破旧的泥瓦房叹息地对我说:“乖,你得好好念书,等将来有钱了,想吃啥就买啥。”
从4岁开始,每次看到村里的小学开学,别人家的孩子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的情景,我总是羡慕地跟在后面,这时,父亲总是对我说:“孩子,爸爸保证:有一天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背上书包上学的!”
当我7岁时,国家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村里新建了一栋教学楼,我终于可以和村里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安心上学了。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看着和蔼可亲的老师,闻着书本发出的书香味,我的心情是多么的雀跃啊!
由于我天资聪明,从小我念书的悟性就很好,二年级便能写好几百字的作文,认识的生字也比同学多很多。小学教过我的老师都认为我是个可造之才。记得我上学的第一天,父亲亲自给我整理好书包,并郑重地对我说:“现在你已经是一个读书人了,你一定要好好用功,不然你就要跟放牛娃一样了!”虽然那时我还不懂得父亲眼中的深意,但是在我小小的心灵里,我知道了读书是一件神圣而又光荣的事情,能够上学读书是可贵的,也是不可以懈怠的。所以我一直都很认真的学习,从不让我的功课落下。从小学至初中,我的作文差不多每一篇都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考试成绩年年都是班级第一。我的学习成绩让父亲很欣慰。相反的是,我的哥哥却把书念得一塌糊涂。于是,父亲就把光耀门楣的希望放在了我身上,督促我千万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尤其是初三毕业那年,因为母亲病重等的一系列变故,父亲狠心让大哥辍学,从此他对我的期望更加殷切了。
读高中时,我家的情况更加糟糕。父亲因为劳累过度,两次意外坠楼,摔断了一条腿、一条胳膊,从此行动不便;已经在鬼门关走过一趟的母亲又旧病复发,卧床不起;家里养的几头猪又莫名其妙病死了……种种不幸使我家整日愁云笼罩,看着鬓已白、背已驼、日益苍老的父亲,我真的非常难过。我真的不忍心再看着父亲为我的学费而没日没夜地奔忙,于是我产生了辍学的念头。终于熬到放暑假了,我一个人去了广东打工。
临近开学,父亲开始打电话催促我返校。实在搪塞不过了,我便鼓起勇气告诉父亲我要辍学的想法。父亲一听很震惊,继而大发雷霆:“难道你也要步你大哥的后尘吗?!你太让我失望了!”后来听我妈说,父亲气得三天三夜没睡好觉。没多久,父亲又打电话来,这次他跟我说了很多,从父亲刻意平静下来的话语中,我知道了父亲的故事,知道了父亲曾经的梦想。
父亲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不仅读书勤奋,字也写得很漂亮。父亲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念大学,做一名博学多才的大学生。他也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然而,因为兄弟姊妹多,家境贫困,身为长子,准备上高中的父亲却不得不遵从爷爷的要求,辍学回家当起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从此父亲变得沉默了,常常一个人拿着自己以前的书本发呆。尤其是当他看到自己的同学上学时,高高兴兴地从他干活的地里经过的时候,他总会默默转过身去,等他们走远了,才又转过身来,目光却紧紧尾随着他的同学,直到很远、很远……
父亲是那么聪明,虽然他不能继续上学了,但是他自己学会了很多种手艺。他十二三岁时便会烧窑、打砖,我家盖猪圈时所用的所有砖头,都是父亲一个人一块块打出来的。父亲又是一个砌砖的好手,又很细心踏实,所以远近村里的人家要盖房子时,总是乐意请父亲去帮忙;就连我家现在住的那一层楼,都是父亲一块砖一块砖、一把浆一把浆砌成的。父亲还会开车、修车、做木匠活、嫁接果树、设计沼气池等,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才。父亲从不埋怨生活的困苦,唯一的遗憾就是再没有机会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
听了父亲故事,我终于明白是我伤了父亲的心。我也很为父亲难过,如此优秀的父亲,却终生与大学无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民,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我常想,如果父亲可以念大学的话,那么现在的他肯定能成为社会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吧?
如今,父亲把他的梦想交给了我。父亲说,他不想我们兄妹几个也跟他一样,一辈子只能守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老死在一片荒芜的山野之间。要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父亲还说,我是他最优秀的孩子,所以无论如何,他都会把我送进大学的校门。听了父亲的话,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深深的期望,因为我就是他沉重的希望啊!而我却无情地差点让他的梦想再度破灭!
【篇三】2021年强国有我征文
2021《教育强国》专题片观后感心得大全_看教育强国有感
《教育强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于20xx年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70年来的变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xx专题片《教育强国》观后感
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兆通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开展集中观看《教育强国》专题片活动。全体教师共同观看了《教育强国》专题片“立国之本”,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石家庄市西兆通小学校长任俊清同志强调全体教师要时时思考,不断求索,做好适应时代发展与变化的创新型教育工作者,为西兆通小学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支部书记师岩广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20xx专题片《教育强国》观看心得
九江市长虹小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
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把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并且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纪录片《教育强国》观看结束后,全体教师深受感动,并表示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们的努力,因此,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把握教育的基本方向,共筑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20xx专题片《教育强国》观看体会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史实+数据”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尤其是20xx年到20xx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20xx年、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