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事迹材料 >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范文(通用3篇)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范文(通用3篇)

时间:2022-05-20 2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国:汉语词汇大国:2015年冰川网络研发的电脑客户端游戏大国:2009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3篇

第一篇: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大国工匠周永和与毛胜利人物事迹介绍

周永和 巧手拼就世界最大“天眼”

40多万块面板,逐一编号烂熟于心。脚踏实地,中国工匠为天文事业贡献卓越。

2021年3月,中国超大射电望远镜建设项目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天坑里正式动工,它被简称为“FAST”。“FAST”工程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口径500米的球面反射镜,依托在巨大的索网结构上,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

周永和是中船重工武船集团的起重工,有18年从业经历,曾参与过诸多国家重点工程,但面对这个世界级的大镜子,他也深感无从下手。FAST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板多达40多万块。周平和和工友们先把100块小反射面板组装成规格不一的4000多块大反射面板,其中单片最大面积约120平方米,最大重量超过1吨。由于强度低、容易变形,而且由“小镜片”组合的曲面,形状并不整齐划一,把它们一个个起吊数十米高,空中运送数百米,下落安装,不能有一点磕碰污损,面板相互间的吻合误差不能超过两毫米,这简直是一个前人从未领教过的挑战。周平和他们从圆规中得到启迪,决定以“FAST”大球面的中心为圆心,在离地面50米的高空中,用现代机械架起“半径型”的吊运系统,一个圆规式吊装体系就成型了。周永和精心研究安装图,每一块面板编号多少,在什么位置,尺寸大小,他闭上眼睛都能说出来。

2021年7月3日,位于中国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板的吊装,历时11个月的主体工程正式完工。“FAST”属于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世界射电天文科技领域的巅峰之作,中国射电天文将因为拥有这件神器而领跑世界。它能够以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灵敏度,开展从宇宙起源到星际物质结构的探寻。甚至还可能用于搜寻地外文明的通讯信号,寻找外星人。

全世界乐于探索宇宙的人们都将能够分享这个威力无比的“天眼”所探寻到的太空奥秘。他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脚踏实地的中国工匠们对人类天文事业的卓越贡献。

在人类的探索之路上,工匠破解了创造之路上的无数难题,保证了人类的求索之路永续延伸。

毛胜利 当了29年晒纸工,依古法造出“三丈三”大宣纸。

在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晒纸工毛胜利和上百位工匠在进行着“造大纸”的实验生产。这种大幅面宣纸按照尺寸规格,被称为“三丈三”,宽度3.6米,长度达11米。

纸张成型的第一关键环节就是捞纸。手工捞纸讲究的是精细,听水的声音,感知竹帘晃动的韵律。在号子声中,44人将均匀附着纸浆的一幅特制的巨大竹帘抬出水面,形成了一张湿漉漉的宣纸。“捞”出来的“三丈三”大纸帖一层层叠码成摞,放平压实,缓缓挤出水分。再经过一天的烘干后,三丈三的命运就交给了晒纸的三位工匠。在古代,湿纸干燥的工序是在太阳下面晾晒,现在改在了室内,用加热了的“焙”来烘干。毛胜利用白粗布浸透米汤,快速地涂抹到焙面上,作用是让纸张贴得平整严实。米汤的浓淡程度,与焙面的温度如何搭配,全是影响晒纸质量的重要因素,这都要靠工匠的经验来把握。

一切准备就绪,毛胜利站上了3米高的平台,他要把一张30多平方米的又薄又软的湿纸一刷一刷地定在加热的焙面上。第一刷尤其重要,它要为整张纸端端正正地定位。行业里把大纸贴上、有把握按下第一刷的工匠叫“头刷”,是不容置疑的大拿。

除了定位的功力之外,毛胜利的顶尖技艺就是他的“刷子功夫”,手法干脆利落,稳准快实,连贯流畅,直如行云流水,绝无拖泥带水。湿润柔软的大纸张在焙面上平平整整,没有一个气泡,不出一条褶皱,不留一道刷痕,更不许有一点撕裂,毛胜利已经把自己的这把刷子练到了化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二篇: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大国工匠周永和与毛胜利人物事迹介绍

周永和 巧手拼就世界最大“天眼”

40多万块面板,逐一编号烂熟于心。脚踏实地,中国工匠为天文事业贡献卓越。

2021年3月,中国超大射电望远镜建设项目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天坑里正式动工,它被简称为“FAST”。“FAST”工程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口径500米的球面反射镜,依托在巨大的索网结构上,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

周永和是中船重工武船集团的起重工,有18年从业经历,曾参与过诸多国家重点工程,但面对这个世界级的大镜子,他也深感无从下手。FAST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板多达40多万块。周平和和工友们先把100块小反射面板组装成规格不一的4000多块大反射面板,其中单片最大面积约120平方米,最大重量超过1吨。由于强度低、容易变形,而且由“小镜片”组合的曲面,形状并不整齐划一,把它们一个个起吊数十米高,空中运送数百米,下落安装,不能有一点磕碰污损,面板相互间的吻合误差不能超过两毫米,这简直是一个前人从未领教过的挑战。周平和他们从圆规中得到启迪,决定以“FAST”大球面的中心为圆心,在离地面50米的高空中,用现代机械架起“半径型”的吊运系统,一个圆规式吊装体系就成型了。周永和精心研究安装图,每一块面板编号多少,在什么位置,尺寸大小,他闭上眼睛都能说出来。

2021年7月3日,位于中国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板的吊装,历时11个月的主体工程正式完工。“FAST”属于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世界射电天文科技领域的巅峰之作,中国射电天文将因为拥有这件神器而领跑世界。它能够以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灵敏度,开展从宇宙起源到星际物质结构的探寻。甚至还可能用于搜寻地外文明的通讯信号,寻找外星人。

全世界乐于探索宇宙的人们都将能够分享这个威力无比的“天眼”所探寻到的太空奥秘。他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脚踏实地的中国工匠们对人类天文事业的卓越贡献。

在人类的探索之路上,工匠破解了创造之路上的无数难题,保证了人类的求索之路永续延伸。

毛胜利 当了29年晒纸工,依古法造出“三丈三”大宣纸。

在宣纸的故乡安徽泾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晒纸工毛胜利和上百位工匠在进行着“造大纸”的实验生产。这种大幅面宣纸按照尺寸规格,被称为“三丈三”,宽度3.6米,长度达11米。

纸张成型的第一关键环节就是捞纸。手工捞纸讲究的是精细,听水的声音,感知竹帘晃动的韵律。在号子声中,44人将均匀附着纸浆的一幅特制的巨大竹帘抬出水面,形成了一张湿漉漉的宣纸。“捞”出来的“三丈三”大纸帖一层层叠码成摞,放平压实,缓缓挤出水分。再经过一天的烘干后,三丈三的命运就交给了晒纸的三位工匠。在古代,湿纸干燥的工序是在太阳下面晾晒,现在改在了室内,用加热了的“焙”来烘干。毛胜利用白粗布浸透米汤,快速地涂抹到焙面上,作用是让纸张贴得平整严实。米汤的浓淡程度,与焙面的温度如何搭配,全是影响晒纸质量的重要因素,这都要靠工匠的经验来把握。

一切准备就绪,毛胜利站上了3米高的平台,他要把一张30多平方米的又薄又软的湿纸一刷一刷地定在加热的焙面上。第一刷尤其重要,它要为整张纸端端正正地定位。行业里把大纸贴上、有把握按下第一刷的工匠叫“头刷”,是不容置疑的大拿。

除了定位的功力之外,毛胜利的顶尖技艺就是他的“刷子功夫”,手法干脆利落,稳准快实,连贯流畅,直如行云流水,绝无拖泥带水。湿润柔软的大纸张在焙面上平平整整,没有一个气泡,不出一条褶皱,不留一道刷痕,更不许有一点撕裂,毛胜利已经把自己的这把刷子练到了化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三篇: 大国工匠24位人物事迹

大国工匠顾秋亮和李刚人物事迹介绍

顾秋亮 眼看、手摸,就能判断发丝五十分之一的误差。

中国船舶重工的钳工顾秋亮的绝活也在手上。他凭着精到丝级的手艺,为海底的探索者7000米级潜水器“蛟龙号” 安装特殊的“眼睛”,他安装的
“眼睛”可以承受海底每平方米数千吨的压力,在无底黑暗中神光如炬。深海一直是人类所知甚少的冥茫世界。2021年7月,中国的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来到了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这里的深度是11034米。蛟龙号的观察窗与海水直接接触。面积大约0.2平方米的窗玻璃此刻承受的压力有1400吨重。而观察窗的玻璃与金属窗座是异体镶嵌,如果二者贴合的精度不够,窗玻璃处就会产生渗漏。安装蛟龙号观察窗玻璃的时候,顾秋亮必须把玻璃与金属窗座之间的缝隙,控制在0.2丝以下,这是不容降低的设计要求。顾秋亮和工友们把安装的精度标准视为生命线。0.2丝,约为一根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么小的安装间隙却不能用任何金属仪器接触测量。因为观察窗玻璃一旦摩擦出细小划痕,到深海重压之下,就可能成为引发玻璃爆裂的起点。靠着眼睛观察和手上的触摸感觉,能够判断一根头发丝五十分之一的0.2丝误差,这的确是神技。不仅如此,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顾邱亮纯手工打磨维修的蛟龙号密封面平整度也能控制在2丝以内,因而人们称呼有这个能力的顾秋亮为“顾两丝”。

为了练成这门功夫,顾秋亮把一块块铁板用手工逐渐锉薄,在铁板一层层变薄的过程中,用手不断捏捻搓摸,让自己的手形成对厚薄的精准感受力。手指上的纹理磨光了,但这双失去纹理的手却成了心灵感知力的精准延伸器。

李刚 闭上眼也能连接好小盒子里密如蛛网的线路。

1965年7月,北京1号线地铁开建,采用地面全挖掘式的方法,长安街为此大开膛。如今,中国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地铁交通网,预计到2021年中国将有45座以上城市建有地铁。但是看不见哪一处工地为了建地铁而把整条街道大开膛。这全靠开凿地下隧道的终极武器——盾构机。

在中国中铁装备集团的车间里,工匠们正在忙碌。他们要率先制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蹄形盾构机,将能够直接开凿出马蹄形隧道。接线盒在盾构机上是“神经中枢”,整台盾构机的电路系统被50多个接线盒所控制,每个接线盒都有100多根电线经过,形成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直接决定着盾构机的行动能力。从世界上第一台盾构机诞生到现在,初始结构的盾构机接线盒虽然曾经有过一代代的高手试图予以改进,但最终还是只能原样不动。但中国马蹄形盾构机的整体创新却要求中国工匠必须改变那个全世界同行都未曾撼动过的“祖宗之制”。而且这个重大改进是紧迫的限期完成的。从第一台国产复合式盾构机的电气组装到现在,李刚已经高质量地完成了300多台盾构的电气系统组装。四年前,李刚研发制造的盾构机核心部件液位传感器打破了国外企业的百年垄断,性能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次,李刚发起的技术冲击目标依然是世界第一。马蹄形盾构机的电路系统拥有4万多根电缆电线,4100个元器件,1000多个开关,如果其中有一根线接错,一个器件使用有误,就会导致整个盾构机“神经错乱”,甚至线路会被大面积地烧毁。李刚投入的这场技术改进是风险巨大的。而它所要求的精细、精准、精微、精妙,几乎时时在挑战着人类操作的极限。58天的殚思竭虑,李刚终于设计出了一套与马蹄形盾构机相适应的新型脑神经系统。

新型接线盒改造成功,此刻距马蹄形盾构机预定的出厂时间也只剩10多天了。但李刚的一切相关工作依然是快而不乱,稳中求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李刚说,“我的职业操守就是,把自己的每件事情做好,一点小事情也必须要认认真真去做。”

李刚和工友们的工作成为马蹄形盾构机项目推进的重要保障。2021年7月17日,世界首创的中国马蹄形盾构机成功下线,表明中国实现了异型盾构装备生产的全面自主化,也标志着世界异型隧道掘进机研制技术跨入了新阶段。中国工匠们站到了这个领域的世界巅峰。

在历史上,科学蕴含在实用技术中;在现代,技术与科学并称。手上有绝活的工匠都是充满科学精神的研究型人才。他们精到无极的手艺不仅仅在手上,更在不懈探索的心思里产生。

巅峰匠艺的核心是“精”:心有精诚,手有精艺,必出精品。这些精品也许并不总是能够惊天动地。但它们却总会让一份令世人敬重的工匠精神传递久远,贡献人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