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复习知识要点(2022年),供大家参考。
高三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古代史 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 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 2、商:宗法制、王权与神权紧 西周的政治制度
1 1、 、 西周的分封制
(1)
目的:拱卫王室,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
内容:A、具体分配内容:土地、人民
B、对象:王族(鲁、晋、燕、卫);功臣(齐);先代贵族的后代(宋)
C、权力:再分封、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
D、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
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以王族为主体;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诸侯权力过大,独立性较强。
(4)
影响: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疆域;保持西周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播周文化,中华文化圈逐步建立;诸侯国权力过大,独立性较强,地方分权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5)
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自身的局限性),汉初,明初曾采用分封。
2 2 、西周宗法制------西周政治典型特征
(1)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2)目的:解决利益分配(明确土地、财产、权位的传承),巩固统治。
(3)内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最大的特点
②等级秩序:A、血缘等级:确立大宗和小宗尊卑关系
B、政治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 (4)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将家庭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 (5)
影响:A、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王权的稳定
B、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 贵族政治
C、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宗族观念:修家谱、祠堂、族规、祭祖、尊祖敬宗;重视血缘传承:血缘亲疏、重男轻女,寻根问祖,思念亲人等;思想观念:忠孝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男尊女卑、等级贵贱、任人唯亲、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D、形成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的文化认同心理。
3 3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 4 、 维护工具:
:礼乐制度→强调维护等级 5 5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4)等级森严 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1 、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 君主专制制度和 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1)
君主专制制度: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会导致 中央官制演变,表现为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
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会导致 地方行政制度、选官、监察制度演变,表现为 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
(3)
二者之间的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 2 、形成条件
(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和脆弱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
(2)政治:地主阶级维护本身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王朝。
(3)思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3 3 、特点
(1)皇权至上(专制、人治)
(2)两对矛盾长期存在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
4 4 、影响 (1)积极 A、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加强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利于调动全国人力、物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C、文化: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2)消极 A、政治: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B、经济: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C、文化: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背景: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全国,结束割据。
二、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 1 、君主专制的演变(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A、创立: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B、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A、“三公”:即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
B、“九卿”:负责具体事务。
C、朝议: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以备皇帝裁决。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君主专制的失误。
D、特点:分工合作,相互牵制,皇帝操纵大权;家国一体,封邦建国时代的痕迹。
2 2 、中央集权的演变(地方制度):郡县制
(1)实施:春秋时期产生,秦朝把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推广到全国。
(2)内容:“郡”直属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职责;“县”(道)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亭)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影响: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
3、选官制:军功爵制:提升秦国战斗力。
4
4、思想专制:焚书坑儒、挟书律 三、影响
(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皇帝专制,实施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四、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官制、监察制度)
一、 君主专制( ( 中央行政机构) ) 的演变
1 1 .西汉 (1)汉初: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内(中)外朝。
内朝:亲信近臣组成,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拥有决策权
外朝: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遭到削弱,执行权 2 2 .隋唐:确立、完善
三省六部制 (1)机构及职责:①中书省草拟诏令。②门下省审核封驳。③尚书省(下设六部),执行。
(2)特点:①分权制衡,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②分工合作,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3)影响:①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对皇权也有一定的约束,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③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3. 宋朝:二府三司制(分权、重文轻武、内外相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内容:设置“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 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和三司分掌军权和财权。
(2)特点:分权(一职多官)
(3)影响:相权一分为四,加强皇权;权力过于分散,降低办事效率。
4. 元朝:省院制:废三省,只设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枢密院主管军事。
5.:
总结:(1)总原则:皇权至上
(2)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分化相权的主要方式:分割相权;启用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 二、中 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汉朝 (1)汉初:
郡国并行制----中央与封国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基本解决了诸侯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设 刺史制度,监察地方----东汉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唐朝 (1)道、州、县三级制; (2)唐中后期在边境重镇设 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 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朝 (1)路、州、县三级制; (2)
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加以监督;
结 果 :
地方权力大大削弱 (3)设 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4)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更戍法;灾年招兵买马 元朝 (1)创立行省制度,全国十个行省,两个特别的行政区划:
“腹里”:中书省直辖地区,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及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3)行省制影响: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奠定明清以后行政区划的初步基础;中国省制的开端;
三、选官制度的演化
1、夏商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贵族依靠血缘出身享有特权垄断政权。
贵族政治 2、战国—秦朝:军功爵制
3、两汉:察举制:(1)含义:地方官推举人才,中央决定任免。(2)标准:举孝廉。
(3)评价:具有封闭特征,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含义:中正官依据出身门第评定品级,中央根据品级授官。
(2)标准:出身、门第、血缘
(3)影响:贵族政治;官吏被世家大族所控制
5、隋—清(605—1905):科举制:
(1)含义: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标准:才能 (2)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唐玄宗礼部高官主持考试;“诗赋取士”
宋 大大增加了录取人数;使用糊名、誊录制度;王安石变法
明清八股取士 (3 3 )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4 4 )影响:
积极: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为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了前提。
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保证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利于文化传承。
⑤以考试成绩为授官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⑥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巩固。
消极:重才学,轻品行;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禁锢思想;不利于选拔创新人才;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官本位社会的发展。
世界影响:①唐朝:朝鲜、越南引用。
②启蒙运动时期传到欧洲,对英国乃至欧美的近代文官制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③现代中国的公务员考试由此延伸而来。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地方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化、体系化、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人才激励、人才流动等
四、监察制度的演化 1、内容:(1)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汉: 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地方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督察院等。宋代通判监督知州 2、:
评价:(1)一定程度上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2)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其以为皇帝服务、维护皇权为基本原则,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五、总结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 三条主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方势力不断削弱;
官僚体系不断完善。
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 明朝政治制度(废丞相,设内阁)
(一)
明太祖废丞相
1、原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废行省,设三司,中央集权加强,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丞相胡惟庸案。
2、过程:1380 年,废丞相,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3、结果:(1)君主专制强化;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易出现君主独裁专制或导致宦官专权。
(2)繁杂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二)明成祖设内阁 1、演变历程:明太祖设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设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形成
明宣宗设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地位上升
明神宗时
“内阁首辅”,
“大权尽归内阁”——全盛 票拟即秘书起草的处理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其意见的认可或否定。
2、特点:(1)地位: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职权:职权不明,不能正式统帅百司。
(3)内阁的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后期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后期导致导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4、丞相与内阁的异同?
(三)特务政治:厂卫制度——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明太祖:锦衣卫;明成祖:东厂;明宪宗:西厂;明武宗:内行厂。
二、清朝政治制度
(一)中央:军机处 1、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重大臣充任;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快捷、保密性强、决策封闭。
4、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密折制度: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二)
地方:
1、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 2” 、清朝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明朝...
推荐访问:高中历史复习知识要点 要点 复习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