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工作要点 > 结合工作谈四史【5篇】

结合工作谈四史【5篇】

时间:2022-05-24 15:30:02 来源:网友投稿

《工作》是埃曼诺·奥尔米执导的剧情片,Loredana Detto和Sandro Panseri出演。该片讲述了一个15岁乡下男孩到米兰的大公司谋职的经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结合工作谈四史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结合工作谈四史5篇

【篇一】结合工作谈四史

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二十五史中的精华。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本纪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 第七(虽非皇帝,司马迁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 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 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 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 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 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

三皇本纪 (司马贞补,有些版本收录此篇)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 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 第一(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礼论》及《议兵》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礼记》《乐记》来代替正文)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 第三(原“兵书”篇散佚,后人把原“律历书”拆分成“律书”和“历书”两篇)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 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 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 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 第八

世家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 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 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 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 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 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 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 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 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

列传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叔齐列传 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 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 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 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 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 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 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 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 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 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 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 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 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 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 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 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 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 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 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 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 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 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 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 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 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传 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十四 东越列传 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十五 朝鲜列传 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传 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 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 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 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 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 第六十七(未阐述诸侯国之俗,仅记司马季主之事。)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 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 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汉书》又名《前汉书》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删去“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自班彪起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历时四十多年。注疏汉书者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后汉书》

除体例上的创新外,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如,他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他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在《杨震传》中,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清代乾隆年间的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 《后汉书》中华书局版《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进而又评价其论赞的影响说:“《旧唐书·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赞,别为一书欤!”这是赞誉范晔《后汉书》史论对后世史学的影响。他还指出“司马彪《志》详述制度,较《史》、《汉》诸《志》为稍变其体,后来《晋》、《隋》诸《志》,实仿其例。”(《后汉书提要》)揭示出司马彪《续汉书》志对后世史学的影响。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   

《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等,诸如党宦之争、党锢之祸、图谶盛行等史实,皆赖其保存记录。《后汉书》还学习了班固的《汉书》,保存了东汉学者大量有价值的论著,于人物传记中附载,如《崔寔传》中载其《政论》一篇,《桓谭传》中载其《陈时政》一篇,《张衡传》中载其《客问》、《上陈事疏》和《请禁图谶》等三篇,《蔡邕传》载其《释诲》一篇,等等。这些论著,都是研究东汉社会的珍贵史料,且对后代社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若不是范晔附录书中,恐怕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   

《后汉书》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制,但又有所创建。清人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史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范晔在《后汉书》中亦继承了前人的纪传体制(保留“纪”、“传”、“志”的体例,在人物传记中亦采用独传、合传、类传的形式),但又有所创建:凭着自己对史学的领悟,他在《后汉书》中取消了“表”,以后史家竞相效法;在人物类传方面,除承袭《汉书》的《循吏》、《酷吏》、《儒林》等类传外,凭着对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剖析与理解,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而后6种类传为后世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承袭,“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消”(邵晋涵:《江南书录》),使缘乎东汉历史的体例获得了超越时序的永恒的史学价值;在合传方面,范晔受类传编纂的影响,不拘时序把有相似点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写(但又不同于类传),这使编者更易于编写,而读者更易于理解把握所传人物,对后世史学编纂亦有很大影响。范晔新增类传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了。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范晔所新设置的七个类传,除《党锢列传》以外,对后世史家影响是比较大的。多数类传都为后来的史家所沿袭。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虽比不上司马迁所著《史记》那样,创立纪传体史书的宏规,也没有如班固撰《汉书》那样,建立纪传体断代史的范例。但是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类传的设置。《史》、《汉》类传比较少,一方面是社会历史现实反映还没有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还没有顾及到这些方面。例如刘向在西汉末写了《列女传》,《汉书》为设置这一类传是完全有条件的,而班固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又如儒林、文学的分别立传也是有必要的,《汉书》没有分立,到范晔才实现了这一客观需要。从《后汉书》新增了七个类传以后,纪传体史书的类传名目,大体上就齐备了。后来的纪传体史书只在个别传目有所增减外,基本固定下来了。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做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之论。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他说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举。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   

《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为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纪传体是一种综合体裁,在这种体裁中如何统筹全局,详略得当地再现史实,是个很棘手的问题。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他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这方面的成就。   

范晔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本传中说他“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而尤以“善为文章”著称。他修撰的《后汉书》被列为“四史”之一,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举世公认。至于他的诗文,范晔自言所作不多。其临死前于狱中所作的《狱中与诸甥侄书》,内中包括他的自我总结、写作的甘苦感受、关于写作的心得体会及对《后汉书》的自序等内容,内容丰富,曲折详尽。关于作文,文中论曰: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时虽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缋,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趋,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   可见范晔正确地认识到了写作中“文”与“意”的关系及声韵运用的重要性,这可作为理解其文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范晔还富有音乐才华。他长于弹奏,犹擅长演奏琵琶,且能谱制新曲。文帝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为自己弹奏。另外,又据其本传载:“(晔)性精微,有思致,触类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损制度,世人皆法学之。撰《和香方》……”可见范晔的才华是多方面的。

《三国志》

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

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哗 120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朝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朝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朝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朝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 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朝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朝 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张廷玉等 332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篇二】结合工作谈四史

为推动学院党员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校开展了“四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

借助5.18国际博物馆日的线上活动,商学院于2020年5月19日安排党员观看周公馆原创情景短剧“思南路上的雾海明灯”和云游四行:讲述四行抗战纪念馆背后的故事这两个直播录像,每位党员都认真提交了学习小结。

《思南路上的雾和汉明灯》把我们带到了周恩来的家,走近了他。证明了房子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支持者,携带沉重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有理想,有追求,推翻民主制度和血,汗,现在房子站在艺术的方式认为像灯塔一样,指引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别忘了,我希望你支付,坚定奉行民主,和平,和爱国主义。

云游四行,让我们跟着镜头一起重温了淞沪会战的烽火岁月。在这里谢晋元所率领的“八百壮士”经过浴血奋战,打退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击毙日军200余名,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展现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决心。“四行仓库”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坚定信仰,在和平年代不忘初心,永远奋斗!

【篇三】结合工作谈四史

四史小报

史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

《后汉书》南宋绍兴刊本《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篇四】结合工作谈四史

;

【篇五】结合工作谈四史

学习“四史”体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这一教科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学习“四史”,让我们从党发展壮大的历史新中国砥砺奋进的历史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XXX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多次对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四史”,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学习“四史”,就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深入学习“四史”,就要进一步增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不渝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的信心,切实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深入学习“四史”,胸怀“国之大者”。XXX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深入学习“四史”,就要深入了解全党是怎样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讲政治、顾大局,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才得来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胜利。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大局下,尤其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深入学习“四史”,树牢为民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危害人民利益、违背人民心意的各种势力和各种现象作斗争,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和拥护,获得奋勇向前的根本力量。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深入学习“四史”,就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扎根于人民,紧紧依靠于人民,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深入学习“四史”,强化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担当奋斗史。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深入学习“四史”,就要系统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深刻铭记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牢牢把握共产党人担当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心中增添敢于担当的正能量。深刻认识到,面对前进路上将会越来越复杂的风险和考验,我们必须努力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强化担当意识、提高担当能力,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

图书馆付昱

推荐访问:工作 谈四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