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宁疗护演讲稿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安宁疗护演讲稿4篇
第1篇: 安宁疗护演讲稿
医院安宁疗护见习心得体会1200字
作为一名医院人员,在这里能够感受到生与死的离别。很多事情在这样伟大的面前,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在这里更能感悟到一名医者的情怀。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医院安宁疗护见习心得体会1200字,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一看,希望大家都能体会医护工作者。曾经在学校的狭小宿舍里,我为开题这件头等大事抑郁失眠。当我担心着可能要重新换题,再把开题重来一遍时,接到学校通知到**市中心医院安宁疗护病区进行见习。来到病房,看到走廊里熙熙攘攘,走道两边的轮椅,来往倒垃圾的陪护,病房里传来的护士和患者的笑声,忙碌的白色背影……我的内心竟然平静下来了,我意识到,爸爸的话是对的,自己这点小事在生死面前不值一提。我们都是万千人类中的一个个小单位,我们从小就知道人有生、老、病、死,这也是生命的变化规律。一个生命的降生可以给一个家庭带来欢声笑语,一个生命的离去会让一个家庭阴云密布,人们可以轻松地谈论地一位老人的逝去,可当牵涉到自己血脉相连(心心相印)的亲人时,每一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从生到死,或者说“生”与“死”有何差别呢?“生”,其实是别人可以感知到“他”活着,“他”可以支配自己的肉体;死,不过是别人眼中的“他”了无生气,只是一具肉体,“他”可以掌控自己吗?不知道,我们只能看到“他”已经不能支配自己的身体了。也就是因为这个未知,多少人恐惧夜不能寐,多少人陷入深渊:重症监护室外的孝顺儿女们,他们要求医生不放过一丝一线的希望,无论怎样都要让妈妈还能躺在那里,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在休息,其实他们心里格外清楚,怕是要永远见不到妈妈了,他们担心妈妈到了“那边”会过的不好,他们不想只能见到照片里的妈妈。可是,谁又能知道,妈妈离开了这个复杂让人疲倦的世界会不会过得更好呢,她只是没有办法让你知道呀!在这里一个多月的日子里,护士长和各位老师们的照顾让我特别感动,但让我更加感动的是科室老师们对患者的珍视,嗯,用珍视这个词丝毫不为过。有人说,医院是反映人情冷暖的地方,我非常赞同,但这里也更能反映出一个医者的情怀。每天早上跟着老师们床旁交班、查房,我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看着薛主任拉着满身臭气的患者的手嘘寒问暖,努力地为贫困患者节省医药费,对胡搅蛮缠的患者家属仍报以微笑,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医护人员要做到的爱心和同理心的真实展现吧!一位老太太有轻微的抑郁,不愿与人交流,不配合治疗。我在走廊里闲逛的时候,看到老奶奶的管床护士雅文老师坐在小板凳上,正笑着跟奶奶聊着什么。悄悄地走近一看,雅文老师正握着奶奶的手,商量着等输完液就带奶奶下楼晒太阳呢!我也关注着,自告奋勇地要求和老师一起下去。冬日暖阳下,奶奶围着红头巾坐在轮椅上,老师站在一旁,指着旁边花园里红艳的牡丹花说,阿姨你看!我赶紧用手机把这个温暖的场景定格下来。知道奶奶喜欢听音乐,雅文老师就带着吉他和自己初学的几首小曲趁下班时间给奶奶弹了几首。悠扬的琴弦伴着轻柔的歌喉,奶奶躺在床上似睡未睡,虽然没有言语,我们心里都清楚,奶奶已经在慢慢敞开心扉,雅文老师是那个敲门人。秋天的落叶会引起人的悲悯,更何况是一个人的离去呢?常规医疗是在关注人的善始和如何延缓人的死亡,与常规医疗不同的是,老师们在做的是善终的大事。我们和其他的医者相比,从治疗理念开始就是不一样的,老师们会感觉无所适从,会有比一般科室老师更大的压力,但是毕竟“善终”这件事情被我们忽略了太久,怎么可能会一蹴而就呢?老师们的勤恳和热情终会有所回报的。
第2篇: 安宁疗护演讲稿
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
安宁疗护实践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
一、症状控制
(一)疼痛。
1.评估和观察
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生及持续的时间,疼痛的诱发因素、伴随症状,既往史及患者的心理反应;根据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疼痛评估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连续评估并记录疼痛控制情况。
2.治疗原则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药物止痛治疗五项基本原则如下。1)口服给药。2)按阶梯用药。3)按时用药。4)个体化给药。5)注意具体细节。
(2)阿片类药物是急性重度癌痛及需要长期治疗的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长期使用时,首选口服给药,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给药,必要时患者自控镇痛泵给药。
(3)镇痛药物使用后,要注意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结合病情给予必要的其他药物和或非药物治疗,确保临床安全及镇痛效果。同时要避免突然中断阿片类药物引发戒断综合征。
3.护理要点
(1)根据疼痛的部位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2)给予患者安静、舒适环境。
(3)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缓解疼痛症状时应当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4)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疼痛教育,鼓励患者主动讲述疼痛,教会患者疼痛自评方法,告知患者及家属疼痛的原因或诱因及减轻和避免疼痛的其他方法,包括音乐疗法、注意力分散法、自我暗示法等放松技巧。
4.注意事项
止痛治疗是安宁疗护治疗的重要部分,患者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止痛治疗,规律用药,不宜自行调整剂量和方案。
(二)呼吸困难。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病史、发生时间、起病缓急、诱因、伴随症状、活动情况、心理反应和用药情况等。
(2)评估患者神志、面容与表情、口唇、指(趾)端皮肤颜色,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体位、外周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心律等。
2.治疗原则
(1)寻找诱因的同时应努力控制症状,无明显低氧血症的终末期患者给氧也会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
(2)呼吸困难最佳的治疗措施为治疗原发疾病,保持气道通畅,保证机体氧气供应。
(3)但在不可能做到的情况下,阿片类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具有中枢活性的治疗此类呼吸困难的药物,应明确告知呼吸抑制、镇静的作用机制。
3.护理要点
(1)提供安静、舒适、洁净、温湿度适宜的环境。
(2)每日摄入适度的热量,根据营养支持方式做好口腔和穿刺部位护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不易咳出者采用辅助排痰法,协助患者有效排痰。
(4)根据病情取坐位或半卧位,改善通气,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原则。
(5)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氧疗。
(6)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呼吸肌功能训练。
(7)指导患者有计划地进行休息和活动。
4.注意事项
(1)呼吸困难通常会引发患者及照护者的烦躁、焦虑、紧张,要注意安抚和鼓励。
(2)呼吸困难时口服给药方式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症状或呛咳,可考虑其他途径的给药方式。
(三)咳嗽、咳痰。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咳嗽的发生时间、诱因、性质、节律、与体位的关系、伴随症状、睡眠等。
(2)评估咳痰的难易程度,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和有无肉眼可见的异常物质等。
(3)必要时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理状态等,评估有无发绀。
2.治疗原则
(1)寻找咳嗽的病因并进行治疗,如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哮喘,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抗生素治疗感染,质子泵抑制剂及促动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抗胆碱药物治疗唾液过多误吸,调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
(2)在原发病不能控制的情况下,阿片类药物治疗有效,需告知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等副作用。
(3)对于局部刺激或肿瘤所致咳嗽患者,可予以雾化麻醉剂治疗。
(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营养支持方式,嘱患者多次少量饮水。
3.护理要点
(1)提供整洁、舒适、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2)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诱因,注意保暖。
(3)对于慢性咳嗽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多次少量饮水。
(4)促进有效排痰,包括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和雾化疗法,如无禁忌,可予以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体位引流以及机械吸痰等。
(5)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正确留取痰标本并送检。
(6)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正确配合雾化吸入。
4.注意事项
(1)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祛痰还是适度镇咳为主,避免因为剧咳引起体力过度消耗影响休息或气胸、咯血等并发症。
(2)教育患者及照护者呼吸运动训练、拍背及深咳。咯血、气胸、心脏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应谨慎拍背、吸痰。
(四)咯血。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咯血的颜色、性状及量,伴随症状,治疗情况,心理反应,既往史及个人史。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等。
(3)了解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检查结果。
2.治疗原则
(1)安宁疗护原则以积极控制少量咯血,预防再次咯血。
(2)尽力缓解大咯血引发的呼吸困难和窒息症状,避免刻意延长生命的抢救措施,如输血、气管插管,介入、手术等治疗措施。
3.护理要点
(1)大咯血患者绝对卧床,取患侧卧位,出血部位不明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2)及时清理患者口鼻腔血液,安慰患者。
(3)吸氧。
(4)观察、记录咯血量和性状。
(5)床旁备好吸引器等。
(6)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
4.注意事项
(1)避免用力拍背、频繁吸痰,注意言语及动作安抚,必要时使用镇静类药物。
(2)对有咯血风险的患者应加强预防性宣教及沟通,使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3)咯血期间避免口服药物,可予以其他用药方式。
(五)恶心、呕吐。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伴随的症状等。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脱水表现,腹部体征。
(3)了解患者呕吐物或细菌培养等检查结果。
(4)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2.治疗原则
寻找引发症状的诱因及病因,如消化、代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有针对性的治疗。
3.护理要点
(1)出现前驱症状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预防误吸、呕血。
(2)清理呕吐物,更换清洁床单。
(3)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
(4)记录每日出入量、尿比重、体重及电解质平衡情况等。
(5)剧烈呕吐时暂禁饮食,遵医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注意事项
适度的言语或非言语安抚,协助清理呕吐物及患者肢体活动,尽早纠正诱因及使用对症处理药物,预防误吸、消化道出血、心脏事件等。
(六)呕血、便血。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呕血、便血的原因、诱因、出血的颜色、量、性状及伴随症状,治疗情况,心理反应,既往史及个人史。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精神和意识状态、周围循环状况、腹部体征等。
(3)了解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便潜血等检查结果。
2.治疗原则
(1)寻找可能的诱因或病因,酌情停止可疑药物、肠内营养,避免误吸、窒息。
(2)避免大量出血时输血及有创抢救措施。
(3)可予以适度镇静处理。
3.护理要点
(1)卧床,呕血患者床头抬高10°~15°或头偏向一侧。
(2)及时清理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
(3)监测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出入量。
(4)判断有无再次出血的症状与体征,注意安抚。
4.注意事项
(1)呕血、便血期间绝对禁止饮食,注意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及安抚,使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心理预期。
(2)避免胃镜、血管造影等有创性检查。
(七)腹胀。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腹胀的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腹胀的原因,排便、排气情况,治疗情况,心理反应,既往史及个人史。
(2)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2.治疗原则
(1)寻找可能的诱因及可实施的干预措施如调整肠内营养种类、温度、可疑药物。
(2)必要时调整营养支持方式,予以胃肠减压、通便及灌肠处理。
3.护理要点
(1)根据病情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或行腹部按摩、肛管排气、补充电解质等方法减轻腹胀。
(2)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措施,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3)合理饮食,适当活动。
(4)做好相关检查的准备工作。
4.注意事项
非药物治疗如热敷、针灸、适度按摩,指导患者、家属及照护者观察反馈。
(八)水肿。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水肿的部位、时间、范围、程度、发展速度,与饮食、体位及活动的关系,患者的心理状态,伴随症状,治疗情况,既往史及个人史。
(2)观察生命体征、体重、颈静脉充盈程度,有无胸水征、腹水征,患者的营养状况、皮肤血供、张力变化等。
(3)了解相关检查结果。
2.治疗原则
(1)针对诱因及病因,调整药物及液体入量。
(2)避免安宁疗护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及相关操作。
3.护理要点
(1)轻度水肿患者限制活动,严重水肿患者取适宜体位卧床休息。
(2)监测体重和病情变化,必要时记录每日液体出入量。
(3)限制钠盐和水分的摄入,根据病情摄入适当蛋白质。
(4)遵医嘱使用利尿药或其他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5)预防水肿部位出现压疮,保持皮肤完整性。
4.注意事项
(1)对患者、照护者进行饮食、活动指导。
(2)准确记录入量、尿量。
(3)注意皮肤护理。
(九)发热。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的变化。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2.治疗原则
控制原发疾病,以物理降温为主,谨慎使用退热药物,注意补充水分、热量及保持电解质平衡。
3.护理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
(3)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和床单清洁、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复测体温。
(6)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4.注意事项
(1)低热情况以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为主,中高热情况下适度使用退热药物,注意皮肤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纠正。
(2)高热或超高热可考虑冰帽、冰毯和/或冬眠疗法。
(十)厌食/恶病质。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进食、牙齿、口腔黏膜情况。
(2)评估患者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消化、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表现。
(3)评估患者皮肤完整性。
(4)评估有无影响患者进食的药物及环境因素。
2.治疗原则
(1)根据具体病情及患者、家属意见选择喂养或营养支持方式,如经口、鼻饲、胃空肠造瘘管饲或静脉营养。
(2)可给予改善食欲的药物治疗。
(3)患口腔疾病且可干预的患者可考虑治疗口腔疾病。
3.操作要点
(1)每天或每餐提供不同的食物,增加食欲,在进餐时减少任何可能导致情绪紧张的因素。
(2)少量多餐,在患者需要时提供食物,将食物放在患者易拿到的位置。
(3)提供患者喜爱的食物,提供一些不需太过咀嚼的食物。
(4)遵医嘱予以营养支持。
4.注意事项
(1)注意照顾患者的情绪,循序渐进。
(2)充分与照护者及家属沟通,取得信任和配合。
(3)必要时考虑肠外营养逐步向肠内营养,经口进食过渡。注意食物的搭配与口感。
(十一)口干。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口腔黏膜完整性及润滑情况,有无口腔烧灼感。
(2)评估患者有无咀嚼、吞咽困难或疼痛以及有无味觉改变。
(3)评估有无引起患者口干的药物及治疗因素。
2.治疗原则
(1)调整居住环境。
(2)口腔局部治疗。
(3)药物改善症状。
3.护理要点
(1)饮食方面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
(2)增加病房中空气的湿度。
(3)口腔护理。
(4)必要时常规使用漱口剂。
4.注意事项
避免粗暴的口腔护理操作,强行剥脱血痂、表面覆膜、警惕润滑液误吸情况。
(十二)睡眠/觉醒障碍(失眠)。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失眠史。
(2)评估患者失眠发生的药物及环境因素。
(3)评估患者有无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
(4)有无谵妄、抑郁或焦虑状态等精神障碍。
2.治疗原则
了解患者睡眠节律,可能的诱因和病因,必要时行睡眠监测,行为心理治疗,避免使用非处方催眠药物。
3.护理要点
(1)改善睡眠环境,减少夜间强光及噪声刺激。
(2)对于躯体症状如疼痛、呼吸困难等引发的失眠应积极控制症状。
(3)采取促进患者睡眠的措施,如:增加日间活动、听音乐、按摩双手或足部。
(4)定期进行失眠症防治的健康教育。
4.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评估和沟通环节,贯穿治疗整个过程。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改善,不必强行纠正已有的睡眠规律。
(2)警惕意识障碍发生,及早发现。
(3)在使用处方类镇静催眠药物时应告知并注意预防跌倒、低血压等副作用。
(十三)谵妄。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意识水平、注意力、思维、认知、记忆、精神行为、情感和觉醒规律的改变。
(2)评估患者谵妄发生的药物及环境因素。
2.治疗原则
(1)寻找病因并改变可能的危险因素至关重要,如感觉损害、药物等,监测并处理尿潴留、便秘、跌倒外伤等并发症。
(2)使用合适的约束,充分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
(3)必要时小剂量使用苯二氮卓类或氟哌啶醇类镇静药物。
3.护理要点
(1)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刺激。尽可能提供单独的房间,降低说话的声音,降低照明,应用夜视灯,使用日历和熟悉的物品,较少的改变房间摆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力转移。
(2)安抚患者,对患者的诉说作出反应,帮助患者适应环境,减少恐惧。
4.注意事项
(1)在诱因病因无法去除的情况下,应与家属及照护者沟通谵妄发作的反复性和持续性,争取理解、配合,保护患者避免外伤。
(2)约束保护的基础上可予以药物干预。
二、舒适照护
(一)病室环境管理。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病室环境的空间、光线、温度、湿度、卫生。
(2)评估病室的安全保障设施。
2.操作要点
(1)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2)保持空气清新、光线适宜。
(3)病室物体表面清洁,地面不湿滑,安全标识醒目。
(4)保持病室安静。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遵守病室管理制度。
(2)指导患者了解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等安全措施。
4.注意事项
(1)病室布局合理,温馨。
(2)通风时注意保暖。
(3)工作人员应做到说话语气温和、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二)床单位管理。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自理程度、皮肤情况等。
(2)评估床单位安全、方便、整洁程度。
2.卧床患者更换被单操作要点
(1)与患者沟通,取得配合。
(2)移开床旁桌、椅。
(3)将枕头及患者移向对侧,使患者侧卧。
(4)松开近侧各层床单,将其上卷于中线处塞于患者身下,清扫整理近侧床褥;依次铺近侧各层床单。
(5)将患者及枕头移至近侧,患者侧卧。
(6)松开对侧各层床单,将其内卷后取出,同法清扫和铺单。
(7)患者平卧,更换清洁被套及枕套。
(8)移回床旁桌、椅。
(9)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10)处理用物。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床单位管理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2)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床单位辅助设施。
4.注意事项
(1)评估操作难易程度,运用人体力学原理,防止职业损伤。
(2)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皮肤情况,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3)操作中合理使用床挡保护患者,避免坠床。
(4)使用橡胶单或防水布时,避免其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三)口腔护理。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配合程度。
(2)观察口唇、口腔黏膜、牙龈、舌苔有无异常;口腔有无异味;牙齿有无松动,有无活动性义齿。
2.操作要点
(1)核对患者,向患者解释口腔护理的目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准备用物。
(2)选择口腔护理液,必要时遵医嘱选择药物。
(3)协助患者取舒适恰当的体位。
(4)颌下垫治疗巾,放置弯盘。
(5)擦洗牙齿表面、颊部、舌面、舌下及硬腭部,遵医嘱处理口腔黏膜异常。
(6)操作前后认真清点棉球,温水漱口。
(7)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处理用物。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口腔护理的目的和配合方法。
(2)指导患者正确的漱口方法。
4.注意事项
(1)操作时避免弯钳触及牙龈或口腔黏膜。
(2)昏迷或意识模糊的患者棉球不能过湿,操作中注意夹紧棉球,防止遗留在口腔内,禁止漱口。
(3)有活动性义齿的患者协助清洗义齿。
(4)使用开口器时从磨牙处放入。
(四)肠内营养的护理。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营养状况、合作程度。
(2)评估管饲通路情况、输注方式,有无误吸风险。
2.操作要点
(1)核对患者,准备营养液,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
(2)病情允许,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避免搬动患者或可能引起误吸的操作。
(3)输注前,检查并确认喂养管位置,抽吸并估计胃内残留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4)输注前、后用约30毫升温水冲洗喂养管。
(5)输注速度均匀,根据医嘱调整速度。
(6)输注完毕包裹、固定喂养管。
(7)观察并记录输注量以及输注中、输注后的反应。
3.指导要点
(1)携带喂养管出院的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妥善固定喂养管,输注营养液或特殊用药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喂养管。
(2)告知患者喂养管应定期更换。
4.注意事项
(1)营养液现配现用,粉剂应搅拌均匀,配制后的营养液密闭放置在冰箱冷藏,24小时内用完,避免反复加热。
(2)长期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者,每天用油膏涂拭鼻腔黏膜,轻轻转动鼻胃管或鼻肠管,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定期(或按照说明书)更换喂养管,对胃造口、空肠造口者,保持造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定期更换。
(3)特殊用药前后用约30毫升温水冲洗喂养管,药片或药丸经研碎、溶解后注入喂养管。
(4)避免空气输注入胃,引起胀气。
(5)注意放置恰当的管路标识。
(五)肠外营养的护理。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合作程度、营养状况。
(2)评估输液通路情况、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状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患者,准备营养液。
(2)输注时建议使用输液泵,在规定时间内匀速输完。
(3)固定管道,避免过度牵拉。
(4)巡视、观察患者输注过程中的反应。
(5)记录营养液使用的时间、量、滴速及输注过程中的反应。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照护者输注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2)告知患者翻身、活动时保护管路及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的方法。
4.注意事项
(1)营养液配制后若暂时不输注,密闭冰箱冷藏,输注前室温下复温后再输,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2)等渗或稍高渗溶液可经周围静脉输入,高渗溶液应从中心静脉输入,明确标识。
(3)如果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参照静脉导管的维护(PICC/CVC)。
(4)不宜从营养液输入的静脉管路输血、采血。
(六)静脉导管的维护(PICC/CVC)。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静脉导管的固定情况,导管是否通畅。
(2)评估穿刺点局部及周围皮肤情况;查看敷料更换时间、置管时间。
(3)PICC维护时应每日测量记录双侧上臂臂围并与置管前对照。
2.操作要点
(1)暴露穿刺部位,由导管远心端向近心端除去无菌透明敷料。
(2)打开换药包,戴无菌手套,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至少2遍,消毒面积应大于敷料面积。
(3)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无张力粘贴固定导管;敷料外应注明的置管及更换日期、时间和操作者签名。
(4)冲、封管遵循A-C-L原则:A导管功能评估;C冲管;L封管。每次输液前抽回血,确定导管在静脉内,给药前后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保持导管的通畅。输液完毕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封管液量应2倍于导管+附加装置容积。
(5)输液接头至少每7天更换1次,如接头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或取下后,应立即更换。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照护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如敷料有卷曲、松动或敷料下有汗液、渗血及时通知护士。
(2)告知患者妥善保护体外导管部分。
4.注意事项
(1)静脉导管的维护应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
(2)出现液体流速不畅,使用10毫升及以上注射器抽吸回血,不可强行推注液体。
(3)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天更换1次,如穿刺部位出现渗血、渗液等导致的敷料潮湿、卷曲、松脱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
(4)经输液接头进行输液或给药前,应使用消毒剂用力擦拭接头至少15秒。
(5)注意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体外长度的变化,防止导管脱出。
(七)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1.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心理状况、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及耐受力。
(2)评估尿道口及会阴部皮肤黏膜状况。
2.操作要点
(1)固定引流管及尿袋,尿袋的位置低于膀胱,尿管应有标识并注明置管日期。
(2)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管受压、扭曲、牵拉、堵塞等。
(3) 保持尿道口清洁,女性患者每日消毒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性患者消毒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包皮,每天1—2次。排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及会阴部皮肤。
(4)及时倾倒尿液,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量等并记录,遵医嘱送检。
(5)定期更换引流装置、更换尿管。
(6)拔管前采用间歇式夹闭引流管方式。
(7)拔管后注意观察小便自解情况。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导尿管的目的、护理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防止尿管受压、脱出的注意事项。
(3)告知患者离床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的主诉并观察尿液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应及时处理。
(2)避免频繁更换集尿袋,以免破坏其密闭性。
(八)会阴护理。
1.评估和观察
(1)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配合程度,有无失禁及留置导尿管。
(2)评估病室温度及遮蔽程度。
(3)评估患者会阴清洁程度,会阴皮肤黏膜情况,会阴部有无伤口,阴道流血、流液情况。
2.操作要点
(1)向患者解释会阴护理的目的和配合要点,准备用物。
(2)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屈膝,两腿略外展。
(3)臀下垫防水单。
(4)用棉球由内向外、自上而下外擦洗会阴,先清洁尿道口周围,后清洁肛门。
(5)留置尿管者,由尿道口处向远端依次用消毒棉球擦洗。
(6)擦洗完后擦干皮肤,皮肤黏膜有红肿、破溃或分泌物异常时需及时给予特殊处理。
(7)协助患者恢复舒适体位并穿好衣裤,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会阴护理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2)告知女性患者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状和有无异味等。
4.注意事项
(1)水温适宜。
(2)女性患者月经期宜采用会阴冲洗。
(3)为患者保暖,保护隐私。
(4)避免牵拉引流管、尿管。
(九)协助沐浴和床上擦浴。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的病情、自理能力、沐浴习惯及合作程度。
(2)评估病室或浴室环境。
(3)评估患者皮肤状况。
2.操作要点
(1)协助沐浴。
1)向患者解释沐浴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调节室温和水温。
3)必要时护理人员护送进入浴室,协助穿脱衣裤。
4)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沐浴中及沐浴后病情变化及沐浴时间。
(2)床上擦浴。
1)向患者解释床上擦浴的目的及配合要点。
2)调节室温和水温。
3)保护患者隐私,给予遮蔽。
4)由上至下,由前到后顺序擦洗。
5)协助患者更换清洁衣服。
6)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
3.指导要点
(1)协助沐浴时,指导患者及照护者使用浴室的呼叫器。
(2)告知患者及照护者沐浴时不应用湿手接触电源开关,不要反锁浴室门。
(3)告知患者及照护者沐浴时预防意外跌倒和晕厥的方法。
4.注意事项
(1)浴室内应配备防跌倒设施(防滑垫、浴凳、扶手等)。
(2)床上擦浴时随时观察病情,注意与患者沟通。
(3)床上擦浴时注意保暖,保护隐私。
(4)保护伤口和管路,避免浸湿、污染及伤口受压、管路打折扭曲。
(十)床上洗头。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病情、配合程度、头发卫生情况及头皮状况。
(2)评估操作环境。
(3)观察患者在操作中、操作后有无病情变化。
2.操作要点
(1)调节适宜的室温、水温。
(2)协助患者取舒适、方便的体位。
(3)患者颈下垫毛巾,放置马蹄形防水布垫或洗头设施,开始清洗。
(4)洗发后用温水冲洗。
(5)擦干面部及头发。
(6)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床上洗头目的和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操作中如有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4.注意事项
(1)为患者保暖,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2)操作中保持患者体位舒适,保护伤口及各种管路,防止水流入耳、眼。
(3)应用洗头车时,按使用说明书或指导手册操作。
(十一)协助进食和饮水。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饮食类型、吞咽功能、咀嚼能力、口腔疾患、营养状况、进食情况。
(3)了解有无餐前、餐中用药,有无特殊治疗或检查。
2.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洗手,对视力障碍、行动不便的患者,协助将食物、餐具等置于容易取放的位置,必要时协助进餐。
(2)注意食物温度、软硬度。
(3)进餐完毕,协助患者漱口,整理用物及床单位。
(4)观察进食中和进食后的反应,做好记录。
(5)需要记录出入量的患者,记录进食和饮水时间、种类、食物含水量和饮水量等。
3.指导要点
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对患者或照护者进行饮食指导。
4.注意事项
(1)特殊饮食的患者,应制定相应的食谱。
(2)与患者及照护者沟通,给予饮食指导。
(3)患者进食和饮水延迟时,做好交接班。
(十二)排尿异常的护理。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了解患者治疗及用药情况。
(2)了解患者饮水习惯、饮水量,评估排尿次数、量、伴随症状,观察尿液的性状、颜色、透明度等。
(3)评估膀胱充盈度、有无腹痛、腹胀及会阴部皮肤情况;了解患者有无尿管、尿路造口等。
(4)了解尿常规、血电解质检验结果等。
2.操作要点
(1)尿量异常的护理。
1)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和尿比重,监测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变化,监测体重变化。
2)根据尿量异常的情况监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尿失禁的护理。
1)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
2)及时清洁会阴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爽,必要时涂皮肤保护膜。
3)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可采用纸尿裤、尿套、尿垫、集尿器或留置尿管。
(3)尿潴留的护理。
1)诱导排尿,如调整体位、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按摩或热敷耻骨上区等,保护隐私。
2)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定期更换。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尿管夹闭训练及盆底肌训练的意义和方法。
(2)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4.注意事项
(1)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尿道口清洁。
(2)尿失禁时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
(十三)排便异常的护理。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病情。
(2)了解患者排便习惯、次数、量,粪便的颜色、性状,有无排便费力、便意不尽等。
(3)了解患者饮食习惯、治疗和检查、用药情况。
2.操作要点
(1)便秘的护理。
1)指导患者增加纤维食物摄入,适当增加饮水量。
2)指导患者按摩腹部,鼓励适当运动。
3)指导患者每天训练定时排便。
4)指导照护者正确使用通便药物,必要时灌肠处理。
(2)腹泻的护理。
1)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出入量等。
2)保持会阴部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评估肛周皮肤有无破溃、湿疹等,必要时涂皮肤保护剂。
3)合理饮食,协助患者餐前、便前、便后洗手。
4)记录排便的次数和粪便性状,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3)大便失禁的护理。
1)评估大便失禁的原因,观察并记录粪便的性状、排便次数。
2)必要时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出入量等。
3)做好会阴及肛周皮肤护理,评估肛周皮肤有无破溃、湿疹等,必要时涂皮肤保护剂。
4)遵医嘱指导患者及照护者合理膳食。
5)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和以往排便习惯,定时排便,进行肛门括约肌及盆底肌肉收缩训练。
3.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2)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适当运动。
4.注意事项
(1)大便失禁、腹泻患者,应注意观察并护理肛周皮肤情况。
(2)腹泻者注意观察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十四)卧位护理。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合作程度。
(2)了解诊断、治疗和护理要求,选择体位。
(3)评估自主活动能力、卧位习惯。
2.操作要点
(1)平卧位。
1)垫薄枕,头偏向一侧。
2)昏迷患者注意观察神志变化,谵妄患者应预防发生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3)做好呕吐患者的护理,防止窒息,保持舒适。
4)注意观察皮肤、压疮。
(2)半坐卧位。
1)仰卧,床头支架或靠背架抬高30°~60°,下肢屈曲。
2)放平时,先放平下肢,后放床头。注意观察皮肤、压疮。
(3)端坐卧位。
1)坐起,床上放一跨床小桌,桌上放软枕,患者伏桌休息;必要时可使用软枕、靠背架等支持物辅助坐姿。
2)防止坠床,必要时加床挡,做好背部保暖。注意观察皮肤、压疮。
3.指导要点
(1)协助并指导患者按要求采用不同体位,掌握更换体位时保护各种管路的方法。
(2)告知患者调整体位的意义和方法,注意适时调整和更换体位,如局部感觉不适,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4.注意事项
(1)注意各种体位承重处的皮肤情况,预防压疮。
(2)注意各种体位的舒适度,及时调整。
(3)注意各种体位的安全,必要时使用床挡或约束带。
(十五)体位转换。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病情、意识状态、皮肤情况,活动耐力及配合程度。
(2)评估患者体位是否舒适。
(3)翻身或体位改变后,检查各导管是否扭曲、受压、牵拉。
2.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翻身。
1)检查并确认病床处于固定状态。
2)妥善安置各种管路,翻身后检查管路是否通畅。
3)轴线翻身时,保持整个脊椎平直,翻身角度不可超过60°,有颈椎损伤时,勿扭曲或旋转患者的头部、保护颈部。
4)记录翻身时间。
(2)协助患者体位转换。
1)卧位到坐位的转换,长期卧床患者注意循序渐进,先半坐卧位,再延长时间逐步改为坐位。
2)协助患者从床尾移向床头时,根据患者病情放平床头,将枕头横立于床头,向床头移动患者。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照护者体位转换的目的、过程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及照护者体位转换时和转换后的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注意各种体位转换间的患者安全,保护管路。
(2)注意体位转换后患者的舒适;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体位调整时间。
(3)协助患者体位转换时,不可拖拉。
(4)注意各种体位受压处的皮肤情况,做好预防压疮的护理。
(十六)轮椅与平车使用。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意识状态、活动耐力及合作程度。
(2)评估自理能力、治疗以及各种管路情况等。
2.操作要点
(1)轮椅。
1)患者与轮椅间的移动:①使用前,检查轮椅性能,从床上向轮椅移动时,在床尾处备轮椅,轮椅应放在患者健侧,固定轮椅。护士协助患者下床、转身,坐入轮椅后,放好足踏板;②从轮椅向床上移动时,推轮椅至床尾,轮椅朝向床头,并固定轮椅。护士协助患者站起、转身、坐至床边,选择正确卧位;③从轮椅向座便器移动时,轮椅斜放,使患者的健侧靠近座便器,固定轮椅。协助患者足部离开足踏板,健侧手按到轮椅的扶手,护士协助其站立、转身,坐在座便器上;④从座便器上转移到轮椅上时,按从轮椅向座便器移动的程序反向进行。
2)轮椅的使用:①患者坐不稳或轮椅下斜坡时,用束腰带保护患者;②下坡时,倒转轮椅,使轮椅缓慢下行,患者头及背部应向后靠;③如有下肢水肿、溃疡或关节疼痛,可将足踏板抬起,并垫软枕。
(2)平车。
1)患者与平车间的移动:①能在床上配合移动者采用挪动法;儿童或体重较轻者可采用1人搬运法;不能自行活动或体重较重者采用2~3人搬运法;病情危重或颈、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4人以上搬运法;②使用前,检查平车性能,清洁平车;③借助搬运器具进行搬运;④挪动时,将平车推至与床平行,并紧靠床边,固定平车,将盖被平铺于平车上,协助患者移动到平车上,注意安全和保暖;⑤搬运时,应先将平车推至床尾,使平车头端与床尾成钝角,固定平车,1人或以上人员将患者搬运至平车上,注意安全和保暖;⑥拉起护栏。
2)平车的使用:①头部置于平车的大轮端;②推车时小轮在前,车速适宜,拉起护栏,护士站于患者头侧,上下坡时应使患者头部在高处一端;③在运送过程中保证输液和引流的通畅,特殊引流管可先行夹闭,防止牵拉脱出。
3.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在使用轮椅或平车时的安全要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感觉不适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4.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先检查轮椅和平车,保证完好无损方可使用;轮椅、平车放置位置合理,移动前应先固定。
(2)轮椅、平车使用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确保安全。
(3)保护患者安全、舒适,注意保暖。
(4)遵循节力原则,速度适宜。
(5)搬运过程中,妥善安置各种管路和监护设备,避免牵拉。
三、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心理支持的目的是恰当应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引导患者面对和接受疾病状况,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反应,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尊重患者的意愿做出决策,让其保持乐观顺应的态度度过生命终期,从而舒适、安详、有尊严离世。
(一)心理社会评估。
1.评估和观察
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情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操作要点
(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信仰、婚姻状况、职业环境、生活习惯、嗜好等。
(2)收集患者的主观资料。包括患者的认知能力、情绪状况及行为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利用;对疾病的主观理解和态度以及应对能力。
(3)收集患者的客观资料。通过体检评估患者生理状况,患者的睡眠、饮食方面有无改变等。
(4)记录有关资料。
3.注意事项
(1)与患者交谈时确立明确的目标,获取有效信息。
(2)沟通时多采用开放式提问,鼓励患者主动叙述,交谈后简单小结,核对或再确认交谈的主要信息。
(3)交谈时与患者保持适度的目光接触,注意倾听。
(4)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与知情权。
(5)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与疾病相关的专业名词。
(二)医患沟通。
1.评估和观察
(1)患者的意识状态和沟通能力。
(2)患者和家属对沟通的心理需求程度。
2.操作要点
(1)倾听并注视对方眼睛,身体微微前倾,适当给予语言回应,必要时可重复患者语言。
(2)适时使用共情技术,尽量理解患者情绪和感受,并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对患者情感的理解和愿意帮助患者。
(3)陪伴时,对患者运用耐心、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话语,适时使用治疗性抚触。
3.注意事项
(1)言语沟通时,语速缓慢清晰,用词简单易理解,信息告知清晰简短,注意交流时机得当。
(2)非言语沟通时,表情亲切、态度诚恳。
(三)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反应。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反应。
(2)应用恰当的评估工具筛查和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及有无自杀倾向。
2.操作要点
(1)鼓励患者充分表达感受。
(2)恰当应用沟通技巧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和关怀(如:倾听、沉默、触摸等)。
(3)鼓励家属陪伴,促进家属和患者的有效沟通。
(4)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减轻焦虑,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听音乐等。
(5)帮助患者寻找团体和社会的支持。
(6)指导患者制定现实可及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计划。
(7)如患者出现愤怒情绪,帮助查找引起愤怒的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辅导。
(8)如患者有明显抑郁状态,请心理咨询或治疗师进行专业干预。
(9)如患者出现自杀倾向,应及早发现,做好防范,预防意外发生。
3.注意事项
(1)提供安宁、隐私的环境,减少外界对情绪的影响。
(2)尊重患者的权利,维护其尊严。
(3)正确识别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和愤怒的情绪,帮助其有效应对。
(四)尊重患者权利。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是否由于种族、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而存在特殊的习俗。
(2)评估患者知情权和隐私权是否得到尊重。
2.操作要点
(1)对入院患者进行入院须知的宣教。
(2)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信息,包括治疗护理计划,允许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决策、医疗护理过程。
(3)尊重患者的价值观与信仰。
(4)诊疗过程中保护患者隐私。
3.注意事项
(1)尊重患者的权利和意愿。
(2)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能平等地对待患者。
(五)社会支持系统。
1.评估和观察
(1)观察患者在医院的适应情况。
(2)评估患者的人际关系状况,家属的支持情况。
2.操作要点
(1)对患者家属进行教育,让家属了解治疗过程,参与其中部分心理护理。
(2)鼓励患者亲朋好友多陪在患者身边,予以鼓励。
3.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社会支持方式。
(2)指导患者要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
(六)死亡教育。
1.评估和观察
(1)评估患者对死亡的态度
(2)评估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状况、应对能力、家庭关系等影响死亡态度的个体和社会因素。
2.操作要点
(1)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利,引导患者面对和接受当前疾病状况。
(2)帮助患者获得有关死亡、濒死相关知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死亡。
(3)评估患者对死亡的顾虑和担忧,给予针对性的解答和辅导。
(4)引导患者回顾人生,肯定生命的意义。
(5)鼓励患者制定现实可及的目标,并协助其完成心愿。
(6)鼓励家属陪伴和坦诚沟通,适时表达关怀和爱。
(7)允许家属陪伴,与亲人告别。
3.注意事项
(1)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性关系是进行死亡教育的前提。
(2)坦诚沟通关于死亡的话题,不敷衍不回避。
(3)患者对死亡的态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尊重。
(七)哀伤辅导。
1.评估和观察
(1)观察家属的悲伤情绪反应及表现。
(2)评估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及意识情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和支持系统。
2.操作要点
(1)提供安静、隐私的环境。
(2)在尸体料理过程中,尊重逝者和家属的习俗,允许家属参与,满足家属的需求。
(3)陪伴、倾听,鼓励家属充分表达悲伤情绪。
(4)采用适合的悼念仪式让家属接受现实,与逝者真正告别。
(5)鼓励家属参与社会活动,顺利度过悲伤期,开始新的生活。
(6)采用电话、信件、网络等形式提供居丧期随访支持,表达对居丧者的慰问和关怀。
(7)充分发挥志愿者或社会支持系统在居丧期随访和支持中的作用。
3.注意事项
(1)悲伤具有个体化的特征,其表现因人而异,医护人员应能够识别正常的悲伤反应。
(2)重视对特殊人群如丧亲父母和儿童居丧者的支持。
分享到:
分享到
第3篇: 安宁疗护演讲稿
安宁疗护的护理措施
(1)选派素质较好的护士
实行整体护理临终病人病情变化多端,有的身体带有许多导管,如鼻导管、输液管、导尿管、引流管和其他监测管等,护理的难度极大。因此,需要设责任护士或专人守护,以便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熟练地进行各种操作。
(2)搞好基础护理
除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内容外,还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帮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预防压力性损伤、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医。
(3)密切配合医生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任务
总之,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
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病人的信赖,哪怕能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也要自觉地竭尽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全力去做,满足病人在人世间最后的要求和心愿,直到带着护士最崇高圣洁的“爱”安然离去。
(4)认真书写护理病历和特护记录
按要求如实填写好每个项目,包括病情、T、P、R、BP等变化、特殊用药、出入量的登记,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
(5)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
定时注射止痛剂等各种药物,熟悉各种常用药的剂量、作用和副作用。
(6)做好饮食护理
基于满足患者食欲下降的特点,护士和家属共同商量病人的饮食,既要满足患者的热量需要,又要适合其饮食习惯和爱好。
(7)像亲人一样重视和问候病人
要求护理人员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安慰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的痛苦,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恐怖与不安,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诱导,使其得到解脱。
(8)病情的告知应取得医生和家属的同意并统一口径
最好不要欺骗(特殊情况例外),否则会使病人多生疑虑,甚至不再相信医护人员而采取不合作态度。
(9)动员家属与社会成员多探视病人
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生活在温暖和希望中,忘记烦恼和孤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心境。
(10)对病人的变态心理要雍容大度
克制忍耐,切忌发生口角冲突,应耐心安抚,并从病情出发进行劝告。
第4篇: 安宁疗护演讲稿
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
王云岭
【摘 要】摘要: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非常重要,是死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减轻患者的恐惧,帮助患者家庭增加面对丧亲的勇气,能促进医护人员的成长和改善医患关系。要做好生死教育,安宁疗护工作者自身应具有良好的生死素养。在安宁疗护中做生死教育,首先要排除安宁疗护工作中生死教育的障碍,并学会告知坏消息。对患者和家属的生死教育包括倾听、召开座谈会、做工作坊以及实施尊严疗法。安宁疗护还需要充分发掘生死教育资源,包括生死教育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学术资源以及社会资源。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与教育》
【年(卷),期】2019(036)004
【总页数】7
【关键词】安宁疗护;生死教育;生死素养
本文引用:王云岭.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9,36(4):52-58.DOI: 10.3969/j.issn.1674-490X.2019.04.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9BSH187);2019年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医养健康产业项目
生死教育是安宁疗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帮助患者与死亡和解的重要手段。每一位从事安宁疗护工作的医护人员、社工、志愿者等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生死教育知识和技能,懂得利用和发掘有效资源,对患者和家属开展有质量的生死教育工作。
1 生死教育在安宁疗护中的重要性
在安宁疗护工作中面向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生死教育主要有四个目的,即帮助患者了解真实病情与自己的处境、表达对患者的支持、帮助患者与死亡和解、安顿患者家属。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说明。
1.1 生死教育是死亡质量的重要指标
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与新加坡连氏基金会(lien foundation)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发表了两次全球死亡质量指数报告,由此“死亡质量”这一概念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从表面来看,死亡质量似乎就是患者临终时是否有痛苦,以及其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这当然是评价死亡质量的主要依据,但这只是个体层面的内涵。从社会层面来看,死亡质量其实是对社会公共卫生政策、医疗服务发展水平的反映。因为良好的社会公共卫生政策和医疗服务发展水平会对临终者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包括经济保障、社会服务、灵性关怀等。生死教育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临终关怀联盟和欧洲临终关怀协会都把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即本文所说的生死教育)作为死亡质量的重要指标 [1]。经济学人智库虽然没有明确把死亡教育作为死亡质量的指标,但是舒缓医疗(palliative care)却是其明确指标,而在舒缓医疗所持的理念中,“肯定生命并将死亡视为一个正常的过程”和“既不加速,也不推迟死亡”正是生死教育所要告诉患者及其家属的两个重要理念[2]。
1.2 生死教育能够减轻患者的恐惧
恐惧死亡是人的天性。卢梭说过:“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要毁灭。”因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人的求生欲使然,或者,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与求生欲根本上就是一回事。但是对于临终者来说,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会让人发疯,由此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然而,死亡是一道每个人都必须要跨越的门。学习死亡,才能获得生命与死亡的智慧,才能成功跨越生死之门。生死教育正是要帮助患者转变对死亡的认知,视死亡为人类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视死亡为人类生命转化的一个自然过程,从而使患者减轻恐惧,提高其生命质量。
1.3 生死教育能够帮助患者家庭增加面对丧亲的勇气
面对一个即将逝去的家庭成员,人们常常肝胆俱裂,内心忧伤不已。将来如何适应没有这个亲人的世界,对他们会构成一个具有威胁性的挑战。生死教育不仅要帮助患者转变对死亡的认知,也要帮助患者家属转变对死亡的认知,为其提供心理支持,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亲人的离世,增加面对丧亲的勇气。
1.4 生死教育对医护人员也具有重要意义
生死教育对医护人员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促进自身的成长。为别人做生死教育,自己常常是第一受益者。因此,医护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做生死教育,也会促进自身生死素养的提升和自己人格与心灵的成长。第二,改善医患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生死教育是一种灵性的关怀,是一种心灵的靠近,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引领生命,以生命感动生命”[3]的生命教育,即所谓生死学取向的生命教育。研究表明,家属将患者死亡原因归于医护人员是发生医患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4]。家属之所以会将患者死亡原因归于医护人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接纳死亡,没有把死亡视为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
2 安宁疗护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生死素养
生死素养是笔者所创用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人们通过学习和个人实践锻炼,在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应对方面所达到的一种能力和境界。为什么说安宁疗护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生死素养呢?有两个理由能说明其中的意义。第一,安宁疗护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生死素养,才能解决个人的生死困惑,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适。研究表明,医务工作者在照顾癌症患者时存在较重负担(包括护理工作繁重、对死亡的恐惧、面临与患者沟通的压力等),其死亡态度也会影响医务人员开展临终照护的意愿与行为[5]。安宁疗护工作者就像心理咨询师一样,需要定期释放在工作中积累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需要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自我调整。没有良好的生死素养,就难以进行良好的自我调适。第二,安宁疗护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生死素养,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人面对生死。对终末期患者来说,解除躯体的痛苦固然重要,但是解除面对死亡的恐惧、获得充分的心理支持,以及满足个人的灵性需求更加重要。因为这些需求涉及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尊严,构成生命是否值得继续下去的理由。安宁疗护工作者要在解除患者躯体痛苦的基础上,满足患者的上述需求。而这就需要良好的生死素养。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先完善自己,才有条件去帮助他人。
那么,安宁疗护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生死学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七种生死素养是需要安宁疗护工作者具备的。
2.1 接纳死亡、生死自然的生死观
安宁疗护工作者能够接纳死亡,把死亡看作生命转变的自然过程,才不会产生帮助终末期患者战胜死亡的妄念,才能真诚地把帮助患者了生脱死视为一种慈悲行为,才能帮助终末期患者实现“道谢、道歉、道爱、道别”的“四道人生”,而不是抛开亲人,上演劳而无功的与死神殊死搏斗的悲剧。
2.2 面对患者困难处境能共情共感的同理心
安宁疗护工作者应该具备与患者同情共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体会患者的心理与情感,要尽力避免图姆斯在《病患的意义》中所抱怨的那种情形:“医生,你只是在观察,而我却是在体验!”唯有如此,才能理解患者的各种需求,才能对患者的要求做出合理、恰当的回应,真正帮到患者。
2.3 突破各种障碍,与患者顺畅交流的沟通能力
在安宁疗护工作中,医患沟通比在一般医患关系中更重要。这是因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都比较脆弱和敏感,医护人员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产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效果。与终末期患者的沟通会比与一般患者的沟通面临更多障碍,比如交流敏感信息(病情)的障碍、语言选择的障碍等等。如果与患者的交流不顺畅,患者在生命末期的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由此就很难实现患者的真正善终。
2.4 懂得如何传递坏消息
坏消息就是指那些能对人们产生强烈恶性刺激的信息,比如身患绝症,或者疾病恶化而将不久于人世,又或者某家庭成员出现意外等信息。对于身怀悲悯之心的人们来说,传递坏消息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怎样尽量减轻坏消息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面影响,是一件值得细细斟酌的事情,也是体现安宁疗护工作者生死素养的事情。
2.5 理解晚期患者的心理变化,有能力提供心理支持
对晚期患者心理发展的研究,最经典的莫过于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女士的《论死亡与濒临死亡》[6]。尽管不同文化的学者对这一研究成果有诸多批评意见,但是毫无疑问,晚期患者心理复杂多变,来自安宁疗护工作者的心理支持对于减轻患者的死亡恐惧、纾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2.6 为丧亲者提供悲伤辅导的能力
悲伤辅导是安宁疗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丧亲者虽然在患者患病期间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预期性悲伤,相对来说会比那些突然丧亲者更容易缓解悲伤,但是仍然有不少丧亲者的悲伤情绪需要得到来自外界的抚慰与支持,尤其是那些失去了子女的父母。悲伤辅导应该成为安宁疗护工作者的必备能力。
2.7 自我调整、心理宣泄、压力舒缓的能力
安宁疗护工作任务繁多,会严重消耗工作人员的精力、情感与精神能量。同时,长期接受患者及其家属的抱怨、倾诉甚至哭泣,会让其出现精力、情感与精神枯竭的现象。事实上这是职业枯竭[7]的一种表现,是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所造成的。除了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进行心理抚慰与情感支持外,安宁疗护工作者也应该具备自我调整、心理宣泄、压力舒缓的能力,以使自己不被压垮,并保持自己各方面的健康状态。
以上生死素养都不是自学而能的,需要安宁疗护工作者不断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并通过自我锻炼与实践而不断获得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安宁疗护工作者自己也会获得成长。
3 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怎么做
要在安宁疗护工作中做好生死教育,首先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在此基础上,要掌握坏消息告知的技巧,最后,要掌握正视生死教育的技能。
3.1 克服安宁疗护工作中生死教育的障碍
在安宁疗护工作中,生死教育至少面临三个方面的障碍,即文化的障碍、心理的障碍、医患关系的障碍。
所谓文化的障碍,是指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忌讳会阻碍安宁疗护工作者与患者就死亡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在传统文化中,死亡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死亡甚至被污名化。在这样的文化观念下,与患者谈论死亡也常常被视为一种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唯恐谈生论死会给患者带来厄运。
所谓心理的障碍,是指安宁疗护工作者对与患者谈论死亡这件事会在心理上感到不适,因而不敢或者不愿与患者就死亡话题展开交流。这就是所谓“与人谈死,怯于启齿”。一方面。这可能与忌讳死亡的文化基因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身份认同和职责理解有关。此外,他们也会担心与患者谈论死亡会对其带来不良心理影响。
所谓医患关系的障碍,则是指中国的家庭主义文化会使得患者家属横亘在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一切与患者进行沟通的信息常常需要受到患者家属的审查。对于大多数秉持传统死亡文化观念的患者家属来说,他们很难同意医护人员就死亡话题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请求。
当然,这些障碍是可以克服的,但这会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它常常与生死教育在社会上的普及程度、安宁疗护工作者的生死素养、沟通能力与技巧、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开放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3.2 是否告知坏消息以及告知技巧
安宁疗护工作者很难避免是否向患者家属告知诸如“病情又恶化了”之类坏消息的难题。当然坏消息也包括诸如“你患的是癌症”之类信息。
从医学伦理角度来说,由于患者有知情权,因此告知病情信息是医生的责任。但是在中国的家庭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常常把知情权理解为家属的知情权而不是患者的知情权[8]。然而,有趣的是,在是否应该告知患者坏消息这个问题上,李治中博士发现,立场的不同常常让人们观点相左。在亲人得病的时候,74%的被调查者选择向亲人隐瞒所有或者部分病情,只有26%选择告诉患者所有信息。而当换成是自己生病了,高达85%的人都希望能知道所有信息,自己身体自己做主[9]。一旦变换立场,被调查者会立刻改变看法。由此可见,隐瞒真相,真正获益的并非患者,而是家属。然而,是否告知坏消息,最需要关注的却不是家属,而应该是患者。所以,结论不言自明: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应该告知坏消息。曾铁英等人的研究也给出了类似的结论:79.5%的癌症患者认为将真实病情完全告知利大于弊,说明大部分癌症患者对告知真实病情持肯定态度[10]。
告知坏消息虽然必要,但并不意味着必须直言相告。告知的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外癌症病情告知模式主要有欧美国家的SPIKES模式和日本的SHARE模式。SPIKES模式的每个字母分别代表该模式的一个步骤:S(setting up),设定沟通场景;P(patient’s perception),评估患者认知;I(patient’s invitation),获得患者许可;K(knowledge),医学专业信息告知;E(exploring/empathy),稳定患者情绪;S(strategy/summary),策略与总结[11]。SHARE模式则是由日本心理肿瘤医学学会设计的,包含四个要素:(1)支持的环境(supportive environment),类似SPIKES模型中的“设置”,增加了“建议家属一同在场”的内容,顺应了东方文化;(2)如何告知坏消息(how to deliver the bad news),要求采用患者能够听懂的方式告知,避免反复使用“癌症”字眼;(3)提供额外信息(additional information),尽量提供患者希望了解的信息,包括今后的治疗方案、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等;(4)提供保证及情绪支持(reassurance and emotional support),表现出真诚温暖的态度,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情绪,维持患者的求生意志[12]。这种告知模式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在中国应用较多,其中有许多细节值得学习和深入探讨。可以说,坏消息的告知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死教育的艺术。
3.3 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死教育
在安宁疗护工作中,生死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最受重视的四种形式。
3.3.1 倾听
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他们对自己的遭遇通常都有很多的不解与抱怨。有的患者甚至相当崩溃。他们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如此不幸。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这种情绪的宣泄会在相当程度上平复他们的情绪,甚至能帮助他们与死亡和解。因此,安宁疗护工作者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抱怨与诉说,对患者或者家属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与治疗。倾听的关键是付出专注和耐心,让患者感受到你是在真正地关心他的遭遇,从而让患者获得被支持的感觉。只要患者不提要求,你就可以对患者的倾诉不做任何评论。
3.3.2 座谈会
座谈会是在一位主持人的组织下,与跟某一话题相关的人坐在一起进行的一种理性交流形式。由于其多向信息沟通特点,特别适合答疑释惑。座谈会可以用来与患者及家属就病情、预后、治疗方案、心理支持、生死议题等进行深入交流,帮助患者扫除疑问。生死教育采用座谈会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使安宁疗护工作者深入了解患者的情绪、疑虑、生死观等个人信息,便于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患者对生死议题的深度理解,从而使患者增进对自己的接纳。
3.3.3 工作坊
工作坊强调对话、沟通,共同思考;强调相互交流,凝聚共识;其在形式上要求多向互动,轻松有趣。与座谈会相比,工作坊特别强调氛围和参与的作用。在工作坊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会被主持人带入其设定的情境,并全身心投入其中,由此受到主持人、参与者的影响,并在工作坊所特有的场域氛围下经历心灵、情感、意志、体验等的洗礼,从而让自己发生工作坊所预设的那种变化。安宁疗护工作中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生死教育,可以提升患者的参与感,并让患者在工作坊的场域氛围下获得被支持的感觉以及共命运的体验,从而摆脱孤独、无助的负面感觉。
3.3.4 尊严疗法
尊严疗法的理念是由加拿大曼尼托巴姑息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哈维·麦斯·乔奇诺教授于2002年提出的[13],这是一种针对临终患者的个体化、简短的新型心理干预方法。这一方法通过访谈形式,让患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从而帮助患者回忆生命中的闪光点。安宁疗护工作者会将患者的生命故事使用文稿逐字记录,并返给患者以做修正。最终,文档将被患者及其家属保存,并留作纪念。尊严疗法旨在提升患者的人生目的、意义、价值感,减轻精神和心理负担,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尊严感。
4 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资源
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谁来做?教育内容是什么?安宁疗护工作有哪些生死教育资源可用?笔者认为,以下四种生死教育资源最为重要。
4.1 人力资源
在安宁疗护工作中,生死教育应该主要由医护人员来做。这是因为医护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在患者和家属心目中更有权威性,他们的临床经验、专业资历、专家身份使他们对患者和家属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是生死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患者和家属都有很强的说服力。他们推荐的照护方案、传递的照护理念和生死观念更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安宁疗护团队中的其他人员就不能做生死教育工作。比如志愿者、社工,也可以做一些生死教育工作,比如陪伴与聆听,对患者做叙事访谈等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情绪与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但是医护人员的主要地位则是无可替代的。
4.2 文化资源
针对患者的生死教育内容有哪些呢?近些年来,虽然西方生死教育对中国有相当影响,其中浸染的西方死亡哲学也逐渐成为一种思想潮流,但是对于多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来说,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应该是最主要的文化资源。西方死亡文化、外来宗教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但是只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形起到补充作用。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应忽略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对生死教育资源的态度应该是开放和包容的。比如,如果一位患者相信所谓风水师的指点,认为通过改建住宅可以改变命运,或者在病房里放置某种可以令他心安的物品,那么不妨随他去做。只要无害于他人和社会,而患者又能感受到精神安慰和心理舒适的话,就不应阻止他那样做。
4.3 学术资源
有许多学术资源都可以服务于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比如,医学、哲学,可以帮助患者认识死亡的必然性,实现与死亡和解;生死学,可以帮助患者了解死亡的真实情形,解除生死困惑;心理学,能帮助医护人员理解患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做好心理支持;社会学、人文医学,可以帮助患者实现“四道人生”;宗教学,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做好患者信仰支持,令其有归属感;医患沟通学,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消除沟通障碍,实现与患者的顺畅交流等等。
4.4 社会资源
安宁疗护还可以引进和利用一些社会资源来对患者进行生死教育。典型的社会资源包括殡仪馆、墓园、死亡体验馆等。在高校生死教育中,带学生走进殡仪馆、墓园、死亡体验馆等已日渐成为一种潮流,在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中,这些活动也可以经过评估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此外,生死学专家、学者以及有影响的公众人物也都是很好的社会资源,请他们作报告、做工作坊、主持座谈会等,都是很好的生死教育形式。
5 总结
本文认为,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非常重要,是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接纳自己、接纳死亡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其死亡质量的重要因素。安宁疗护工作者自身应具备良好的生死素养,以适应安宁疗护工作的需要。医护人员应该做好坏消息的告知,要突破障碍,学会与患者顺畅交流,采取合适的方式,向患者和家属做好生死教育工作。安宁疗护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学术资源、社会资源,应该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面向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多元化的生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陆杰华,张韵.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死亡质量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河北学刊,2018,38(3):161-165.
[2]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The 2015 quality of death index ranking palliative care across the world[EB/OL].(2015-10-05)[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