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是《游戏王》集换式卡牌游戏中的一张通常魔法卡,是最早对融合怪兽进行融合召唤的魔法卡,也是进行融合召唤的泛用魔法卡。拥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插图。「融合」的日文名就是汉字「融合」上带注音「ゆうごう」。进行融合召唤的魔法·陷阱卡一般名字都带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茶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茶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4篇
第一篇: 茶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作者:李佳新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第13期
摘 要:中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叶品牌众多,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消费需求的转变,各地都在努力探寻茶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茶旅融合”发展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便是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重要路径之一。该文阐述了茶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优势,提出了宁国茶旅融合发展的措施,以期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1]。
关键词:茶产业;旅游业;茶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145-02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2省7县市,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冲。宁国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100个、安徽省10个重点产茶市县之一,但宁国茶叶品牌不够响亮、影响力不强、茶产业总体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在面对目前茶产业发展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有必要拓展茶产业链,融合发展茶叶一、二、三产业。而茶旅游产业的开发及茶旅融合发展对于拉动茶产品消费、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增加茶区农民收入、推进茶区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创新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
1 茶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1.1 茶旅融合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茶是传统产业,其流通和消费模式正面临经济新常态的严峻挑战,昔日品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茶企欲获得可持续发展,其产品开发和营销模式必须适应新常态。茶旅融合发展使游客可以在像公园一样的茶园里体验采摘乐趣、手工制茶、茶文化,是一种时尚、绿色、环保的现代消费理念。实现茶产业带动旅游业,旅游业促进茶产业,达到双赢互补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茶旅融合发展是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茶旅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而是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相互耦台,以茶为主题,以旅游业为内容进行融合发展。将茶区建成旅游景区,将茶园建成休憩公园,将采茶劳动变成休闲运动,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融合发展格局。茶旅融合发展,既整合了资源,又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3]。
第二篇: 茶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突出农旅融合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明确思路不偏移
发展思路直接影响着整个乡镇的工作布局,思路清了,方向明了,步子才稳,发展才快。我镇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打造全县农旅融合样板镇”的目标,全面阐释了“突出农旅融合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明确“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顺应发展大势。绿色发展是未来的主题,我国旅游产业方兴未艾,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提升,旅游业将持续兴旺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东禅西道”旅游发展战略,将有力促进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结合县委要求。县委、县政府着力发展禅文化生态旅游,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我们前接禅文化生态旅游核心区——五祖寺,后联柳林旅游风景区——玫瑰谷,是五祖的“后花园”和柳林的“前客厅”,这必将为我镇实现“农旅融合”后发赶超带来重大机遇。三是贴近停前实际。停前作为典型山区乡镇,拥有深厚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山水资源,南北山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古角水库生态良好,开发空间巨大;特色基地已具规模,多元发展基础完备。这些资源,是我们停前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
二、咬住发展不松劲
1、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以招商促流转,以流转促调整”的方法,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大力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作用,利用土地项目,支持种植基地的发展,大力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自行种植,打造三大产业基地,一是 “万亩蓝莓园”,以童寨紫玉蓝莓种植基地为中心,将蓝莓种植基地扩大到胡寨、蔡桥等村,实现种植基地过10000亩;二是“万亩油茶园”,以刘壁、长冲村油茶基地为核心向周边辐射,面积扩大到15000万亩;三是“万亩黄白茶园”,以海山、蒋冲等村为中心将黄茶、白茶种植面积扩大到7000亩。
2、全力建设核心景区。主动融入“五祖禅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打造停前的核心景区。一是花仙谷,投资5亿元,一期为玻璃桥花仙谷核心景区,兴建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及栈道、全透明玻璃吊桥、微缩版江南十八景区、十大名花园区、农业水利设施等景点;二期为水磨冲至城柳公路龙须河观光采摘园、风情游乐园及水上戏水乐园等景点;三期在前两期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区基础上,向周边山区拓展,打造鄂东慢生活休闲体验区。二是古角湾,以南冲、柴下等环古角水库的村为中心,启动全域性旅游公路建设、逐步新建一批景观亭、观景台、卫生间等公共旅游服务平台,将柴下农家乐、南冲攀岩基地、南山古道等“一线穿珠”,大力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经营实体,让各方“驴友”成为停前常客。三是蓝莓园,打造“观光、休闲、采摘、品果、垂钓”一体的休闲游,加快基地道路硬化、亮化、美化,高标准规划游客服务中心、垂钓中心、产品直销店、农家乐、停车场,建设“采摘园、观光园、体验园”融合发展样板点。
3、着力提升农旅融合品牌。一是产区变景区,以蓝莓、油茶、黄茶产业基地为重点,争取项目支持,浆砌水沟,硬化路网,美化路傍、亮化基地,开辟各种野外生存、娱乐、健身等一体的休闲项目,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二是产品变商品,打造“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新建蓝莓、油茶、黄白茶加工厂,对基地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目前蓝莓加工厂正调试生产线,近日即可投产。油茶加工厂正在筹建。黄白茶加工厂正在建设中,年底可投入使用;三是民居变民俗,加强集镇建设提档次,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加大沿山、沿河、沿路的绿化力度,落实“一村一景”的要求,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严格居民建房用地管理,健全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三、惠及民生不动摇
我们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切实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突出产业扶贫,不断提升群众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推广集体帮建、公司帮管、农户受益的新模式,鼓励贫困户利用承包山林、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空闲地种植蓝莓、油茶、茶叶。引导贫困户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就近务工,做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进度,确保286户657人按时有序入住。创新落实社会救助、教育扶贫、卫生医疗等政策兜底政策,保障弱势群体的整体脱贫。二是全面强化社会管理。突出抓好隐患排查,积案化解,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巩固新农保参保率,完善养老保险管理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杜绝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健全治安防控网络,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三是全面繁荣民生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镇中心卫生院院内布局调整,巩固新农合参保率,做好建档立卡存量贫困户的医疗卫生保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继续以“经常抓、抓经常”和“村为主、镇负责”的计划生育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落实“全面二胎”政策,确保责任目标完成。推进“村村通”、“组组通”工程,完善乡村公路行道安全护栏和标识、建错车平台。扎实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电信、广电等通讯事业。
四、从严治党不懈怠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形势,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和依靠广大党员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一是以“两学一做”为载体,发挥党员引领作用。要坚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确保广大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四种人”:做生产发展的领路人、做生活宽裕的带动人、做乡风文明的倡导人、做管理民主的促进人。二是以“从严治党”为根本,强化党内监督管理。要坚持不懈用党章党规党纪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牢固树立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实效的监督,推动各级党组织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同时加强对重要部位、关键环节、重点人群的监督,使党员干部逐步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防止党员干部容易掉落的种种“陷阱”,防止被利益集团“诱捕”。牢固树立“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运用“四种形态”监督执纪等一系列新精神、新要求,明确哪些是不能触的“高压线”,哪里是不能入的“戒严区”。对党员干部的“小事小节”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谈话提醒、约谈函询,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防止小病拖成大病、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使党规党纪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三是以服务中心为目的,严格责任落实。牢固树立全镇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对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到认识上真正理解、内心里真正认同、态度上真正拥护,保持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杜绝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突出“关键少数”,紧盯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通过“一案双查”、严肃追责,倒逼“一岗双责”落地生根。
第三篇: 茶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XX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名市建设,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旅委、市文广新局等单位先后赴各县区及蚌埠、芜湖、亳州等市开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综合调研工作。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专题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全市近年来在文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及兄弟市工作特色,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有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一、优势及发展现状
文化积淀深厚。XX素享“千载诗人地”之誉,陶渊明、李白、杜牧、包拯、岳飞等历代文坛巨擘、哲人政要,都曾游历于此,吟哦出一首首千古绝唱;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现代丹青巨匠,也曾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萧统在此编纂《文选》,开“选学”之先河;李白作《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河誉为“流淌着诗歌的河流”;杜牧作《清明》诗,让杏花村名扬千古。全市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保单位45处、市保单位41处。国有馆藏文物4128件,一级20件,二级35件,三级717件。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街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4个,省级3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18项,市级40项。
旅游资源丰富。XX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九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基因库”牯牛降,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中国鹤湖”升金湖等名山秀水。现有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5个,3A级景区9个,2A级景区7个。201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6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8亿元,同比增长12.2%和13.3%。
除文化和旅游两大资源外,XX发展文化旅游业还有其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生态环境优势,它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本底全国首屈一指;二是区位经济优势,处于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关口,承东启西、接南应北;三是综合交通优势,日益发达的“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拉近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空间距离,降低了客流、物流等生产成本;四是政策叠加优势,位处长江经济带和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X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X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各级政府的产业支持政策众多,发展文化旅游业,投资者能够充分享受各种的政策红利;五是产业基础优势,工业基础薄弱,传统产业不发达,但也可看成是一个后发优势,灿烂的文化、纯朴的民风、秀丽的河山、良好的治安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预留了广阔空间。
“十二五”以来,XX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稳步发展。201X年全市规模法人单位69个,其中文化旅游类规上企业11家,占比15.9%,主板上市企业1家,四板挂牌企业3家。文化产业增加值19.01亿元,其中服务业(文化旅游)9.82亿元,占比51.7%。201X年文化产业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个,当年完成投资24.19亿元,其中文化旅游项目14个,完成投资19.1亿元,占比78.6%。201X年全市新引进的51个文化企业中,文化旅游类企业19个,占比37.3%。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XX市高度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进全域化旅游,促进了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只有粗放整合,还没有深度融合,重山水轻文化,重观光轻体验,重建设轻营销,留不住人、赚不到钱的现象仍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规划实施问题。一是体现在资源整合不够。文化和旅游分头管理,各有侧重,缺乏沟通机制和制度保证,条线分割造成对交叉性的产业业态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开发管理,全市文化旅游建设布局零散、规划不统一;旅游与文化商务体育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工作有待加强。二是体现在规划与实施脱节。出台了大量规划文件,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落实X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等综合性文件,《关于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摄影产业的意见》等专项文件,《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工程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但落实到具体景点上,则出现有载体无文化,有文化无载体现象。前者如九华天池、九天仙寓等景色宜人,但文化寥寥;后者如众多“国保”、“省保”单位文化深厚,但旅游开发严重不足。
2、文化介入问题。文化与旅游融合程度亟待提高,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丰富,文化产品不足;历史文化资源有余,现实文化资源不足;历史文化未能充分挖掘整理,现实文化创新能力较弱,许多文化元素没有变成旅游产品;文化特色挖掘不够,文化产品同质化多,可替代性强;旅游传统六要素中满足了“吃、住、行”,未解决“游、购、娱”,“商、闲、学、养、奇、情”新六要素更待开发;旅游市场“靠天吃饭”,重风景观赏,轻文化体验;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明显不足,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在旅游经济发展中,没有提前进行文化介入,使两者间相互作用,共同提升,实现双赢。
第四篇: 茶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邱健
来源:《人民周刊》2019年第09期
山东省沂水县文旅产业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坚持市场导向,实施差异化定位,统筹机制保障,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整合资源、联创品牌的新路,其理论价值和实践做法经验值得关注。
沂水县红色文化在山东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抗日战争时期,沂水王庄成为抗战党政军指挥中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以及山东纵队在这里成立,大众日报在这里创刊,在山东党史上被誉为“王庄时期”;解放战争年代,以陈毅、粟裕为首的我军指挥所就在这里,指挥了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采取“猛虎掏心”战术,指挥华东野战军突然包围了蒋介石“王牌军”第74师,全歼了这支国民党“劲旅”,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对我党我军的无私奉献,顺着著名作家刘知侠的文化创作起源,小说“红嫂”以及舞剧《沂蒙颂》的创作轨迹,“红嫂文化”的发祥地依然在沂水。
沂水县从2012年开始从产品市场定位及谋划上做了有益尝试,建成了国家A级景区40余处,其中4A级景区6处。沂水县利用多方面的文化及生态资源,一跃成为山东乃至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强县,被业内誉为“沂水旅游现象”,成为文化旅游产品集群打造的典范。
但是,面对新时代,面对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面对县域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建设融合性文旅产品,以满足目前旅游市场的需求,是沂水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难题。必须精心谋划,找准定位。
我们的定位是以全域文化打造全域旅游。充分利用旅游的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全国第一批全域旅游试点县各方面政策条件优势,推动全域文化融入全域旅游,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以地质文化为主体,打造地下大峡谷、天谷地下画廊、地下萤火虫水洞、东方瑞海温泉度假村,成为独领文旅休闲度假产品市场的核心;二是以历史文化为主体,建设天上王城、齐长城穆棱关战国风情小镇;三是以沂蒙乡村风情文化为主体,发展沂蒙风情小镇、峙密山居、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四是以红色文化为主体,提升王庄沂蒙山根据地文化景区、桃棵子红嫂文化景区、跋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品质;五是以创意文化为主体,扩建雪山彩虹谷彩虹文化景区、彩虹文化小镇等;六是以佛教文化为主体,搞好灵泉山景区、云水禅景区、资庆寺景区建设。
全国的县域文旅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原有文化旅游系统人员相互之间进行知识融通、顺畅交流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思想、理念、业务上加快融合,尽快熟悉双方工作特点、规律和要求。文旅融合也需要有金融产业投入、人才引进等政策的支撑与扶持,才能形成“洼地”效应。文旅融合涵盖多领域、多层级、多部门,在谋篇布局上既要立足实际,又要高瞻远瞩;在规划设计上既要统筹资源配置,又要整合相关产业;在争取政策上既要做好对上衔接,又要做好落地实施;在推动发展上既要沟通凝聚合力、配合协作,又要兼顾好投融资主体和运营企业。
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推进机制,从根本上突破相互之间的利益束缚,依靠双方职责、功能的调整与重塑,向改革要动力、聚活力。除此以外,还要建立起务实高效的县域文旅工作实体运行机制,发挥其对上衔接、沟通政企、争取政策、服务企业等方面职责。同时,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群策群力,抓落实、促绩效。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企业激励机制,文旅融合要以企业为主体,需要企业主动作为、大有作为。
文旅融合本质上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必须依靠精巧设计、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良好机制,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地域特色,找准市场定位,将县内文旅资源进行功能切块,合则一体,分则独立成篇,多维立体满足游客需求。
县域内文化特色突出,旅游功能体现不足的,要对文物资源进一步梳理,具体分析研判,找到可以转化的视角,将其历史沿革、传说故事、人物战事等文化元素融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碑刻、雕像、书画、诗词、场馆、建筑、以互动或者实景展现的方式,让游客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体验感受,加深景点内涵品质和精神高度的了解,生发个体化的“学、识、思、情”。非遗项目因其具有民间性、小众化的特征,可以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展示和表演,让游客欣赏传统文化,带走非遗产品。
对于红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则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进行转型升级。沂水县是山东分局旧址所在地、陈毅指挥所、《大众日报》创刊地,也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发祥地,正气十足的红色文化厚重深沉,可以高起点规划、设计,采用各种科技、智能手段,重现中共山东分局在王庄的光辉历史,丰富提升沂蒙山根据地景区的文化内涵。
实践证明,没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只能是市场低端产品。对自然禀赋好、文化特色不足的景区,需要梳理地域特色文化脉络,坚持创意创新,选其要略、择其精华,以虚映实、虚实并重,建立起中小文化创作主体与大型文旅企业、知名景区景点的生产对接机制,支持小微主体做精、做细、做专,开发出高品位的文旅融合产品,使景区更有看头、有讲头,有参与、有体验,有品位、有趣味。
沂水县就要紧紧抓住“山东好客、沂水情长”这个文旅品牌,打造全域六条精品旅游路线。即历史文化游,包括齐长城穆陵关战国风情小镇、东郓古城孟母墓、博物馆、天上王城等;地质文化游,包括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东方瑞海温泉度假村;红色文化游,包括跋山革命文化纪念地、沂蒙山王庄革命根据地、桃棵子红嫂故居等;民俗风情游,包括沂蒙风情小镇、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县乡历史文化展馆、雪山风情街、花彩小镇、沂河夜游等;创意文化游,包括萤火虫水洞、蝴蝶谷、雪山彩虹谷、彩虹小镇等;佛教文化游,包括灵泉山、云水禅、资庆寺等。
要聚焦短板,靶向提升。运用大数据对不同游客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为弥补短板、开发新品、优化服务、运营决策等提供参考;把新型科技手段、互联网和手机APP平台广泛运用到景区介绍、门票售卖、旅客导游、信息咨询等环节。强化基础设施配套,进出景区道路不低于双向四车道,沿路沿途保持“绿畅洁美”,旅游标识、游客中心、便民服务处、卫生间、垃圾桶等设施配套齐全。
要优选“后备箱”产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在农副产品、特色美食、非遗产品中,优选最能代表区域特色的系列产品,注入文旅元素,注重包装,走高端化、特色化之路。还要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开发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创产品。
要创新旅游新业态。寻古旅游、体验旅游、研学旅游等,让游客与本土文化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可以推动齐长城、纪王崮、孟母、山东分局旧址、《大眾日报》创刊地等几个文化点,走文化创意及数字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道路,发展文化演艺旅游,形成新的文旅融合招牌。可以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结合,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可以推动健康医疗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温泉旅游、老年专项旅游。可以推动美食文化与旅游结合,建设一批在客源市场上知名度较高的美食品牌。可以推动地域核心文化与旅游结合,提高资本准入门槛,建设“创、研、产、销”一体化的主题公园,将文化植入各旅游要素中,打造地域文旅融合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