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秋天的怀念说课稿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6篇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篇1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湖南省龙山县召市初中的吴小璐。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刘湛秋的《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以“挚爱亲情”为中心话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内敛,情感真挚细腻。本文被选入单元第一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感悟亲情的美好,更有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2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是体会母亲深切的爱。
二、 说学情
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初一学生在语文方面不论是朗读、品味还是情感表达能力都明显不足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受阅历影响容易浅层次的阅读母爱,无法深刻理解文本中母爱的内涵。但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自己母亲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的关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在理解积累生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母子亲情,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朗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方法,依据学情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
1、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 创设情景法(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学生通过齐读史铁生先生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从话中学生感受作者后悔、自责、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将学生一下子拉入到课文情景中来。)
2、 朗读法(学生齐读史铁生的话进入课文,然后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读出情感。)
3、 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设疑解疑相结合,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4、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的重难点更加直观,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自主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本课为单元第一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教学该课我主要确定了两种学习方法:
1、 朗读与圈点批注相结合。(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圈点出课文生字词,以便积累,勾画出文中细节描写的语言,以便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2、 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分小组学习,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理解、感悟,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
开。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齐读多媒体展示的史铁生说过的一段话,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怀念、后悔之情,引入课题。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听名家朗读,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再让学生齐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把握课文情感。
接着问题设置,学生齐读课文后抢答:①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秋天?为什么作者选择秋天表达对母亲的怀念?②文中有句话出现了多次,让“我”印象深刻,是哪一句?(好好儿活)
以问题引入难点探究,从课文中找细节,儿子如何不好好儿活?在这里穿插史铁生简介(重在21岁双腿瘫痪)以此结合文中“我”的行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方式逐步引入课文内容,穿插作者生平让学生能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3、 细读课文,师生共析(预计用时20分钟)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暴躁的儿子,母亲的回应是什么?学生细读课文,小组合作在文中勾画出原句,并适当做批注。之后全班交流,共享成果,师生共同分析细节描写的句子,从中让学体会到母亲的担心、焦急、敏感,体会待母亲的“爱之深”。
(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细读、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抓住文章细节,体会母爱的细腻、深沉。并且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体味细节。)
接着引入问题:面对瘫痪的我,母亲从身体和心理都给予了我最大的照顾,那么当时母亲的身体状况如何?
(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学生可直接回答,主要是以此问题引出对母爱无私、伟大的理解。)
史铁生在几十年后回忆说母亲是世界上最最苦的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得出母亲苦在身体、心灵、生活的结论。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由表面的感受母爱之深,到心灵的震撼,体味到母亲有一个瘫痪的儿子,她才是最苦的,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4、 小结及作业布置(预计用时2分钟)
小结:本课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分析细节,由表及里,深刻的体会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伟大。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想和母亲相处的小细节,抓住令你感动的一到两个细节,写成片段,表达出妈妈对你的爱。
(设计意图:此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关注细节、体会母爱。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情感又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过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本课的主题、情感。
秋天的怀念
刘湛秋
怀念
“我” 母亲
伟大、无私的爱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篇2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湖南省龙山县召市初中的吴小璐。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刘湛秋的《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以“挚爱亲情”为中心话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内敛,情感真挚细腻。本文被选入单元第一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感悟亲情的美好,更有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2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是体会母亲深切的爱。
二、 说学情
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初一学生在语文方面不论是朗读、品味还是情感表达能力都明显不足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受阅历影响容易浅层次的阅读母爱,无法深刻理解文本中母爱的内涵。但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自己母亲在平时生活中对自己的关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宜的教学视角,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在理解积累生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母子亲情,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朗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方法,依据学情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
1、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文章的细节,从中品味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课的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 创设情景法(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学生通过齐读史铁生先生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从话中学生感受作者后悔、自责、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将学生一下子拉入到课文情景中来。)
2、 朗读法(学生齐读史铁生的话进入课文,然后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读出情感。)
3、 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设疑解疑相结合,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4、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的重难点更加直观,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自主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本课为单元第一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教学该课我主要确定了两种学习方法:
1、 朗读与圈点批注相结合。(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圈点出课文生字词,以便积累,勾画出文中细节描写的语言,以便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2、 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分小组学习,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理解、感悟,让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五、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
开。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齐读多媒体展示的史铁生说过的一段话,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怀念、后悔之情,引入课题。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听名家朗读,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再让学生齐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把握课文情感。
接着问题设置,学生齐读课文后抢答:①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秋天?为什么作者选择秋天表达对母亲的怀念?②文中有句话出现了多次,让“我”印象深刻,是哪一句?(好好儿活)
以问题引入难点探究,从课文中找细节,儿子如何不好好儿活?在这里穿插史铁生简介(重在21岁双腿瘫痪)以此结合文中“我”的行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方式逐步引入课文内容,穿插作者生平让学生能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3、 细读课文,师生共析(预计用时20分钟)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暴躁的儿子,母亲的回应是什么?学生细读课文,小组合作在文中勾画出原句,并适当做批注。之后全班交流,共享成果,师生共同分析细节描写的句子,从中让学体会到母亲的担心、焦急、敏感,体会待母亲的“爱之深”。
(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通过细读、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抓住文章细节,体会母爱的细腻、深沉。并且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体味细节。)
接着引入问题:面对瘫痪的我,母亲从身体和心理都给予了我最大的照顾,那么当时母亲的身体状况如何?
(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学生可直接回答,主要是以此问题引出对母爱无私、伟大的理解。)
史铁生在几十年后回忆说母亲是世界上最最苦的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得出母亲苦在身体、心灵、生活的结论。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由表面的感受母爱之深,到心灵的震撼,体味到母亲有一个瘫痪的儿子,她才是最苦的,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4、 小结及作业布置(预计用时2分钟)
小结:本课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分析细节,由表及里,深刻的体会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伟大。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想和母亲相处的小细节,抓住令你感动的一到两个细节,写成片段,表达出妈妈对你的爱。
(设计意图:此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由课本走向生活,关注细节、体会母爱。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情感又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过更直观的理解和感受本课的主题、情感。
秋天的怀念
刘湛秋
怀念
“我” 母亲
伟大、无私的爱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篇3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的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并理解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首先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a、作者怀念谁? b、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c、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这三个问题的设定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
2、教师范读课文,并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在读的同时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而配乐为了营造气氛,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本文的欲望。
3、学生比赛读。
比赛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愿望,也能有效的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有利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从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个等级对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也为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打下情感的基础。
六、探究细节、真情感知。
提示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去干了什么.)学生很快能找到“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了。”这个时候我应该抓住时机提问:“那么最想推我去看花的人是谁?(母亲)文中一共写了几次?(两次)都是那两次?由此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
1、母亲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拒绝?母亲的表现又如何?从中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四个问题两两为一组,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难,关键是后一个问题必须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才会有所感悟。比如,我为什么要拒绝母亲去看花呢?学生很可能抓住“瘫痪”二字。这时候我应该顺势介绍作者双腿瘫痪时才21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当时的无助与无奈,让学生体会到:“21岁是人生中黄金时期,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有活力的一个年龄,可以施展抱负,创一番事业的阶段。而作者只能站在轮椅上,面对四壁徒然悲伤。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暴怒无常和无理取闹。“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闭自己,拒绝去看花。
然而痛苦的也并非作者一人,还有母亲比他更加的痛苦,因为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此我们转向对母亲的表现的分析与品味。如“如母亲爱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可见母亲对儿女的爱远远大于爱花,也说明我瘫痪后母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我的身上。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伟大的母爱,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不尽相同,这里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重在让学生自己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即可。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最后很自然的得出这是一个……的母亲。
第二次看花,重在让学生品味母亲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爱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突然不说话了,对于跑跳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一记,做标注等方式,品味母爱,然后小组讨论,继而全班交流。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至此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这时候我抓住时机提问:面对母亲的请求,我的态度为什么由拒绝变为答应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纵深思考。讨论交流后,相信也能理解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感染者作者,让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热情。”
第三次作者和妹妹去看花了,课文最后说,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们到底懂得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示:作者主动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经走出了绝望。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味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他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所以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七、作业
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平凡细碎的,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一个神态,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受之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应该用心去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现在就拿起你的笔,写下母爱的点点滴滴。
八、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本着简单明了的理念,设计如下
秋天的怀念
拒绝看花
答应看花
主动看花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篇4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说课稿
大桥镇三善小学 罗 云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2课,这是当代作家史铁生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悉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怎样透过一些小事,来表达真情实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感悟人间的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怎样透过一些小事,来表达真情实感。
难点: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
二、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感悟基础,理解文章内容并不难,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采用下面的方法学习课文。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
(二)在读中品,在品中读,从而“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
(三)学生采取自读,自悟,旁批,合作,讨论,剖析重点词句。
四、说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1、欣赏歌曲《母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歌词中感受到母爱是一堆细节。
2、复述故事情节导入课文。 (板书)
(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品,品中读。
1、学法指导:
(1)默读,找出描写“我”和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旁批自己的理解。
(2)交流重点:儿子和母亲各是什么形象?从哪词、哪句读出儿子和母亲的心里感受?
(3)各抒己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谈谈感受。
(4)个性朗读:选择让你感动的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
2、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
在学生自读、自悟、旁批、交流的学习基础上找出描写“我”和母亲动作神态的句子。采用读中品,品中读的教法剖析下列句子,找一句,读一句,品一句。
(1)品表现:描写“我”双腿瘫痪后“我”和母亲的表现。(课件展示)
品儿子暴怒无常:砸”、“摔”
品母亲小心翼翼:“偷偷的看”“眼圈红红的看”“悄悄的进来”
(3)品对话:“我”和母亲的对话(课件展示)
抓住“捶打”“喊”来感受作者内心绝望的心境,抓住“扑”“抓”“忍”来感受母亲虽故作平静,内心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4)品病情:描写母亲身体状况的句子(课件展示)
从疼”、“翻来覆去”、“憔悴”、“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艰难呼吸”、“昏迷”这些词语读出缠重病的母亲虽然心力交瘁,仍不忘关心自己的儿女,朗读体会坚强、伟大,无私的母爱。
(5)品愧疚:抓住“诀别”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
(6)品怀念,悟人生:朗读最后一段,品菊花的美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结合母亲说的这两句话(课件展示)共同探讨:怎样“好好儿活”?
3、拓展延伸:简介史铁生的成就和他的其他作品中的怀念母亲的精彩片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母爱、写自己的母爱。
4、总结:我们都要坚强、乐观的好好活,并好好的爱自己的母亲。
五、说板书设计
12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1、我别出心裁设计心形板书,生动、形象,既展示故事情节又突出中心。
六、说教学反思
(一)读中品,品中读
(二)激情描述,营造情境氛围。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篇5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人性哲理的散文,作者以朴实含蓄的文字和真挚细腻的感情,表现了母爱的无私、深沉与宽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回顾与反思。下面是为你整理了“《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秋天的怀念》。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通过咀嚼语言来感悟情感,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二、说学情
我觉得本文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阅读。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能通过有效阅读达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体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抓住教材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而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提问法,开放式讨论法。
2、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对的整体把握,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法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读出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重点的词句来分析细节描写,通过讨论探究把握的思想感情)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
在唐代诗坛上,孟郊并不是很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的这首《游子吟》却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歌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看到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提出: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前思考题: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3、疏通结构
线索——看花,3次
1)、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2)、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3)、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絮絮叨叨。
(2)品味语言
1、找一找
这篇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1)、教师示范:喜欢某句,给人什么感觉,描写手法是____。
(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生讨论
明确:如:⑴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默默承受、忍耐着我的粗暴无理)
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多次要带我去看花,母亲希望看花能让我热爱生活,心情愉快一些,不再绝望。用心良苦的母爱)
⑶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是为了我,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养花)
⑷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扑,抓,两个动作,体现了母亲想让我离开绝望,让我必须好好活下去。)
⑸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挡住的不是落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⑹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能让孩子出去散散心,母亲非常高兴,希望我开心和快乐。)
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觉得自己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
⑻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四)、小结归纳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五)、课后作业
我们同学理解了史铁生,其实也正是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我们本来也许是充满同情,但我们对史铁生却是充满了敬重,因为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当苦难和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好好活,更应该用这份好好活的心态,去关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课后,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2)各位评委: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回忆性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用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我们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在把握母爱这一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能在阅读中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以及作家史铁生;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瘫痪、暴怒、沉寂”等;掌握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理解关键句子“好好活”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如何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有感情地朗读,探究三次看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学会热爱生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单元目标要求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从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感悟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好好活”等的关键词句,并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好好活”。
四、说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1、总结归纳法
2、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35分钟):
(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1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导入的环节十分重要。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老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合欢树》中的这段文字,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生共同探讨出这是作者怀念母亲的句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本课——《秋天的怀念》,接下来,我将继续要求学生:)
1、齐读生字词,如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教师纠正字词读音。
2、自主举手介绍作者史铁生,以及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入整体感知环节:)
通读全文,找出三次看花的句子?
(这一问题,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次看花的寻找,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大致的情感变化,进入深入研读环节。)
(三)三次看花,深入研读(22分钟)
1、初次看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三次看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时各有侧重,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
初次看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 小组分段朗读,讨论回答:第一次提到看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她为什么想让我去北海看花?
从而师生共同探讨出:(板书)
对比: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暴怒无常(板书)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明白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为接下来突破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2、二看菊花,细节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花,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默读全文,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细节描写的句段看出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教师适当点拨,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b)“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不仅是伟大无私的,更是细腻的。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
(突破部分教学重点,第三次看花,侧重于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探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
快速浏览全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回答:与第一次相比较,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说说“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教师适当点拨,共同归纳出:
a) 第一次时,“我”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第三次时,对花的描写,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我”的这一转变。
老师范读全文,小组讨论回答:找出表现“我”心怀愧疚,同时又怀念母亲的句子?思考“好好活”是怎样活?
b) “我”生病暴怒无常,悲观绝望,母亲生病默默承受病痛,默默鼓励儿子,“我”感到愧疚和自责;但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怀念起母亲而决定,决定和妹妹“好好儿活”,实现了“重生”。
(基本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完全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
(四)再读作者、拓展延伸(3分钟)
1、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2、向学生介绍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告诉学生和史铁生相比,作为健康的我们,更应该“好好活”,学会热爱生活。
(完全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应用知识,作业布置(2分钟)
(开放性的作业布置可以更好的应用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推荐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思考“好好活”在其间的表现。
2、根据本课的学习,回顾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的生活细节,写一篇回忆性散文,字数不限,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文语言朴素、真切,写出了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合欢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再次感受爱母的怀念
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几个图片,教师朗读《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的片段,营造气氛,感染学生。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篇6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得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三、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并理解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五、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首先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a、作者怀念谁?b、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c、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这三个问题的设定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
2、教师范读课文,并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在读的同时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而配乐为了营造气氛,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本文的欲望。3、学生比赛读。
比赛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愿望,也能有效的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有利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从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个等级对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也为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打下情感的基础。
六、探究细节、真情感知。
提示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去干了什么.)学生很快能找到“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了。”这个时候我应该抓住时机提问;“那么最想推我去看花的人是谁?(母亲)文中一共写了几次?(两次)都是那两次?由此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
1、母亲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拒绝?母亲的表现又如何?从中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这四个问题两两为一组,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难,关键是后一个问题必须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才会有所感悟。比如,我为什么要拒绝母亲去看花呢?学生很可能抓住“瘫痪”二字。这时候我应该顺势介绍作者双腿瘫痪时才21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当时的无助与无奈,让学生体会到:“21岁是人生中黄金时期,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有活力的一个年龄,可以施展抱负,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创一番事业的阶段。而作者只能站在轮椅上,面对四壁徒然悲伤。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暴怒无常和无理取闹。“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闭自己,拒绝去看花。
然而痛苦的也并非作者一人,还有母亲比他更加的痛苦,因为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此我们转向对母亲的表现的分析与品味。如“如母亲爱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可见母亲对儿女的爱远远大于爱花,也说明我瘫痪后母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我的身上。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伟大的母爱,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不尽相同,这里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重在让学生自己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即可。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最后很自然的得出这是一个……的母亲。
第二次看花,重在让学生品味母亲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爱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突然不说话了,对于跑跳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一记,做标注等方式,品味母爱,然后小组讨论,继而全班交流。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至此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这时候我抓住时机提问:面对母亲的请求,我的态度为什么由拒绝变为答应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纵深思考。讨论交流后,相信也能理解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感染者作者,让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热情。”
第三次作者和妹妹去看花了,课文最后说,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们到底懂得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示:作者主动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经走出了绝望。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味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他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所以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