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历史九年级上册笔记【三篇】

历史九年级上册笔记【三篇】

时间:2022-05-15 17: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九年级上册笔记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历史九年级上册笔记3篇

【篇一】历史九年级上册笔记

为什么说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因为在伯里克利时期,
(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4)贵族会议权力几乎丧失殆尽,只处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事务。
进一步削弱了贵族权力,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最高峰,促使经济和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  人类的形成 (三阶段: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正在形成人的特点: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 人类形成的时间: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世界人类出现的最早时间)。

 直立行走的意义: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在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根据人体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白种,黑种人。 

造成人种差异的原因: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 

首先进入母系氏族的原因:由于群婚的缘故,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为什么父系氏族会取代母系氏族?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的进步,部落间以产品交换和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了;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开始,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古猿向人进化的主要因素:劳动 

第二课   大河流域 

古埃及    

  地理位置:非洲东北部 

      建国时间:公元前3500年开始   

 统一时间:公元前3000年           

对金字塔的评价: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悠久的历史;埃及人民力量智慧的结晶。    

古巴比伦    

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也是新月沃地的位置)

      建国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后  

 统一时间:公元前18世纪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新月沃地的四种人类:腓尼基人,希伯来人,阿卡德人,苏美尔人

 建国者:苏美尔人 

      汉谟拉比法典的目的/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意义: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

巴比伦空中花园: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古印度     

 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建国时间:公元前2500年        

人物:(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             

形成等级制度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种姓制度内容: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各个等级之间高调地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种姓制度的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第三课   西方文明之源 

雅典        

雅典城邦建立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 

      雅典的特点: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             

公元前六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雅典达到全胜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

  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表现在:

① 扩大公民的权利;

②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雅典达到全胜的原因:伯利克里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是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产生一定影响,但他是奴隶主民主政治,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改革的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的人物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  

罗马        

建立时间:公元前8世纪 

     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             

建立罗马共和国的时间:公元前509年 

  布匿战争

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             

交战双方:罗马和迦太基 

     目的:为争得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和奴隶。             

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共和制再也无力统治,奴隶主企图建立独裁统治,以稳固政权。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     

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

      公元395年,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标志)

三个地区的奴隶制的特点:

古巴比伦:奴隶主对奴隶拥有绝对的所有权

古印度:奴隶制等级森严

古雅典: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例】“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大多数人手中……”这段话赞美的是(  )。
A.伯利克里的统治  B.亚历山大的统治
C.屋大维的统治  D.凯撒的统治
2.材料解析题
【例】阅读下列材料:
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的标志剃掉,那理发师的手应砍掉。
如果奴隶对主人说一声“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要受到割耳的刑罚。
奴隶主可以买卖奴隶,还可以用奴隶抵债……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出自古代哪个国家的法律?这部法律是谁制定的?
(2)从材料可以看出,这部法律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由此概括阶级社会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1)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2)奴隶主阶级;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
材料二:(公元前2世纪,在与罗马军队的战争中)迦太基军队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惨败。罗马军队把迦太基城夷为平地,变卖全城居民为奴隶。
请回答:(1)两段材料中提到的是什么战争?
(2)从材料中看出罗马与迦太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影响怎样?
【答案】(1)是罗马军队与迦太基军队之间的三次布匿战争。(2)罗马与迦太基战争的目的是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结果罗马军队最终取胜,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繁荣强盛,奴隶制迅速发展。

第二单元

第四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亚洲封建国家 (日本)
国家形成:1世纪前后,出现奴隶制国家
统一: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大化改新

背景:社会矛盾尖锐;中国隋唐制度的影响
时间:7世纪中期
人物:孝德天皇、中臣镰足
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 取赋税

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更名为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大化改新成功的根本原因:奴隶制已不适应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要求

性质:它是日本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意义: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国家
出现时间:6世纪末7世纪初
宗教:伊斯兰教
创始人:穆罕默德

政权地点:麦地那
性质:政教合一的政权
统一:632年基本统一

① 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②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③ 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并征服麦加

④ 632年,穆罕默德病逝,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在麦加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第五课 中古欧洲社会
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一、马特改革:1.时间:8世纪前期

2.人物:查理~马特

3.国家:法兰克:

4.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制。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二、西欧封建制度

1.特点:等级森严”

2.西欧封建制度开始确立于9世纪

3.核心:封君封臣制

4.主要内容(依据):封土制

三、西欧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小封建主阶层,是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法兰克的查理·马特进行改革,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次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最大的封主是国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位于最顶层和最底层的分别是帝王、农民

四、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

丕平献土,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他加冕。丕平献土后,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十二三世纪时,教皇国势力鼎盛一时。

当时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教会

当时西欧,教皇和教会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五、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表现: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2.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3.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

4.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

中国的市民阶级在南宋时出现

5.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

6.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7.阶级冲突:封建主和市民矛盾

六、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首都:君士坦丁堡

2.时间:395~1453年

3.过程:6世纪后四处征讨,财尽民穷,到处遭遇反抗→国力衰弱,外患不断,13世纪上半期曾被西方军队征服→15世纪中叶,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

4.灭亡的根本原因:帝国内部的封建保守,不屑于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

5. 拜占廷帝国衰亡带来的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6.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大教堂)

7.灭亡: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第三单元

第六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2.概况:公元前5世纪早期至中期,波斯帝国在征服埃及等地后,三次出征希腊

3.结果:希腊胜利

4.影响:希波战争后,形成了东西方文明并存的形势

5.希波战争是东西方文明发生的第一次碰撞(典型冲突)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背景: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控制了希腊

2.概况:亚历山大大帝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灭掉波斯,到达印度,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4.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融合有贡献的人物:亚历山大

5.影响:① 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沉痛和灾难

② 西方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西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发展史: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

→西罗马帝国

2.概况: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经过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影响(评价):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4.当时,中国称罗马为“大秦”,中国处在东汉时期

四、亚力山大扩张靠武力,而罗马帝国扩张靠和平+武力

第七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亚历山大、马可波罗、阿拉伯人

一、丝绸之路:古代连接亚欧的东西方贸易要道

二、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东西方之间的架桥者,对东西方文化的交 流与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1.最早的阿拉伯数字是由印度人创造的

2.12世纪初,这一简单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3.16世纪,“阿拉伯数字”的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4. 阿拉伯人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翻译保存了许多希腊著作;医学贡献

三、“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证明:① 当时中国具有先进的文化

② 当时中国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力

四、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为流传,掀起了古代“东方热”

《马可波罗行纪》:1.类别:历史游记类

2.成书时代:13世纪

第八、九课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一、文字:1. 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2.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3.腓尼基字母文字

4.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4000年代末

5.稍晚一点的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二、世界三大宗教(见课本P50页)

三、杰出的科学家:1.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是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杰出的科学家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四、文学与戏剧:

1. 《荷马史诗》(史诗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奥德赛》

2.《俄狄浦斯王》: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最能代表古希腊文学成就的是悲剧。著名悲剧家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

3.《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

五、著名建筑:

1.麦加大清真寺(又称“禁寺”):坐落于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2.巴黎圣母院(法国哥特式建筑):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3.古代著名的建筑有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阿拉伯清真寺。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 

二、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的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妥善的解决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我们青少年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我们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是基本民族政策,也是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我国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区的内部事务。

1设置自治区的地方都有什么特点?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2自治区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统一领导

3如何实现自治?

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相关链接:自治机关指的是什么

自治机关享有哪些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1由历史特点所决定的(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由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大杂居、小聚居”特点。适宜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

1.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

青少年要自觉拥护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各族同学平等相处,维护民族团结。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离不开。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1)各民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

(3)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好民族关系。

【篇二】历史九年级上册笔记

第一单元:走进物质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观察实验的方法是:重点观察试剂颜色、气味、状态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2、实验现象描述的三忌:

①、把将生成物名称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

②、脱离实验实际。

③、片面描述实验现象。

3、观察实验分三个阶段: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4、【“物理、化学”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还伴随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判断: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表示方法:文字表达式:

▷例如:硫酸铜+(读作:和)氢氧化铜→(读作:生成)氢氧化铜+硫酸钠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情况下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有: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液体的沸点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密度。】

二者区分依据和判别依据: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

同时对物体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感知和仪器测定。(例如水的沸点由灯加热,而后用温度计测量)

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实验、查资料、实地调查)→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交流

★正确的闻气体的方法:闻气体是应该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不能直接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实验: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

现象:燃着的木条深入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

带火星的木条深入氧气,木条复燃。

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氧气支持燃烧,两种气体本身不燃烧,无可燃性。

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组成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变化规律。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

① 蜡烛极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现象:通常为乳白色,圆柱状固体,手感滑腻,由烛芯和石蜡组成。

用小刀切下一部分放在水中,石蜡会浮在水面上。

结论:质软,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

(点燃时)现象:石蜡融化,之后燃烧产生明快亮的火焰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的中心部分较暗,两侧较亮,并有黑烟产生。

结论:

(熄灭时)现象:熄灭时有白烟点燃白烟进而引燃蜡烛。

结论:蜡烛燃烧是石蜡蒸汽在燃烧。

附加:

▷对蜡烛火焰的探究:

现象: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一秒,中心部分颜色几乎没变,向两侧逐渐变黑。

结论:中部温度较低,向两侧逐渐温度变高。[T-1]

(火柴分层,由内到外依次是:焰心,内焰,外焰,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探究生成物:

现象:①、干冷的烧杯罩到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形成水雾。[T-2]

②、将内壁涂有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石蜡+氧气 水+二氧化碳

2、化学学习的特点: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

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伴有现象。

3、实验:

实验过程: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步骤1: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震荡。

现象:呼出的集气瓶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瓶内的澄清石灰水不变。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比吸入空气中多。

* 步骤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

现象:吸入空气中木条比呼出气体木条燃烧时间长。

结论:空气中含氧气量多,呼出气体中含氧气量少。

*步骤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现象:玻璃片上有水雾。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水量大,空气中水蒸气少。

课时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取用药品遵守“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用招气入鼻法)。
(2)药品没有具体说明取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二、药品的取用方法:

1、固体:

*固体药品的存放及其取用:仪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钥匙或纸槽。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要钥匙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一次使用。

*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的使用:应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树立起来,滑到容器底部。简单总结为(一横、二放、三慢滑)

*取用固体粉末的方法: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钥匙小心放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一斜、二送、三直立)

【块状药品不能直接装入直立试管,以防止试管底部砸碎,损害试管】

【粉末状药品也不能直接装入直立试管,以防止药品粘在试管壁上】

2、液体: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

*少量的液体取用:【使用的仪器为胶头滴管】: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反应容器内壁或放在实验台上,以免沾污滴管或造成试剂污染。要求是垂直容器上方滴加,不能深入容器内。 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备用。(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
*一定量液体的取用: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若仰视会使读数比实际偏小,俯视会使读数比实际偏大)。

注意问题:

倾倒要领:打开细口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并且标签贴手心,试管稍微倾泻,试管口紧挨瓶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轻轻转动试剂瓶,盖上瓶盖,放回原处,标签朝着实验者。

【细口瓶塞子倒放在桌子上,以防止污染塞子,进而污染整瓶药剂】

【倾倒液体,瓶口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洒落试管外。而且应该缓慢倒入原因有二,一是好控制药品取用量,其次是不一倒洒】

【手拿细口瓶,标签面朝手心,防止瓶口残留药品流到标签上,腐蚀标签】

【倾倒完液体,立即盖紧瓶盖,防止最后一并盖盖时,将瓶盖混乱,造成药品交叉污染】

二:酒精灯的使用: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向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少于酒精灯溶剂的1/4,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4、使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可用嘴去吹。【正确的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用酒精灯冒盖灭之后,轻轻提一下灯冒,再重新盖好】

5、不要碰到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或者沙子。

探究酒精灯的火焰:将火柴梗平方酒精灯火焰中约一秒,取出后,熄灭酒精灯,观察现象。

现象:中间颜色基本不变,向两侧变黑。

结论: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由实验可得:给物质加热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

6、物质的加热:

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间接加热的要垫石棉网,给液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给固体加热可以用试管、坩埚。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

7、液体的加热:

①、加热用到的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液体加热应注意的问题: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溶剂的1/3,防止液体溅出】

【加热时要保持使馆外壁干燥,防止试管不均匀而炸裂】

【给试管套上和取下试管夹时,应自下而上,结束后从底部取下】

【试管夹应在使馆的中山部,距口1/3到1/4】

【加热时应先是试管底部均匀受热(预热),在用外焰固定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从而炸裂】

【加热时试管要与桌面成45°角,试管口不能对自己或他人,防止蒸汽或液体溅出烫伤人】

【加热后,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者用冷水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总结:向试管加液体不超过试管的1/3,保持水管外壁干燥,用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距离试管口1/3到1/4处,先对试管底部均匀加热,在用外焰固定加热,前提是试管与桌面保持45°角,试管口不能对人,加热后试管夹 应从试管底部取下,不能立即使试管用冷水冲洗或接触冷水。

延伸:给液体加热时,试管炸裂,原因有哪些?

①试管外壁不干燥 ②试管接近灯心,受热不均匀

③加热不均匀 ④驾驶后立即用冷水冲洗或者是接触冷水

3、连接仪器装置

1、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

将玻璃管与带孔橡皮塞连接时,应先把玻璃管管口用水湿润,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将其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将玻璃管与橡皮管连接时,应先把玻璃管关口用水湿润,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应把橡胶塞慢慢转动这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4、检查仪器气密性【原理:热胀冷缩】

把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试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漏气。

四、玻璃仪器的洗涤:

步骤: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在注入半试管水,震荡后把水倒掉,在注入水,重复一次。如果内壁附有不宜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必须转动或者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损坏试管。

【试管刷应注意防止损坏试管】

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凝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水垢加强酸,醋,洗洁精都可】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1、两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2、试验中拉瓦锡采用的装置的特点是密闭。

3、试验中生成物的特点是:红色粉末状固体。

4、试验中拉瓦锡观察到的现象是:一部分白色液体变成红色粉末,容器内空气体积减少1/5,通过分析他得出结论是: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的1/5。

5、含量的含义是什么:氧气在空气中所占比例。

要测准氧气的含量需要测几个量:2 空气体积和氧气的体积。先测空气体积。

6、选择什么物质除去空气中的氧气?红磷。

实验:【原理方程式:】:

☆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

等份,用弹簧夹加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

立即深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现象:红磷发出黄光,发出大量热,生成白烟,燃烧

一段时候时间后熄灭,待集气瓶内温度冷却到室温

(否则热胀冷缩,集气瓶内压强为外界大,水进入集气瓶体积小于五分之一),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五分之一。

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思考:倘若体积小于1/5,原因何在?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 。

②没有冷却到室温便打开弹簧夹。

③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消耗完 。

④弹簧夹内有氧气。

7、空气组成:

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杂质

化 学 式

——————

——————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空气和氧气组成不同:空气含多种物质,氧气只有一种物质。

8、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各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的性质的物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者区别是:是否友同种物质组成。

9、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①氧气的用途有:支持燃烧、供给呼吸,例如:医疗急救时需要纯氧;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

②氮气的用途有:生产硝酸和氮肥;由于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其用于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延长生命;防腐。液氮用途:创造低温环境和医疗上的冷冻条件。氮气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化学性质有不支持燃烧、自身不燃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活泼)

③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性质为:无色无味气体(物理),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稀有气体用途:电光源,航标灯,保护气,氦用来制造低温环境等。

10、保护空气:

①污染物有: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以及含氮氧化物、

②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③解决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种树造林种草等。

④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尽量骑自行车或步行上学,随手关灯等。

课时2: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温度降低由淡蓝色液体变为淡蓝色学化妆固体。

2、 实验:

①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打出蓝、紫色火焰;都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量热。

【硫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火焰颜色不用,与氧气含量有关】

化学符号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思考:二氧化硫会对空气产生污染,这是一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火药由木炭 硫磺组成)的原因之一。

二氧化硫极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时,集气瓶底留有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②木炭燃烧:【把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然后把红热的木炭慢慢深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后向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并震荡,继续观察】

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红热的木炭慢慢深入成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发出白光,都放出大量的热,试验后倒入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反应符号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铁丝在空气中发生红热现象但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反应符号表达式:

反应方程式:

思考:铁丝绕成螺旋状是因为增大受热面积,下段系一根火柴是用来引燃铁丝。

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是因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平底,炸裂集气瓶。

铁丝在空气中加热而不燃烧,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浓度影响反应剧烈程度。

3、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基本特征:多变一)

(化合反应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化学反应分成分成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标准是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

4、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元素发生的反应。(它不是化学反应反应类型之一)

氧化反应包括:缓慢氧化(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反应)和剧烈氧化。

【缓慢反应和剧烈反应的联系: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区别: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5、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关系: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时3:制取氧气

1、要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应考虑:反应原理,验满的方法,仪器,操作步骤,检验氧气方法。

★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符号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发生装置: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钥匙

收集装置:导管、橡胶塞、集气瓶、玻璃片、水槽(排水法)

操作步骤及其注意的问题。

步骤顺序

具体操作

注意问题

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手握法)

导管伸出橡胶塞不能过长

向试管内装药品

☆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使其均匀受热,增大受热面积。

☆在试管中塞上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盖上导管的橡胶塞,将装置固定到铁架台上

☆试管高度刚好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试管要略向下倾斜,以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蒸发在试管口冷凝,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试管夹在试管中上部,以防止影响加热

如果是排水集气法,先将集气瓶内装满水,再倒扣在水槽中

点燃酒精灯加热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在集中加热药品,以防止炸裂

带气泡放出均匀后,收集气体(排水法)

排空气法直接收,导管在集气瓶底部

收集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在熄灭酒精灯

防止试管冷却过程中,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拆开装置,洗净仪器,放回原处

————————————

★实验: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 水+氧气

符号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实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文字表达式: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符号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2、催化剂(触媒):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发生变化的物质。

3、催化剂的作用: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的特点:化学反应前后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而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

变。

4、二氧化氢制取氧气加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之外,还可以加硫酸铜,由此可见一个反应的催化剂不知一种。

5、分解反应: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1、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粒子运动的越快。

③、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间隔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间隔越大。

④、气态物质粒子间隔大较大,液态和固态物质粒子间隔较气态小。

⑤、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反之,不同。

⑥、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

2、分子: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颗粒。

3、原子:化学变化(前提)中的最小颗粒。(原子不是最小颗粒)

4、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

原子和分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课题2: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

3、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而原子不显电,是因为:质子带整点,核外电子带负电,二则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互相抵消。

4、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比如氢原子。

5、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二者没有关系。

6、原子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各自的质子数不同。

7、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但是原子核所占体积很小。

8、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现对院子质量的单位为1,省略不写】

【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相等】

【用原子实际质量比较大小等同于用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比较大小】

★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即

9、核外电子的分布:

①、距原子核由近到远分为7个电子层,离核最远的叫最外层。离核越近,电子量越低,电子排布时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电子层。

②、每个电子层上最多排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当第一层是最外层的时候最多排2个电子。

③、当最外层排满时的原子结构最稳定。

④、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⑤、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4

容易失电子

活泼

非金属元素

>4

容易得电子

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8(排满)

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10、离子的形成

①、离子:带电的原子

②、离子的分类:阳离子(+)、阴离子(—)

③、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先写组成离子元素的元素符号,然后再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写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并在数字后标明电性,当电荷数为1时,不写】

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离子是通过静电作用构成物质的。离子直接构成物质,只有阳离子或只有阴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课题3: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1、元素(宏观):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源自的质子数,原子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

4、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是: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铁元素、钙元素。

5、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是:氧元素、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

6、电视上补铁等等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铁元素。

原子

元素

区别

①、微观概念

②、原子组成分子或物质

③、原子即讲种类也将个数

①、宏观概念

②、元素组成物质

③、元素只讲种类

联系

元素概念建立在原子上,原子

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7、元素的表示方法

①、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第一字母相同,就附加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②、一个元素符号有2种意义,即表示一种元素,也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当符号前面写有数字时只表示原子。例如:2H :2个氢原子。 O:1个氧原子或者氧元素。

③、书写元素符号应注意: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必须小写。

8、元素周期表简介

①、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表示同一个族,共16个族)

②、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

通过元素周期表知道: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钾 钙】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1、水的存在方式:自然水、结合水。

2、水的作用:生命的孕育和维系,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离不开水,水力发电、,水运和宜人环境。

3、地球表面71%覆盖水,地球最大的储水库是海洋,海水中含有的元素大约有80多种,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2.53%,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约20亿淡水危机。中国的水资源世界第六,但人均水量很少。

4、

【篇三】历史九年级上册笔记

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归纳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研究的对象是分子(看不见)

2.扩散现象说明:

分子的扩散是无规则的;

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气体,液体之间;

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热运动

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当压缩物体时,分子间距减小,但分子作用力都要增大。期中分子斥力增大的最快,所以压物体时,表现出斥力。

3.当拉长物体时,分子间距增大,但分子作用力都要减小。其中分子斥力减小最快,所以拉长物体时,表现出引力。

4.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作用力几乎为0.

例1:为什么破镜不能从圆?

答案:打烂的镜子合在一起,只有极少数的分子靠得非常近,这样分子作用力小,不能重合在一起。

例2:为什么胶水能够粘牢物体?

答案:因为胶水是液体,能够把物体分子和胶水分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胶水凝固时,把分子间距更加缩小,这样就大大的增大了分子作用力,把物体粘牢。

内能

(质量) (温度) (体积,状态)

1.定义:一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 体积 温度 状态

例1:质量相同的0℃的水和冰,水的内能变大一些?

答案:因为冰变水要吸热。

例2: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1.通过做工改变内能的大小。

物体对外界做工,自身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工,自身内能增大

2.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大小

传导(固体)

对流(气体,液体)

辐射(光)

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一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或J(kg.℃)-1

3.C水=4.2*103J/(kg。摄氏度)表示的含义:1千克质量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4.2*103的热量。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不受外界影响,比热容的大小只与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利用

1.利用水来做输送能量的介质。

2.利用水来做冷却剂。

比热容的计算

Q-热量-焦耳(J)

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摄氏度)】

Q=cmΔt m-质量-千克(kg)

Δt-温度差-摄氏度(℃)

例1:已知铝块的质量为3kg,放在800℃的火中烧。开始铝块温度为15℃,求最后铝块要吸收多少热量(C铝=0.88*103J/(kg。℃)

答案:Q放=cmΔt=0.88*103J/(kg。℃)*3kg*(800℃-15℃)=2.0724*106J

例2:一块质量为3kg的铁,放在火上加热到1800℃,再放入20kg室温为15℃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求共同温度为多少(C铁=0.46*103.J/(kg.摄氏度)

答案:设温度为t。则

因为Q吸=cmΔt Q放=cmΔt

所以C水mΔt=C铁mΔt

又因为Q吸=Q放

所以t=27.7℃

热机

1.定义: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

蒸汽机

内燃机

热机 气油机

喷气发动机

内燃机

1.定义:燃料在汽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汽,推动活塞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内燃机。

汽油机

2.内燃机

柴油机

汽油机

1.定义:以汽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叫汽油机。

2.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

3.冲程: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一个冲程。

4.汽油机的结构: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活塞,连杆,曲轴,飞轮

汽油机的四个冲程

1.吸气冲程

描述: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吸入的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

如图:

2.压缩冲程

描述:两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

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如图:

3.做工冲程

描述:两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燃料燃烧靠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点燃的。

做功

内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机械能

如图:

4.排气冲程

描述: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排除废气。

如图:

5.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有4个冲程,做工一次,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圈,下轮动两圈。

6.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区别:

(1)汽油机吸入空气和汽油混合物,才有机只吸入空气。

(2)汽油机上方有火花塞,柴油机上方有喷油嘴。

(3)汽油机是点燃式,柴油机是压燃式。

7.四个冲程只有一个做工冲程,其它三个冲程都是为辅助冲程,它们都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热值(q)

1.定义: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热值是燃料燃烧的一种特性,它反应燃烧的放热本领,他的大小和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无关,只与燃烧的总类有关。

3.热值的单位:焦耳每千克(J/kg或J.kg-1)

4.燃料燃烧的放热公式:

Q-热量

Q=mq m-燃料的质量

Q-热值

例1:质量为10kg的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答案:Q=mq=10kg*3.0*107J/kg=3.0*108J

例2:

质量为2kg的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80%背水吸收,水的质量为2t,温度为15℃,求最终水的温度为多少?

答案:Q放=m酒.q酒=2kg*3.0*107J/kg=6*107J

Q吸=C水m水t水

所以Q吸=80%Q放=0.8*6*107J=4.8*107J

2*103kg*4.2*103J/(kg℃)*(X-15℃)=4.8*107J

X=20.7℃

热机的效率(η)

1.定义: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2.计算公式:η=F.S/mq*100%

F有-汽车的引力-N

S-距离-m

η=F.S/mq*100% m-质量-kg

Q-热值-J/kg

3.提高效率的方法:

(1)尽量是燃料完全燃烧

(2)减小热量损失

(3)保润滑,减小摩擦

(4)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热量最多。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能量的转化:是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是一种形式的能量。

2.能量的转移:是指能量从物体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通过热传递)

能量守恒定律

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3.能量守恒定律否定了永动机的存在。

电荷

1.定义: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3.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

出现吸引的情况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已知四个轻小物体作用如下

甲带负点或不带电

乙带 正电

丙带 正电

物体带电的方式

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起电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接触起电:不带电物体由于接触了带电物体而带电(如果是“+,-”电荷接触,则先中和,再平分)

3.感应起电:让带电物体靠近不带电物体时,由于感应,而使不带电的物体带上微弱的电荷。

原子的结构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2.分子是有原子构成。

质子(正)

3 原子核 夸克

中子(不带)

电子(负)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4.由于原子内部正电荷与负电荷数目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元电荷(e)

1.电子带的电是最小电荷叫元电荷

2.E=1.6*10-19C

电荷量(Q)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库伦,符号:C

3.I=Q/t

I-电流-A(安)

I=Q/t Q-电荷量-C(库伦)

T-时间-S(秒)

由于各种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时电子发生了转移,从而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检验物体带电的工具-验电器

1.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3.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物体带的电荷越多。

4.当异种电荷相接触时,先中和,再平分。

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描述:金属,石墨,酸碱盐,溶液,大地,人体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描述:陶瓷,橡胶,塑料,玻璃,油,纯净水

3.绝缘体与导体没有绝对的界违。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以变成导体。

描述:玻璃加热变为导体;干木棒打湿变为导体;纯净水掺入杂质变为导体。

4.导体容易导电而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

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而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金属中:自由电子

自由电荷

酸碱盐,溶液,正负离子

电流

1.电流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方向相反)

例电子移动方向为A到B,电流方向为B到A。

电子移动方向D到C,电流方向D到C

2.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

3.电流的形成可能是正电荷定向移动,也可能是负电荷定向移动,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形成的。

二极管

1.符号:(只有正极到负极的电流才能通过)

2.作用:具有导电性。

电路

1.组成: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部分组成。

2.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要有电源;电路必须是通路(闭合的)

3.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描述:(1)电源的作用: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 提供

发电厂----交流电(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

电源 干电池(1.5V)=提供直流电(大小,方向不变)

电池

蓄电池(2V)

4.用电器:在电路中消耗电能的装置。

作用: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

(1)电灯:电能-光能,热能

(2)电铃:电能-动能

(3)空调:电冰箱,电能-机械能

5.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元件。

6.导线:用来连接电路和输送电能。

实验室专用的电源

1.干电池

(1)干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碳棒是正极,锌筒是负极。

(2)废电池的内部化学物质会污染环境,所以不能随便丢弃。

2.学生电源:把220V的交流电转化为电压较小的直流电。

电路图

1.用电路元件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2.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

3.画电路图应注意几点:

(1)必须要用统一规定的电路元件符号

(2)元件符号不能画在拐角上

(3)画导线时要横平竖直

4.手电筒的电路图:

电路的三中状态:

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2.断路-断开的电路(开路)

3.短路

电源短路

短路

用电器短路

(1)电源短路:是指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接,或电流没有过用电器直接回负极,叫电源短路。

(2)用电器短路:指用电器与导线并排,造成用电器不能工作。

(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

串联与并联

串联

1.串联电路图(I1=I2)

2.定义: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3.串联电路只有一条路没有干路与支路之分。

4.串联电路中只需1个开关,并且位置是任意的。

并联

1.并联电路图:I=I1+I2

2.定义: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3.并联电路中,有多条路,有干路支路之分。

4.并联电路中,个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干路中电流等于支路电流之和。

5.干路上有总开关,支路上有支路开关。

6.判别串联电路的方法。

电流的测量

电流(I)

1.定义: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2.电流的单位

国际单位:安培(A)

电流的单位

其他单位:毫安(mA),微安(μA)

1A=1000mA=106μA

电流表(安培表)

1.元件符号:

2.用于测量电流的仪器。

3.量程

小:0-0.6A 分度值:0.02A

量程

大:0-0.3A 分度值:0.1A

电流表的正确使用

1.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2.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

3.电流表必须与所测用电器串联

电流表的使用注意

1.如果电流表接反,造成指针在左偏转而打变指针。

2.假如不能确定电流表的大小时,必须选用大量程试触。

3.如果电流表并联就会造成短路,从而烧断电流表(因为电流表的电阻非常小,相当于一根导线)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

1.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即I=I1+I2

2.电路图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1.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I3+

实验注意

1.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必须是断开的。

2.在连接电流表是,正负接线柱不能接反,并且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3.当出现灯泡不亮时,先断开开关,检查电路是否短路或电池组和灯泡是否接触不良。

电压

1.电压的单位 国际单位:伏特(V)

电压的单位

其他单位:兆伏(MV),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MV=103KV=106V

1V=103mV=106μV

2.常见的电压值

(1)一节干电池:1.5V,一节蓄电池:2V

(2)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3.电源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3)形成电流的条件:有电流,电路为通路

电压表(伏特表)

1.元件符号

2.用途:用来测电压

3.量程

小量程0-3V 分度值0.1V

量程

大量程0-15V 分度值0.5V

电压表正确使用

(1)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2)电流必须从电压表:+“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3)当预先不知道被测电路电压的大小时,应选用大量程试触。

(4)电压表可以接在电源两极上。测量电源电压。

电压表使用注意

(1)如果电压表接反,就会造成指针向左偏转而打歪指针。

(2)电压表电阻非常大,相当于背电路切断,所以不能将电压表与电路串联。

当电压表与用电器串联时,用电器不能工作,此时,电压表显示电源电压。

用电压表检测电路时需要哪个地方得有电压,则此处为断路。

干电池串并联的电压值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

串联

串联电路电压特点

串联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

即V串=U1+U2+U3

并联

并联电路电压特点

各支路电压等于总电压

即V并=V1=V2=V3

接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在测几组电压值

水果电池

1.水果的酸甜程度会影响水果电池电压大小(越甜,越酸。电压越大)

2.水果电池的电极插入的深度会影响电压大小(越深,电压越高)

3.电极的间距影响电压的大小(两极距离越近,电压越大)。

4.两电压金属活拨性也会影响电压的大小。

电阻

电阻(R)

1.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2.元件符号:

3.不同导体电阻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与是否有电流或电压无关。

电阻的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Ω)

2.其它单位:兆欧(MΩ),千欧(KΩ)

3.1MΩ=103KΩ=106Ω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电阻的大小受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的影响。

R-电阻-Ω

ρ-电阻率

公式R=ρ*L/s L长度-m

S-横截面积

1.一根导线拉长原来的2倍,电阻增大4倍

2.一根导线从中间剪断,并着使用,电阻为原来的1/4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1.当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R与S的关系)

2.当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R与L的关系)

3.当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时,材料不同,电阻可能不同(R与ρ的关系)

半导体

1.定义:导电性能处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叫半导体。

2.常见的半导体:硅(si)褚(zhe)

3.温度,光照杂质等外界因素都对半导体的导电性有很大影响。

超导现象

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大,但也有少数物体在很低的温度时,电阻就会变为0,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3.符号

4.铭牌(ming pai)

如“200Ω,1.5A”表示什么含义?

“200Ω”表滑动变阻器最大电阻值

“1.5A”表示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A。

5.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

遵循“一上,一下”的接线原则,两上接法电阻为0,而两下接法电阻为最大值。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1.电路中电流不能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2.接线必须遵循一上,一下的接线原则。并与被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3.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必须调到最大值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中的电阻,但从不影响电流与电压。

变阻器的应用

运用在用电器的电位器。

电阻值

1.电阻箱的阻值范围0-9999Ω

2.读数方法:指示的数X面板上的倍数,然后相加。

3.电阻箱与滑动变阻器的区别

(1)相同点:都是变阻器

(2)不同点:滑动变阻器可以逐渐改变电阻,但不可以读书,而电阻箱可以读数但不可以改变电阻。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探究I与V的关系

1.首先把电阻作为定值。

2.R=10Ω 电压1V 1.5V 2V 2.5V

电流0.1A 0.15A 0.2A 0.25A

3.电路图

R=10Ω

4.滑动变阻器在此作用:形成电路;分压。

5.结论: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探究I与R的关系

1.首先保持电压为定值(V=IV)

2.电路图

R1=5Ω

R2=10Ω

R3=15Ω

3.记录V=1V

R 5Ω 10Ω 15Ω 20Ω

I 0.2A 0.1A0 067A 0.05A

4.结论: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5.滑动变阻器在作用上:保持电压为定值。

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2.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U-电压-V

I=U/R I-电流-A

R-电阻-Ω

U=IR

3.推导公式

R=U/I

欧姆定律各公式的理解

1.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1.I=U/R表示

2.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2.U=IR表示:电压等于电流乘以导体中的电阻

3.R=U/I表示导体的电阻等于它两端电压除通过导体的电流,并不表现电阻与电压为正比。电阻与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只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欧姆定律公式归纳

1.求电流:I=U/R

2.求电压:V=IR

3.求电阻:R=U/I

欧姆定律各公式的图像表示

电阻的测量

电阻的测量

1.实验原理R=U/I

2.实验方法:伏安法

3.电路图: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电压与电流。

5.实验注意: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必须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必须调至最后值。

小灯泡电阻的测量

1.小灯泡标着“2.2V,0.25”表示的含义。

“2.2V”-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0.25”-额定电流。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2.实验结论:小灯泡发光较暗时,温度较低。电阻较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温度较高电阻较大,说明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实验注意:在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两端电压时,要避免世纪电压大于额定电压;小灯泡的电阻用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计算。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电阻的串联

1.电阻的串联相当于增大了电阻的长度,所以串联电路中总电阻要大于一个分电阻。

2.结论: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等于个分电阻之和。即R总=R1+R2+R3

电阻的并联

1.电阻的并联相当于增大了电阻的横截面积,所以,并联电路中,总电阻要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2.结论: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个分电阻倒数之和。即

R总/1=R1/1+R2/1+R3/1

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分配

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即I1/I2=R2/R1

用电流表与已知电阻测未知电阻

1.电路图

断开开关测得电流为I。闭合开关测得电流为I总

Vx=V0=I0R0

Ix=I总-I0

所以:Rx=Ox/Ix=I0R0/I总-I0

用电压表和已知电阻测未知电阻

1.电路图

断开开关测得电压V0.闭合开关测得电压为V总。

Vx=V总-V0

Ix=I0=U0/R0

所以Rx=Ux/Ix=V总-V0/V0/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