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党百年历程范文(精选3篇)

党百年历程范文(精选3篇)

时间:2022-05-14 2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年历主要有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 阳历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以月相变化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两者特点。世界上最通用的是阳历,我国使用的一般是阴阳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百年历程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百年历程3篇

【篇一】党百年历程

百年延长 再创辉煌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百年延长,再创辉煌》。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100多年前年前,中国大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在陕北延长县正式出油,点燃了中国陆上石油开采的第一簇圣火,掀开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篇章。这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更是延长石油人的骄傲。

2013年7月8日,对十多万延长石油人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注定被载入延长石油的史册。

这一天,在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第一次镌刻上了延长石油。这一天,所有关心、关注延长的人,都会深刻铭记这么一段话: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营业收入达253.4亿美元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四百六十四位,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这一天,在革命圣地延安,在古城西安,在全国各地,有“延长石油”企业的地方,有延长石油人的地方,都会酝酿一种冲动,叫心跳不已;都会感染一种情绪,叫激动不已;都会传递一种情结,叫自豪不已!

一百多年来,艰苦奋斗的延长石油人以高度的责任心投身于延长石油的发展壮大中,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始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昔日人尽知,天下黄河富宁夏;今日人始知,天下能源富陕北。昔日人常说,好不过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今日人又说,了不得的延长石油榆林的炭。

黄河莽莽自昆仑,物华天宝收延安。高原厚土砺炼了延长石油人的勇敢和自信,同样也赋予延长石油人睿智与灵性。

1905年,延长石油在期盼中诞生。时隔2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 “延一井”正式出油,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民族工业的空白。

1935年,延长石油在战火中铸魂。延长石油生产的大量汽油、煤油、蜡烛等产品,不仅保证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需要,而且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82年,延长石油在改革中发展。在原石油部和陕西省“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7年,延长石油在拓展中腾飞。延长石油确立了“一业主导、多元支撑”、“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能源,国脉之所系,国安之所系,国盛之所系。在过去5年间,延长石油的总资产由576亿元增长到2139亿元,增长2.7倍;销售收入由403亿元增长到1621亿元,增长3倍;上缴财政税费由144亿元增长到456亿元,增长2.2倍,成为全国财政贡献最大的地方企业。

当延长百年历史文化在三秦大地乃至全中国润物细无声时,当延长步入世界五百强的喜讯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相互传颂时,作为延长石油人的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销售公司职工如何为延长石油进入世界百强企业做的贡献,典型事例举一两个。

百年历史,百年辉煌!滚滚的延河水哺育了延长石油的优良传统,巍巍的宝塔山见证了延长石油的成长历程。

回顾历史,我们无比自豪,正是一代又一代延长人的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延长石油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和荣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十几万名延长石油人将沿着延长石油百年历史的足迹,传承着先辈们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为将延长石油建设成为令人尊敬的创新型国际能源化工公司而努力奋斗!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二】党百年历程

百年中行 百年历史 百年辉煌

中行盐城中小企业园区支行 蔡晓东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的从1912年走至今日,已经历经一百个春秋。一种坐不住的使命感,等不起的紧迫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一直随着历史的洪流流过这每一个春夏秋冬,他们是中行的一股源源不断的血液,也是中行一百年来随着我国从清王朝至今的兴与衰。历史目睹了中行的百年的沧桑,同样也承载着中行人的希望。中国银行,为我国第一家银行,同样也以他的不朽与灿烂辉煌走到今天。

百年之前,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外国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更是蚕食了中国薄弱的金融市场,中国银行正是从这样的一片“废墟”中白手起家,开拓市场,面对困境,以树立信誉为根本,以振兴民族金融业为己任,以服务社会为经营理念从夹缝中茁壮的成长了起来,体现出了其创业精神。百年以来,中国银行经历了政局变换和中外银行之间的强烈竞争、经历了股份制改革,也经历了多次的国际和国内危机。但百年后的今天,中国银行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一道成为国家金融业的支柱,成为国内机构超过12000家,国外机构600多家的国际化大银行,截至目前,中国银行的机构网络遍及境内港、澳及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在百年艰辛的历程里,中国银行上下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发愤图强,在一百年里,是那一代代百年中行人坚实的脊梁,坚定地眼神和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银行和中国金融企业的雄厚实力和良好服务形象,为中国银行品牌、业务和整体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添砖加瓦,奉献力量。造就了今天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业务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

回首近百年来中国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中国银行是国内唯一连续经营百年的银行,经历了近现代史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曲折历程。从建立初的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外汇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到现在一家大型跨国经营性银行集团。从中国第一张信用卡、第一张长城卡、第一张全国发行的信用卡、第一张ATM提款卡,这些一开始尝试做起,到现在曾先后8次被《欧洲货币》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和“中国最佳国内银行”,连续18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企业,多次被《财资》评为“中国最佳国内银行”,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及“中国最佳外汇银行”等荣誉,这也是在一代代中行人不懈的努力下取得的,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中行人的荣耀。今天的中行人依然一如既往的把追求卓越,持续增长,建设国际一流银行做为我行的战略目标;把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多元化服务,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大型跨国经营银行集团为战略定位,向着更高的目标而努力着。

在中国银行,我在盐城园区支行从事着一份最平凡的工作——对公柜员,也许有人会说,普通的柜员何谈事业,不,柜台上一样可以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卓越始于平凡,完美源于认真。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一线的员工,注定要平凡,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那些诸如存款、取款,账务录入,开户,营销维护,迎来送往之类的枯燥运作和繁杂事务。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平凡的我们一样能够奉献,奉献我们的热情,奉献我们的真诚,奉献我们的青春。我热爱这份工作,把它作为我事业的一个起点。作为一名中国银行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我深切感受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柜台服务是展示中国银行系统良好服务的“文明窗口”,所以我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用心服务,真诚服务,以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羸得顾客的信任。以“客户满意、业务发展”为目标,搞好服务,树立热忱服务的良好窗口形象,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要让每个顾客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在中国银行员工中,柜员是直接面对客户的群体,柜台是展示中行形象的窗口,柜员的日常工作也许是繁忙而单调的,然而面对各类客户,柜员要熟练操作、热忱服务,日复一日,用点点滴滴的周到服务让客户真正体会到中行人的真诚,感受到在中国银行办业务的温馨,这样的工作就是不平凡的,我为自己的岗位而自豪! 完美源于认真。在做好柜面优质服务的基础上,我们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因为,没有挑剔的客户,只有不完美的服务。为此,我要求自己做到:一是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时刻不放松业务学习;二是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三是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四是清醒的认识自我、胜不骄、败不馁。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回顾过去,作为一名入行四年的员工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作为一名中行人让我有幸见证这前一个百年沧桑的结束,新一个百年历程的开始,这盛世年华,让我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即将成为辉煌的历史,新的辉煌期待我们的创造,虽然不一定能够为我行历史的新一个百年刻上自己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我工作的积极性,我将满怀激情的为自己在中国银行工作的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我相信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银行同祖国一起兴衰与共,通过百年的锤炼,中国银行已经体魄强健;新的百年里中国银行会随着繁荣的祖国更加兴盛,在一代代中行人的努力下,成为国际一流银行的战略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过去的一百年已经成为历史,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国银行必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坚信,中国银行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篇三】党百年历程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 中国 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 问题 。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 社会 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 历史 上的奇迹。 回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一、关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   在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振兴中华;一直是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 时代 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这涉及怎样看待民族问题,怎样看待民族主义思潮。西方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在整个世界越来越连成一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 影响 日益加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似乎已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消极现象。这种看法,很难说是客观的和公允的,至少是缺乏 分析 而不全面的。   民族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且将在今后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当某一个人群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就会建立起密不可分的 经济 和文化联系,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尚以至共同的语言文字,由此便会产生一种相互的认同感,产生一种凝聚力量。它不是任何人所能任意制造和随便加以抹煞的。   今天,各民族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世界越来越变得不可分割,这是事实。但各民族仍保持着各自的特性和差异,各民族之间在利益上也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事实。当某个或某几个自命优越的民族从自身的狭隘私利出发,在"一体化"之类的名义下对其他民族实行控制、压迫和掠夺时,这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 发展 到十分尖锐的地步。那些被压迫民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的斗争无疑是正义的。只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真正和睦相处,充分发挥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它自己的显著特点。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但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几千年来经济、 政治 、文化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下,又逐步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华民族。   到了近代,随着主要来自西方殖民者的人侵,整个中华民族都感到自己已濒临亡国灭种的险恶局面。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命运,更强化了中华民族那种内在的凝聚力。甲午战争期间,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目标,严复发出"救亡"的呼喊,不只是代表中国国内哪一个民族的要求,而是表达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这以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极端残暴野蛮、肆无忌惮的侵略活动,更把中华民族一步步逼向绝境。这就毫不奇怪,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无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藏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不分彼此地凝为一个整体,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去抵抗外来的侵略。   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思潮是有两重性的;如果把某一个民族的利益、意志和价值尺度强加到其他民族头上,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和压迫,或者挑起不同民族之间的种族成见和仇杀,不管打着什么旗号,它都是反动的或者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相反,如果是激励被压迫民族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爱国救亡,对其他民族采取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去侵略和压迫别人,它就是正义的,进步的。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属于哪一种?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历来主张民族平等。他认为世界各民族应当是平等的,国内各民族也应当是平等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明确宣言:自己不仅是国际主义者,而且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对国内的民族政策,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新中国对处理国际范围内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民族平等的原则。 二、关于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实现中国的 现代 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可是,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中国人一直在进行革命斗争,集中力量先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这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走入了误区"?无数先烈为革命所作出的牺牲是不是多余的?当然不是。   中国的现代化走过的是一条异常艰难的道路。一般说来,人们最初总是希望能在现有社会秩序下从事建设,或进行温和的改革。这样做,不但牺牲少,而且也容易被更多人所接受。孙中山、毛泽东在早年莫不如此。但是,近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却迫使他们走上了另一条路。决定他们投身革命的,是由于中国当时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实在太尖锐了,中华民族已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的旧势力又那样强大,顽固地拒绝一切根本变革。和平建设和通过温和的改革来改变中国的面貌是无法做到的。客观局势不容许人们长期等待下去。国人民已经忍无可忍,而又没有其他出路可供选择,这才迫使他们不能不下定决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中去。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严肃的理性思考和反复的比较后作出的抉择。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中国一直处在热气腾腾的革命大震荡中,这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想怎样做就可以怎样做的,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当然谁都明白,革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要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如果客观条件已经成熟,革命在很短时间内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所起的扫荡作用,是平时多少年也无法同它相比拟的,而且要彻底得多,从而为以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一个证明。   即便处在大革命的形势下,革命同建设与温和改革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微妙的。它们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而在某种意义上又相互补充。在旧中国,只要是在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这个目标下,许多"实业救国"、" 科学 救国"、"政治改良"等主张,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造中国的问题,仍然在某些方面起过有益的作用。凡是在这些方面做过一些切实工作的人,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暴力革命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根本上改造旧有的社会秩序,都能够取得成功,甚至未必都能在历史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当旧的社会制度已经衰竭到没有力量调节自身内部的矛盾、没有发展余地的时候,只有当新的社会制度已经孕育到呼之欲出的时候,一句话,只有当社会大变革的内在条件已经足够成熟的时候,暴力才能成为新社会诞生的助生婆。没有这种客观条件,任何人都无法随心所欲地单凭自己的意旨,使用暴力来实现他所主观设想的目标。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事情。一次社会大革命总是在追求完美社会的强烈要求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追求有时在感情上达到狂热的地步。革命的胜利更给了人们巨大的鼓舞,也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原先的办法可以用来解决一切问题,仿佛一切都能以革命胜利时期同样的速度在短期内得到实现。他们往往忽略了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时期同和平建设时期两者之间的巨大区别。当客观历史已经从前一阶段转人后一阶段时,人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常常在许多方面仍停留在前一阶段,习惯于以前一阶段用熟了而且取得成功的办法去处理后一阶段面对的新问题。这是一种脱离客观实际而不自觉的状态。五十年代后期要求"大跃进"和随后提出的"阶级斗争为纲"等严重失误,多少都同这种历史背景有关。   推倒一座旧的建筑有时能够在短期内完成,可是在这块废墟上清理地基,建设一座新的大厦却必须持久地循序渐进。新社会制度内部肯定存在种种缺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会滋生一些新的不良现象,使坚持不懈的深化改革成为必不可少。这种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革命,但它同以暴力为手段、以根本改变原有制度为目的革命完全是另一回事。 三、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正确理解这个过程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离开"探索"这个重要特点,许多事情便很难讲清楚。   为什么这种探索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空前激烈的大变动中;中国又是一个和任何西方国家不同的东方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是发动革命还是进行建设,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新问题a这些新问题,在书本上和别国经验中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 总结 经验教训,摸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既然是探索, 自然 不可能事前把什么都弄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许多事只能是看准一个大的方向,勇敢地往前闯,在闯的中间作种种尝试。其中,难免会有风险,会有曲折。有时,人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再加上不那么谦虚谨慎,还会碰得头破血流。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经遭受过两次大的失败,几乎使革命濒临绝境,一次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犯过两次严重错误,一次是因为急于求成、超越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客观经济发展 规律 而发动的"大跃进",另一次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下造成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这些教训都是十分惨痛的。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智慧的、充满强大生命力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科学 理论 指导和优良传统、同中国人民建立起血肉联系的政党。这个党的素质和基础是好的。无论怎样艰难困苦的客观环境,无论多么巨大的外来压力,无论自己一时犯过多么严重的错误,遭受多么巨大的挫折,都没有把它压垮。它不但总是能在失败和挫折中挺过来,并且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纠正错误,从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条正确的路子来。这也是一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所反复证明的。   这样讲,自然不是原谅我们过去所犯过的那些错误,只是说对事情需要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采取分析的态度,才能真正理解它;真正从中汲取教训。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不管什么原因,即便是出于好心,只要主观不符合客观,只要违背了客观规律,同样都要受到惩罚,甚至是严重的惩罚。人们总是通过实际经验,才能一步一步地对客观事物达到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吃一堑"应该"长一智"。过去的沉痛教训,是一笔反面的精神财富,无论如何不应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