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目标有哪些【4篇】

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目标有哪些【4篇】

时间:2022-05-14 18:55: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班,汉语词语,拼音dà bān,意思是指清代称新科进士引见时按一、二、三甲编排的班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目标有哪些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目标有哪些4篇

第一篇: 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目标有哪些

家园共育

1、建议家长在接送幼儿途中或到公园去散步时,与幼儿一起到大自然中观察季节的变化,了解春天的明显特征,和幼儿玩玩“春天春天在哪里”的儿歌接龙游戏,即家长和幼儿一起说“春天春天在哪里”,然后一人接一句,如“春天在暖暖的春风里”“春天在屡屡的小草里”。

2、建议家长用多种方式收集动物图片,如查找图书、上网搜索、看电视等。与幼儿一起玩游戏“猜猜乐”,由家长说出一种动物的明显特征,让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猜对后可由幼儿说,让家长猜。

3、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种植一盆花,观察、记录并说说花的生产变化。

第二篇: 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目标有哪些

 幼儿园家园共育文章:家园共育新看点

家园共育一直是我们班级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今我们把家长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孩子身上,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让孩子影响家长的观念与行为;同时,使家长感受教师工作的辛苦与用心。通过孩子的表现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来吸引家长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并逐渐内化成教育子女的能力。   
    1.了解家长需求,变“希望家长做”为“指导家长做”;   
    2.发挥幼儿的纽带作用,从“欣赏”到“分享”;   
    3.让环境与家长对话,变“被动了解”为“主动参与”;   
    4.整合教育资源,由“双方互动”为“三方互动”。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教工作者不仅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也尝试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但是,多数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存在着走过场、实效性差等问题,出现了“教师指挥多,家长参与少;教师说得多,实际做的少;单向灌输多,双方互动少”的不良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还是脱离不开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的思想,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工作,没有考虑家长的需求与处境。2、当我们提到家园共育时,总是把切入点放在家长这一方,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委会、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等等,却忽略了幼儿在家长主动参与教育中的作用。3、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不太了解,只通过家长开放日和有数的几次教育活动达不到目的。4、幼儿园、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各行其是,有合作的意识却没有实际的行动。针对以上原因,我们的家园共育工作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建立在家长需要基础上的家长工作。2、把搞好家园共育的切入点直接放在了幼儿身上。3、通过日常活动、环境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使家园共育日常化。4、由教师、幼儿、家长三方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创设赏识的大环境。   

    一、 了解家长需求,变“希望家长做”为“指导家长做”   
    案例1—“小贴画”:在刚入园的家长会上,我就用小贴画奖励孩子们的例子指导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得到的奖品,对孩子的成绩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您可以把它贴在当天的日历上保存起来,就像冠军保存奖杯、奖牌一样。表示对孩子的成绩很在意,激励孩子还想再次得到。”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家长主动反映说:“我和孩子已经攒了18个小贴画,如果孩子在家表现好,也会得到我们的奖励。”“孩子现在本事大了,开始评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有时他觉得我们表现好,还给我们奖励小贴画,真有趣。”“孩子现在可积极呢,你们老师真有办法,谢谢啊!”不仅如此,孩子们意外的认识了日历。老师每天点名时,很多孩子能包出当天的日期:某年某月星期几。   
    以往我们经常对家长讲:“要重视孩子的成绩,要多鼓励孩子”。但家长不知道怎样重视、怎样鼓励。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家长工作给予具体指导是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最需要的,也是幼儿园教师应尽的义务。我们让家长把小贴画贴在日历上,方法简单有趣,可操作性强。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又认识了日历。家长即容易做到,又能从中得到启示。   
    其实,教师奖励孩子小贴画、五角星、小红花是常有的事。但一般情况下,教师认为奖励了,自己的工作也就完成了。至于是否给家长看、家长看了怎么办、与自己工作无关。如今我们增加“指导家长保存”这一环节,却无形中对家长的家教水平起到了启示与提高的作用。  
 
    二、发挥幼儿的纽带作用,从“欣赏”到“分享”   
    案例2—“幼儿作品展示壁”:一天,辛可颖小朋友带来她制作的沙画送给我们。我请她把沙画展示给大家看。孩子们高兴地鼓起掌来。我拥抱着她说“你真棒!”,并把沙画郑重地贴在墙壁上。之后告诉小朋友们也可以学着做。第二天,有很多幼儿带来了不同图案的沙画,我都一一展示在墙壁上。有一天,辛可颖小朋友奶奶还告诉我,说她在家里制作时的认真劲、睡觉时都放在枕边、她是多么地看重自己的作品。当我把这件事以后告诉小朋友听时,小朋友们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种肯定与鼓励是我意料之外的,辛可颖更是一脸的自豪与满足。在以后的日子里总会有孩子带来在家与父母制作的各种小作品。墙壁上也经常会贴上各种作品,孩子与家长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在案例2中,我们让幼儿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表明我们对他们的作品非常重视,也表明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对作品的赞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机会,足以让其他孩子羡慕不已。正因为这种对幼儿作品的重视与赞赏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的积极性又感动了家长,带动了家长的参与。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绩让大家来分享,会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共鸣。因此,对于幼儿的成绩不能只是单纯欣赏,要让大家一起分享。     
    其实,孩子经常会带作品给老师看,以往我们总会说:“好,不错。”就随手处理了,而如今多了“请大家分享”这一环节,却可以大大提高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让环境与家长对话,变“被动了解”为“主动参与”   
    案例3—“展示时间”:我们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一点时间向家长表演刚刚学会的各种本领,如:儿歌、歌曲、手指游戏、音乐游戏,虽很不成熟,家长却看得有滋有味。家长纷纷说:“要不是亲眼看见,真不知孩子会这么多东西。”“还是在幼儿园好”“每天一到时间赶紧跑,生怕来晚了看不到”。许多家长还会主动抄下我们教的内容,回去进一步指导,或者与孩子一起在家玩幼儿园教的游戏。   
    不变的环境会让家长熟视无睹,而经常变化又反映教学内容的环境一定能吸引家长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家长看到孩子的表演,就会激动。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的进步,我们抓住了家长这一心理,让家长尽可能多的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于是家长就会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实,利用一些节日、开放日展示幼儿活动是幼儿园的常见形式,但这毕竟向家长展示得还太少。我们利用接送孩子的点滴时间,随时向家长展示最新的教育活动,让家长天天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是最真实可信的。不像以往只有在幼儿园组织演出等集体活动时才能见到孩子的表演。虽然我们只是多了“随机展示”这一环节,却让家长清楚地了解了幼儿每天在园的学习情况。了解的多了,自然也就参与了。  
 
    四、整合教育资源,由“双方互动”为“三方互动”   
    案例4—“神州五号” 剪报:一天早晨,周佳煊小朋友的奶奶带来“神州五号”的自制剪报说:“老师,这是昨天佳佳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原来他和爸爸看到了大班哥哥姐姐的剪报做的特别漂亮,所以也做了一张。于是全班孩子开始讨论“神五话题”。许多孩子都坚定地说:“以后我也要当宇航员。”以后的一段日子,孩子和家长共同搜集了许多有关神五的资料。每当家长带来信息和材料时,我们都会利用集体谈话时间表扬,请孩子带一朵小红花送给家长,以表示我们的感谢。之后家长总是积极配合各项活动并主动的提供他们认为对孩子有益的材料。许筱春的奶奶拿来了去上海野生动物园拍摄的动物照片、王涛的爸爸拿来了香港海洋世界的照片等等。我们也经常会因此改变原教学计划而临时改为由家长提供、孩子喜欢的有益活动。   
    教师和家长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之间的合作与配合,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从案例4不难看出,家长已经主动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来,开始向我们提供教育信息,而我们又适时地抓住了教育契机,生成了教育活动。可见,教师的教育行为吸引家长参与到了幼儿园的活动中,家长感受到因他们的参与使孩子的进步更明显,孩子明显的进步带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家长的积极参与又激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实现了教师、幼儿和家长之间的三方互动,形成家园共育的良性循环。   
    其实,家长提供信息在幼儿园也都会遇到。通常我们会说声:“谢谢”。但如今我们重视家长参与,把家长提供的信息转化成了教育内容,满足了家长的需要,让家长体会到了参与的成功。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虽然家园共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受益,但反过来利用幼儿影响家长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效果是也非常好的。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平时的家长工作再细致一点,再深入一点,树立指导家长工作日常化的意识,营造相互赏识的班级环境,就一定能使家园共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 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目标有哪些

家园共育手册

一、幼儿入园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幼儿要进入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幼儿来讲是件重大的事情。由于孩子要离开父母和祖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肯定会给孩子造成许多的焦虑和不安,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孩子的焦虑和不安,建议家长在入园前帮助孩子做好以下准备:

(一)、生活准备

1、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姓名,爸爸妈妈的名字,最好还能够知道祖父母的名字。

2、孩子基本知道自己的家所在的街道或村庄的名字。

3、孩子应学会自己吃饭,会使用筷子、勺子。在孩子能够基本自己吃饭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孩子吃饭的速度,切忌不可过于催促。

4、孩子能够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和鞋子,能够分清楚鞋子的左右脚。

5、当孩子需要大小便时,能够清除告诉成年人,最好能够自己大小便,四周岁以后,应学会自己擦屁股。

6、孩子知道饭前便后应洗手,会自己洗手,玩耍时手弄脏了知道去洗手。

7、3周岁以后,孩子应与父母和成人分床睡觉。

8、孩子知道收拾自己的玩具,能够与熟悉的朋友分享玩具。

9、孩子不舒服的时候,知道告诉大人,能够用手指着说出哪儿不舒服。

(二)、心理准备

1、经常带孩子与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喜欢跟小朋友玩耍。

2、经常带孩子到广场上去,积极引导孩子结识新朋友,鼓励孩子跟新朋友一起玩耍。

3、孩子在独立玩耍时,家长有意识地离开孩子的视线,爸爸妈妈尽量延长时间。当孩子发现妈妈不在场时,应及时出现,或呼叫孩子,自己在这里。

4、在正式入园前的一段时间内,经常带孩子到幼儿园玩耍,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

5、和园方一起,引导幼儿喜欢幼儿园的玩具、小朋友和老师。

6、如果方便,应有几次接触孩子将要进入的那个班级的阿姨,或者把阿姨请到家里来一次。

7、学会主动与人打招呼、问好。

8、入园前,经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有多么好玩,以激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

(三)、学习准备

1、儿童书包,应以轻便为要,背带要宽些的,书包上最好带名片卡的。

2、学习用具,水彩笔,油画棒,橡皮泥等。

3、家庭学习环境,最好有独立的房间,为孩子设置成小书房,配置书架,儿童写字台等。也可以和孩子的卧室合为一体。

(四)、入园程序

1、幼儿照片,二寸半身照片8张、全身正面照片一张、全家合影一张;

2、体检表,到医院进行体检后将体检表交幼儿园存档;

3、办理和缴纳意外保险;

4、填写幼儿入园登记表,熟悉《家长须知》并签字;

5、缴纳保教费和学杂费;

6、领取接送卡,熟悉接送制度;

7、入班,熟悉带班老师姓名,留下联系方式;

8、向带班老师简明交待孩子的情况;

9、询问幼儿园的有否特别交待事宜。

(五)、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方法

训练1——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幼儿园都有规定的作息时间,宝宝可不能像在家里那样,想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玩游戏都自作主张,在托班可得听从老师的安排,按照作息制度和要求来做。

训练方法;父母可以先和老师沟通一下,在家里模拟一份作息时间表,比如,早上7:15分起床,7:30吃早饭:8:00开始学习和游戏,在家里大人可以教宝宝一些简单易学的儿歌,或者和宝宝起做游戏:11:30午餐:12:00自由活动,12:30午睡:14:30起床;15:00点心,15:30游戏,看书:17:30等爸爸下班吃晚饭。

合格标准:宝宝能基本上按照你制订的时间表按时进餐、睡眠、盥洗、玩耍娱乐。

小建议:可能刚开始,宝宝会不习惯,这时大人可以和宝宝来个小小的竞赛,以身作则,慢慢引导宝宝适应这样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培养他养成一个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训练2——自己喝水吃饭

在幼儿园没有妈妈、奶奶或是阿姨追着你喂饭,吃饭的时间就只能吃饭,还得自己动手,所以入托之前掌握自己吃饭喝水的技能是很有必要的,要不然,辛苦了老师不说,宝宝的肚子还会经常唱空城计。

训练方法:给宝宝一个自己尝试的机会,准备一套充满童趣的碗勺、水杯,这可以增加他尝试的兴趣。训练宝宝吃饭的时候,首先得教会宝宝拿勺子。一般而言,两岁左右的宝宝手指的抓握能力已经发育得很好了,鼓励他用小勺子盛起少量的饭粒,再慢慢地将食物送到嘴里。喝水也是如此,先用塑料杯子,水倒得少一点,父母可以先手把手地帮宝宝控制好杯子的倾斜度,久而久之,宝宝就会自己控制了。

合格标准:宝宝可以拿小勺子吃饭,会用小水杯。

小建议:有的宝宝喜欢吃饭的时候玩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并不是个一好习惯。父母可以和宝宝来个“约法三章”,吃饭和游戏是两个时间段做的事情,不可以同时进行,违反规定就不是乖宝宝了哦。

训练3——自己解决大小便

宝宝的大小便问题一般过了18个月就该训练了,如果宝宝想要大小便还不能告诉大人,或者还在使用纸尿裤,那就要注意了。托班里的老师没有太多时间替宝宝换纸尿裤,而且把裤子尿湿也是一件很羞的事情哦,所以赶紧趁入托前来一个特训吧。

训练方法:如果以前你上卫生间时从没让小家伙“陪伴”,那么现在是时候了,让他和你一起进卫生间,“实习”如何上厕所,你可以边“解决问题”边向宝宝现场解说。如果宝宝不具备自己如厕的能力可以慢慢训练,但怎么着,也得让他具备想要便便就告诉大人的能力。

合格标准:宝宝可以初步控制大小便,同时在便便前会有意识,并告诉大人。如厕结束后,自己会拉裤子。

小建议:如果宝宝在如厕训练中失败,千万不要责怪,宝宝太小,“意外”免不了,一旦意外发生,你最好冷静地、替宝宝擦洗干净,努力将“意外”最小化。

训练4——学会独立入睡

在幼儿园吃完午饭就要睡一会,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许多宝宝在家里往往要大人抱着、哄着才能入睡,因此宝宝入托后会不适应,到午睡时间就特别想妈妈,所以入托之前妈妈应培养孩子独立入睡。

训练方法:首先父母要创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等宝宝进屋上床了,父母不要立即离开,可以坐在门口,让宝宝觉得你并没有离他而去,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如果宝宝在床上玩闹不肯睡觉,父母应平心静气地告诉他,这个时候只能在床上睡觉,不能再做别的事情了,千万不要大声嚷嚷或者训斥孩子。

合格标准:宝宝在熄灯之后可以独自安静入睡。

小建议:如果宝宝的哭闹让你心软,破例答应孩子的要求,那么接下来等待你的,将是每个夜晚的“睡前战争”。所以有的时候父母需要一点“铁石心肠”。

训练5——自己穿脱衣服

午睡后能否自己穿衣服是宝宝自理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多数宝宝脱衣服睡觉没有问题,可穿起衣服就笑料百出:穿错鞋、穿错裤子、穿反了、漏系了一个扣子……

训练方法:父母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比较容易穿脱的衣服,并告诉宝宝穿脱衣服的顺序,让宝宝模仿你,然后自己尝试。另外,宝宝鞋子的大小也要合适,如果宝宝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系鞋带的技巧,那么不妨先给宝宝换上有搭扣的鞋子,方便宝宝刚入托时自己穿脱。

合格标准:不要求速度,但能准确地将自己的衣服和鞋子穿好,不依靠大人的帮忙。

小建议:对于年龄小的宝宝,父母可以适当地为他多准备几套衣裤,以便宝宝拉拉尿、呕吐时更换。

训练6——自己盥洗

宝宝喜欢玩,常常把自己的小手小脸弄得很脏,如果自己不会简单的盥洗,就只能做“小邋遢”了。

训练方法:宝宝喜欢玩水,常常把洗手当作玩水,父母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游戏中教宝宝学会洗手洗脸。当然在这之前,妈妈需要把盥洗的程序耐心地告诉宝宝,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儿歌的形式来帮助宝宝记忆。

合格标准:宝宝可以按照盥洗的顺序收取盥洗用具,并完成洗漱。

小建议:在开始训练的时候,父母可以与宝宝同步进行,加入宝宝的“玩水”游戏中,亲子娱乐的同时还可以让宝宝多个学习模仿的榜样。

训练7——表达自己

老师要照看这么多小朋友,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揣测宝宝心思,宝宝饿了,渴了,要上厕所了,等等,所以要教导孩子学会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愿。

训练方法:平时可有意识地让宝宝做些这方面的练习。“告诉妈妈,你想干什么?”“你刚才玩什么呀,给爸爸讲讲好吗?”告诉宝宝,当自己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就要大声向老师说出来,特别是当身体不舒服时会说出来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例如:头痛、肚子痛等)。这一点非常重要,利于老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合格标准:宝宝会主动向你“汇报”生活上的一些需要、趣事。

小建议:并不一定要等到宝宝不舒服了才要跟大人汇报,平时宝宝遇到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与你沟通,“今天宝宝玩了什么游戏?”“午饭,奶奶做什么给你吃了?”“为什么哭鼻子啊?”良好的自我表达就是在平时的亲子沟通间培养的。

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入园焦虑期?

(一)宝宝入了园 爸妈不能闲

快3岁的小宝宝们该去幼儿园上学了,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宝宝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可入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家长忧心忡忡。孩子是否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会不会喜欢他?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能不能相处?会不会被欺负?等等。怎样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地上学?在进幼儿园之前,作为父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宝宝在入园之初会有哪些不适应的状况?

第一、切勿给孩子消极暗示

许多家长在送孩子入园前,经常无意中会对孩子这样说:“你再不乖,过两天就送你去幼儿园。”、“这两天让宝宝多玩玩吧,过几天就要到幼儿园去了。”殊不知,这样的言语对孩子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在孩子意识中会认为幼儿园就是惩罚自己的地方,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在入园前就产生抵触情绪。专家认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相当重要的。……帮助孩子度过入园哭闹期。

第二、要带孩子熟悉环境,减少焦虑。

幼儿园老师建议家长在入园前,带着孩子到所就读的幼儿园附近散步,如果幼儿园允许,还可以到园中的活动场地进行玩耍,暗示孩子“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以后要做幼儿园的好宝宝”等,这样孩子正式入园时,就会减少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

第三,充分信任幼儿园的教育,以缓解孩子焦虑的情绪。

孩子刚到幼儿园一定会经历一段适应期,有的孩子第一天入园还很开心,可是第二、第三天就哭着闹着不想去了。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孩子第一天有新鲜感,等到接下来几天“反应过来”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那肯定是要哭闹的。这个时候家长尽量不要有过多的猜测,而是要相信幼儿园,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幼儿园的喜欢,这样孩子慢慢也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的。……宝宝入园后的教育技巧。

第四、要学会“狠心”

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还有的中途来看望,这样孩子的哭闹时间会延长、次数会增多。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孩子就会知道只要哭闹就可以不去上幼儿园了。

第五、新生入园宜早接

刚入园的幼儿特别希望家长早点来接,体验与家长团聚的欣慰,否则,孩子会产生孤独、失落甚至有被人遗忘的感觉,使孩子更怕上幼儿园。

(二)新入园宝宝的两种不适应情况

一是怕见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第二是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易生病。针对这两种情况,家园应密切配合 帮助宝宝渡难关。

经验一:让孩子了解“现实”

可欣妈妈:我的方法简单极了。第一是从来不跟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有损幼儿园形象的话。第二是很明确地告诉孩子,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所以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和小朋友陪你玩。幼儿园是肯定要去的,任何的哭闹都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如果你在幼儿园表现好,妈妈就奖励你。

我女儿是个适应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在最初入园的一个星期有点吵,后来就好了,也偶尔碰上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我的态度是没商量的!所以她也就没办法了。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挺重要,如果孩子在入园前是由家里的老人带,那么在最初入园的一段时间,做父母的一定要亲自接送孩子,如果时间允许,在接孩子时,要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经验二:与老师一起帮助宝宝渡过难关

涛涛妈妈:我的宝宝入园时两岁多一点,是班里比较小的。虽然入园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工作,但宝宝入园哭闹还是没能避免。时间挺长的,虽然从原来的一进幼儿园大门就哭发展到进教室门前哭,但很让我们心烦。打骂、教育都没什么效果。最后我拍了些工作中的照片,剪了个红心带到幼儿园交给老师。每当宝宝哭的时候,老师就会拿出照片给宝宝看并告诉他妈妈的心是和你在一起的,效果倒是不错。

经验三: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凡凡妈妈:为了让孩子愉快地走进幼儿园,前半年,我就抓住一切机会向儿子灌输:小朋友都应该上幼儿园。玩耍中遇到邻居家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忘不了夸奖几句:“真是好孩子,都上幼儿园了。”为了引起孩子兴趣,一次次地带孩子到幼儿园“体验生活”,当孩子玩在兴头时,我就抱上他回家,并保证下回还来玩。仅仅让孩子有了愿望当然不够,还要告诉他“实情”。我反复地向儿子说明“宝宝上了幼儿园就要自己吃饭。妈妈上班,凡凡自己与老师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凡凡一天都不回家,自己睡觉,妈妈下班后才去接宝宝。”……

结果开学后,第一天放学我去接他,老师介绍说,他是自己吃的饭,有事知道跟老师说,就是午睡时哭了一下。我忙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吧,明天睡觉时也不哭,对吗”儿子认真地点点头。如今儿子入园都一个多月了,每天都高高兴兴地离家,还主动向老师问好。……儿子4次入园磨难记。

经验四:把孩子交给像妈妈的老师

文文妈妈:女儿两岁半时,我们把她送进了一所一级幼儿园,说实话,送孩子去幼儿园时,我的确有一些担心。但我希望孩子去幼儿园过一过集体生活,多学一些知识,我更希望她在幼儿园生活快乐。每天早上,老师都在教室门口等着孩子们,主动先与孩子打招呼问好。对一些不肯与父母告别而哭闹的孩子,老师就一个个抱起来安慰,“宝宝乖、宝宝亲”地哄着劝着。我女儿就是其中的一个。

女儿上的是小小班,班里共配备了3个老师,两个管教学,一个管生活。女儿上幼儿园之前,我还担心她的大小便问题,怕她不敢对老师说,专门在家训练了几天。后来,事实证明,我的这一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女儿天天在幼儿园大便,却从未弄脏过衣裤。女儿每天回家我都要问她:“今天在幼儿园高兴不高兴?”她每次都痛快地回答:“高兴!”其实不用问也能看出来,她每天回家后总是哼哼唱唱的,唱老师教的童谣,玩老师教的游戏。我问女儿:“幼儿园的老师好不好?”女儿说:“好!”我问她怎么好,她想了想说:“老师像妈妈。”把孩子交给像妈妈的老师,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三)回家路上,和孩子聊什么?

宝宝,告诉妈妈想妈妈了吗?今天哭没哭啊?

宝宝,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老师有没有训你啊?

宝宝,今天学什么了?老师教什么了?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的这样一番问话。或许,您很在意孩子在幼儿园的饮食和睡眠。或许,您很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受委屈。或许,您很注重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本领。也或许,您急匆匆拉着孩子的手往家赶,根本无暇顾及他对幼儿园以外的这个世界好奇而欣喜的眼神。

那么,请您放慢脚步,放宽心态,放远眼光,原来,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我们可以有这么多发现,有这么多收获……

经验一:宝宝:郭元杰

爸爸: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通过观察路上各类汽车的外观来判断车的种类和名称。有的车外观近似,我会让孩子通过观察车前灯的形状(比如索纳塔前车灯为圆型、伊兰特前车灯为长条型)进行区分。只有通过细微的观察才能让孩子初步了解两个事物之间是如何区别开来的。孩子对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撒水车、扫地车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就会对她讲这些车的功能和用途。

有时候在路上我还教孩子识别车牌上的数字、字母,锻炼她识别的能力与速度,培养她的记忆力。比如我说一个车型及车牌上的数字、字母后,让她也说一个,就像比赛一样,有时候我故意说得没她快,她就特别有成就感。

有时候我也教孩子背唐诗,简单的加减法,认识路边商店牌子上的汉字。教她背唐诗的时候,我念一句,她念一句,有时她也会抢着全背下来,很有意思。对于加减法,我会利用路边现有的实物情景增加她对数字的兴趣,比如我让她观察一只黑狗几条腿,再加一只白狗几条腿等等。

通过每天接孩子在路上的日积月累,孩子对车辆的种类、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相关数字及一些字母,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还记住了部分唐诗与汉字,进步真是不小!我觉得这回家的路上就像一个生动的大课堂,作为家长应该好好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多了解一些我们身边的事物,多掌握一些生活中相关的知识,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经验二:宝宝:杨亦辰

爸爸: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在客观上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过去相对少一些了。再加上我们的工作也很忙,家务事也多,所以和孩子的交流就显得更珍贵。作为父母,我希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和他分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如接他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由于我们家离幼儿园较远,路上的时间相对较长,同时这段路程相对比较封闭,干扰比较少,孩子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所以这段时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

像所有的小男孩一样,我的小孩对汽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和回家的路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车,这也成为很多问题的来源。“为什么汽车比自行车开得快?”“汽车的发动机在什么地方呢?”“汽车的轮胎坏了怎么办呢?”“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有多少钱才可以买汽车呀?”

对于孩子的这些问题,我有时能答出来,有时却说不确切,我就如实地告诉孩子,并且和他一起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面对孩子不停的提问,我有时也会因为急匆匆往家赶而忽略他,厌烦他,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能够控制自己,让自己耐心地倾听,鼓励他,赞赏他。

城里的交通非常拥堵,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孩子遵守社会秩序的好机会。让孩子记住红灯停、绿灯行,即使没车也要等到绿灯指示,带着孩子走人行横道,走过街天桥,遇到不对的行为就给孩子指出来,让他明确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绝对不允许的。而且还要引导孩子懂得谦让别人,不要和别人拥挤、争抢。

在回家的这段路上,遇到的都是细碎平常的事情,但只要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引导,他就能从中慢慢体会出人生的道理。

经验三:宝宝:赵熙宝

爸爸:我们家熙宝不到3岁就上了幼儿园,第一年在幼儿园托班,每天接送。后来升到幼儿园本部的小班,便开始寄宿,按幼儿园规定每周接送两次。

一周接两次,我们自然是很想念女儿的。她每次快快乐乐地扑向我的怀抱,都会亲亲我,然后说:“爸爸我好想你!”我特别受感动。我总是会迫不及待地问问她在幼儿园吃的什么饭、睡得好不好、老师有没有表扬她、学到了什么好听的故事之类的话题。熙宝一般也很乐意回答这些问题,好多时候都是她自己主动说起幼儿园的故事。比如她说今天在幼儿园吃了菜菜,我就问她吃了什么菜菜,她回答说吃了萝卜,那我就再问她萝卜是什么颜色,是甜的还是咸的,小兔子吃不吃萝卜等等,这样一问一答,不仅让我了解了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情况,而且还锻炼了她的记忆、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熙宝说在幼儿园学了新歌,我就鼓励她唱出来,唱了以后就夸奖她唱得好。当然,熙宝也有不太积极的时候,对我的提问不大感兴趣,我想可能和她当时的情绪有关系。当她遇到某个情境的时候,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她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告诉我。

由于回家路上正值下班高峰期,堵车比较厉害,每次在路上要花费一个多钟头。我总是设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熙宝进行交流,增进感情。从幼儿园到家这条路线几乎涵盖了熙宝的全部生活天地,我应该努力让这一时空带给孩子更多欢乐。

我有时也会鼓励她在路上注意观察。比如问她前面的路口现在是红灯还是绿灯,警察叔叔是干什么的,旁边是什么牌子的车,自行车和汽车各有几个轮子等等,顺便还会提醒她走路要注意安全之类。总之,马路上的形形色色都可以成为话题,都是教育的素材,都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源泉。

有一天,孩子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哼出了很好听的小调:二环路啊车车堵,爸爸开车好辛苦。那一刻我很激动,因为马路课堂开始出成果啦!

经验四:宝宝:吴绍同

爸爸:我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注意和孩子的日常交流,比如说从幼儿园接他回家的这段路上,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的事情,在这些看似琐碎或平常的事情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可以给孩子、给我们自己许多深刻的启发。

一天孩子的妈妈外出时忘了带钥匙,我在接儿子回家的路上跟他说了这件事,他马上叫道:“那怎么办啊!妈妈回不了家了!” 我故意轻描淡写地说:“那没办法,谁让她不带钥匙的。”谁知同同立即反驳我:“爸爸,你不能这样说,妈妈现在该多着急啊!”同同激动的语气和表情让我很震惊,他一定认为他的妈妈正面临着一个非常难办的问题——不能回家。我想一个孩子能够如此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或困难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应该把握这瞬间的机会引导他。于是我进一步启发他更多的感受:“对啊,要是妈妈饿了或者渴了怎么办啊?”“我们赶快回家!”同同自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我又进一步将同同的这种关爱意识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我告诉他,班里的小朋友都会遇到困难,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们。最后,我和同同还一起做了总结,提醒自己也提醒同同,不要丢三落四,自己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准备好。通过这么一件在回家路上发生的小事,同同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要经过什刹海,无论春夏秋冬这里总有人游泳。一次在看到有人冬泳时,同同诧异地问我那些游泳的人冷不冷。我便乘机告诉他这些人喜欢游泳,而且游泳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即使天气很冷也要坚持,这些人都很棒。同同很佩服这些游泳的人,每次都会停下来看一看,我想这“路边的风景”大概也会鼓舞同同做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吧。

有时我们还会在路上做游戏,比如他在幼儿园学会了“拔根”的游戏,就是两人用杨树叶子的茎相互拔扯,看谁的不断、结实。于是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在路上玩了起来。看着他美滋滋地满地寻找树叶的样子,无论输赢都欢快地大笑的样子,我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欣慰。

很多家长一致认为:放学回家的路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增进了亲子感情,也缓解了孩子在园的焦虑。

三、家长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和生活?

总体原则:观念认同,行为一致。

(一)、积极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园教育孩子,就是要孩子学会多少儿歌、多少故事、会识多少个字,会做多少加减法。如果你真是这么想的话,那你可能会对幼儿园失望的。因为,幼儿园教育和其他阶段的教育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它更侧重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探索的愿望,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技能,养成良好的社会性情感,为以后的学习、成长打下基础。“上课”,在幼儿园里被称为集体教育活动,其实,幼儿在幼儿园里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里具体学些什么,可能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主要包括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等几个方面。先来说一下生活活动,它主要包括睡眠、饮食、盥洗等内容,老师通过生活管理,保障了对幼儿食品供给、休息、活动场所提供、生活设施用品服务等物质条件;保证幼儿均衡营养、良好睡眠、安全卫生防护等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生活活动中,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教给幼儿什么时候洗手,如何洗手;午睡时要求幼儿安静入睡,不影响别人,脱下的衣服要自己学着折叠并摆放整齐,起床后在老师帮助下折好被子,整理床铺;吃饭时要求幼儿不挑不捡,自己吃完。饭后能自己收拾餐具,并漱口用毛巾擦嘴。所有这些,多按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特点作精心安排,从而促使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能力的提高。

此外,幼儿在园生活中还有一些非常简单的劳动。如收拾小型玩具、摆放桌椅、管理自然角,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初步的劳动习惯和技能,树立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而且,他们在完成任务后,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二)、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不大关心孩子的性格行为养成,这很不全面,也是很危险的。3-6岁的孩子,正是性格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三生看老”,就是指孩子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将影响其一生。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要把孩子的“性格行为养成”作为了解的核心,积极观察和思考孩子在性格行为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在家的表现要认真归纳,找出孩子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性格行为的不一致的地方,积极与幼儿园学校沟通清楚,采取一致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学习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会学习,不要只关心学到了什么。中国古代有一条伟大的教育智慧,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卢勤老师把这个说法现代化了:是把财富留给孩子还是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前一个“财富”是指金钱和物质,后一个“财富”是指创造金钱和物质的能力。在当代社会里,绝大部分家长都忙着“把财富留给孩子”,只有少数的家长懂得“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无论孩子是在幼儿园里还是在家里,家长都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以下四条上:

1、自理能力与劳动热情;

2、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

3、创造能力与共同分享;

4、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

这四对是八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不要偏废。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这个意思。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基础,基础阶段就必须全面,所以,现在不要看重孩子的知识性技能型发展。把身体和品格的基础打牢了,孩子才会有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后劲。

(三)、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避免反弹

  宝贝在家在园不一样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孩子根据环境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宝贝良好的行为方式需要在各种场合进行到底,如果在一个场合是一套行为方式,在另一场合是另一套行为方式,就不容易让宝贝的行为方式内化成受益终身的良好行为习惯,甚至形成双面人,从小就产生了人格分裂,这对孩子的成长就为不利,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时一个样,在幼儿园是另一个样子。不少幼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很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自己吃饭、穿衣服都会,甚至能够帮助老师做事,可是一到了家里,就变了样,什么都要大人帮他做,饭不好好吃,路不好好走。多数这样的孩子,原本在家里就娇生惯养,一放学,家长关心的不得了,似乎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天大的委屈,家长继续娇惯孩子。很多幼儿老师反映,她们在幼儿园里辛辛苦苦给孩子建立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不知不觉全给抵消了,甚至给了孩子很负面的教育。老师们担心,这样长期下去,孩子的性情会被扭曲。

针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幼儿园,与幼儿园保持高度一致。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原来在生活和性情方面的不足,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有了进步,家长要及时跟进。比如孩子到了家里要妈妈喂饭,大人千万不能迁就,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阿姨说宝宝在幼儿园里会自己吃饭,还和小朋友比着吃,妈妈听了很高兴,宝宝真是不简单!今天阿姨还说,宝宝到了家里一定会自己吃饭呢。阿姨还说,明天到了幼儿园,谁在家里会自己吃饭,阿姨要好好地表扬他呢。第二天,到了幼儿园,一见老师,妈妈就要大声告诉老师,我们宝宝在家会自己吃饭啦!宝宝还喂妈妈饭呢。

其它的种种不足,例如穿衣、走路、哭闹、耍性子、随便吃零食等,都可以这样处理,家长千万不要认为无所谓。

有的孩子正好跟上面的例子相反,在家表现良好,在幼儿园里恨闹腾。家长要跟幼儿园老师充分交流,家庭成员也要相互交流,列出一个清单,全面盘点宝贝在家在园的不同表现。例如,在生活方面,可以从吃饭、喝水、睡觉、入厕、穿衣、洗手、漱口等各个环节,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宝贝在家在园的行为方式,和幼儿园一道,寻求解决的方法。

四、家长如何处理家园关系和矛盾?

(一)、如何选择幼儿园?

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让孩子接受教育,一个是减轻家长的工作生活压力。但是,在如何选择幼儿园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很茫然,多数是以就近和方便接送为原则,这没什么不对。但是,孩子在幼儿园里要生活和学习三年,就必须考虑你对幼儿园的要求了,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三迁其家,是因为社会搬不动,只能自己搬家,选择好的社会环境。

那么,家长该如何选择幼儿园呢?

就近入园,是要考虑的。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不得不舍近求远,但不能太远。

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也很重要,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教师是不是师范科班出身?教学经验是长还是短?家长选择幼儿园实际上就是选择老师,所以,要把考察幼儿园的重点放在老师身上。家长在考察幼儿园的老师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幼儿园是否有教师资格和能力的介绍,看看全体老师精神面貌;二是找老师老聊一聊,看看老师的谈吐和举止,是不是有亲和力;三是跟其他家长聊一聊,从侧面问一问老师的情况。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注意一下幼儿园的管理水平,真正的管理水平不是一下可以看出来的,至少,幼儿园的健康、卫生、安全规程要询问清楚。当然,幼儿园是否有办学许可证必须看看,没有许可证的尽量不要选择它。

还有一些选择误区,家长必须改变。一个是看中知识教育,一看这家幼儿园开列了好多特色课程,就认为幼儿园好;二是简单地看学费高低,认为学费高的就一定好;三是一味地追求高档,把孩子送到很远的地方去学习,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二)、摆正幼儿、家长、幼儿园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幼儿进入到幼儿园里,即出现了两方六角关系,两方是家烃和幼儿园,六角关系是:亲子关系、幼儿园和幼儿的关系、师生关系、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幼儿园和家长的关系、幼儿园和教师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实质有两点:第一是教育,第二是监护。因此,它们不是买卖关系,也不是服务关系。

幼儿园是国家批准的专门的教育机构,专门实施对3-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近些年来,由于一部分人错误地鼓吹“教育产业化”,少数幼儿园也确实存在教育商业化的行为,把办幼儿园作为赚钱的途经,这是不正确的。大部分幼儿园还是坚持依法办学,依据教育规律办学的。因此,作为幼儿园,应该把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正确的教育和安全的监护放在首位,这体现在幼儿园和老师的师德、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上,并以此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尊敬。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对孩子的教养和监护负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家长对幼儿园和老师,首先是尊师重教,其次是协助幼儿园和老师做好孩子在园期间的教育和监护工作。尊师重教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尊重老师,尊重教育机构,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

(三)、家长不要干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

有一个说法,一直很流行,这个说法是:幼儿园应该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个口号的背后,是利用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落后,肆意更改国家的教育法规,违背幼儿教育的规律,大行教育商业化之道。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有详细的教育纲要,以保证幼儿阶段教育的正确方向、方法和方式。最近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是幼儿园的教育纲领,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的参照。

上述说法,折射出来的是家长的教育观念的盲区和误区。很多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认为上学就是识文断字,忽视了人格培养。家长仅凭自己对教育的感性认识去选择幼儿园,认为孩子识字越多,幼儿园就应越好,这严重地干扰了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活动,迫使一些对幼儿教育认识不充分的幼儿园不得不去迎合家长,甚至去讨好家长。此风一开,导致整个幼儿教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竞争之风弥漫开来,最终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局面,导致孩子不堪重负,身心受严重的摧残。

幼儿教育,特别是民办的幼儿教育,出现此种状态,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在这里呼吁家长朋友们,不要干扰幼儿园的教育!如果家长要监视幼儿园的教育,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幼儿园是否按照国家的幼教法规去实施教育。

(四)、如何对待和处理孩子成长中的小挫折?

近几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出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圈养”,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和小学里十分普遍。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家长的原因。所谓社会原因,则是源于80年代起的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强制“一孩化”,导致“独生子女”现象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独生子女的教养,无论是在观念还是方法上,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生怕孩子发生任何闪失,从而后继无人,从对孩子得无微不至的照顾发展到溺爱和惯养。爱和惯养,导致了孩子“自我中心主义”的形成,任性,成为了80后、90后、00后几代人的性格特征。任性,也成为了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发生交际冲突的根源。由于溺爱和任性,家长便与幼儿园和学校产生了种种安全方面的冲突,这种冲突导致幼儿园和学校无力承担责任。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避免责任事故的发生,不得不要求老师看紧孩子,不允许孩子自由活动,更不允许孩子单独活动,因此,绝大部分幼儿园和学校,从相继取消集体郊游、祭扫公墓、看电影,发展到紧闭校园大门、取消孩子在操场上玩耍,有的学校甚至要求课间十分钟学生除去厕所外不得走出教室。这就是所谓的“圈养”。

“圈养”在家庭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经济畸形发展的原因,社会生存状态日益恶化,年轻的家长不得不抛家别子,忙于生计,将孩子交给老人教养,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的产生——隔代教育。原则上讲,祖父母并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或第一监护人。此外,由于隔代只能疼孩子无力管孩子,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膨胀,任性,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的最大难题。由于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由于孩子任性的原因,祖父母们也不得不无意识地对孩子实施“圈养”,这个不能摸,那个不能碰,孩子掉了一根汗毛都心疼,更不用说磕伤和摔伤了。由于年轻一代价值观的西化,文化冲突加上经济矛盾,家庭关系变得十分脆弱,家庭矛盾也呈现出多元化。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爷爷不堪家庭关系严重扭曲的压力,把孙女从楼上丢下去,然后自己跳楼自杀!

由于圈养,孩子失去很多快乐的时光,也失去健康成长的最佳时机,失去了必要的生存能力段练的机会。大家都知道,放养的家鸡优于饲养场里菜鸡,就是因为放养是小动物健康发育的必要方式。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是很难适应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的。

以上说的是家园关系的社会背景。

在家园矛盾中,处在首位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发生的轻微创伤,如皮肤擦伤、碰伤、磕磕碰碰、孩子间的抓伤,等等。这是时常发生的,几乎每个幼儿园和家庭都遇到过。那么,从家长的角度,该如何对待和处理此类问题呢?

其实,无论是在家还在幼儿园学校,孩子发生轻微的创伤都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长过程必须经历的小挫折。试想,如果爸爸带孩子出去玩耍,孩子不小心摔伤了,作为妈妈,你会如何对待呢?你会跟丈夫没完没了么?反之亦然。

一旦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发生了轻微的创伤,建议家长:

1、及时治疗孩子的伤疼。一般来讲,幼儿园和老师都会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创伤,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在家长给孩子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听医生的,不要随意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因为检查和不必要的治疗有可能对孩子造成第二次伤害。不要使这一事情上升为事故。

2、冷静地看待和处理。很多家长由于爱子心切往往不够冷静,也不够理智,跟幼儿园和老师大吵大闹。这是不对的,第一,吵闹无助于事情的解决,毕竟创伤是老师和园方都不愿意发生的;第二、吵闹对孩子的影响不利,会使得孩子的耐挫能力受到破坏。

3、后果处理。第一、首先应该利用这个事情加强对孩子的自我安全教育,但不要以减弱孩子的耐挫力为代价。第二、关于治疗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家长应本着协商的原则来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如果是孩子间的抓伤、推伤等,应由肇事孩子的家长承担治疗费用,家长切记,不要因为这个费用伤害了两个孩子的感情,更不必伤害两个家庭的感情。(2)如果是孩子自己不小心弄伤的,包括孩子在参与教育活动中的不慎创伤,其费用理应有家长自己负担。(3)如果是老师无意间造成孩子创伤的,理应由幼儿园和老师负担治疗费用。(3)如果有确凿证据说明是老师故意造成孩子创伤的,首先建议幼儿园停止老师的工作,并负担医疗费用,情节严重的,建议家长依法处理。

4、防止矛盾升级。有两个小男孩打过一次架,其中一个小男孩的姥姥、父母轮流找另一个小男孩的姥姥姥爷说道。这件事经过幼儿园调解,第二个男孩的家长也道过歉了,可是,找事的那家还是没完没了、不依不饶,在幼儿园门口一看到就说道说道,搞得第二家无法忍受。终于,两家为了孩子之间的正常的打闹,大打出手,导致一死一伤。这件事的教训是深刻的。孩子之间打闹,甚至因为打闹弄出点皮肉之伤,是很正常的,这是成长之痛。建议家长,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孩子之间的打闹不必论说谁对谁错,各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凡事适可而止。

(五)、如何对待和处理意外事故?

关于“事故”界定,应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处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的法律依据。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家长和校方都应积极应对,联合起来,将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先应及时实施正确的救治为前提,待伤情稳定后,会同幼儿园、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部门确定事故的责任该由谁来负责。事故责任确定后,才是医疗费用和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在未确定事故责任之前,医疗费可由家长和校方共同垫付。

家长在处理此类事件的过程中应保持冷静和克制,坚持依法处理。吵闹或者过激行为都会事件复杂化,甚至可能会导致家长违法的事件发生,这对处理原事故是不利的。

某县城幼儿园,家长在等候孩子放学。接孩子的时间一到,一姓陈的男孩跑出教室去爬树(小树),该园一老师的孩子也去爬树。老师的孩子不小心摔下来了,碰倒了陈姓孩子,孩子哭起来。老师听到哭声,来到孩子身边,询问情况,老师的孩子说:我不小心碰到了他,扶他起来了,还和他说了对不起。老师问陈姓的孩子是不是这样,有没有摔疼,孩子说没有。在教育了自己孩子后,老师就牵陈姓的小孩进教室了。正在这时陈**来接小孩,听到小孩哭了,马上去骂老师的小孩,后该老师向她解释事情的经过,说孩子没什么事。临走时,陈**的孩子还大声和老师说再见。放学后,该老师接到陈**先生黄**的电话,在电话中,此先生破口大骂,说老师母子俩合起来打了他孩子,用尽了侮辱的词语,后威胁说,他是坐办公室的,一个幼儿园的老师算什么,他只要一个电话就可让老师下岗,还说,下午去幼儿园的是他老婆、哥哥等,要是他,就打死该老师母子俩,叫老师要小心。

第二天,陈**和其母亲又到了幼儿园,说昨天来只是为了解事情,且为其先生昨晚的言行表示道歉。同时,昨日来接孩子的其他家长也向其证实了该老师没有打她孩子,然后陈**又叫出大班一女生说事情经过,再次证明了老师并没有打孩子,大班女生的表述同陈的小孩表述相符。陈**的母亲在了解事情真像后,说她相信老师,叫老师这事不要放在心上,她也曾告诫其女婿不要那样。

不料第三天,陈**黄**带领一帮人来围攻幼儿园,要求园方必须就此事给他们一个说法,大吵大闹,导致幼儿园无法上课。幼儿园迫不得已,叫来警察和当地的领导。警察经过了解,对肇事家长进行了训诫。警察告诫肇事家长,如再闹事,将以治安罪论处。

这本来是一件小事,而家长的自我中心主义,导致事件上升为一个治安案件。

(六)、家长委员会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幼儿园和学校应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规定:

  家长委员会应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

  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参与教育工作。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展校外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志愿服务。发挥家长自我教育的优势,交流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沟通学校与家庭。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及时反映家长的意愿,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

“家长委员会”是实现家园共育的重要平台,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反映自己对幼儿园的建议和意见,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调解家园矛盾。没有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幼儿园,家长应积极敦促幼儿园依照规定及时组建。

五、幼儿身心发育量表

(一)、三周岁宝宝的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体重:13.49—14.04千克;身高:93.95—95.05厘米;

头围:48.2—49.2厘米;胸围:49.55—50.6厘米。

动作发育:各项运动能力都有发展,能非常利索地跑步,还能用单脚跳着走。宝宝不需要集中过多精力在走路、站立、跑步或跳跃上,而是更乐意学习怎样踮着一个脚尖走路,并努力保持静止状态,宝宝可以单脚站立保持平衡。部分宝宝现在开始学习用剪刀,可以用手剪开纸张了。宝宝还能把馒头或面包一分为二。36个月宝宝的运动能力非常强,由于运动量大,宝宝的肌肉非常结实有弹性。现在宝宝已经具备良好的平衡能力,并会拍球、抓球和滚球,但是仍难以接住球。能摆弄一些大纽扣、按扣和拉链。

语言发育:已经能背诵许多儿歌了,并能用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图。宝宝的提问更全面了,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常让你疲于应付。宝宝从2岁多爱问“为什么?”,现在发展到进一步提出“是什么?”“在哪儿?”“怎么样?”等更深的问题,这说明宝宝的求知欲更加强烈。

心理发育:一些宝宝热衷于玩过家家的游戏,宝宝的注意力已经能集中一段时间,这时他已经能参与一些复杂的社会交往,做一些类似捉迷藏或老鹰捉小鸡等需要与人合作的游戏。常能触类旁通,比如说到熊猫,宝宝会联想到熊猫是国宝,它的食物是竹子,在动物园曾经看到过等等。

建议: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能将各种用途不同的物品分类,但还局限在按物品的用途来分,比如吃、穿、用、玩等。有些宝宝已经能自己洗脸洗脚。在吃饭时宝宝还会积极地为大家发筷子,还能端一些凉菜。宝宝还可以画四方形,并能封上口,但四个角都比较钝。节奏感强的音乐及诗歌听起来特别生动,宝宝的兴趣也非常大。35个月宝宝已经会自己穿衬衫,双手已经能合作系扣子,并可以分清左右。吃饭时宝宝已经会摆饭桌

了,他能帮着擦千净桌子,并放上几个人用的碗筷。宝宝也能画一些简单的图形,可以完整地画出人的身体结构,虽然比例不协调,但是基本的位置宝宝已经找准了。

(二)、三岁4个月宝宝的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男孩:体重:11.9—19.1公斤; 身高:89.8—105.7厘米;

女孩:体重:11.6—19.0公斤;身高:89.0—104.3厘米。

动作发育:宝宝能学会模仿操,动作能跟上节拍,并能基本到位。会自己喝水、吃饭,正确用勺,不掉或少掉饭粒,认识自己的标记。懂得了基本的游戏、学习的规则。

心理发育:知道危险的地方不能去,危险的物品不能摸。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愿意用多种器官去感知环境和现象。初步学习饲养小动物和养殖花卉。情绪稳定,爱老师和小朋友,喜欢和小伙伴在一起。能正确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并能分辨数的多少。

语言发育: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大胆用语言表现出来。宝宝会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会说出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或者记住任何一方的电话号码。会说出认识的小朋友的姓名,或者会说出自己家的地址和门牌号,

个别宝宝还能说出自己的生日。

建议:这个阶段的宝宝从34个月起大多数最迟40个月会切分圆饼给2个小朋友,从40个月开始,多数宝宝48个月最迟54个月会切分给4个小朋友。两岁的宝宝就能拼4—6块图,或添上2部分,最迟54个月。拼8块的图始于30个月,多数52个月会,最迟64个月。取决于是否学过,家中玩过拼图游戏用具的宝宝3岁内就能拼20—30块大型拼图。重点培养宝宝能按顺序脱衣服摆放整齐,早晨按顺序穿上,多数宝宝夏天能自理但到冬天困难大些,尽量利用拉锁或粘扣减少解结的麻烦。

(三)、3岁8个月宝宝的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男孩:体重:12.4—19.9公斤;身高:92.1—108.7厘米;

女孩:体重:12.1—19.8公斤;身高:91.3—107.1厘米。

动作发育:这时宝宝能自然协调的行走、跑、跳,基本能掌 握钻、爬、攀登的动作。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会正确的漱口和擦嘴。初步学会自己洗手,刷牙,能正确的用毛巾擦手。

心理发育:知道在上下楼梯时不能拥挤。能掌握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来进行分类。能感知出天气、季节的明显特征。能认识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性别。能正确的区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语言发育:能完整的说出话,并能听懂指令。宝宝都会背儿歌和唐诗,喜欢集体背诵,感受到集体的快乐。有些宝宝在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也学习用英语背诵儿歌。

建议:这个阶段家长要锻炼宝宝的观察能力,培养宝宝的听分辨能力,特别注意宝宝的眼睛的保养,注意宝宝是否有斜视,一旦去眼科检查双眼屈光不正等情况,应当及时矫治,因为在4岁之前效果会更好。斜视和双眼屈光不正差别过大时,有一眼的成像会被视网膜废弃不用,使不用的眼睛成为弱视。长期只用一眼视物就会失去立体感和距离感。在12岁之前如果不矫治,宝宝长大之后就会因弱视而不能胜任许多工作,从而限制宝宝择业。

(四)、四周岁宝宝的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男孩:体重:12.9—20.8公斤;身高:94.4一111.5厘米;

女孩:体重:12.6—20.7公斤;身高:93.5—109.7厘米。

动作发育:宝宝会投掷,能抛接球,能玩大型的器械。能一页一页的翻书,自己看出故事的大概内容。能单足跳,临摹正方形,会剪图片,能跳远,走独木桥,欣赏绝技表演及粗略的手势表示,会扣衣服纽扣,区分前后面。

心理发育:宝宝懂得不将异物放入自己的口、鼻、耳中。愿意用线条、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愿意自己动手去探索,感知自然。能自己如厕,养成了大小便的好习惯。能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能独立按时睡觉。在室外为别人做一些小事情;能发现相同点;概念开始形成;提出问题最多,最爱探索;开始按顺序思考问题,与人友好相处;能做粗略的比较;画人包括头、两个肢体,还可能有双眼;喜欢新的活动,不喜欢重复熟悉的活动;按图画及文字表演;

建议:这个阶段的宝宝能正确区分上下、前后、里外。有了初步的时间概念,如:早晨、晚上等。宝宝对事实与虚构不能很好区分、会闲谈,在外面很能讲家里的事。有一个能基本上支持他的想法和行动的想象中的伙伴。还能与比他年龄较大的小朋友一起玩。平时主要玩有想象力的游戏。在体力及语言方面表现出有侵犯性、自私、不耐烦、骄傲、霸道、武断。用双关语、说笑话、扮小丑来吸引别人注意。会讲长的故事。在个人生活习惯方面相对依赖自己。会对自己和别人做表面评价。

(五)、四岁半宝宝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男孩:体重:13.7—22.1公斤;身高:97.7—115.5厘米;

女孩:体重:13.2—21.9公斤;身高:96.7—113.5厘米。

动作发育:能按照节奏做操,动作精细;能比较好的控制自己的平衡。会使用运动器具,愿意尝试新的玩法。能独立进餐,会使筷子,能分发餐具;能自己正确的盥洗。

心理发育:遇到危险时,知道躲避和求救。能主动的提出问题,爱观察。懂得关爱别人,愿意帮助别人。懂得分享和谦让。对自己应做的事所需的督促比以前减少;想象较以前差,对真实细节的事情感兴趣;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真相;开始理解“昨天”的含义;能先思考然后把图画在纸上;提问比以前减少,但提出的问题较有意义。

语言发育:有2000个以上的词汇;能重复10个或10个以上音节的句子;至少能说出4种颜色;要求对一些事作出定义;能说出一星期有几天;能判断两件物品中哪件重;会数1—10做5之内的加法。

建议:这个阶段的宝宝会说谎,对家庭成员的关系感米趣,如舅舅是老师的兄弟;喜欢与别人交往和上幼儿园的机会;不喜欢完不成任务,喜欢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继续玩前一天的游戏;在游戏中扮演熟悉的真实人物;可靠、顺从、过于自信,在家中可帮助做事,甚至照顾他人;如果迷路而不能回家,能保持平静,说出姓名、地址;开始懂礼貌、大方、友好;与想象中的伙伴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具有自信、相信别人。

(六)、五周岁宝宝的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男孩:体重:14.4—23.5公斤;身高:100.7—119.1厘米;

女孩:体重:13.8—23.2公斤;身高:99.5—117.2厘米。

动作发育:能动作协调的做出走、跑、跳、投、平衡、钻、爬、攀登的动作。能手眼协调的进行建构、拼插游戏。会整理自己的床和物品。

心理发育:知道不干净的东西不能吃,懂得爱护自己。能按照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有尝试做科学小实验的愿望。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逻辑性,喜欢朗诵和讲述。能对自己的情绪有初步控制力。

语言发育:能运用礼貌用语,友好与人相处。宝宝有推理和想象能力会补充句子。宝宝能讲故事带表情,能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人讲话,演节目时带表情,有感染力。有的孩子太内向或者害羞,常常不敢同客人讲话,可以加强锻炼。

建议:这个阶段宝宝有的不会用剪刀,这是家庭过度保护的结果,用剪刀是一种技巧,要求5岁宝宝不但会剪,还要会贴,并且贴得平整。只要家长坚持让宝宝练习就一定能学会。解系鞋带是5岁宝宝必须学习的内容,因为上学后要穿系鞋带的运动鞋上体育课,一定要自己会解和系上。有些女孩在54个月时已能系结,多数要在68个月时才学会。宝宝不但能会系活结,还要会解系死了的结,否则一旦系死了就无法穿脱运动鞋。

(七)、五岁半宝宝的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男孩:体重:15.2—25.0公斤;身高:103.6—122.6厘米;

女孩:体重:14.4—24.6公斤;身高:102.2—120.9厘米。

动作发育:宝宝能整齐有力地做操,能听指令变换队形。能手眼协调的进行各种精细动作。爱思考、爱提问,愿意动手操作。身体平衡及控制有所改善,但仍有轻度的手脚不灵活,粗心及不安静;喜欢做大量体力活动的游戏;能熟练的用蜡笔、铅笔、剪刀。

语言发育:能区分早晨和下午;知道一年四季的名称;死亡的概念已经形成;喜欢参加具有幻想的游戏活动或其他非常动人的事情;理解左和右;有2500字的词汇;能写字母和数字;以1、5、10来计数。

心理发育:宝宝知道保持服装的整洁,能随气温增减衣物。能观察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能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喜欢听别人读或讲故事;常见有紧张性行为,咬指甲;略加帮助就能洗澡;游戏时不能输;会聊天、指挥、打架;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建议:这个阶段的宝宝认识了常见的安全标志。学会数的分解和组成,会加减运算。能进行续编、创编故事,并能完整的讲述。能有合作意识,愿意主动与人交往。5岁的宝宝能按时作息,能管理自己的东西。家长要锻

炼宝宝的时间观念,先从一天开始。培养宝宝对立体事物有认识,让宝宝学习如何用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平时在家中帮助大人穿针,锻炼宝宝的专注力。

(八)、六岁宝宝的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男孩:体重:16.0—26.6公斤;身高:106.4—125.8厘米;

女孩:体重:15.0—26.2公斤;身高:104.8—124.5厘米。

动作发育:宝宝能灵活、协调、快速的进行体育活动。能做简单的家务,爱清洁,讲卫生。还会用折纸玩具,5岁半以后会折狗和双船等简单玩具,5岁半和6岁会用纸折衣服和裤子。

心理发育:能与同伴合作进行创造性活动。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名称及功 能。会运用多种材料工具来进行表现。初步理解数量“守恒”的概念。

语言发育:宝宝善于解词,语言能力很好,尤其是听力理解良好。经常注意听故事或听大人讲话会发现许多词组,有的宝宝当时会问这些词的意思,经过积累就有一定的解词能力。宝宝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会用自己的话将词解释清楚。6岁宝宝已经懂得一些抽象的词汇如领导、尊重等。

建议:这个阶段的宝宝集中注意时间比5岁时间长,可以注意15分钟,能抑制自己不被外面声音打扰。可以进入系统的学校进行教育。有很多宝宝在六岁时长出“六龄牙”既第一颗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左右上下共四颗,负担主要咀嚼功能。它萌出最早,被龋蚀机会最多。如果不注意被龋坏到要拔掉时就会影响咀嚼功能,而且使其他牙齿移位,

六、幼儿安全教育与防护

(一)、我是谁?

首先教会孩子能够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家庭讯息,这不仅是孩子交往的需要,也是安全的需要,孩子一旦走失,有助于路人和警察帮助和孩子找到家长。

从两岁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说出孩子自己的名字、爸爸妈妈的名字。到了三岁,孩子要能够说出爷爷奶奶的名字,住居的街道的名字。四岁的孩子应能够说出居住的小区或村庄的名字,以及幼儿园的名字,知道与家人走失时找警察叔叔或者商店的阿姨。五周岁的孩子应记住家里的电话。

生存训练:祺祺四周岁了,爸爸妈妈为了培养孩子处理意外的能力,决定搞一次“实战演习”,并找了一位孩子不认识的叔叔跟踪拍摄(保持一定的距离)。妈妈要带祺祺去广场玩耍,祺祺很高兴。临行前,妈妈问祺祺:如果你走丢了应该怎么办?你会哭么?妈妈告诉祺祺:你要是找不见妈妈了,不要哭,要去找警察叔叔,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走,千万要记住啊。妈妈要求孩子根据刚才的交待回答上述问题,直到孩子清楚的回答为止。

到了广场上,妈妈跟祺祺玩得很开心,在一个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孩子很专注地看着什么,妈妈这时候故意脱离孩子的视线,迅速躲起来。看了一会,祺祺四处张望,似乎发现什么不对劲,就开始喊妈妈,没有回应,孩子很焦急的样子,又喊了几声,仍不见妈妈,孩子开始哭起来。这时候,一位叔叔(孩子不认识,助拍)走过来,跟祺祺说:妈妈在那边,跟我走吧。孩子停止哭喊,打量起这位叔叔来,说:我不认识你,妈妈说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走,我要找警察叔叔。

孩子开始四处张望,看到远处有一位警察叔叔(助拍或者真实的),就向那边跑过去,一边跑一边高喊警察叔叔。警察叔叔听到喊声,也朝孩子的方向走过来。祺祺见到了警察叔叔,说:我要找妈妈。警察叔叔问:妈妈叫什么?孩子回答:叫***。警察问:你叫什么?祺祺回答:我叫梁家祺。警察问:你家在哪儿?祺祺回答:我家在牌坊街。

这时候,妈妈出现了,祺祺飞奔到妈妈身边,问:妈妈,你去哪里啦?!妈妈说:我在找你啊。妈妈亲了亲祺祺,又问:你刚才在跟谁说话啊?祺祺回答:警察叔叔。妈妈说:是不是警察叔叔帮助了你?祺祺点点头。妈妈说:走,去谢谢警察叔叔。来到警察叔叔身边,妈妈说:谢谢警察同志!告诉祺祺:快谢谢警察叔叔。祺祺:谢谢警察叔叔!警察说:不用谢。你真棒!以后遇到了事情就来找警察叔叔啊。

(二)、交通安全

由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也在快速增加,要孩子学会在路上保护自己就显得十分重要。

简易生存训练:

1、在街道上,爸爸妈妈要领着孩子走在人行道上,过马路时,一定要等绿灯亮了,然后快速通过斑马线。并明确告知孩子。很多家长往往不注意这些,往往带着孩子闯红灯,这对孩子的影响很不好。家长切记:不论事情多么紧急,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红也就是几十秒的时间,不要抢时间,往往事故就发生在那一两秒。

2、在乡村,爸爸妈妈要领着孩子靠路边走,如要穿过马路,告诉孩子注意来往的车辆,等车辆少了,再穿过马路。

3、在小区里,孩子往往会在道路上玩耍,这时候要告诉孩子,不要在路上奔跑,有车辆通过,要赶快走到路边上,给车辆让道。

4、跟孩子一起认识必要的交通标识。

(三)、饮食安全

在我国,饮食是当前最大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家长安全意识最薄弱的地方。饮食安全,主要有两个方法面,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第一、饮食习惯。孩子生病大多与饮食习惯不当有关系,下面来列举一些问题和现象,请家长务必注意:

1、饮食无规律,孩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家长谨记:从两岁开始,要逐步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

2、饮食无节制,孩子要吃什么就给吃什么。家长切记:不该给孩子吃的东西,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能给他吃。只要前三次过去了,孩子就会形成规矩。

3、饭前不要喝饮料,一喝饮料,孩子食欲大减,就不好好吃饭了。

4、饭前饭后一定要洗手,要养成习惯,病从口入,大多是从孩子的手入,因为幼儿都有漱手指的习惯。同时也要改掉孩子漱手指的毛病。

5、学会用毛巾或者手纸,不要养成孩子将手往衣服上擦抹的习惯。

第二、食品安全。目前我国的很多食品都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儿童食品。下面开列一个清单,请家长购买时充分注意。

1、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儿童即食食品,如辣条、膨化食品等,谨慎购买。

2、油炸类食品,如肯德基、麦当劳,孩子应限量限时食用。

3、转基因食品,如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稻米等等。特别是转基因大豆油,存在三重潜在毒素:转基农作物主要是靠改变作物基因毒性的办法使作物不生虫子,几乎所有昆虫吃了都会被毒死,意即转基因作物是“毒草”,这是转基因作物高产的原理之一;第二,为了高产,需要去除杂草,因此需要使用独特的除草剂,既能够杀灭所有“杂草(非转基因植物)”,又不伤害转基因作物,这是一种新型的剧毒农药,会在作物中有所残留;第三,绝大部分转基因大豆油都是采用化学浸出的方法获得高出油率的,油脂中会有一定的化学残留。

4、有毒蔬菜水果:带有新鲜花瓣的黄瓜(使用雌性激素所致),特别光亮的水果蔬菜(喷洒化学药物所致),颜色特别(非自然色泽)的蔬菜水果(转基因所致),自然中的有毒蔬菜不宜生吃(四季豆、黄花菜、眉豆、发芽土豆、蚕豆等,需加工后食用),反季节蔬菜(转基因或喷洒激素所致),等等。

5、密封开袋即食的肉类食品,不要给儿童食用。

6、儿童不宜饮用的饮料:纯净水、碳酸饮料。

7、在外就餐,不要给孩子吃龙虾、蜗牛等含有寄生虫的食品,烧烤一定要烤熟。

8、冰箱中如有异味,冰箱中的食品不要给孩子使用,同时及时去除异味。

9、无论在家还是在外,不要吃过于辛辣、口味过重、油大的食品,菜肴应偏向清淡。孩子不宜使用未经、味素。

(四)、自然灾害

1、着火

训练:家里燃烧垃圾或者树叶时,准备一盆水,并让幼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告诉孩子着火时首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然后我倒在地爬向门边。

2、雷雨

训练:夏季遭遇雷雨天气,及时告知儿童,打雷时不要站在树下、电线杆下,应跑向空旷地带,避免雷击。雷雨天气在室内,不要开电视、收音机、电脑和手机,不要将身体伸出窗外,避免雷击。在户外,如遇雨很大,不要呆在低洼处,要找高出躲避,以免被水冲走。

3、高温

训练:如遇特别高温(37度以上)天气,在室内,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不要洗冷水澡,容易感冒。在户外,应及时找树阴躲避,并补充水分,避免中暑。高温天气,家中应常备绿豆汤、清凉油。

4、霜冻雨雪

训练:如遇霜冻雨雪天气,应告知儿童小心行走,避免跌伤。特别寒冷的天气,回家进屋后,应及时脱掉外衣,避免感冒。在大街上行走,不要走在街道中央,应特别留意车辆,及早躲避。

(五)、交往安全

1、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也是发生意外最多的地方。一般的小擦伤,家长不要大惊小怪,提醒孩子注意即可。关键是要教育孩子尽量不要发生争执,更不能打架,告诉孩子不跟爱打架的孩子玩耍。无论是在家还在幼儿园学校,一旦遇到孩子在游戏中出现较大的伤害,家长首先要冷静,不能冲动,不要找肇事孩子和家长的麻烦,本着及时治疗和妥善处理的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依法解决,不要私下采取过激行动,这对治疗毫无帮助,还会造成更多的矛盾和伤害,也会对孩子的交往产生不良影响。

2、陌生人

由于各种原因,孩子很可能短时间脱离家长的视线,进入小学后,孩子还要独立地去学校,难免孩子不遇到陌生的人。告诉孩子,当有陌生人要你跟他走的时候,坚决不能跟他走,教育孩子机智地处理这样的问题,让孩子告诉陌生人:我家就在那边,警察叔叔来了,我爸爸来了,然后尽快跑到人多的地方。告诉孩子不要接受陌生的饮食,不要贪恋陌生人的游戏邀请,遇到此类情况,说声谢谢,尽快走到人多得地方。进入小学独立上学的孩子,要结伴同行,不要单独行走。

3、性骚扰

由于当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和相关法律的缺失,性犯罪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同时性犯罪已有十分明显的年龄下移,最近全国各地暴露出的诱奸幼女、强迫少女卖淫的案件有增无减,涉及此类案件的年龄已经下移到7-8岁的幼女。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必须予以重视,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家长必须告诉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如果有人触摸自己的私处,必须大声呼救。同时,家长必须注意远离性场所、性用品场所、以及网络和手机性游戏和性信息。

即便是男孩子,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近日,陕西咸阳发生的13岁男孩在一家洗浴中心接受性服务的案件令人十分震惊。男孩的妈妈拿着朋友的赠票前往一家洗浴中心洗浴。结账时男孩的母亲发现消费单上多了198元,洗浴中心称这笔消费是男孩接受性服务的费用。虽然此案已经进入法律调查,但这种伤害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是十分严重的,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得到教训,一是要坚决避开性对于少年儿童影响,第二是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第三是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惩治罪恶。

(六)、生活安全

1、药物和疫苗

家里的药物应妥善保管,放置到够幼儿不到的地方,避免误食。儿童期,疫苗接种比较密集,但是,近年来国内发生多起疫苗接种事故,导致残疾和死亡,应引起家长的重视。接种疫苗时,一定向医生询问清楚,接种疫苗的期间的注意事项,尽量不要使用进口疫苗,多使用国产疫苗。

2、电源和电器

很多家庭的电源插座在墙壁的下部,幼儿很容易接触到,家长一是要想办法为插座加装防护和警示,二是要告知幼儿不可触摸电源插座。

家庭电器的使用应避免儿童直接开关,告知儿童不要用手触摸电视和电脑的屏幕,避免静电伤害到儿童。儿童使用手机的,应养成适用耳机的习惯,不要将手机放在耳边过长时间打电话,因为手机信号的接收发射会产生微波,这对儿童的大脑伤害比较严重。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会使用MP3,应告诉孩子不要在马路上行走时收听音乐,这会听不到车辆的鸣笛,易于发生安全事故。长时间收听音乐也会对儿童的听觉造成伤害。

在家里,要养成孩子出门关灯的习惯。

3、煤气和炉灶

煤气是家庭里最大的安全隐患,家长要时时刻刻注意煤气的泄漏,同时告诉孩子不要触碰煤气阀门,一旦发现煤气泄漏,首先去打开门窗,然后再去检查阀门和管道。

在家里,要养成孩子进门开窗的习惯。

4、玩具

玩具是孩子的最爱,这里的安全隐患也是最多的。告知孩子不可将毛绒玩具靠进口鼻,避免细毛绒吸进呼吸道。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一定要闻一闻是否有异味,因为大多数塑料玩具都是使用回收塑料制成的,有的甚至是使用回收的医药塑料加工而成,这些制品往往都有很多添加剂,容易通过嗅觉分辨其安全性。孩子的塑料玩具应定期清洗。

在家里,要养成孩子自己管理玩具的习惯。

5、宠物

家里饲养的小动物是孩子很好的玩伴,但也存在安全隐患。一是容易传染疾病,所以要经常给宠物清洗。二是容易被宠物抓伤,所以要给宠物减去爪尖。三是教育孩子不要踢打宠物,除了关爱动物之外,也防止被宠物咬伤。

在家里,要养成孩子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七、家庭教育基本知识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的各种观念,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是影响着家长是否能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第二,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对待社会的态度和心理成长。

1、儿童观:即我们成年人是如何看待、认识和对待未成年人的。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根据儿童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

首先,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必须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应该受到成年人应有的尊重;其次,儿童有着自己的世界观,我们必须试着用他们的世界观与儿童交流;第三,儿童是一个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生命个体,我们必须确保儿童的生长需求;第四,儿童有着强烈地认知他们的生存环境的欲望,我们必须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第五、由于儿童的年幼和与生俱来的探知冲动,儿童必须置于成年人的保护之下,我们有责任告诉儿童环境中的危险所在;第六、儿童处在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帮助儿童建立必要的社会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期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七、儿童是社会的成员之一,是未来的社会的主人,我们必须在他们能够理解的前提下传授一些他们力所可及的知识和技能;第八、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独立的做人和做事,成年人不可过多地包办。

在对儿童地认识上,家长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能听成人的安排。第一,成年人给孩子的安排是否是正确?如果,成年人安排的不正确,岂不害了孩子?第二,成年人给孩子的安排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很多家长,一听说某家长教子很成功,就急忙效仿,结果往往不成功。这时候,家长往往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责怪孩子不听话、不努力、不聪明。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2、人才观:什么是人?什么是才?

第一、基准人才: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而又对社会有所责任的人,我们称之为“完型公民”;第二、中观人才: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而又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我们称之为“中德公民”;第三、高端人才: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而对社会又有巨大贡献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德公民”;第四、非人才:丧失人独立生存能力(残障除外)或者危害社会的人,我们称之为“次品公民”;第五、我们如何在培养过程中防范危害社会的人的产生并将危害社会的人转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第六、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才,我们必须处理好人和才的逻辑关系。

我们可以以“高端人才”为目标,但我们必须以“基准人才”为要求。不要大起大落,成不了高端人才,就成为次品公民——虽然这是家长不愿得到的,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就是因为家长忽略了基准人才的教育。

目前家庭教育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替孩子早早地规划人生。家长过早地将孩子带进社会的竞争,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因为家长只瞄准那个高端目标,却不懂得高端人才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这就形成了“不是我要学,是我为家长学”,虎妈妈、狼爸爸,一时成为众多家长追捧的偶像。一位妈妈,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把儿子培养成了“出国留学生”,这对很多家长来讲,无疑这位妈妈是成功的。可是,当妈妈不能满足儿子的物质需求的时候,儿子就用刀子刺向了她的妈妈!我们不禁要问:这位妈妈的教育是成功的么?

家长们应该明白,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而高端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无论是高端人才,还是中端人才,首先他们必须是一个合格的人,如果做人不合格,很可能才越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越大。

古人强调“厚德载物”,而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两条:“厚德载情”,“厚德载智”。物质财富、感情依托、智慧能力,都是人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如果德行不够,最终这些千辛万苦追求到手的东西很可能成为伤害自己的毒药。看看我们当今的社会,为财所累、为情所困、为智所误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人才公式。男性:好男人+好父亲+好公民+好才能。女性:好女人+好母亲+好公民+好才能。这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不可以颠倒顺序。

3、价值观:

绝大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家长,很少考虑家长的价值观念会对孩子有多么深刻的影响,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人,是观念动物,人的观念决定着他的言语和行为,也决定着他的处事原则和行事能力。

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呢?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人、物、事)的判断标准和追求目标。某个人是好是坏?某样东西有用无用?某件事有利无利?这是判断标准问题。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得到什么样的物质财富?我要成就什么样的功业?这就是人生的目标问题。判断标准加追求目标,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观。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价值观的表达。一个人为了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的时候,他的价值观就是“唯物主义”,或者叫做“拜金主义”。一个人既要追求财富又会利益他人的时候,他的价值观就是“共生主义”。一个人只为追求财富而不伤害他人的时候,他的价值观就是“唯我主义”。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往往会告诉孩子该如何如何做,不该如何如何做,这时候,里面就有价值观。比如,家长告诉孩子,出门要当心坏人,因为坏人头上没有贴着标签,所以,孩子碰到的人都可能当作坏人而防备,这就会给孩子形成一个“人性是恶的”价值观。家长大多时候不给孩子讲什么,只管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这里面也有价值观问题。比如,家长一天到晚打麻将,讲究吃穿,这个家长就是“享乐主义”。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孩子进行着价值观的教育。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有三大类:

1、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2、共生法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宗教法则:大公无私,舍生取义。

我们到底该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具体的价值观,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年轻人的价值观和老年人的价值观就有很大的差别。儿童的价值观是不定型的,成年人的价值观就相对很稳定。价值观有多个层面,也会因时间地点而发生变化。不管价值观如何让变化,如何多样,我们不妨为价值观设定一个底线:利己而不害人。

(二)、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差别

1、教育关系的差别

家庭教育中的关系,属于亲子关系和法定监护关系,家庭教育的管理比较有力度,但也往往过于专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亲子关系较之上一代和祖辈们,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比他们的父辈们发展得较早,也更强烈。因此,家庭中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应该予以调整,尊重并保护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娇生而不惯养。针对当代孩子的特点,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在基本教育纹上,与学校保持高度的一致。

学校教育中的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组织关系,教育管理的力度相对于家庭比较弱。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的原因,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比较严重,这就更进一步削弱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力度。面这种状况,学校除了转变观念和方式之外,还应该与家庭建立更为紧密的教育联系,家长理应积极配合。

2、教育内容的差别

由于当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过去我们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在看来,这对老师要求过高了,老师能把书教好,已十分不容易,如果还要求老师育人,恐怕很难做得到。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应试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给老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社会的价值取向只突出“分数”,老师也不得不围着分数转,老师、学生、家长、学校,甚至包括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围着分数转。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在育人方面则是有心无力,再加上现在的孩子管不得、管不了,管得严了,不仅学生受不了,家长也不高兴,出一点点事情,家长就会跟老师和学校没完没了,谁还敢管您的孩子啊?古代的老师可以有惩罚学生的权利,而且家长也希望老师严格管理自己的孩子,现在不行了,家长、老师、学校都得为这孩子转,家庭秩序无从谈起,学校秩序软弱无力。因此,老师的职责无形中便成了只管教书,不管育人。

家庭呢?古代的家庭拥有普遍一致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儒家的教育思想,一直是家庭教育的圣经,所以,古代的家长并不觉得教育孩子有多难。毛泽东时代,家庭教育除了延续古代的教育思想之外,又多了一些平等民主思想,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共同认识也都较为稳定,家长也感觉不出家庭教育有什么特别难的。现代不同了,现在的中国社会变得极为不稳定,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发生了严重错乱,人们没有了安定感,而且充满了危机感,没有了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加上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社会问题,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教育观念方法所导致的人才偏废现象,等等,致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家庭中的巨大难题。这个难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更加严峻,也更加急迫。

现在这个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做人”问题,即如何做人?我们原本可以把做人的问题交给学校,可是,现在学校只顾着“教书”,无暇顾及“育人”。怎么办?只有家庭承担起“做人”的教育的任务,无可推卸,责无旁贷。

3、教育方式的差别

家庭中有教育,而且很重要,但是,家庭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教育组织。家长有自己的工作,这是保证一个家庭生存的先决条件;此外,家长还要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因此,家庭就不可能象学校那样进行系统科学的教育。上面说过,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学校不同,因此,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自然就不相同。

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主要以“身教”为主要特点,即家长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对孩子实施影响和教育。家庭里,也需要用“说”的方式进行教育,但是,这个“说”是要就事论事,针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给与指导和指点。针对家庭教育的方式特点,建议家长,不要无事唠唠叨叨,不要揭老底算老帐。

有这样一对父母,对于9岁的女儿看电视影响学习的事情一度一筹莫展。后来,夫妻俩商量,必须在家里树立一些规矩,做父母的必须率先垂范。夫妻来商量好了,由妈妈来实施。

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对女儿说:少看点电视,多看点书吧?孩子马上接着说:妈妈,你叫我别看电视,你不也一直在看吗?

妈妈说:嗯,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是不是妈妈能做到的,你都能做到呢?孩子自信地回答说:那当然喽!

妈妈说:那好。咱们一起订立一个家规,规定好每一个人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谁违犯了,谁就背诵《三字经》等,背诵不上来,必须打扫房间,擦洗桌凳,冲刷厕所,送垃圾。

妈妈叫来爸爸,一家三口同意并宣布了这个家规。

一家人从此生活有了规律,孩子不再迷恋电视,学习更好了。

有一天,妈妈在赶写一篇文章,写到一半,思想卡壳了,突然想起一部电影,然后就关上房门看起电视来。正看得起劲,响起了敲门声,还没等说“请进”,女儿拿着写好的作文推门而至。她见状不满地说:“妈妈没有履行诺言,妈妈说话不算数,要接受家规的惩罚!”于是,妈妈关掉电视,站起身来,先说声道歉,然后正正经经地背诵起《三字经》来。

这个案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一、家庭里必须有规矩;二、这些规矩一视同仁,而且家长必须率先做到;三、规矩本身是良性的,而不是单纯的恶性惩罚;四、有了家规,还要自觉,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要遵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五、改变社会环境必须从该改变家庭环境做起,也就古人所说的“齐家”。没有修身和齐家,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通俗地讲,没有良好的修养和习惯,是担当不起来重任的。要想使孩子将来成就大业,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先学会做人。修身齐家,即使不能成为英才,至少也是一个优秀公民。

(三)、掌握家教庭教育的顺序和重点

在孩子成人之前,也就是在孩子18岁之前,对孩子的教育,要随年龄的不同,中心目标有所区别。就是说,每一个年龄段,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不同的。我们把1-6岁的年龄叫做早期,7-13岁的年龄叫做中期,14-18的年龄叫做后期。在家庭中,这三个时期,除了身体发育贯穿始终之外,三个年龄段的社会教育目标各有侧重。

1、早期教育的目标是品行

早期教育,即1-6岁时期的教育。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犹如一张白纸,最早染上什么颜色,那么这些颜色将保持终生,虽然会淡化,但绝不会彻底消失。这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教给孩子什么是十分重要的。

各种动物都会对它们的孩子进行教养。科学家发现,动物越是高级,教养的时间就会越长。人是动物中最高级的,因此,一个人要成为独立的社会人要经历长达十八年的教养历程。为什么需要这么长?一个是要保证人类群落高效稳定的延续,这就要保证养育的成功率;第二,人类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一个人需要在成熟之前,在生存生活,道德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训练,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这个“准备”的核心,就是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这个“格”就是人格:体格+品格。

人和电脑有着类似,或者电脑是根据人来设计的。一个人生下来,就像电脑一样,具备了一个硬件系统,这时候还不能够工作,还要给电脑装配一个基础程序。而人的基础程序不像电脑那样几十分钟直接拷贝进去,而是需要一点一滴慢慢地雕琢,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来装配基础程序。即便是人的硬件——体格,也不是一下子成型的,也是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慢慢成长起来的。所以,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急不得,马虎不得。由于实施雕琢的人的不同,被雕琢出来的人也是各不一样,所以这不像电脑那样,电脑是可以复制的,即前台几万台电脑一模一样,而人的教育几乎不能复制,只能参考。

体格是人的硬件,品格就是人的基础程序。基础程序安装好了,再一步步安装所需要的应用软件,这些应用软件,就相当于知识和技能,人们可以根据工作目标的变化,随时随地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知识和技能。

那么,品格具体是指什么呢?生活中有一些基本原则,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工作成效。这些基本原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不同反映,就是我们所说的品格。优秀的品格特质有很多,有的人归纳为八个方面:自重、自信、诚信、宽容、知足、感恩、尽责和敬畏,等等。有的人归纳得更多。其实,所有现代人对于品的理解都没有超越中国古人的概括,简要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仁:即有爱心,不仅爱人,也爱天地万物。有爱的人才会有感恩。义:利益当前,公平、正直、辞让,先人后己,是谓义。礼:言行举止,有节有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智:即智慧,思维敏捷,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明辨是非,恭谨笃行,知行合一。信:即诚信,信自己,信他人。重信守诺,童叟无欺。

这些品格,要及早地教给孩子。越早越好,晚了,过了1-6岁这个关键期,就很难了。因为,品格作为基础程序,会内化为孩子的行为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再想给孩子进行品格教育,就很难了。这一点,家长们要十分清醒。

2、中期教育的目标是习惯

什么叫做习惯呢?

习惯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情感-行为反应模式”。习惯,习惯,习而惯之。长期修习熏染,习以为常。习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当自己的习惯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时候,才会对习惯作出价值评判。扼要地说,就是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样子的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比如,一个人遇事容易激动,常常与人争执,这是他的情感反应方式,也就是他的习惯。有的人遇事冷静,做起事来井井有条;有的人举止大方、谈吐高雅,平易近人;有的人彬彬有礼,行止有度;有的人生活规律,饮食有节;有的人坚毅果敢,不惧怕挫折;有的人乐观开朗,不与人争,豁达知足;有的人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善于创造;有的人追名逐利,斤斤计较;有的人邋里邋遢,不修篇幅,超然物外。这些都是习惯的具体表现,习惯进一步沉淀就是性格。

中期,相当于孩子的小学阶段。这一阶段,除了要继续进行品格教育之外,教育的重点要放在习惯的养成上。其实,在早期阶段,也要注意习惯的养成,早期主要是生活习惯,如饮食、起居、礼节等。

中期的习惯养成,要扩大到各个方面,除饮食、起居、礼节之外,时间、学习、交往、劳动(家务和义工)、读书、笔记、日记、情绪、价值观等,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古人非常重视习惯的养成,《朱子家训》开篇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门锁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女儿经》是一部专门教育女孩子的书,书里面很大部分都是女性的习惯养成,比如它说:修女容,要正经,一身打扮甚非轻。搽脂抹粉犹小事,持体端庄有重情。身歪体斜伤体面,抛头露面坏名声。《弟子规》则是一部专门对男孩子讲的习惯教养。此外还有《颜氏家训》、《三字经》等,都有很好的习惯养成方面的教导。

从社会共同的标准来看,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不易,坏习惯去之更难。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针对儿童时期的习惯养成,归纳为四大方面:

第一、生活习惯:讲整洁卫生、爱劳动、懂得节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息有规律、不挑食、不急食、不追求奇珍异味、不穿着奇装异服、不贪恋戏耍和游戏,等等,

第二、学习习惯:爱读书、爱观察、爱思考、爱求问、讲话平静吐字清晰、习书正字、课上认真听、课下积极练、亲近大自然、学习玩耍两不误,等等。

第三、交往习惯:礼貌待人、求助要说清、获益要感恩、多交益友、见贤思齐、亲君子远小人、勿起争执、不说脏话、不打架斗殴,等等。

第四、道德情感:爱父母长辈、爱同学同伴、不任性、不讨巧、自尊尊人、态度平和、诚实守信,等等。

3、后期教育的目标是独立

孩子到了中学阶段,除了继续修炼习惯和品格之外,家长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上。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自己查找问题,自己寻求解决办法。也就是说,要孩子明白,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与他的未来有直接关系,他的未来有他自己作主。这是由家庭教育过渡到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时期。

在中学阶段,家长感受最深刻的是,孩子不怎么“听话”了,很多事情跟大人拧着干,还有很多事情瞒着大人。这时候,亲子关系很微妙,家庭矛盾也开始升级,变得直接和剧烈。孩子走到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关口,如果家长处理不当,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重大。

12-14岁是性成熟期,从生理学上讲,性成熟期之后,就是一个生物学上成熟的人了。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和感受。男孩的声音开始变粗,女孩的声音开始变细;男孩开始遗精,女孩开始来月经;男孩的喉结开始突起,女孩的乳房开始隆起;男孩和女孩都开始喜欢异性。由于生理的变化,孩子的情绪也会有很多变化,男孩子会越来越热情奔放,女孩会感到羞怯。如果说孩子在少幼儿时期的男女交往是两小无猜,那么,到了青少年时期,则会出现男女爱慕或者暗恋。家长应及时给孩子进行生理卫生的指导和男女情感的教育,理解并支持孩子交异性朋友,同时告诫孩子男女交往不可逾越的底线。

生物学上成熟的人必然要求社会上的独立,这是进步和成熟。既然孩子要求独立,那么,父母就必须及时告诉孩子,如何才是独立?独立意味着什么?

第一、独立意味着成熟。

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很多事情要由你自己作主了,你可以自己作主了。如果你还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是不会拒绝你的,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妈妈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但是,你不能再依赖父母了。你要学会独立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因为你的长大,父母会逐渐老去,这是自然规律。因为你的长大,你要独立面对社会了,那里才是你的真实的独立的成长空间,你不要怯懦,要勇敢地面对,要积极地踏入社会,在社会里,有成功也会有挫折,成功是必须的,挫折是难免的,你要有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成功和挫折,不为成功沾沾自喜,不为失败悲观丧气。

第二、独立意味着责任。

告诉孩子:你长大了,独立了,你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任,你还要对父母、家庭、和社会负责任。你要知道父母养育的艰辛,你也要成为父母的,也会有你自己的家庭,这就是人生的接力。你也要对社会负点责任,如果你对社会不负责任,社会也不会对你负责任。你要知道,一个人所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只有跟其他人来联合起来,你的才能才会有更大的发挥,你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三、独立意味着感恩。

家长要首先祝贺孩子的成熟和独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节日非常重要,家长应隆重地为孩子举行庆祝。一个是青春期的“成熟礼”(可以放在13岁的生日上),祝贺孩子已经成熟;第二个是“成人礼”,即孩子的18周岁生日。

此外,关于过生日的问题,家长切记: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要过生日,全家人的生日都要过。要让孩子懂得生日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俗话说,孩子的生日,妈妈的难日,要让孩子记住,生日是一个感恩日,感恩生命之源。古人过生日,一般是晚辈给长辈过生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年复一年的生日,切记不要铺张浪费,要过,就过得有意义,可以是旅游,可以去购书,可以看看电影,可以送一件艺术品,等等。

(四)、避开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和盲区

1、娇惯溺爱,放任不羁

孩子过分的“自我中心主义”就是家长长期娇惯溺爱形成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孩子心里只有自己,我行我素,放任不羁。他们认为,父母、爷爷奶奶,甚至是其他人,都应该是为自己服务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孩子因为娇惯,生活能力十分低下,动不动就是下馆子吃外卖,最后形成拜金主义,试图用金钱摆平一切。“自我中心主义”的孩子还有不同度的交往障碍,多数表现为,坚持己见,很难合群,社会上出现的“宅男宅女”大多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自我中心主义”的孩子在恋爱婚姻方面往往也很失败,现在社会上所谓的“剩女”,大多是80后,30几岁了,高不成低不就,只好剩在那里。“自我中心主义”较强的男孩子,不是暴虐,就是自暴自弃,给社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孩子越来越会是“稀缺资源”,以前是国家强制控制生育,现在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独身主义,丁克(不愿意生孩子)家庭现象十分严重。无论孩子多么稀缺,对孩子的教育都不能放松。知心姐姐卢勤给家长的建议值得珍重:娇生,而不惯养。就是说,你可以很疼爱孩子,但绝不能溺爱和惯养孩子。

2、目标太高,要求太严

由于孩子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就越高,要求就会越严格。为了使孩子能够考上民牌大学,不少家长在“神童、天才”的诱惑下,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引导下,除了要求孩子的学业特别优秀之外,还希望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完人,请家教,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有的甚至采用棍棒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安排去学习和生活,有的把孩子辍学在家自己教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只是学习的机器,要求孩子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得是第一,似乎成绩只有第一名,家长才安心。

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方法下,孩子失去了童真、快乐和应有的自然认知以及社会认知,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很多孩子不忍受学习的压力,离家出走,有的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杀死父母。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进入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不堪“第一”、羞耻于“第二”的压力,选择了结束生命!而真正的杀手,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亲生父母!

这一类的家庭,往往只重成绩,忽略孩子的品行。

3、只管喂养,不管教养

很多农村和城市边沿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知识水平低,教不了孩子,只要保证孩子生活上无忧无虑,孩子是否上学,学习好坏,只好听之任之了。还有极个别的家长,耽于自己的享乐,家庭离异,从而对孩子不管不问。这两类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流落到社会上,纠集团伙,偷鸡摸狗,为非作歹,成为社会治安和劳教的棘手问题。

(五)、调整好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里,教育问题,是发生亲子矛盾最多的方面。这些矛盾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总结了十条建议,叫做“十多十少”,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1、多给思想,少给物质

很多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学习,往往用物质利益引诱孩子,这是十分不妥的做法,久而久之,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就会演变成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关系。鼓励孩子学习和进步,主要是靠情感鼓励、语言鼓励、思想鼓励。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用一个眼神,一句赞许,一个动作,及时地给予肯定。当然,不是说一点物质奖励都没有,但是,物质奖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这样东西一定是孩子生活或者学习不可缺少的,不能是奢侈品。

通过鼓励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进步。3、5岁的孩子,看到家长做家务,也会跟着做,首先夸孩子真棒,然后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更棒。跟孩子一起乘坐公交车,看到一位老奶奶上来,鼓励孩子,请老奶奶来座下。孩子考试考了80分,家长应该予以鼓励,这次考得不错,下一次一定会考85分。家长所给的目标,既高于以前,又是孩子可以达到的。

2、多重做人,少重成绩

很多家长把上大学、上名校看作孩子成才的唯一道路,因此,十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根据孩子的成绩来判断孩子的学习态度。就业压力,竞争激烈,无疑是严峻的社会现实。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以上名校、考公务员、入外企、当白领、做老板作为成才的目标,那么,这个社会的竞争就会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因为上述职业的人数很有限,绝对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进入。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社会都是公务员、白领和老板,那么,这个世界还能够存在么?

一个完整的社会,需要形形色色的职业。士、官、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只要他勤奋努力,都会获得巨大成功。关键是,他在成功之前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个“充分准备”就是“做人”。

我国很多工商业的民间企业家,他们的学历并不高,可是,他们的企业很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做人”的底子打得好。但是,他们的后代,也就是所谓的“富二代”,出了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儿?还是一个“做人”的问题,这些“富二代”学历并不低,但多数只知享受,爱炫富,怕吃苦,很难继承家业,更不用说光大了。

3、多点自主,少点包办

特别是在幼儿阶段,家长无形中总是不自觉地包办代替,这无疑是在扼杀孩子的自主能力。有一个家长告诉我,她的儿子8岁了,不会穿衣、不背书包、甚至不会擦屁股,要妈妈搂着才能睡觉,她很苦恼。这已经形成习惯,我建议她,要改变,必须一点一滴,不能操之过急,先从孩子容易做到的事情做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所谓自主,就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一定交给孩子自己做,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做。一家育婴中心,是这样给家长示范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如何自己穿衣服的:孩子尿湿了裤衩,阿姨示意孩子脱下裤衩,孩子开始往下拽,阿姨顺势帮了一把,脱到屁股以下,然后孩子自己轻松脱掉裤衩,紧接着,阿姨示意孩子找到自己的干裤衩,孩子拿过来递给阿姨,阿姨撑开了裤衩,孩子两只脚踏进去,阿姨向上提了提,示意孩子自己往上提裤子,孩子拉到屁股拉不动了,阿姨又顺势帮了一把,最后,孩子穿上了干裤衩。这个过程自然流畅,大约用了不到两分钟。

我们的家长如果都像这位阿姨那样,很多的事情,孩子早早地就学会自己做了。

4、多找优点,少找缺点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看孩子,看哪哪好,几乎全是优点。是的,3岁之前的孩子,确实找不出什么缺点。孩子稍长,特别是到了小学、初中阶段,家长再看孩子,缺点毛病一大堆。这既是事实,也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试错。所谓缺点,是说孩子应该学会的没有学会。所谓毛病,是说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做法是错误的,就是学了不该学的东西,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问题是:孩子的缺点或者毛病是如何形成的?还有,如何改正孩子的缺点和毛病?孩子的缺点毛病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宏观地看,来自两个方面:家庭和社会。

前面讲的几个教育误区,就是孩子的缺点和毛病形成的家庭原因,特别是缺点,主要来自家庭的溺爱和包办代替,这里不再详细论述。孩子的小毛病,更多的方面是来自社会,即来自孩子的同辈——同伴、同学。在这个方面,家长千万不要阻止孩子的社会交往,而应该就孩子身上的问题与孩子讨论,帮助孩子认识到某些错误和毛病。

针对孩子已经养成的许多缺点和毛病,建议家长:一、不要武断解决,要知道,改变孩子的习惯是缓慢的,急不得。二、发现孩子的优点,改变对孩子的成见,树立孩子的信心。你发现孩子的优点越多,就会越爱你的孩子,就会拉近你和孩子的情感距离。三、即使是“缺点和毛病”,里面也会有优点,“鸡蛋里挑骨头”,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缺点里挑优点”呢?

有这样一个事例,很有启发意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进屋就向妈妈抱怨他的数学老师怎么怎么不好,说了老师很多不是,说他不喜欢数学老师。妈妈从孩子的话语里感觉问题很严重,弄不好孩子会因为不喜欢老师从此不喜欢数学了。妈妈叫孩子坐下来,问他:“数学老师有什么优点么?”孩子想了半天,才说出数学老师两三个优点。妈妈继续鼓励孩子,说:“给你一周时间,你要是能够找到数学老师的十条优点,你才真正是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一周之后,孩子真的找到了数学老师的十个优点,并告诉妈妈,他开始喜欢数学老师了。一场可能出现的危机,就这样轻松地化解了。

5、多说你要,少说不要

家长在给孩子教育的时候,总是喜欢告诫孩子“不要”如何如何,这个做法值得商榷。我们知道,学校的考试试卷里有一种选择题,四个答案,三个是错误的,只有一个正确,要求学生作出判断。这种题型的用意是用错误项干扰正确项选择,家庭里面的“要”就是正确选项,“不要”就是错误选项,错误选项越多就会越干扰正确选项。我们是要孩子选择正确呢?还是要孩子满脑子里灌满了“不要”?

实际上,家庭里面的“要”和“不要”,远远比试卷上的选择项复杂得多。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也会有反向思维,家长说这个“不要”那个“不要”,会不会对孩子是一种提示作用呢?比如,家长说不要去网吧,可孩子看到的事实是,很多同龄人都去网吧,他没有去过,就会觉得那里面一定很神秘,就越想进去看看。针对这件事,家长不妨经常带孩子去去网吧,看看里面究竟怎么回事。然后给孩子讲讲网吧的用途,实际上就是电脑和上网,很多网络游戏在家里的电脑上也可以玩,但网吧里面光线不好,乌烟瘴气,对身体很有害处,而且还得花钱。此外,还要告诉孩子,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是违法的。

家长如其把孩子逼迫到网吧里去,就不如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6、多去鼓励,少去指责

当孩子遇到困难而困惑的时候,当孩子的学习出现低谷的时候,当孩子改正错误出现反复的时候。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而不是讽刺和指责。有些家长的处理方式不是这样,而是说“你真笨!”“你怎么不努力。”“你还不够努力。”“谁谁家的孩子多么好。”“你真是无药可救。”这样的话语,对孩子的进步毫无帮助,这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说法不全面。夸奖孩子和鼓励孩子不是一回事,夸孩子往往是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鼓励孩子是在孩子低落的时候,低落的时候就需要鼓励。夸赞孩子虽然也是鼓励孩子,但是,夸赞多了,也会产生反面作用,这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对的,听不进去反对意见,更听不进去批评意见。

孩子犯了错误,就需要批评。但是,家长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不要搞定性批评,不要说如何如何没出息的话,不要说“你这一辈子都改不了了、没有指望了”的话。孩子犯了错误,应就事论事,帮助孩子找到犯错误的原因,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7、多点尊重,少点讥讽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爱是爱护。到了孩子大一些,家长的爱应该变成尊重。为什么要这样呢?孩子越小越依赖家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是孩子“独立”的起点,孩子开始慢慢地独立于家长,开始自作主张。独立,意味着孩子的成熟,意味着孩子要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甚至意味着孩子还要管家长的事情。这是好事。

孩子总是要成人的,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就是尊重孩子独立性、独立能力和独立的人格。有一个家庭,爸爸要出远差,临行时,爸爸告诉5岁的儿子:爸爸出差了,你就是家里的唯一的男人了,你要照顾好妈妈。孩子刚毅地点点头。妈妈有一个小毛病,害怕走黑路。一天傍晚,妈妈接孩子回家,恰巧这天楼梯上灯坏了,妈妈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这么黑啊!”孩子这时候拉住妈妈的手,说:“别怕!还有我呢!”说罢,就走在妈妈的前面。虽然孩子也害怕,但孩子想到自己是男人,应该保护妈妈的话,胆量就不一样了。到了家里,妈妈深情地对儿子说:“有儿子跟没有儿子就是不一样!”

爸爸给儿子的话,是一种尊重;而妈妈给儿子的话,则是对这种尊重恰到好处的延深和鼓励。

8、多给信任,少给猜疑

信任是在信任中培养起来的,猜疑就会养成孩子多疑的毛病。

孩子大约从4岁开始会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语,这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是趋利避害的人性表现。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孩子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和做法也在开始扭曲事实真相,但小孩子并不知道这是不对的。我的孙子四岁了,有一天,突然说自己肚子疼,奶奶急忙给他揉揉肚子,抱着他去看医生,到了诊所,医生说没有什么事。第二天还是如此。第三天,奶奶正在忙家务,他又说自己肚子疼,奶奶觉得不对劲,就开始问他:“肚子真的疼么?要是疼,就去打针吧?”孩子眼巴巴地望着奶奶,说:“我不打针。”奶奶说:“是不是想让奶奶抱着你?”孩子点点头。奶奶接着说:“你如果想让奶奶抱,就直接说,不能撒谎。”孩子为了让奶奶多抱抱他陪陪他,采取这样做法,说明孩子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了,虽然孩子不知道这个办法是撒谎,但是家长应能够分辨出来,采取正确的引导,避免孩子越陷越深。

亲子之间的不信任,大多是从孩子撒谎开始,成型于家长的无知和纵容。孩子撒谎另一个原因是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管孩子比较严苛,甚至有家庭暴力倾向。孩子的撒谎一旦成为习惯,家长的不信任一旦积为成见,亲子关系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如果出现了这样局面和苗头,家长可能会急于教育孩子而采取了不当做法,比如训斥、打骂、白眼,还有冷暴力——即在感情上冷淡孩子,甚至到了连孩子的真话也不相信了。

正确的做法是,从心理感情上,要充分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改好。具体的做法是,识破孩子的谎言但不揭破,给孩子留有自尊,针对孩子的撒谎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故事中撒谎的孩子的后果。最后告诉孩子,我的孩子不会撒谎,是不是?但是,有件事情(孩子的谎)妈妈不清楚真相,你说给妈妈听听?逐步引导孩子揭露真相,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寻求正确处理的方法。

9、多点理解,少点苛求

孩子到了性成熟期以后,开始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间,并有自己对事情的独立思考和看法。这时候,家长总是担心孩子能否正确处理,总是想要探询孩子的隐私,有的家长甚至不允许孩子有隐私。孩子有隐私,说明孩子在独立,在成熟。关于隐私问题,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对待隐私的态度和做法差异很大。关于个人价值,西方主张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的基础上鼓励个人融入社会;而中国则主张在很好地融入社会的基础上发展个人的才智。就隐私问题来看,中国古代几乎不承认隐私,近现代也只承认有限的隐私。

隐私虽然是个人的权利,但是这种个人权力的膨胀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过分保护隐私很可能导致青少年模糊价值观的边界,不能正确区分好与坏、对于不对、有利还是有害。我们需要保护必要的隐私,但绝不鼓励泛化的隐私,即,只要自己认为不需要别人知道的都属于隐私。隐私越多,彼此间的隔阂就越深厚,这是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在隐私问题上,家长首先是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隐私观念和隐私范围。

由于性成熟期给孩子带来的生理的、心理的剧烈变化,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初中阶段是孩子学习波动最剧烈的时期,最明显的是,男孩和女孩的学习成绩开始分化,到了初二,大部分女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远远落后于男孩子。这是自然规律,抛开个人差异,生物学上的遗传基因,决定着男女的天然的分工:男主生,女主育。这里的“生”,主要是指创造生存物质的生产劳动;这里所说的“育”,主要是指人类后代的繁衍和教育。

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成长规现象,对孩子的学习以及其它诸多问题给于充分的理解,不要去苛责和苛求,积极帮助孩子安全渡过青春期危机。

10、多想积极,少想消极

“多想积极,少想消极”,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也是处理亲子关系一把密钥。家长要用这种方法去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人总是会遇到很多烦心的事情,其实,真正烦心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认知、价值观念和方式。动物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是逃避,所以,动物看上去没有烦心的时候。而人类有时候也会选择逃避,但是,人类多数时候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无法逃避,只有积极面对。你是消极地对待还是积极地解决?你是只看到了事情消极不利的一面还是同时看到事情积极有利的一面?这就决定了你是否会为这件事情烦恼还是乐观。烦恼会使事情更加糟糕,乐观则可能会找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至少会有益于健康。

有这样一位父亲,是这样引导他的儿子的。一个周末,父子俩准备去郊外踏青,一切准备停当,正要出门,突然下起了大雨。郊游去不成了,孩子很沮丧。父亲看到了孩子情绪受挫,心里也很难受,这时候突然灵机一动,招呼孩子来到窗前,去倾听雨点打在树叶上声音。父亲问儿子:“你听听,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像什么声音?”孩子仔细听了一会儿,回答说:“像大海浪涛的声音。”父亲说:“你真棒!确实像海浪汹涌的声音啊!”父亲停了一下,说:“下雨了,树木和庄稼会有什么感受啊?”孩子陷入沉思。父亲对儿子说:“你好好想想,把你的想象写下来,晚上跟妈妈一起分享,好么?”果然,孩子展开想象,写出了一篇很好的文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凡事能从正反两个反面看问题,这是一种极其智慧的思维方法和人生态度,家长应有意识地不断地将这种智慧传授给孩子。

以上这十点,主要是引导到家长学会辩证地看孩子,看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所有事情。

最后,我想向家长们特别提醒:父母(夫妻)之间的关系状态,才是对孩子影响最为深刻的环境因素,尽管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刻意地隐蔽他们夫妻之间的不和谐以及矛盾,而孩子对父母关系状态的感觉还是十分敏感的。所以,要想调整好亲子关系,首先调整好夫妻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当然也包括家庭中的其他关系——对待老人、邻居、亲戚和朋友的态度和方式。

调整亲子关系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调整人际关系、健康地成长。

(六)、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成年人是不是有统一的认识,这对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有着直接影响。绝大多数失败的家庭教育,都多多少少存在教育的不一致的问题,甚至有着严重的分歧和对立。

1、家庭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中出现对孩子教育的分歧是正常的,父亲和母亲之间,祖父和祖母之间,父辈和祖辈之间,都会发生分歧,但关键是我们最后有没有达到统一。

有一对年轻夫妇,常常因为如何让教育孩子的问题发生严重分歧,夫妻俩都觉得这样下去对孩子不好,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家庭矛盾,夫妻俩决定离婚。就在法院判决离婚的时候,两个人就孩子的抚养权和教育权问题,各不相让,都说对方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暂止休庭,一名法官单独跟孩子谈话,问问孩子的意见,想跟着谁?不料这个才11岁孩子,却说:“他们哪是为我好,都是为他们自己!我谁都不跟,我跟爷爷奶奶过。爷爷不要我,我就离家出走。”孩子的话令法官很吃惊。法官把孩子的话告诉了夫妻俩,夫妻俩听后很震惊。后经过法院调解,他们决定不离婚了,孩子也为此很高兴。

家庭教育中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在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上,父辈和祖辈往往有分歧,主要是祖辈认为孩子小,不主张孩子干这干那。这个问题,父辈要理解祖辈,并要有耐心说服祖辈。二、在孩子的生活问题上,夫妻双方,一方较为严格,另一方较为溺爱。特别是在一些很细小的问题上,夫妻双方各执己见,比如看电视,爸爸说孩子不可以常看,妈妈说看个电视能有什么。三、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夫妻双方,一方不大过问,一方近于严酷。还有的夫妻都对孩子很严格,却在孩子该不该上补习班、该上什么补习班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教庭教育中如果存在分歧,应该引起警觉,应及时协商一致。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家园间教育的一致性

孩子进入了幼儿园,这时候,家长要面对三种教育体系,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幼儿园教育,还有社会教育。不是说孩子进入幼儿园了,家庭教育就可以结束,不是的,家庭教育至少要延续到孩子18岁成年。

孩子生下来,到3岁,主要接受的是来自家庭的教育,还有十分微弱的社会教育。3岁到12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列,社会教育的成分也开始增多。13岁到18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始并列,家庭教育开始减弱。18岁以后,主要以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主要方式。

所谓社会教育,是指来自社区、街道的社会环境教育,对孩子而言,主要是来自同伴的教育,既孩子跟同辈人的学习,所以,有人也把社会教育叫做平行教育。由于社会教育的不确定性,不可控制性,社会教育还应纳入家庭教育来管理。

从三岁开始,家庭教育除了仍坚持做人教育以外,还要主动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协调起来,特别是在孩子的生活养成、自理能力、道德情感等方面,保持一致。比如,孩子自己吃饭,在幼儿园里孩子已经基本学会,到了家里,家长就能在喂孩子吃饭了。还有,日托的孩子开始练习独立睡觉,家长在家里要积极配合,锻炼孩子与父母分床睡觉。这些可能容易做到,在其它一些方面,家长就会容易忽略。比如,幼儿园里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而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破坏交通规则,不遵守交通规则。还有,幼儿园里教育孩子要有爱心,在上学下学的路上,看见讨饭的残疾人、老人,家长最好让孩子给这些人捐款捐物,以强化孩子的爱的意识。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家长可以要求幼儿园,开列出近期的主要教育目标,家长有目的地地跟进教育。

八、家长如何积累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经验?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提升自己的育儿经验,这里从三个大的方面,给家长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家长有所帮助。

(一)、育儿日记

1、坚持写育儿日记

写育儿日记是一个有效提升育儿经验的好方法,现代绝大多数教子成功的家长,都坚持育儿日记,很多的育儿日记,后来成为家庭教育的经典。写育儿日记,不要记流水帐,要记录孩子成长中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经验、困惑和问题,以及这些困惑和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坚持反思育儿得失

有的家长可能识字不多,或者工作家务繁忙,无法坚持写育儿日记。这不要紧,关键是家长在遇到教育难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和方法。孟母三迁中孟子的母亲,就是很好的榜样,能够把握教育的关键期和问题的重要的一面。

3、为孩子开一个博客

现在已经是一个网络时代,上网、写博客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家长不妨为孩子开一个博客,上传孩子的生活和成长的照片,甚至可以上传视频,简洁地记录和照片视频相关的事件,这不仅有益于家庭教育经验的提升,还可让孩子回味自己的成长,同时,也跟广大网友分享了您的孩子成长的喜悦。通过分享,您也可以得到更多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二)、读书学习

1、每天坚持读点书

读书,读家庭教育的书,读任何书,都会直接提升家长的教育经验。同时,这也是为孩子的读书学习习惯的培养营造一个环境和氛围。环境教育的作用是无形的,也是强有力的。为了您的孩子,不管您有多么忙,每天都要抽出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时间读几页书,或者和孩子一起读读书。下面为家长推荐一些学习资料:

钱文忠的讲座视频:《三字经》、《弟子规》;

卢勤(知心姐姐)的讲座视频:《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阳光家庭365讲座视频:《与孩子一起成长》;

陈鹤琴先生所著《家庭教育》;

戴秀英所著《少年犯罪纪实》;

古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2、坚持观看育儿节目

国内大部分省级以上电视台都有专门的教育频道和栏目,家长不妨找找看,记下这些频道栏目播出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您需要的频道。有很多节目,是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的。像CCTV-少儿,深圳电视台的《饭没了秀》,天津、江苏、陕西的少儿频道,等等。

3、坚持带孩子逛逛书店

坚持带孩子逛逛书店,不仅是家长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方法。到了书店里,不仅可以买书,还可以在书店里阅读。至少每个月要带孩子去两次书店。

4、上网浏览教育文章

网络上有大量的家庭教育的好文章,家长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找到许许多多的文章和视频,有很多视频是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的。家长注意收藏一些好的网站、博客。当然,家长特别注意上网的安全性,可以开启“家庭儿童上网模式”,确保孩子不要接触到成人网站。

有的家长害怕孩子上网,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你先不训练孩子如何上网,到了孩子稍大,他们就会跑到网吧里去,到那时,你再想控制和引导就来不及啦!

(三)、交流探讨

跟有家教经验的家长聊聊,或者跟老师专家聊聊,最能够激发家长的教育思维,还可以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和难题。

1、多跟优秀的家长交朋友

有家长说,我的身边没有这样的优秀家长啊。说这话的家长,是你不会发现,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好经验,包括您自己。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优秀的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好的教育经验。

一方面,家长可应跟您的孩子的同学的家长建立稳定联系,时间久了,就会从他们那里学会不少好经验。第二,还可以上网搜搜,你也可以发现很多的优秀家长,想办法与他们取得联系,交流经验。

2、找机会跟教育专家聊聊

家长可能认为找个专家固然好,可是到哪里去找他们呢?网络上有很多的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家长不妨试试。

这里提醒家长,不要迷信“专家”,特别是那些打着专家旗号骗钱的“专家”,还有就是那些鼓吹“特效”而且吹嘘得不着边际的人员和机构,什么“天才”啊、“神童”啊、“直击清华北大”啊、直通“哈佛牛津”啊、“15天改变您的孩子”啊、“早教的革命”啊、“赢在起跑线上”啊,等等,家长一定要警惕,要理性地看待。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倒是无妨,但在决定要按他们的说法实施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和您的家人一起分析,也可以找当地有教育名望的老师请教。

幼儿入园登记表

幼儿姓名 乳名昵称 性别 月龄

出生: 年 月 日 时 顺产 □ 剖腹产 □

健康状况 身高 cm 体重kg 体检表 □

过往病史

生活能力

父亲 年龄 学历 职业 单位 联系方式

母亲 年龄 学历 职业 单位 联系方式

祖父 年龄 学历 职业 单位 联系方式

祖母 年龄 学历 职业 单位 联系方式

幼儿入园家长须知

家长同志:

首先感谢和欢迎您的孩子来到我们幼儿园就读!

为使孩子能更好适应幼儿园生活,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请家长仔细阅读下面内容,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工作。

一、入学准备:

1、告诉您的孩子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是和小朋友一起快乐游戏的地方。

2、由于初次过集体生活,孩子会感到紧张疲劳甚至不安,请家长准时接孩子。

3、幼儿来园前,家长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帮助幼儿作好心理准备,不要吓唬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4、生活要开始有规律性,早睡早起,保证孩子每天能够以愉快的心情来园。

5、提前向老师介绍您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需要帮助的可以与老师商量解决。

6、来园之前,请逐步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

7、初入园时孩子会因分离焦虑的不安心理而哭闹不止,希望家长信任老师,能够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

二、接送幼儿规定:

1、请家长按照规定时间凭接送卡准时接送幼儿。

(1)、早上幼儿7:30左右来园,9:00以后幼儿园大门关闭。

(2)、中午如有特殊情况家长来园接送、探视幼儿,开门时间为11:30——12:00,下午来园时间为14:30。

(3)、下午16:00——17:30幼儿放学,如因特殊情况需要留园的幼儿,家长可在晚上20:00以前接回。

2、为保护幼儿安全,接送幼儿原则上应由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如有特殊情况,请别人代替接孩子,必须严格按幼儿园规定有家长委托电话或便条。

三、请假规定:

1、一般情况,不要养成幼儿无故缺席、迟到的习惯。

2、幼儿如遇到生病或其它原因不能来园,应主动与教师联系告知具体情况,并积极与本班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园安排的活动。

四、卫生、健康事项:

1、幼儿入园前需到(白云区妇幼保建院)进行全面体检,合格后方可入园就读。

2、如幼儿直系亲属患有肝炎等传染病时,应向园内领导汇报,并暂缓入园,经检查确无感染,方可入园。

3、幼儿如有过敏史、抽史及其他病史需与老师讲清,作好记录;如隐瞒病史,造成不良后果,责任自负。

4、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痊愈后带医生证明方可入园。

5、如幼儿来园前发现身体不适,(如在家中已经发热、呕吐、绞痛,以及经医院治疗须服用药)均应在晨检时与保健医生及本班老师详细介绍情况,说明幼儿的病情,填写服药要求表。

6、幼儿入园时发现身体不舒服时,应根据保健医生要求,或由家长带往医院治疗,或留园观察。留园观察时,家长应主动打电话与园方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

7、如发生下列情况,均不能入园:幼儿发热在38度以上、缝针、骨折未愈、过敏.哮喘发作期。

8、凡患传染病的幼儿,一律按市防疫站儿保所规定进行隔离,期满后由医院证明方可入园。

9、家长在发现孩子得了传染病(如痢疾、腮腺炎、肝炎、湿疹、红眼病等病情)应立即与本园联系,便于作好全园的预防工作。

10、为保证孩子健康,请不要自带食物来园,以免造成食物中毒。

11、园方为幼儿一年全面体检一次,每学期做一次常规体检。

五、安全管理注意事项:

安全管理是确保幼儿健康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人生安全的重要保证,请家长配合本园作好以下工作:

1、幼儿来园时应穿便于运动与走路的鞋子。

2、女孩子头上不宜佩带各种发夹。

3、幼儿来园前家长应注意查看幼儿的口袋,如发现有危险物品(如小刀、药片、铁钉、小颗粒物等)应立即取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4、协助老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养成良好习惯,不要将小颗粒等放入口中、鼻腔、耳朵内。

5、协助老师教育幼儿户外集体活动时不要单独活动,离开集体和老师。

第四篇: 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目标有哪些

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_幼儿园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制作幼儿成长档案的五策略  制作幼儿成长档案是幼儿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以便记录下幼儿在园的情况,同时,还能提高幼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制作幼儿成长档案呢?
  幼儿成长档案是一种教育评价方式,它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和积累幼儿的各种作品和相关资料,动态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估提供全面、丰富、生动的信息。
  1、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首先,教师应确定如何收集幼儿作品。可以在自由活动时间,鼓励幼儿自由创作,也可以在发现该幼儿出现了值得收集的作品的时候。不管在什么时机收集,教师都应该将重点放在收集幼儿自愿制作的作品上,而不是教师要求下所做的作品,同时还应该保证为每一个幼儿收集一定量的作品。
  其次,教师应该制定和幼儿及家长分享档案袋的计划。教师应该有一个简单的计划,多长时间和家长利用成长档案来交流幼儿在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2、重视幼儿的参与
  教师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档案袋,为什么要有档案袋,怎么来制作自己的档案袋,并和幼儿一起设计成长档案的封面,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设计自己喜欢的封面,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和兴趣。其次,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经常回顾和检视自己的作品。对幼儿来说,回顾作品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反省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以及他们的所做所学,检视作品可以让他们回想产生这项作品所经历的体验,帮助他们看见自己的成长与改变。
  3、重视邀请家长一起参与
  开始时让家长了解档案袋的用途,可以邀请家长在家里收集幼儿自发的作品,照片等,并鼓励家长记录幼儿在家中的一些逸事趣闻将它们送到幼儿园,加入到档案中,以了解幼儿在家中的情况。同时还要做好和家长的分享工作,应该定期和家长一起就孩子的档案袋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向家长汇报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可以举办作品展览会,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回顾档案袋中的作品,并请幼儿向家长介绍作品的内容,使家长与他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家长沟通。这样的过程比单纯的家长会要生动得多。
  4、撰写是成长档案的主要工作
  档案收集的主要是幼儿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一般都应该配上教师的记录,教师应该在作品旁边记录下作品产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教师对该作品的意见和幼儿自身对该作品的意见。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定期的写一些观察记录,放进档案中,教师的记录应该是伴随幼儿在园的整个过程。
  5、反思是成长档案的核心
  通过成长档案,幼儿会思考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的目标,家长和其他的家庭成员会思考幼儿的学习和行为,而教师自己也会思考幼儿发展的现状,兴趣特点,特殊需要等等,从而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指导,支持“以幼儿为主”的学习。
  教师通过成长档案在一段时间里积累的各种作品特点及记录来评估幼儿,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是一种真正帮助教师、家长走近幼儿的载体,能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成长,也是孩子长大后送给他的一份十分特殊珍贵的礼物。
  结语:成长档案记录着幼儿的精彩瞬间和美好历程,记载着幼师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惊喜、紧张、辛劳,同时,也为幼儿园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教育“财富”,使幼儿园向更辉煌的明天迈步!
  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9技巧让幼师获得家长信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当家长面对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往往产生疑虑,我们的孩子交给他们,行吗?年轻的班主任得不到家长的信任,更难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家长工作很难开展。那么作为年轻的班主任,我们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帮助我们开展班级活动,共同帮助幼儿成长呢?
  一、处处留心,注意积累。
  教师要作好家长工作,有效地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只有当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充实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适宜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家长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谈到自我提高,很多教师会想到听讲座,看专业书籍,这似乎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我的建议是处处留心、注意积累。
  1、留意电视节目中、报纸等媒体中的教育栏目:我们每天都会看电视、报纸,在这些媒体中同样有着很多可以学习的教育知识。当幼儿第一次踏入幼儿园,很多幼儿会产生恐惧,不愿上幼儿园。很多家长都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宝宝不愿上幼儿园呢,是不是老师对我们宝宝不好,还是小朋友们欺负我们的宝宝呢?让家长放心,但任打消不了一些家长的顾虑。有一个幼儿教育专家是这么解释的,“很多幼儿都会不愿上幼儿园,那是因为幼儿园不自由。” 是的,幼儿在幼儿园里需要准守一些规定,如上课不能随意讲话,玩玩具时不能只想着自己一个人玩,需要和其他幼儿共同玩等等。听了专家的解释,我立即理解了,并再次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幼儿的思想。
  2、遇到问题,多向老教师询问,讨教经验: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特殊的幼儿和家长,怎么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向身边的老教师讨教经验。托班幼儿刚入园的时候,会经历一个哭闹适应期,大部分幼儿通过一两个星期时间,都会慢慢适应。等孩子适应了,再全天放在幼儿园里。听了其他老师的建议,我和家长进行沟通,告诉他们孩子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二、主动出击,定期沟通。
  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需要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特点,也需要和家长主动的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他的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
  3、接送时的简短谈话:个别谈话是进行家长工作最简便、最经常、最及时的方法,教师可以用家长到园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交谈有关教育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问题,提出要求,商讨解决的方法。这种谈话,时间比较短,因此,内容不宜过多,必要时可以另约时间作较长时间的谈话。家长非常关注幼儿的生活细节,每天都要问宝宝的饭吃了没有,宝宝睡觉好吗,睡了多久等问题。针对这样的家长,老师们在每天接送的时候,都会不厌其烦地主动和家长沟通今天宝宝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饭吃了多少,睡觉怎样,当孩子有点滴进步,都会立即告诉家长,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宝宝的关心。
  4、有效全面的家访:家庭访问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家庭访问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真实情况,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态度和方法,家庭及其周围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针对个别幼儿的具体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幼儿的措施,以及介绍幼儿在幼儿园的成绩、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争取家长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家庭访问体现着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亲切关怀,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对顺利完成该年班教育任务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家访,家长非常感谢老师提供的育儿方法,也很支持教师的工作。
  三、诚恳邀请,参与讨论。
  5、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怎样让家长更好的理解幼儿园的生活,支持教师的工作,最好的方法就是请家长直接参与到我们幼儿园的活动中,让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较为普遍的形式有:在“开放日”幼儿家长来园观摩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节日参与家园同乐活动;参观活动以及参加幼儿园的开学、毕业典礼等活动。
  6、共同讨论育儿经验:现在的家长对幼儿教育都非常的重视,也有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实际有效的经验,不仅教师可以从中获益很多,而且家长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分享。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组织家长会的时候,加入了共同交流育儿经验这一环节。老师先征集了一些家长们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然后请一些做得好的家长进行交流发言。在家教经验交流会上,家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摆观点、波经验,讲得具体实在、生动亲切,有理有据,说服力强。还进行了一些记录。通过共同讨论,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更加熟悉,更加友好、热情。
  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老师也得听孩子的话  “要听老师的话!”这是大多数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给他们最重要的一句叮嘱。在大家的意识中,在幼儿园就要听老师的,话语权是绝对掌握在老师手中的。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豆豆第一天来到小林校长的学校,小林校长让豆豆的妈妈离开,留下豆豆进行单独的交流。小林校长对豆豆说:“来!什么话都可以说,只要你想说的,通通讲给我听!”豆豆从早上出门发生的事情讲到身上穿的衣服,再讲到自己生活中的各种趣事,滔滔不绝地讲了四个小时。
  也正是在这四个小时中,小林校长认识到了真实的豆豆,相信她不是一个搞破坏的坏孩子,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拥有探索精神的纯真儿童。
  而豆豆也在小林校长投入的倾听中感受到了校长的尊重与认可。因为从出生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这样热心地去听豆豆的话,而且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打一个哈欠,也没有一次显出不耐烦,心情完全和小豆豆一样热切,还把身子靠近小豆豆,全神贯注地倾听着”。
  豆豆因而丝毫没有感受到转换学校的忧虑,她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新学校的生活之中。每当看到此处,就有诸多感慨,也逐渐地对故事中的小林校长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有一个老师提起这样一件事情,在一次区域活动的讨论中,她发现孩子们对一个话题很感兴趣,七嘴八舌地停不下来,于是,老师取消了后面的一个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都说出来,而她来当听众,听孩子们一个个把话说完。
  结果,她发现这一天孩子们的情绪特别好,就连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乖巧了不少。是呀,我们的孩子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说,也许他们的表达很零乱,也许他们说的前言不搭后语,但是他们同样需要能认真倾听并能听懂他们声音的人。
  在幼儿教师们紧张忙碌的一天工作中,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其实,倾听只需要老师做出小小的改变:1、对孩子喜欢的东西多了解一些,可以看看孩子爱看的书或节目,玩玩他们喜欢玩的玩具。
  2、在过渡环节或等孩子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坚持和不同的孩子聊上几句,或是听听他们之间的聊天内容。
  3、每次提问,当孩子一下子回答不出时,别着急追问或者放弃,多给孩子三秒的时间,让他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
  4、在教学活动中,多鼓励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可以将一个人的问题抛给所以孩子来共同讨论,也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有机会让孩子们多说说话,而老师也可借此机会多听听孩子的话。
  5、当孩子回答出与老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别着急否定,可以追问一句:“为什么?”没准孩子的答案能带给你惊喜呢!
  改变的难度在于坚持,如果想看到自信快乐的孩子,如果想感受到他们无穷的创意的话,就请老师们听听孩子们的话!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相关内容    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幼儿园老师最想告诉家长的事  妈妈们在孩子们三岁左右就会送去幼儿园,但是因为孩子初入园,问题多,家长与老师间的沟通不到位,便会会造成一些误会。其实老师也有很多想对家长们说的话,家长们不妨认真听一听,也许误会就会在交谈中减少。
  要把握好时间如果你每天总是担心上班迟到,结果匆匆忙忙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这会使孩子感到紧张。要腾出一些时间来帮助孩子安顿下来;而且如果某天下午你很忙,你可以提前给我们打电话,这样等你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们会提前给他准备好。给孩子穿普通的衣服当你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时,不要给孩子穿太麻烦、零碎物品较多的衣服,否则当他不小心被自己衣服弄伤或是自己穿不上衣服的时候是很有挫败感的。带足孩子的用品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换洗的衣物了,要我们从别的孩子那里借用,这是不公平的,其他家长也会有异议,而且只有自己带的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尺寸。孩子的东西要写上名字从家里带到幼儿园的东西写上孩子的名字。有时,我们并不能把每个孩子的东西都分得一清二楚。给我们留一些你的小物品当孩子刚入园想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你留下的这些东西给他,比如:你的家庭相册;你自己录的一卷录音带;或者一条小手帕,上面洒上你平时使用的香水。这些通常会使你的孩子感觉舒服一些。
  微笑着和孩子说再见送孩子到幼儿园时,要微笑着和孩子说再见。想到要一整天见不到孩子,所以当与孩子说再见的时候,父母的心情都很复杂,但不要让孩子知道这些,好吗?如果当你要离开的时候,表现得很难过,那么孩子会表现得更难过、麻烦,这种情形下,他们更不愿与你分开。
  孩子的情绪也有高低小朋友在家里有情绪不好的时候,那么他在幼儿园里也是。既然他在幼儿园里大多数时候都是很高兴的,那么对他的小脾气就请不要反应过度了。(异常情况还是要及时和老师沟通的)
  尽量守时如果我们说我们在5点半下班,请不要在5点50分才赶到幼儿园接孩子,毕竟,我们也想按时回到自己的家(而且,我们有的人也已经是为人父母了,有自己的孩子要照料,有特殊情况要和老师提前打招呼)。
  看看我们给你写的字条或留言本上面通常有重要的信息。比如幼儿园计划开会或者旅行,你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不要拖到最后时刻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然现在都微信、QQ了,也要及时看哦!)
  在家里要和在幼儿园的要求保持一致如果你在家里允许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而这在幼儿园里是不允许的,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无所适从。
  你是你的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如果你的孩子穿反了裤子,不会系鞋带,请不要急着责怪我们,因为你平时在家里就需要教孩子自立。(孩子的好习惯是需要家园共同努力的)
  作为家长,以上观点您能接受么?其实,家园双方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们并不能排除部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作出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但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双方进行协商和妥协,这样才能加强双方的信任感,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破除幼师与家长沟通障碍  家园合作能否成功,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沟通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在双向交流中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
  一、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与家长沟通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对幼儿有独特的情感,没有谁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生活等,在群体中比较,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情况相对客观而准确的把握。教师与家长就幼儿在园或在家的情况进行沟通,使彼此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况,以便寻求更好的渠道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2.教师与家长沟通是让家长更好地教育幼儿
  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更加重视。有些家长盲目地教育幼儿,甚至走进了教育误区而不自知,这样就很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拥有较为丰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家长沟通,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针对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3.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内容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家长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给教师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幼儿家长中不乏具有先进的教育知识和家教经验的家长,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从家长身上获得宝贵的知识经验,而且还可以利用他们的职业为教育服务。如请当医生的家长给幼儿讲如何保护牙齿和眼睛,请当警察的家长讲交通安全知识等。这不是更具说服力,吸引幼儿吗?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养水平的不同,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这样,两者之间的沟通在具体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往往会出现一些沟通不畅的障碍。
  二、造成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障碍
  1.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有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应该多学知识,多背诗,多做算术题,不能只成“游戏”“玩”,不学知识,总是问孩子“学什么了?”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就不满意。并不了解幼儿期的教育应当是游戏,幼儿生活就是游戏,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征。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学习的基础。孩子答不出来,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而答不出来,但也不能说他学不到知识。有些家长对幼儿采取的教育方法迥然不同。有的是严厉专制的态度,方法简单,信奉“棍棒”教育,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强迫孩子服从,不允许有任何的不满,倾向于专制教育。而教师讲究的是耐心说服的民主教育态度,方法。因为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别的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而教师教育幼儿互相谦让,团结友爱。这些显然与教师的教育是矛盾的,这些分歧也妨碍对幼儿的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角色认识的不同。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掌上明珠”、“家庭支柱”,生怕幼儿累着,孩子的事情样样包办,对孩子采取溺爱放纵的态度。不但自己“溺爱”孩子,还把这种溺爱带到幼儿园来,特别是要求教师也要“溺爱”他的孩子。
  小妮在幼儿园常尿裤子,原因是她有屎有尿时,都是爸妈抱着解决的,孩子自己蹲着呢,又怕她蹲麻了腿。可是到了幼儿园也要求教师这样做,教师整天要顾着那么多的孩子,哪有时间抱着你解决,顶多提醒你去上厕所,教你上厕所的方法,孩子习惯抱着了也就不愿意自己来了,那只有尿裤子了。而教师认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应有恰当的认识,要求幼儿热爱劳动,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2.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归因的矛盾
  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如小贝小朋友有讲粗话的不良习惯,教师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现象。当教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则说,我在家也听到他说了,我还以为是他在幼儿园学的呢。对此,教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寻找具体的原因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够关注,而教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
  3.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
  在长期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在认识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即在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幼儿园及其教师在幼儿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家长常常要服从教师的要求,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且这种角色定位一直左右,影响教师与家长的每次互动。在家园交往中,教师习惯了“主动出击”。对家长要求这,要求那,而家长似乎也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种种要求。这种双方单一角色定位,这种单一的“要求与接受”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对积极的互动效果产生影响。猜你喜欢:
1.幼儿园大班育儿知识
2.大班家园共育优秀文章
3.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
4.大班家园共育文章
5.大班家园共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