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经济政策改革开放:200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围绕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研讨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围绕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研讨2篇
围绕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研讨篇1
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历史揭秘每一天04-23 09:251978年,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剧变发生的一年。开始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几个学生戴着红领巾正在聆听班长的教导。一群小学生在春游。德智体美缺一不可,学生们正在练球。1978年的西湖,感觉很好。那个时候新世界百货,和现在的相比差距太大了。1978年有着公交车做还是不错的。北京的洒水车,那个时期很有趣。78年的蛋糕店还是很火的。1978年的街上大部分都是自行车。
围绕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研讨篇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4宁德模拟)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 )
A.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D 拨乱反正的本质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开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刘少奇平反是其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不能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排除A、B、C三项。
2.(2014日照检测)1991~1993年,全世界共有23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中22个国家集中分布在两个大洲。这两个大洲是 ( )
A.亚洲、非洲 B.欧洲、美洲
C.非洲、美洲 D.亚洲、欧洲
解析:D “冷战”时期,亚洲、欧洲许多国家受苏联、美国两个大国的影响,不敢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亚洲、欧洲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3.“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解析:B 两岸是同一个国家,A项表述错误;材料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内容,“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说明相同的是“一国”,不同的是社会制度,故B项正确;两岸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主要内容,故C、D两项错误。
4.(2014珠海调研)2010年8月13日,浙江省下达《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通知,标志着该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对于上述事实,最恰当的表述是 ( )
A.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权力之间的相互监督,不属于“政府权力”的范畴,中国最低一级政府为乡(镇)政府,故D正确,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权力相互监督,不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故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创新与完善,不是深刻实践,故C不正确。
5.(2014皖西联考)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说明国家允许在公有制经济外存在私营经济,故C项正确,但“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说明此时的个体经济规模是较小的,不可能动摇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故D项错误。
6.(2014年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据“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可知①正确;据“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可判断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应是在20世纪90年代,③与题干时间不符;④表述错误,自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一直是公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故本题答案为A。
7.(2014合肥二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D 从材料信息看,该土地制度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仍属于公有,但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个体土地转变为公有,所有权发生了变化,故B项与题意不符;由所学可知,C项与题意不符。
8.(2014广东百校联考)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 ( )
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 B.分配关系的调整
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 D.农村改革的支撑
解析:B 从材料可以看出1983年国营企业留利比1982年增长,这说明国家对企业在利润分配上有所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营企业所拥有利润在增加,并没有涉及所有制改革,故A项不正确;企业经营权的独立是在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故C项不正确;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支撑,故D项说法不正确。
9.(2014年山东文综,20)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光辉照耀”“飞跃发展”“高速度发展”等可以看出当时对“大跃进”运动缺乏正确认识,思想领域仍受“左”倾思想影响,故选C项。
10.(2014惠州调研)如下材料说明当时 ( )
A.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战略方针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解析:A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对外开放,B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项排除;D项“已经建立”说法与史实不符。
11.(2014湖北高三联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导致中国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改革开放的促进
C.政治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推动
D.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受西方学术影响”可知对外开放促进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研究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就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由此可见,正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史学研究开始转型。故B项为最佳选择。
12.(2014延边质检)“20世纪50年代以前,‘狗剩’之类的名字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援朝、跃进、继红、文革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材料反映了 ( )
A.名字仅仅是一个指代符号
B.政治事件影响着社会意识
C.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D.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
解析:D 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起名,如“解放”“建设”等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史实,“文化大革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运动,这说明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表述片面;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固定资产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同,国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也不同,因而造成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资产生的作用也都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有经济固定
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单位:%)
——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
(1950~2000)
(1)阅读上表,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6分)
(2)据表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原因。(6分)
(3)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或机制上发生了哪些根本性转变?(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依据表格数据,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单一的特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加快经济建设,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但同时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企业缺少自主权和发展的积极性。第(2)问,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从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的重视推动了非公有制的发展。第(3)问,这些投资新变化反映出,经济体制方面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环境由封闭自守走向对外开放。
答案:(1)特点:①投资主体较为单一(或主要依靠国家投资);②资金来源方式较为单一(或以国有资金为主)。(4分)(若答:国家投资比重很大,是投资的主体;外资利用、自筹和其他投资比重为零;可扣1~2分。)
影响:①积极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性,能够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保证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有利于巩固国防。(3分)
②消极影响: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国家工业建设资金长期不足,影响到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造成企业缺乏投资积极性。(3分)
(2)新变化:①投资主体多元化;②资金来源多样化;③国家投资比重逐年下降,非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投资主体。(4分)
原因: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使国有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②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③国家鼓励非公有制主体和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④新型投资、融资方式的引入。(6分,答出3点即可)
(3)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由政府主导投资(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向由市场主导投资转变;由关门建设向对外开放转变。(4分)
14.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8分)
(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6分)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先进思想成果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原因”实际回答新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第(2)问,回答的时间限制是“20世纪20年代”,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结论;第(3)问是表格题,注意对“讲话名称”栏内容分析。第(4)问是开放性问题,结合前面的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4分)
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4分)
(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6分)
(3)“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4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4分)
(4)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践,不断完善。(4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