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双减政策论文三篇

浅谈双减政策论文三篇

时间:2022-05-13 15:40:03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双减政策论文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浅谈双减政策论文3篇

【篇一】浅谈双减政策论文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台湾问题

姓名:***

学号:******

班级:*******

**大学**学院

2013年11月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1945年解放战争(中国内战)国民党败给共产党,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毛泽东在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台湾一直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一直没有和大陆统一。造成今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三、台湾问题的现状

虽然在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后,台海两岸关系出现了有利局面,但两岸关系依然严峻。两岸长期处于敌对隔膜状态。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因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其中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而台湾当局媒体对大陆的报道,无论是平面的还是数字的,多是敌对和嘲讽的内容。很少涉及正面报道。电视频道以欧美和日本为主。从而,台湾对大陆的信息封锁和欧美日等对大陆的歪曲报道使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甚少,甚至误解。

除了内部因素,还有就是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本可以解放台湾,但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收复台湾。再后来,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做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现在的台湾也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撑腰,想一方面享受大陆给予的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和大陆统一。

四、大陆为全国统一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

1995年1月30日,江 泽 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后被称为“江八点”)。

2005年3月4日,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胡四点”):

  第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4、5月间,国民党主席连 战、亲民党主席宋 楚 瑜等相继对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新的党际交流平台——“国共论坛”建立;面对“台/独”的猖狂挑衅,中共采取了“促美遏独”、“联蓝反独”的正确策略,建立起了国际国内“反独遏独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败了陈水扁的“台/独”冒险,终于通过2008年3月“大选”,把顽固坚持“台/独”的民进党赶下了台,实现了台湾政坛的再次政党轮替,“台/独”势力遭受重创。

2008年3月,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高到了“主题”的高度。

五、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兴力量,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大的力量。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坚决反对一切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行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祖国统一意识和宣扬祖国统一思想。

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门课程是对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肩负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在大学生活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篇二】浅谈双减政策论文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1945年解放战争(中国内战)国民党败给共产党,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毛泽东在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台湾一直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一直没有和大陆统一。造成今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三、台湾问题的现状

虽然在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后,台海两岸关系出现了有利局面,但两岸关系依然严峻。两岸长期处于敌对隔膜状态。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因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其中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而台湾当局媒体对大陆的报道,无论是平面的还是数字的,多是敌对和嘲讽的内容。很少涉及正面报道。电视频道以欧美和日本为主。从而,台湾对大陆的信息封锁和欧美日等对大陆的歪曲报道使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甚少,甚至误解。

除了内部因素,还有就是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本可以解放台湾,但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收复台湾。再后来,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做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现在的台湾也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撑腰,想一方面享受大陆给予的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和大陆统一。

四、大陆为全国统一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

1995年1月30日,江 泽 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后被称为“江八点”)。

2005年3月4日,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胡四点”):

  第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4、5月间,国民党主席连 战、亲民党主席宋 楚 瑜等相继对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新的党际交流平台——“国共论坛”建立;面对“台/独”的猖狂挑衅,中共采取了“促美遏独”、“联蓝反独”的正确策略,建立起了国际国内“反独遏独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败了陈水扁的“台/独”冒险,终于通过2008年3月“大选”,把顽固坚持“台/独”的民进党赶下了台,实现了台湾政坛的再次政党轮替,“台/独”势力遭受重创。

2008年3月,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高到了“主题”的高度。

五、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兴力量,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大的力量。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坚决反对一切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行为扞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祖国统一意识和宣扬祖国统一思想。

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门课程是对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肩负国家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在大学生活中取得长足的进步。

【篇三】浅谈双减政策论文

国食科0906 陈涛 2009489606011

论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关系

摘要:自二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以来,国际形势处在风云变幻的局面中。美苏争霸、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海湾战争等等国际事件层出不穷。全球形势由世界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并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安全区域化,合作组织化等特点。国际形势逐渐呈现出日趋复杂的状态,这就要求我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处理好我国同美国、欧洲、非洲以及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只有在处理好国内的发展并兼顾正确开展外交活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我国繁荣发展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和平发展

正文:当前的世界,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国家和地区有230多个,人口67亿多,2500多个民族,20000多个宗教组织。世界上参加国家最多的组织是联合国,有194个成员国。目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68个国家和地区,与台湾“建交”的有20多个。当前的世界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讲过,在十七大报告开场白上,用两句话概括。第一句话是:“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讲国际形势的,后半句是讲国内形势的。然后,他又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总之,当前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并且机遇大于挑战。这是非常概括地讲。这是好的一面。问题有没有?有。胡总书记说:“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为什么很不安宁?因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一、当前国际形势 1. 世界多极化 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单极还是多极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创立了一个理论,把世界划分为三个阵营,这就是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苏联与美国为第一世界,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和比较落后贫穷的国家为第三世界。当时,叫三个世界,不叫三个极。后来,世界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底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各阵营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推倒,东德与西德统一,成为统一的联邦德国。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苏联一下子裂变成15个国家。世界上一时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野心马上膨胀,试图在世界上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除此而外,日本的崛起、中国的腾飞,包括俄罗斯的发展,世界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现象: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要搞单边主义,但是搞不成。但美国综合实力确实很强,世界上又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它抗衡。反对搞单极,又不能阻止它搞,同时,搞多极又搞不成。因此,斗争很复杂。 2.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国际经济竞争依然深刻复杂。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竞争跨越了国界。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贸易往来不断,而且不断扩大。但全球化是否已经形成?没有,而是趋势。这个趋势任何组织、国家都阻挡不了。因为有大量的贸易壁垒、贸易歧视、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保护主义、双重标准,等等,所以全球化没有实现,看到的只是趋势。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很快,而且质量、技术都有很大提高,但低档次、低成本、低科技含量的产品仍然比比皆是。有一年,我到澳大利亚考察,忘了带拖鞋。因为澳大利亚有很多海滩,要游泳,我到商店买拖鞋。一看,全是made in China,中国产的。15澳元一双,国内顶多15块钱。当时,人民币与澳元比价是1∶6左右,也就是说,国内15块钱的拖鞋,到了国外要卖90块钱一双,涨了6倍。所以说,老外赚钱,心那个狠哪。但老外赚了钱还不满意,说中国产品占了它的市场,挤了它的产品,抢了它的饭碗,导致它们企业倒闭、职工失业。简直无稽之谈。它们没地方出气,就朝中国商人头上撒野。你看这张图,西班牙鞋城中国仓库被烧;这张图,吉尔吉斯坦上百个中国商铺被抢劫一空;这张图,中国无辜商人在美国被殴打。这名被殴打的女商人名叫赵燕,打她的还是一个美国官员。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没有为什么,打了就打了。你看,蛮不讲理。所以说,经济全球化还有距离。 全球化是有限制的,有规则的。这规则是由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对它有利就行,不利就不行。因此,中国一方面要参与进去,把意见写进规则;一方面要熟悉规则,适应国际惯例,否则就要吃亏。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只是一个过程,还没有实现,斗争依然十分复杂。 3. 合作组织化 国际协调合作继续发展,但围绕国际秩序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都认识到靠一个国家单打独斗,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生存的,都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意义。所以,每个国家都把国门打开了,只是这个门打得大一点、小一点而已。有的全开,有的半开,有的开了一条缝,就这个差别。全世界各国都把大门打开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协作在加强。大国与大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富国与富国之间、富国与穷国之间,都在搞联合、合作。全世界出现地区联盟趋势,保护自己的安全。欧洲成立欧洲联盟,把欧洲47个国家都联进去了;不结盟运动,已经发展到128个国家;非洲53个国家,结成了非洲联盟;东南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0个国家,成立东南亚10国联盟。后来,加上中国,建立“10+1”关系;再加上韩国、日本,建立“10+3”关系。 所以,我们也要加强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大国、发达国家之间的接触、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交往、交流。2001年6月15日,中国与俄罗斯牵头,中亚几个国家参加,在中亚地区建立“上合”组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世界组织,参加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6个国家,而且把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都拉进来,叫做4个观察员地位国。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这种合作组织化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牵头,换句话说,就是谁当老大的问题,谁说了算。如果没有人说了算,这个组织效率不会高,很多问题处理不了。哪个国家不想当头?每个国家都想当头,都想对自己有利。这就有斗争,而且这种斗争还相当深刻复杂。

二、我国周边关系 我国周边地区总体形势是好的。大国合作伙伴关系,周边睦邻友好关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双边和多边关系等,都在不断加强。我国是个大国,边界线很长,陆地边界线22800公里,海岸线18000公里。现在,我们周边有20个邻国。陆地上与我们接壤的有14个国家: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海上有6个邻国,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掌声)。这20个国家,都是睦邻友好国家,尽管有矛盾,尽管有的矛盾还很深刻,但是都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所以,总起来讲,我们周边的环境是好的。 1.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曾经一度很冷,在小泉纯一郎时期。日本这一时期主要是干了三件事:一是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二是参拜靖国神社,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三是在有争议的领土上做小动作。 这个钓鱼岛,一直就是中国领土,它要跟我们争。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出面与日本人谈,谈好了:钓鱼岛先放放再说,以后再谈,下一代比我们聪明,并且签了中日协议,说得好好的。但是,说变就变,而且在人家大过年的时候,趁人家不备之际,在人家后面捅了一刀。后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无效。 但是,中日政治关系僵冷,经贸关系还是基本正常。中日贸易量很大,而且中日两国是美在与日本搞好关系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清醒,中日关系要真正搞好,有难度。因为中日关系存在着三大隐患:历史问题、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之争。历史问题,大家都清楚,我不说了。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之争,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东海大陆架,日本说是它的,我们说是我们的。二是钓鱼岛群岛,2005年春节,它们给占了。钓鱼岛本身不大,但它周围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关键在这里。三是台湾问题。 2.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有问题,但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2006年11月21日,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已经达成政治共识,同意通过谈判解决领土边界问题。印度这个国家很特别,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它由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组成,到2007年止,人口已经达到11.3亿。印度不搞计划生育,估计不久的将来,人口将超过中国。巴基斯坦也不承认。印度也搞改革开放,所以经济发展速度也很快,仅次于中国。有些领域,它比我们发展得好,比如软件,它是世中印是邻居,接壤边界线很长,有1700公里长。整个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东段650公里,中段450公里,西段600公里,加在一起,全长1700公里。有争议的领土有12.5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9万、中段4000多、西段不到3万,三段加起来是12.55万平方公里。; 3. 中朝韩关系 中朝关系,建立于毛泽东、金日成时代。特别是抗美援朝建立起来的真挚友谊,非常可贵。当时,只要朝鲜开口,中国都是无偿援助,甚至是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哪怕我们没有的,也要想办法给他们弄到;哪怕我们吃不上饭,也不能让朝鲜同志饿肚子。 中韩关系,目前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外交关系建交于1992年;1998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升级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所以,发展比较快。现在韩国的6610家企业中,已经有40%在中国投资,其余的60%企业中有些也可能进入中国。但是,总的来说,中韩贸易并不十分健康。主要是:一、长期逆差。中国在与韩国的贸易中,一直存在着1/3上下的贸易逆差。二、贸易保护。中国曾多次要求韩国扩大对农产品和煤炭的进口,但是由于韩国的农业不强,农业和农民一直靠政府补给,所以韩国政府始终不肯开放这一块进口。 最近,中国与韩国、日本磋商,想仿照欧盟的做法,建立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英文缩写叫FTA。这个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对中、日、韩三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因为中、日、韩三国加在一起,人口达到14.7亿,是欧盟的4.5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3.6倍;GDP总额达到9.29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现在,主要的障碍是:三国的社会制度和体制差异、三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等等。目前这些障碍有的发生了转变,政治上的对抗转化为对话,经济上的排斥转化为合作与开放。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和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推荐访问:浅谈 三篇 政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