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榴课后反思,摘石榴课后反思(10篇),供大家参考。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一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本次我进行了第二课时的上课——精读课文。我确定了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的新词,了解石榴树的枝叶、花朵以及果实的特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重点说拟人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写法。
3、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习拟人句。
第一课时,我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且讲读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驰名中外”这个词的意思(名气很大,国内外有名。)
第二课时,我从复习课文脉络入手,石榴园——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学习、品读课文。
首先,阅读第二节,了解枝、叶、花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词语“抽出”“长出”“开出”“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填空练习,了解石榴树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描写石榴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但是再此教学过程我省略了,也没有着重强调比喻的修辞手法。
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我采用了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的方法,找出颜色变化的词语,再点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后出示桔子成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们填空,进行了一次扩展训练。
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并让学生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在朗读中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节,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在理解“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时,通过观察图片、举例子理解“紧偎”,通过这段学习,理清段落顺序,先写作者看到的形状、颜色,再写品尝到的味道,为课后习题品尝一种水果奠定了写作基础。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课的类型,最后决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的方法为主,考虑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贫乏,所以教师讲授的内容较多,我过于主导,让学生发挥的机会比较少,一篇课文可以有许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一个人的思维有限,一堂课上下来也发现了设计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学生不太敢回答问题,希望日后能更改善。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二
《石榴》一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本次我进行了第二课时的上课——精读课文。我确定了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的新词,了解石榴树的枝叶、花朵以及果实的特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重点说拟人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写法。
3、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习拟人句。
第一课时,我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且讲读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驰名中外”这个词的意思(名气很大,国内外有名。)
第二课时,我从复习课文脉络入手,石榴园——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学习、品读课文。
首先,阅读第二节,了解枝、叶、花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词语“抽出”“长出”“开出”“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填空练习,了解石榴树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描写石榴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但是再此教学过程我省略了,也没有着重强调比喻的修辞手法。
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我采用了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的方法,找出颜色变化的词语,再点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后出示桔子成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们填空,进行了一次扩展训练。
作者描写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态,这一段话写得特别精彩,既形象又生动,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群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开了皮,写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让学生带者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读出丰收的喜悦,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并让学生结合观察书上的插图,在朗读中了解石榴果实的外形特点,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彩。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节,了解石榴子儿的形、色、味的特点。在理解“玛瑙般的子儿”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玛瑙,对照图片让学生体会石榴子儿的形状特点。在理解“一颗颗紧偎在一起”时,通过观察图片、举例子理解“紧偎”,通过这段学习,理清段落顺序,先写作者看到的形状、颜色,再写品尝到的味道,为课后习题品尝一种水果奠定了写作基础。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课的类型,最后决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学的方法为主,考虑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贫乏,所以教师讲授的内容较多,我过于主导,让学生发挥的机会比较少,一篇课文可以有许多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一个人的思维有限,一堂课上下来也发现了设计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学生不太敢回答问题,希望日后能更改善。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三
转眼间,一学期又结束了。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个学期。这学期所教的课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声》、《东方之珠》。《石榴》是校内阳光杯赛课时所教的课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现在,我就仅回顾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一、课堂采用各种手段促进教学。
1、课堂上出示各种石榴的图片:石榴子的图,玛瑙图,石榴园的图,夏天石榴开花的图,秋天石榴果实的图,其中秋天的图片共有3张,一张是“青绿色”的,一张是“青中带黄,黄中带青”的,一张是“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其中图片“青绿色”和“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网上搜不到,于是还请教了别人,用photoshop制作了半天,所以,这也是我的重要收获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实物,让孩子们现场品尝。孩子们虽然吃过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遗忘。在课堂上,让他们品尝,就再次勾起他们对石榴味道的回忆。于是让他们说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于教学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取几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同时,这一做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当时后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孩子们以前几乎没有老师听课的,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是非常紧张的。但是,当我让他们品尝石榴时,他们就显得非常积极了。于是课堂气氛就轻而易举的调节的很轻松愉快。
二、教学设计精心。
1、上课之前,钻研教材很长时间,再反复的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教学设计的灵感。同时,也浏览网上很多篇不同的关于这一课的名师教案,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处。
2、打破一般常规,不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教学,文章先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孩子们观察石榴,再品尝石榴,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最后一段石榴子的样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学春天、夏天石榴树的样子。
3、过渡语优美自然。开头的导入是这样的,“上节课,我们到了枣庄驰名中外的石榴园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还意犹未尽,那现在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让大家看个过瘾,赏个尽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现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老师随手摘了一个石榴,剥开了外皮,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导入语言很动听,一下子就抓住了小学生的心。中间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实的教学,我是这样过渡的,“是啊,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想把它留住,可美丽的花是为孕育丰收的果实而开的,终于,当秋风吹起的时候,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的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样的过渡既自然又优美,语言中还蕴涵着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实的教学完成之后,要过渡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我是这样说的,“秋天的石榴园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赏不够也看不厌,让我们驻足回首,把这丰收的石榴园永远印在脑中,铭记于心。”这样煽情的文字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他是一种前奏,他是一种铺垫。最后,总结课文时,我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跨越时间的界限,不仅欣赏了春、夏、秋石榴园的迷人风光,还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枣庄的石榴园真是“驰名中外”、名副其实呀!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样的语言是对本堂课最好的总结。同时也呼应了第一堂课的教学,突出了石榴园的驰名中外,使整篇文章两课时的教学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有了一个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四
转眼间,一学期又结束了。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个学期。这学期所教的课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声》、《东方之珠》。《石榴》是校内阳光杯赛课时所教的课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现在,我就仅回顾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一、课堂采用各种手段促进教学。
1、课堂上出示各种石榴的图片:石榴子的图,玛瑙图,石榴园的图,夏天石榴开花的图,秋天石榴果实的图,其中秋天的图片共有3张,一张是“青绿色”的,一张是“青中带黄,黄中带青”的,一张是“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其中图片“青绿色”和“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网上搜不到,于是还请教了别人,用photoshop制作了半天,所以,这也是我的重要收获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实物,让孩子们现场品尝。孩子们虽然吃过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遗忘。在课堂上,让他们品尝,就再次勾起他们对石榴味道的回忆。于是让他们说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于教学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取几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同时,这一做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当时后面有很多老师在听课,孩子们以前几乎没有老师听课的,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是非常紧张的。但是,当我让他们品尝石榴时,他们就显得非常积极了。于是课堂气氛就轻而易举的调节的很轻松愉快。
二、教学设计精心。
1、上课之前,钻研教材很长时间,再反复的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教学设计的灵感。同时,也浏览网上很多篇不同的关于这一课的名师教案,结合本班同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学习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处。
2、打破一般常规,不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教学,文章先教学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孩子们观察石榴,再品尝石榴,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最后一段石榴子的样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学春天、夏天石榴树的样子。
3、过渡语优美自然。开头的导入是这样的,“上节课,我们到了枣庄驰名中外的石榴园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还意犹未尽,那现在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让大家看个过瘾,赏个尽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现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节,老师随手摘了一个石榴,剥开了外皮,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导入语言很动听,一下子就抓住了小学生的心。中间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实的教学,我是这样过渡的,“是啊,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想把它留住,可美丽的花是为孕育丰收的果实而开的,终于,当秋风吹起的时候,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的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这样的过渡既自然又优美,语言中还蕴涵着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实的教学完成之后,要过渡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我是这样说的,“秋天的石榴园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赏不够也看不厌,让我们驻足回首,把这丰收的石榴园永远印在脑中,铭记于心。”这样煽情的文字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他是一种前奏,他是一种铺垫。最后,总结课文时,我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跨越时间的界限,不仅欣赏了春、夏、秋石榴园的迷人风光,还品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枣庄的石榴园真是“驰名中外”、名副其实呀!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样的语言是对本堂课最好的总结。同时也呼应了第一堂课的教学,突出了石榴园的驰名中外,使整篇文章两课时的教学连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有了一个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五
《石榴》这篇文章是咏物抒怀作文的很好的范文,它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尤其是描写的表达方式很值得模仿和借鉴。
我在教学的时候就把“描写”作为教学重点。
学生写作最大的也是最普遍的毛病就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这固然与生活经历单调、观察不细有关,我觉得关键的原因还是不会描写。
《石榴》2-6段描写石榴的特征,描写得很具体也很生动。我在教学中以《石榴》为范文指导学生掌握描写的方法。
1、描写要多角度。课文对石榴从枝叶、花朵、果实三个方面来描写石榴,其中描写花又从形状、颜色、光泽这些角度来写。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对事物描写像蜻蜓点水一样,三言两语就没话了。掌握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就可以写得具体、全面、丰富、深刻了。
2、描写要有详略。多角度描写不注意详略就容易犯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毛病。详略的安排是由写作目的、文章主题决定的。石榴的枝叶、花朵、果实三个方面,作者详写了“花朵”。这是因为作者赞美石榴——“夏季的心脏”,石榴花“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赞美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石榴花是最能体现石榴的精神品质的,也是作者写作目的的直接寄托。因此用3个段落详细描写。
3、描写要生动。生动地语言是描写成功的关键。郭沫若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和许多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石榴,极具表现力。(不再举例)
教材课文文质兼美,也是作文教学的极好的范文,我们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模仿课文开始,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六
《酸的和甜的》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它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刚从课堂上走下来的我仍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这难忘的四十分钟,静静回味我们的真心交流,品味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感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动不已。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并积极投入其中
如果学生感到了快乐,那么他们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所以,本课我力争创设愉悦可持续型氛围,让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认对字的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到5个苹果以上的能得到一张苹果贴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中自主识字,合作交流。在最后的实践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小活动:1、让学生把学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2、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伙伴创新表演。这样,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情趣,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把时间放给学生,鼓励进行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然后再进行小组展示读,品读对比句、评读、赛读。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转变角色,为学生的更好学习铺路架桥。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改正:
1、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2、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3、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机智。
这节课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航线,在教改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七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师傅奚校长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八
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教材安排了四个情境活动:数一数(亿以内数的认识),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写及比较大小),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森林面积(近似数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初次教学此单元内容的我来说,初看不难,教学时,才知道“山中有虎”!
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接触大数的经验,这从让他们收集大数的结果(能收集到大数的同学了了无几)可以看出。
2.在大数的读法上,学生口头读还行,但是在书面表达上学困生常出现“三千万五百四三万”的句子。
3.改写与四舍五入混淆起来。刚开始,有很多同学把“把下列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与“把下面各数精确到‘万’(亿)位 ”等同起来了。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九
朱信峰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 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 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石榴课后反思 摘石榴课后反思篇十
《我选我》这一课中,“我选我”,是三个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课时学生就根据课题提出了“我”指的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为什么选自己?结果怎么样?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思路非常清晰,理解起来也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决定在讲这篇课文时,重点放在创设一种选举的情境,让学生在那种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本课时,我让同学们认真读书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便开始了表演。首先我扮演文中的林老师,来了一段独白:“同学们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李小青,前几天转到别的学校上学去了,现在我们要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不少同学托着腮若有所思,也有人在扫视班里所有的同学,看来多数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我抓住机会表扬了同学们,并且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表演。
当读到 “教室里静悄悄的就是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这句话时,我随机一问:“为什么这时候这么安静?”有的说:“选劳动委员是班里的大事,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到底选谁合适。”那接下来读:“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读出思考的语气,既轻又要慢,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时,扮演王宁的几个同学站起来说:“我选我。”这时,我就扮演林老师说道:“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几个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说:“我要学习李小青热爱劳动关系集体的优点。”有的说:“我相信自己能当好劳动委员,为大家服务,给班级争光。”说到这里,教室里真的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我抓住机会,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鼓掌?”有的同学手都没举就嚷嚷开了“我们相信王宁能当好劳动委员。”“王宁我真佩服你!”回过头来再读王宁的话,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那份自信,那种坚定的语气。
就这样,整篇课文就在选举的情境中很容易就被体会的很好,所以再讲这样的课文时还是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把握人物的语言和内心世界。
班级选班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易于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更主要的是要有一颗为别人服务的心。我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朗读形式,使学生读熟课文,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优美。夸夸我自己,让同学正视自己的优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身为班干部,队干部,或者是承包了某项任务的同学,你准备怎样为班级、为同学服务?这个问题具有全面性,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的擦黑板,有的擦电视机,有的负责关灯等,学习了这一课,学生懂得了要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己,懂得应当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