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Write on the blackboard),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它是教师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以传递教学信息、教书育人的一种言语活动方式,又称为教学书面语言。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利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命教育板书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生命教育板书3篇
【篇一】生命教育板书
生命教育文献综述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职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前言
诺贝尔曾说过:“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中职学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中职生的生命意识缺失。因此,中职学校要重视生命教育,这是中职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育人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中职学校青少年自杀、自残、他杀事件层出不穷,不少中职生生命意识淡薄,轻视难得的生命,没有高远的生命目标,不懂得生命尊贵庄严的意义。然而矛盾的是,由于受中职学校“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思想和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定位偏差影响,由在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在中职领域缺少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少有将生命教育当作一门完整系统的课程,生命教育很多时候都是渗透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的。因此,我们将针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命教育的活动为圆心,以认识生命、爱护生命、发展生命和幸福生命为主线,将多个生命教育专题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对中职学生有针对性的一门校本课程。为了开发出更好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更好的了解生命教育的前世今生,本篇文献综述主要通过查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了(时间:2006-2016)共7篇文献。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综述:前人对生命教育课程的观点及研究、生命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生命教育课程的新动态。
生命教育课程国内现状
在提倡民生的社会风气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而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也闯进了我们的视野。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的研究问题, 不仅理论界热衷于讨论“ 生命与教育” 、“ 生命教育” 、“生命化教育”的话题,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 上海、湖南、辽宁等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大规模地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短短几年, 生命教育已经在国内生根、发芽。然而, 何谓“ 生命教育 ”, 如何有效实施生命教育, 还没有形成明确一致的观点。生命教育发展到如今的阶段,已成为国内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高频词汇,而对“生命教育”一词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狭义的生命教育取西方“生命教育”的内涵,是针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自杀、安全等残害和危及生命的现象提出的一种教育救治活动,目的是使人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广义的生命教育主要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以社会为本位,以知识为核心,偏离儿童的生命,提出教育回归生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而在我们的课程中,采用的是狭义的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美国学者是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了生命教育, 于1968 年在美国加州“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 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 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提出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我国台湾地区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20世纪末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专著,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我国来看,近十年来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围绕生命教育的主体展开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他们提出了一些生命教育的见解。上海2004年开始制定并即将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这说明“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
二、生命教育内涵的界定
总上体说,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者们在“生命教育”的内涵方面存在诸多分歧,未达成一致观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作出了界定。
有不少研究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内容”,认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学校生命教育是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或者,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培养的教育,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的价值,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问题的探讨,包括生死达观教育、认识哲学教育、情绪辅导教育、创造思考教育、多元智慧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生活伦理教育、两性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益教育、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人生观教育,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珍惜生命。
李高峰在《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中说,全人的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王云峰等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冯建军在《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中提到西方的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身心健康的教育。生命教育的主流, 重视了解人体生理结构, 给人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 教人以增进健康、疾病预防、面对危机的技能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还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至敬畏生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侯晓明、胡修金在《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背景内涵及实施》中,把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分为“六大主题”和“四大领域”。即“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六大领域和“生命与自我”、“生命与家庭”、“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四大领域。
冯建军在《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路》中说,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从五个维度展开:第一, 人与自我关系的教育。第二, 人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三, 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第四, 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大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的其他物种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 朋友” 。第五, 人与宇宙的关系教育。从终极意义上说,生命以死亡为终点。
陈丹萍、刘莎在《美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对我国心理辅导课程改革的启示》中提及研究美国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张扬与发展个性的个性化教育;正确对待逆境的挫折教育。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途径方面,徐秉国认为,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主要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 即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倡导, 并与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台湾学者张振成认为, 可以按照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入各课程学习领域中教学,具体实施途径包括:认知的、讯息的教导;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分享。
冯建军还认为,学校“生命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力:第一,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第二,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第三,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第四,遵循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就其六大主题和四大领域来说实施生命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科渗透,专题教育活动几种方式。
张震成在《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认为生命课程的实施, 要按九年一贯课程纲要, 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人各课程学习领域中教学。实施的方式可分为认知的、讯息的教导以提供文章、资料、书籍或视听媒体的呈现, 向学生介绍。个人的、情感的经验分享以学生为主, 用各种经验、情绪分享的方式, 来探索生命的价值。至于实施的方法则要交互运用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以期获致良好的教育效果。
刘宣文、琚晓燕在《 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中说,生命教育的实施, 要树理念为先, 课程实施为主, 学科渗透为辅,课程内容由“ 四个向度” 和“ 五种取向” 组成, 课程目标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课程的实施要重学生体验和学生实践, 重学生个别差异, 注意统整和街接原则。
要想真正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到:
1.教育领导部门重视生命教育的实施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领导部门应把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教育目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分年龄阶段按年级有针对性、系统开展。
2.强调实践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 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 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 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 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在生命教育中,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 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 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 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在初中“温馨你我他”的教学中, 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 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 尤其是对残疾人的关心, 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生命教育必须在生命活动亦即活生生的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 在生命教育中, 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 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 成为教育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反之, 在生命教育中, 如果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体, 如果剥夺鲜活生命体的参与权, 那么, 这种教育活动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创造性。
3.加强大、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没有现成的教师, 加强师资培育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把与大、中、小学中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科目, 如生物、健康道德、生活伦理等科目的教师, 乃至教师全体, 集中起来, 进行生命教育培训。选订甚至编写生命教育教材, 供教师们教学运用。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育, 是大、中、小学生命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4.积极开展大、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生命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在推普及的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 这需要不断克服和解决, 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因此要想把生命教育得到实施和推广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才能使生命教育更具有科学性。
(二)、生命教育课程国外现状
一、 生命教育的历史起源
1. 古希腊生命教育思想萌芽——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古希腊智者创始人普罗泰戈拉第一个表述了他的看法,“人是万物的尺度”。众多的哲学家们开始了对“万物始基是什么”的生命探源之旅。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阿纳克西曼德的“无限”、阿纳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不外乎水火气的自然现象在相继替代中显示出了哲学之思的一种动感,但隐伏的又体现了人生命的存在意志和自由律动。 柏拉图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曾经说过,“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提出了情意教育与理性教育和谐并存,重在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反映了教育尊重人的生命的思想萌芽。
2. 西方近现代生命教育思想
近代社会,尤其是19世纪以来科学理性主义的迅速发展,遮蔽了人的精神价值和生存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哲学家狄尔泰主张“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归还生命的完整性。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原。生命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不是实体,而是一种不能用理性概念描述的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的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流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以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为基础,20世纪初德国诞生了文化教育学。它直指科学的教育学,批判以德国赫尔巴特和英国斯宾塞等为代表的18世纪的教育学是“一种热衷于追求抽象的和普遍有效性的理论,肆意强行作用于充满生命意味社会的历史性秩序”,是一种“没有人的教育学”。斯普朗格(E.Spranger)作为狄尔泰的高足弟子,从心理结构论和精神科学方法论以及文化教育本体论等方面,继承了狄尔泰的思想。他以敏锐的思想进行文化批判和教育本体重建,因此成为文化教育学的大师和主要代表。他从生命本身来理解教育,认为教育“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为此,他批判以往教育培养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性,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是无生命之人。他们认为,生命不可规范约束,但生命可以陶冶。通过德国教育家李特诗意描写的“陶冶”情境我大致可以理解为:陶冶犹如人们从无底的存在深渊的迷惑中挣脱出来,而达到广阔的平原上,心胸顿时开朗,感到宇宙万物、天地人生都在我们的胸中,和我们自己的心灵产生共鸣,形成一种水乳交融、天人合一的关系。陶冶适于人的生长过程,尤其对精神生命的眷养。
20世纪中叶,美国的人本主义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本主义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价值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这种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
二、 研究现状
早在1928年,John C. Gebhart发表了第一篇对美国丧礼及殡仪馆的评论文章,自此,“死亡学”研究和“生命教育”在美国蓬勃兴起。随后,英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纷纷响应,一场“死亡觉醒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拉开帷幕。日本也在70年代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这一课题。
第一,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美国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则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死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
第二,日本于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近年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的口号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更有日本的专家建议,要把中小学体验农村生活变为“必修课”。
第三,英国的中小学也非常重视生命教育,很多学校都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这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毒品预防宣传机构,目的在于引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中心设有专业人员,开设生命教育和训练课程,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让学生学到个体关于“自己”的知识,例如探索身体有哪些功能,友谊和情绪如何影响到自我的决定等。这些课程有高度的互动性,鼓励学生发问;同时,生命教育中心也鼓励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参与。还有些中小学为青少年开设了有关死亡的课程,进行死亡教育时,邀请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和医生护士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讨论人死时会面临什么情况,并且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身亡等情形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第四,澳大利亚中小学也设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其课程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制订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发展社会技能,发展学生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向毒品说“不”。 第五,德国也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善良教育”,即重视对学生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育生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国“善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护动物”(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鼓励学生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宽容待人”以及“唾弃暴力”。
《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国内新动态:
案例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校本课程开发对象,从跨学科的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由对学校情境进行分析展开,接着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进行课程需求的分析,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支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査法确定课程的一般目巧;继而确定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由生命起源教育、环境教育、死亡教育、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意义教育、欣赏生命的教育组成,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运用视听材料法、实践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共完成了7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实践。[3]案例分析:该课程的开发过程十分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法全方位的了解学生与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关的情况,也结合文献研究法。理论结合实际开发课程,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案例二:台湾-----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有“从生论生的生命关怀伦理取向”和“从死论生的死亡体悟生死取向”两大主流。[4]从生的层面引导学生了解生命,体验生命活着的意义,其课程目 标可表述为:认识生命—关怀生命—珍惜生命。 “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从死的层面引导学生认识死亡的本质,进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可表述为:认识死亡—尊重生死—珍惜生命。“从生论生的生命关怀伦理取向”生命教育课程包含社会教育、 伦理教育、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 的内容。“从死论生的死亡体悟生死取向”生命教 育课程包括生死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等内容, 具体包括认识死亡、失落与哀伤的心理调试辅导、 特殊死亡议题的探讨(如安乐死、艾滋病)、丧葬仪 式与死亡禁忌学习等。归结起来,台湾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包含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 殡葬礼仪五大课题。
国外生命教育新动态:
国外生命教育开展较早,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其中,美国和英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较快,许多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很独特,其与我国不同,在推广时比较深入社会,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英美两国的生命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在国外,很多国家从幼儿园起就把生命教育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除了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外,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小学也经常开展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据首都师范大学张鸿燕老师的文章,从20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逐渐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参加了死亡教育课程后,认为自己对死亡和死亡相关事件的恐惧较学习这门课程前有所减少。有些州在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后,自杀率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比如美国的生命教育就包括人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等内容,有的孩子们还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机构进行“死亡教育”,让孩子亲身体验人死不能复生,以增强孩子的“生命意识”和保护生命的意识,其中最精彩的一幕,要算越来越多的儿童在父母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疗养院,跟大人一起,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们的床榻。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开展生命教育的做法,尽快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把生命教育当作孩子们的人生第一课,从小就帮助他们树立信念。遇挫折,不极端,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学校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或者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美国的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经常会和问题学生保持接触,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教他们用正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心理辅导员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分析心理情绪,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辅导诀窍之一是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后果,让学生用他自己愿意的方式解决问题。
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重大,国外生命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和借鉴。但是我国的社会发展实际和教育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性,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生命教育发展经验和研究成果时需要特殊分析对待,批判继承。国内的生命教育研究正在不断发展,但对于高校教育中如何实践生命教育的理论设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挖掘。
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中生命目标的缺失:
1.教育功利化导致教育目标缺失:
由于我国政治政策基本方向是韬光养晦发展经济,经济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使得我国民众文化 导向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作用,商业发展被推至几千年无法达到的高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弥漫着经济利益第一的“泛功利化”。教育行业同样也遭受了“泛功利化”的洗礼,某些学校甚至成为商业化、产业化的重要地域。但是换位思考,无论社会风气如何,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教人为人,要教会学生技术先从做人开始。但事实上,当今社会的教育却严重偏离了这一标杆。学校只负责关于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熟人的道理,教师只顾教授所谓的科学知识却忽略了学生个体未来发展的道德方向。
中国教育的目标功利化主要体现在应试教育和标准化教育。高校教育应当以人的发展为主导,但我国高校教育依然实行以结课考试为主要检测方式的应试教育和学分制的标准化教育。高校教育被灌输了极强的功利性,把青少年吸收进高校的门槛,用“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流程生产出“统一”的教育产品,以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现代教育越来越让人学快、学好技术知识,却忘了本身所谓树人的含义。形成了教育功利化导致生命教育目标缺失。
2.教育目标物化
当今社会是技术支撑的社会,科学技术主宰着人们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的各个部分。同样在人类欲望的驱使下,科学技术发展成为发展的最前沿学科,而科学技术带来的革命社会的开花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他倡导人们开展对于外在事物的思辨,帮助人们适应自然,认识自然,掌握自然,改造自然,教会人们“以何为生,以何为用”的技能和系统的知识。现代科学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通过教育把其影响的触手伸向了社会的各个部分。失去了“以何为生”做基础支撑的教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变得残缺不全,以往靠教育维持的人们的精神领域因为停止对人生本真意义的追寻而摇摇欲坠。长此以往,在人们对知识的定义中只剩下科技、技术和技能。利用知识去通过考试获得文凭和学历、找到好工作。教育的这种“外在化”的弊病造成了人们生活的表层化,实利化,短暂化。人们四处征战到处征服却渐渐忘却了“为何而生这个世界必将脆弱在脆弱直至不堪一击,甚至自相残杀,自取灭亡。
二、教育体制缺乏生命教育
1. 尚未形成有序的学校教育生命教育系统:
我国普通中职生“三观”教育主要来自其他思想教育课程,其中涉及生命认知发展的历史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内容极少,造成了生命教育内容的缺失。另一方面,我国中职生思想道德休养公共课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授课和结课论文打分制,严重缺乏生命教育的体验性,很难让中职生体会到生命的基本常识。可以说我国中职生生命教育课程根本没有系统可言。中职学校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应是关注生命的教育,生命观教育是中职生教育体系中应有之义。有关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既要在教学大纲中体现,又要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还有必要对生命进行正确的道德价值引导。只有学校真正的重视,生命教育才会由应然走向实然,才能形成生命观教育体系,才能促进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的改革。
3.生命观教育研究不足,生命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和职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在对学员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当积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管理,把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树人为基本。“学校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全面发展,这一发展目标包含了人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健康生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包含对思想、道德、人生的正确认识。‘由于现代教育起源于工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其教育目的突出培养工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在迅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具有渊博的知识、非凡的能力,对于在社会立足具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大陆各大高校和中职对于学生生命观教育这块还存在很大缺失,而未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研究还有待提高。所以,对于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研究还需要继续向前摸索。
三、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生命教育的方式不只是学校填鸭式的灌输,不只是媒体一篇篇洗礼的评论,生命教育的根本在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教育,防患于未然。而所谓的防患于未然的方法正是给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康专业的学校为学生提空合适的学习空间,培养和谐互助的社会给生提供适合的生存空间,培养团结友爱的家庭为学生提供亲情的生活空间,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为学生传递生命的真谛,帮助建立健康和谐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但事实上我国生命教育发展上没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更有家庭家长和学校老师因为传统思想观念的原因,并没有给学生传递有关于生命、生存、两性道德、两性健康等生命教育先关问题。家庭注重的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工作事业等功利性问题,学校老师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出勤率,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整体宏观状况,这些价值取向、教育目标以及宏观观察很难形成合力。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共同完成。许多学者认为中职学生大多已经成年,不需要监护人的管理。但是生命教育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首先父母已经经历了许多风雨,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具备很多的人生阅历,具有精彩的人生感悟,虽然父母可能没有经历过生命教育的系统培训和教学,但是父母可以将自身经历与生命感悟相结合,以亲近的敞开心扉的谈心方式传授给学生,是生命教育天然的导师。再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学生有天然的亲人关系,是学生最信赖的人。家庭合理的管理会让学生对于生命有更深刻,更快速的理解生命的含义,学校教育由于价值观的原因,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素质,除了思想品德相关课程外,几乎不关注中职学生生命教育。大学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工具化、公立化的教育以及简单的“三观”填充教育无法和生命教育建立联系。而由于学校领导只注重教育教学成果、好大喜功,很少关注生命教育课程,无法报纸生命教育的可持续性,更无法引导学生理解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实施生命教育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通过媒体、民间团体等机构对生命教育进行有机的传播。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以及由学校自身资源不足造成教育短板,社会应尽量予以配合甚至弥补。像学校教育中比较典型突出的问题,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锻炼习惯于纸上谈兵,各个学科间知识松散缺少整合,中职学生缺少走出去对的机会闭门造车与社会脱节等,都需要社会来协作解决。因此教育绝不像有些人认为的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协作,与社会无关的不需要社会过多重视与关注,而是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协作有机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育事关社会民族大计决不可掉以轻心。而目前的生命教育也缺少政府的管理和支持体系,更缺乏有效的生命教育的社会载体,这都是亟需改善的。
四、中职生对生命教育认识的误区
珍爱生命、维护生命健康、实现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生命教育自然承担起预防中职生自杀、引导中职生走上人生正轨的重任。但是中职生生命教育的功能并不仅仅是预防中职生自杀。在大学校园里,有大量的学生认为所谓的生命教育只是预防或者干预中职生自杀的一门课程,对于没有自杀情况的学校或者学院、班级,生命教育课程是没有意义的。其主要原因是,中职生生命教育并不仅仅是干预中职生自杀或者谋杀事件而产课程培训,而是帮助中职生认识生命意义,了解生命价值的,实现中职生精神世界的提升,从而引领人类全面发展。因此,教育中职生珍惜生命、珍惜人生非常重要,但是教育中职生提高生命治疗,创造精神价值,树立正确的三观更为重要。因此,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预防自杀这一层面,要认识到生命是一种价值存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我国中职生生命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命教育目标缺失、高校教育体制缺乏生命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形成合力以及中职生对于生命教育存在误区等。由于中职生大多已经成为合法的独立的自然人,能够自己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其教育的主要终点在于高校的引导。而另一方面,由于中职生刚刚成人,缺乏个体面对社会、他人的经验,因此家庭教育不能完全抛弃。所以,中职生生命教育精当积极利用教育资源,统筹安排,重新定位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1]侯智卿. 浅析职专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 科学中国人,2016,09:251.
[2]华群青. 中职生生命教育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3]方惠敏. 初中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林艳,张姝玥. 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及启示[J]. 基础教育研究,2013,14:16-18.
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综述》,《教育探索》,2005年第5期。
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教育研究论坛》,2009年第2期。
侯晓明、胡修金:《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背景内涵及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12期。
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6期。
陈丹萍、刘莎:《美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对我国心理辅导课程改革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5期。
徐秉国:《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特点》,《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10期。
张丽霞:《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探索》,《高教论坛》,2008年第6期;张美云:《如何在中学实现生命教育》,《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2期。
【篇二】生命教育板书
再塑生命的人优质课教案带板书 再塑生命的人优质课教案带板书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带板书
郭丽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及其品质。
2.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并圈点勾画关键词,理出海伦的心路历程。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海伦的内心从幽闭黑暗走向多彩光明。
3.合作探究,从关键语段和细节描写中品读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2.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 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诵读体会海伦的内心变化。
●教学难点:从关键语段和细节描写中品读深刻含义,进一步理解“再塑生命的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身为体格健全的孩子,要体验海伦·凯勒的心理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初一学生虽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在品读感悟细节方面,有待方法的指导。
●课前预习:
1.正确拼写生字词,流利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
2. 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3. 在文中画出描写海伦心里活动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爱的体验——认识“奇迹”
1、游戏导入
假如你被剥夺了视力听力,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闭上眼睛、捂住耳朵,谈谈活动中的感受。
解说:此时此刻你的世界一片黑暗,周围是绝对的安静。你心里感到___________?(预设学生回答:黑暗、安静、恐怖、崩溃……)这种感觉如果持续一天呢?一年呢?一辈子呢?你的生活会变成怎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作者就是个盲聋哑人,可是她后来不仅能和外界正常交流,还创造了人类的奇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设计说明:身为体格健全的孩子,要体验海伦·凯勒的心理感受,有一定的距离。课前的这个活动先让学生体验黑暗世界的感受,有助于下文更真切体会海伦在黑暗世界的挣扎。同时为介绍海伦作铺垫】
2、认识作者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海伦凯勒。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人,一岁半时因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七岁时,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引导海伦阅读交流。海伦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掌握五种语言。后又致力于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 14 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曾获“总统自由勋章”。1965 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是什么缔造了这个奇迹?是一个老师,是一种爱的力量!
【设计说明:先了解海伦凯勒对人类的贡献,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对再塑生命这个过程的重视。了解本节课的主题——爱】
二、爱的分量——理清思路
1、解题:
1)你如何理解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如果换成“我的老师”可行吗?提示:“再塑生命”即重新塑造一个人的精神生命,不仅介绍了恩师莎莉文老师为我塑造生命的过程,也呈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朗读体会莎莉文老师在海伦心中的意义齐读第一段,把握“最重要”“此”都指向哪个时间?——1887 年 3 月 3 日
3、理清思路
师生一起梳理内容:1887 年 3 月 3 日以前,我因看不见听不着,无法正常表达,常常处于愤怒苦恼和小心翼翼的痛苦状态中,并且已经疲倦不堪了。直到莎莉文老师的出现,我的世界才发生了改变。我会正确拼写单词,又理解了“水”的意义。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我开始意识到事物是有生命的。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设计说明:本文的思路很清晰,抓住第一段中的时间和“此前”“此后”,快速划分结构。】
三、爱的历程——心理活动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 1:1—5 段:未受教育前,“我”的内心______,从___________语句中读出。
问题 2:6—13 段:“我”学习了___________(知识),心里___________(心理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一)幽闭的黑暗之笼
1—5 段:未受教育前,“我”的内心______,从___________语句中读出。
关键段落分析:
第四段:“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点拨】:运用比喻,用雾天海上航行十分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坠入黑暗世界找不到方向的心灵感受。反复呼唤“光明”,表达了作者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求。引导学生情境体验,朗读指导。(重读“神情紧张”“小心翼翼“怦怦”“惟恐”“ 呼喊”“恰恰”;递进激昂读加较长停顿“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二)多彩的“光明”世界
过渡:莎莉文老师就是海伦凯勒的光明使者,第一次见面,她就紧紧抱住了海伦,从此教给她知识和爱。问题 2:6—13 段:“我”学习了___________(知识),心里___________(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A.兴奋与分享
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点拨】“极了”、“脸都涨红了”准确形容“我”在第一次正确拼写单词后,内心无法抑制的兴奋和成就感,程度越深,感情越浓烈。
B.挫败与发泄
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
【点拨】“特别”一词强调了发泄之后“痛快”的程度,我们生活中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但这是一种不良的宣泄方式,但对海伦来说,这是惟一的释放。由此可见,海伦在没有爱的世界里多么压抑。
C.顿悟与苏醒
情境表演:学习“水”的过程。两人一组,扮演师生。
教师旁白: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采访扮演的同学:莎莉文老师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活动?海伦凯勒学习过后有什么体会?
【点拨】:莎莉文老师用心良苦,讲究教育方法,是个有爱心的好老师。
“水”对海伦凯勒意义重大,因为在她看来: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点拨】“水”不只是流动的水,它还是知识的甘泉,滋润了海伦干旱的心田。
它更是情感的洪流,冲开冰冷的世界之门。这种细腻的感觉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海伦的心门。这对一个失明人来说,就是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D.幸福与企盼
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点拨】这种对幸福的感知,让海伦凯勒对未来充满了企盼和向往。从此踏上了求知和创造的道路。
【设计说明:把作者抽象的心路历程形象地划分成两个阶段,并抓住语言的修辞和生动的字词进行品读,以小见大,这是教给学生品读散文的一把钥匙,回归课文去深入了解海伦再塑生命的过程。】
(三)细节感悟:海伦凯勒对待布娃娃的态度发生怎样的转变?
从玩耍、摔碎 到 捡、拼凑从当作玩具 到 _认为是有生命的___从“既不惭愧,也不会悔恨”到 “悔恨莫及”这说明了:海伦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感情发生了改变,也意味着她实现了精神生命的重生和再塑。
四、爱的奇迹——探究成因
深度探究:海伦最终完成了生命的再塑,并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你认为海伦的成功归功于什么?
明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在刚教育海伦认识具体事物的时候,用手指游戏法激发的海伦的学习兴趣;当海伦遇到困难时,不是责骂,也不是放弃,而是用海伦乐意接受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海伦走出困境;在帮助海伦认识“爱”这样的抽象事物的时候,在海伦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并把对“爱”的解释和孩子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海伦获得的思维的提升。)
自身因素: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补充简介
A.莎莉文老师倾尽一生的陪伴:安妮·莎莉文老师曾经是一个双目近乎失明的孩子,自 10 岁时母亲去世后,她在孤儿院里生活了 4 年,直到 14 岁才被送进盲童学校学习了 6 年。她接受教育海伦.凯勒这一艰巨任务时还不到 21 岁。其后两人相处达 50 年。莎莉文老师疼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
B.海伦的努力学习:每天三小时自学,两小时默记,一小时默写。剩下的时间练习写作。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她每天坚持学习 10 个小时以上,到后来,一本 20 万字的书,她用 9 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 2小时之内写出来。海伦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视频欣赏,了解莎莉文老师和凯勒交流的情景。
【设计说明】:学生把握了海伦凯勒成长的过程,可以感悟出海伦凯勒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莎莉文老师的教学艺术。补充介绍使学生对两人的了解更加立体丰满,进而更深入体会这种爱的本质。
五、爱的声音——学会感恩
生活中你是否也体验过如此温暖动人的爱呢?试着把你理解的爱形象地表达出来。仿写以下句子。
爱是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
爱是海伦凯勒努力学习、成绩卓越的回报;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爱是运动员为国使出洪荒之力的奋勇拼搏;
爱是我们对战火中流离失所难民的同情……
【设计说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能理解再塑生命的根本动力是爱, 把课本上的感受延伸到生活中,并能指导理解自己身边的爱是升华情操的关键。学生大都能说出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之爱,教师补充爱的内涵大到国家的、世界的,丰富学生对爱的理解。】
结束语:
爱在你我心中,它可以是我们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小小感动,它可以是社会上慷慨相助的正能量,它也可以是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安定的和平愿景。希望我们有爱,用爱,让自己更好,让家庭更温馨,让国家更昌盛,让世界更和平。
六、作业
1、“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
2、课下认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七、板书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篇三】生命教育板书
生命教育教案大悟县东新中学熊朝霞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询生命的独特性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
2、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爱护自然的意识。能力与知识:
1、认识生命的独特和可贵,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和神奇,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培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学会呵护生命。教学难点:理解生命的可贵并能热爱生命和善待生命。[教学过程]
生活在线---“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
(故事概要):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干死。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拣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把它们仍回大海。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仍?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交流体会:读了以上材料,你的感想是什么?
归纳: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学会善待生命,因为各种生命是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
探究平台
一、人类生命的独特性1、生命的奇迹
(1)“这条小鱼在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命是可贵的。欣赏一段图片(内容是关于美丽的自然,可爱的生命方面的。
学生交流感受:看到图片,你联想到了什么?
(这组图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在蔚蓝色的大海里,海豚在飞跃;一群天鹅在蓝天展翅翱翔;草地上,长颈鹿正踱着悠闲的步子……这个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美丽,充满了生机。)
(2)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又是如何产生的?(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3)你们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从何而来的吗?(播放《爱的奇迹》的一段素材)
归纳:生命是来之不易的,而我们每一个人以极小的概率,幸运地来到了这个世界。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感受生命的孕育过程中,你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些:十个月的孕育,需要消耗母亲多少的精力,而母亲却默默地承受着;十多年的养育,父母又要付出多少心血,而他们却无怨无悔。
欣赏一篇散文:体验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见课件)。2、我是独特的
自从地球上有了最早的生命,世界就变的如此美好,生命因自然而存在,自然因生命而美丽。自然界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各具特点,千姿百态的。
活动A:物体的独一性
*******************************************************************************
采集同一植物的“相同”叶子,仔细观察差异。活动B:看看我的独特印记(填写表格)
在小组内比较每人的大拇指印以及说明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由一人负责记录,然后在全班念其中一个人的介绍,大家来猜。
活动C:讲述名人故事,说明每个名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比如:提到水浒里的爆脾气都知道是李逵,青面的是杨志,纹有九条龙的是史进;红楼里像辣椒又心狠的是凤姐,多愁善感且多病的是林妹妹;如果不说时代也许同学们也知道我说的是谁:他年轻时就掌有重权,是三军大都督,有智慧,但嫉妒心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聪明,后来被人气死了。——周瑜
归纳:通过活动,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动物,植物各具特点,人类也一样。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类中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生命是独特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每个人都有他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的确,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气质,你的生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代替你!每一个生命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有限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任何代价都换不回来,我们必须热爱生命,珍重生命。
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故事接龙]讲述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男孩子的故事,让同学们续尾。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成“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说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所思所悟]材料展示
(1)有一位老音乐家,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会按4/4拍铡的。为此,人们爱上了这位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因为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2)动物题材片《丛林赤子心》,是一部完全由动物出演的故事片。一只叫班治的小狗,在大森林里无意中发现了一窝失去母亲的幼狮。为了让它们重获母爱,小狗班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感化了一只孤身的母狮,让它担负起抚育幼狮的职责。片中的主角班治智慧而灵性,每个观众都会被它的爱心行为所感动,进而感受到真情的伟大与珍爱生命的责任。
(3)一组沉重的事实与数据:
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即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因。在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从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许多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然而有的人却想轻易地毁灭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悲剧,让人叹息。
1、生命的叹息
在我国,自杀已经成为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首位的死因。这真是一个可怕的事实。
(1)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2)我们为什么不能简单地拒绝生命?
*******************************************************************************
归纳: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如何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无论是得过且过,还是轻率放弃,都是对生命不负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既然生命是可贵而美丽的,那么我们对仅有一次的生命应当如何对待?
人们普遍赞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只有珍爱这有限的生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更美好,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绚丽,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2、生命的呵护材料展示
(1)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让学生猜这是对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中谁的评价?——李春燕“乡村女医生”的事迹。(视频)
(2)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将要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那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
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圣的光辉。
归纳: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呵护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有时候,我们呵护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我们呵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
3、生命的家园
(1)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所需的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举例说明。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爱护自己,爱护他人,还要爱护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2)或许,有的同学会说,人类是万物之长,是大自然的主宰,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地球?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人类随心所欲的后果。
学生活动:
A、列举自己了解的已经消失的珍惜动植物。
B、列举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环境问题,比如沙尘暴、疾病、气候等。归纳:人类的无知、贪婪破坏了世界原有的和谐和平衡,而这一苦果人类自己也难以幸免地要品尝。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与其他生物共有的地球。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
(3)朗读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思考:“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鼓励学生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
简要小结全课: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有限的,因而生命是可贵的。记得有人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给我们提供了种种机会:让我们去爱,去学习,去工作,去欣赏花儿的美丽,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去仰望天上的星星……生命使我们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吧!
[课后实践]
1、自己动手,饲养一种生命体(金鱼、花草、乌龟、兔子等),细心照料,认真观察,作好记录。
2、写一封《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信,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
4、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题,调查本地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
我调查的是:物种共有种,它们是
对本地区动植物生存状况,我感到欣慰的是:
我感到忧虑的是:
对当地保护动植物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