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课件一等奖,月光曲教学课件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月光曲教学课件一等奖 月光曲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篇一
《月光曲》课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总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了解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推进新课
1、前提测评:
(1)我会读:(开火车)()
贝多芬 入场券 激动 乌云
仿佛 微波粼粼 安详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齐声朗读第一段自由朗读,老师走一走,听听哪组声音最大)
2、品读课文,感受贝多芬的人民性。
学习内容:自由读2----7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下问题。(分角色朗读)
(1)贝多芬在旅行途中经过小镇时听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出示穷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盲姑娘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
①盲不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 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得,哪有多好啊!”
②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所作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③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2)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是怎样说的?贝多芬的感受是什么?于是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为了让学生明白贝多再一次弹曲原因,师出示下面重点句子让学生再次品读。(屏幕出示,请学生朗读)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精读感悟。
自学内容:8—10然段。(分小组朗读,评出最优小组。预习过了)
(1)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时,当时的环境怎样?(出示flash)
(2)想一想《月光曲》 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3)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
出示“月亮出升、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刮起大风”图片及音乐伴奏,让学生在情境中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旋律。
4、齐读结尾段:
这一段让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本文通过记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具有卓越才华。
(四)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薄云。
2、课文《月光曲》通过记叙()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和音乐的()。
3、文中的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月光曲》课件
2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二、设计理念
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积极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五、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媒体显示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世界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板块一:熟读感知,唤起情感
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完后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教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
多媒体显示:
1、须记住的字词。
传说 幽静 断断续续 陌生 水天相连 恬静 陶醉 入场券 粼粼
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板块二:自主质疑,品味探讨
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①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点拨:让学生找根据,反复模拟试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读出真情。
②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点拨归纳:盲姑娘家境的贫寒, “微弱的烛光、住的是茅屋、一架旧钢琴、入场券太贵。”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热爱艺术,他的灵魂在高处。
③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④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块三:自主训练,升华感情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
①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
②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
点拨归纳: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④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归纳点拨: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⑤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
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⑦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
然后学生不看课本,把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读给同座听,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块四: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
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
【结束语】
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布置作业】
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月光曲教学课件一等奖 月光曲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篇二
月光曲一文是讲述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月光曲的教学课件,欢迎大家浏览。
月光曲的教学课件(一)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
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
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趣。
教学重点:
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教学难点:
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是的,《月光曲》。请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谁听过这支曲子?既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我们想一想,《月光曲》,该是什么样的旋律呢?从音乐声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生自由回答。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莱茵河 盲姑娘 蜡烛 琴键 谱成 幽静
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个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通过对“幽”字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此处使用这个“幽静”的妙处。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一)走近茅屋后的感动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贝多芬走近茅屋后被哪些话所感动,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学生反馈:
1.“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流露出盲姑娘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听出了那份对音乐执着的追求与热爱。
指导朗读:想听贝多芬弹琴,对于盲姑娘来讲,不是愿望,不是希望,而是渴望!来,把这位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读出来。
2.画出的句子是"......太贵了,......又太穷",从这句话里看出了哥哥的伤心和内疚。
指导朗读:哥哥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实现妹妹的心愿而内疚、伤心,把哥哥这份伤心和内疚读出来。
3.画出的句子是“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看出来盲姑娘的善良、体贴、善解人意。
(二)弹完一曲后的感动
就因为这样的感动,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弹过之后,双目失明的盲姑娘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仅凭一首曲子就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学生反馈:
盲姑娘有一颗对音乐特别敏感的心;
因为热爱音乐,所以对贝多芬来小镇演出的事格外关注,猜测出此琴艺高超的人是贝多芬。
知音难求啊!贝多芬弹琴是被兄妹俩热爱音乐的真情所感动,产生了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和灵感。
指导朗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情感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来琴键——听!(欣赏《月光曲》)
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9自然段。1.教师出示相应语段: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要求:读一读,你们发现其中的变化了吗?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 3.交流:
月亮的变化(升起----升高----穿行)
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汹涌澎湃)朗读时语气应该由轻到重,速度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
4.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皮鞋匠……波涛汹涌的大海”,最后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结合大屏幕上出现的画面给《月光曲》配上文字。
5.同学们还记得刚上课时对《月光曲》的想象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月光世界。在本文关于曲子的想象中,哥哥的想象画面是根据什么来变化的呢?是旋律的高低快慢。下面,还要请你听一首曲子,闭上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声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播放《牧童短笛》)请睁开眼睛,把刚才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一会咱们交流。
月光曲的教学课件(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八个生字,正确地读写和初步理解“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学习目标
(一)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不但文字美,而且主人公的心灵更美。老师相信大家,在这美的感召下,同学们通过用心读书,加上和同桌认真交流,肯定会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有信心没有?
1.出示1“学习目标”,指名读
1.我要学会8个生字,掌握相关的重点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学习贝多芬为兄妹俩弹琴的经过;
3.体会贝多芬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他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2.出示2“自学提示”
(1)用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圈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画出重点词语,与同桌交流理解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谱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先学
(一)——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三、后教
(一)——评价与指导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课件3——“重点词语”,检查生字、重点词语
指名读,重点词义交流
重点释“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引深,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2.检查自学课文情况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提示,读第一自然段)。
(旨在理解第一自然段:《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即《月光奏鸣曲》,或叫《月光》,传说是贝多芬谱写的。)
(2)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贝多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好吗?
先交流资料,再出示4“贝多芬的生平资料”,指名读后,“请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这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的生平,我们更要走进他的美丽的心灵。”
(3)这一段中出现了一个词“传说”,什么叫“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可能有的同学在心里会产生疑问,“原来只是一个传说啊!”那到底是不是他写的呢?其实我们从贝多芬平时表现出的对贫苦人民非常的同情,特别是他的名言(出示5“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足以可见一斑了。有了上面的交流,想必大家一定会说出——
(4)《月光曲》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待交流后,出示6“文意”)
(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从同学们总结出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来看,第一段属于总起(也就是总的介绍),作用是——?为了引出下文——《月光曲》的传说。那么第二段(从第二自然段起至尾),主要写几件事?提示文意中的两处蓝色加粗的字。第一件事:“为他们弹琴”;
第二件事:“即兴创作《月光曲》”(快速找出相关的段落)。
这样同学们就非常明晰了课文的层次。再指名讲一讲。
小结:分两段:第一段(首段),总的介绍;
第二段,写《月光曲》的传说,又先后写了两件事。
同学们,还有需要交流的地方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段中的第一件事。
四、学习贝多芬为兄妹俩弹琴的经过;
1.出示7“自学提示”:
认真读第一件事的内容,(1)与同桌交流贝多芬为兄妹俩弹琴的简要经过;
(2)思考:贝多芬在弹曲子前,分别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了什么?(3)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你体会出什么?
2.先学
(二)——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3.后教
(二)——评价与指导
4.交流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简要的经过,并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你体会出什么?
先简单地交流,引导:
指名读描写第一件事的第一节后,问:“你读出了什么?”
理解“幽静”
——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板书)的小路上散步。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的感觉是既——(美丽),又——(静寂)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5.引导“贝多芬为什么给穷兄妹弹曲子?”
(1)追问“贝多芬听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琴声?(好奇——“走近”板书)
理解“断断续续”。
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断断续续”(板书)是什么意思?能体会出来什么吗?(时断时续,琴声不连贯。弹奏者弹得不熟练)。
(2)引导: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想到。(喜欢自己的乐曲,而且生活一定不富裕。)。
(3)引导: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又听到什么?(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哥哥的对话。听到哥哥说音乐入场券太贵,家里太穷。板书“听——太贵 太穷”)。
试着男女生分角色读。
(4)读后指导:
姑娘说了几次话,第一次(出示8)指读,体会出什么?(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谁能把这“渴望”的心情读出来。第二次说话(出示9)是真的“随便说说”(板书)吗?(不,而是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什么这样说?(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理解此时哥哥的不安和痛楚的心情,对刚才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能把妹妹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读出来吗?那么,这是一对怎样的穷兄妹?(相依为命,互相体谅)。
——同座对读。
——指名分角色再读。
——听到这里,贝多芬彻底明白了这真是一对什么兄妹?“穷兄妹” 可能会怎么想?(应该为穷苦人造福,至少要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他们带来快乐,于是就毫不犹豫地给她弹琴)。怎么做的?
——推开门“走进”(板书)去。又是怎么说的?(板书“说——弹曲 再弹”)这也就充分说明他“同情穷苦人民”(板书)。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失明)
小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同桌分角色读贝多芬和兄妹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
9.指名分角色读描写第一件事的4、5两节的对话。
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她是那样激动地说(出示句子10)。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释“纯熟”(板书):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10.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两个“您”读起来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会是谁呢?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而后来她作出了判断,既然能弹得这么好,就只有贝多芬了,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教师示范,指名读。
五、当堂训练
1.读自己喜欢的语段(三个人物的话语)。
2.抄写词语
月光曲教学课件一等奖 月光曲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篇三
《月光曲》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课件,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初步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谈话,引出关于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及《月光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字词。
蜡烛 陌生 琴键 恬静 陶醉
记录 莱茵河 入场券
盲姑娘 霎时间 微波粼粼
注意强调:“券”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思考:
a、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兄妹弹奏曲子的?
b、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
1、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音乐)
理解:在盲姑娘说这句话以后,哥哥的心情会怎样?(难过、无奈)
姑娘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什么?(真的随便说吗?)
出示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朗读对话,做到有感情朗读。
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过渡:贝多芬一共为盲姑娘弹了多少首曲子?当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心情怎样?(引导找出相关句子)
请学生读盲姑娘的话,体会。“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盲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再说贝多芬曾经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穷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他很激动,也很同情穷兄妹,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四、小结: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课文】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
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风停了,浪静了,月光下的大海是无比安详和美丽。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简陋的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谱写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