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最新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新课改培训反思(4篇)(2023年)

最新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新课改培训反思(4篇)(2023年)

时间:2023-04-06 12:1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新课改培训反思(4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最新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新课改培训反思(4篇)(2023年)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 新课改培训反思篇一

张家彬

10月10日,我们15名语文教师到市四高参加了睢阳区课堂教学改革培训会。中午,教研室孙全珍主任以《回归教育本质,打造高效课堂》为题,做了精彩的报告。下午,李志华主任主要是教方法,结合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和导学案,做了详细的解释。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礼。”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对我思想上的冲击。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领悟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知识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次学习培训,使自己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

我平时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我想关键在我们的课堂出了问题,教师不顾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而一味地灌输。我说我的,你听你的,即使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正如孙主任说的,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怎能高效?

韩愈说“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曾经我们凭借“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向学生传授知识,霸占课堂,操纵学生。而今天,我渐渐认识到,教师角色该转变了,不再是从前课堂的导演者,该转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现在是我们老师们探讨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一些教师只是口头上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实际上,他们仍然不肯下讲台,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老师们只怕到最后考试考不好。我始终坚信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坚定了课改的决心。我决心尽快大胆的放手,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
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
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

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而言之,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张家彬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 新课改培训反思篇二

课改,重在理念的转变 ——参加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带着对课改的渴望与迷茫,2018年9月4日,我参加了锦屏县教育和科技局教研室组织的课改培训。通过聆听岑巩四中三位校长课改经验的分享,我对课改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明确了课改的大概操作步骤和方向。在培训过程中,我感慨颇多,现归纳几点如下:

一、课改是一场心灵革命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人才辈出,作为造就人才,培育人才的地方,我们不能用过去老牛拉破车的老方法去教育学生,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从心灵上进行更新,转变观念,用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抛弃掉教学的旧思想、旧观念,思想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也就改变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在考试上的。教师教的知识点,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全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能考个好的大学,学生们努力的学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并且是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说现在的学生,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其它的什么都不知道。因而,课程的改革,一定要丢掉以前的旧思想,教师不能只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教学,学生也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学习。要进行课改,就要从心灵上改变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观念,来一场心灵革命。

二、课改须从领导层面做起

一个学校,校长应该是整个学校实行课改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实行课改,就应从学校的管理体制做起,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不能一味地以成绩论英雄。校长应做课改的带头人,统揽全局,从宏观上调控。但是,在我们推行课改的时候,往往有一些校长,由于害怕课改会影响教学质量下滑,口头上实行课改,实际上又不敢放手去做。未能从制度上,从根本上推行课改,这样的课改是走不远的。

三、课改是一场技术革命

课改的模式有很多种,采用哪一种模式,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而定,并不要求统一。岑巩四中较为成功的“五部三查”模式无疑为一种较成功的课改模式。但是对于一所刚刚实行课改的学校,如何熟练地运用这一模式,这是一个技术活。这就要求我们对课改要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总之,在此次培训中,收获还是蛮多的。我们一定要把培训过程的激动变成今后的行动,让课改实实在在的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 新课改培训反思篇三

新课改培训心得

今年9月起,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段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根据要求,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执教新课程的高中教师都须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的教师不得实施新课程。

7月17日至19日,我参加了由西安市教育局、西安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组织、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政治教师学科培训。整个过程分别由受邀的北京师大附中的梁侠和济南新课程改革教研员等组成的专家,以及我们西安教科所和部分著名的一线教师讲解,培训内容大致分为两大块:一是经济生活课标解读、教学介绍与教学建议;
二是政治生活课标解读、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通过整个培训过程,可以说感受颇多,整个新课改工程突显“以人为本”主题,始终贯穿一个“变”字,涉及到教材编制、教育教学理念、教法学法、评价考核标准„等等,但感受最深的还是让我更加需要审视新课改环境下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温水煮青蛙”。说的是,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拼死也要从水中跳出来,而且往往能够成功。但如果把它放在温水中,它会呆着一动不动;
继续加温,它会躁动不安,但不会试图跳出水面;
水快沸腾时,它已无力动弹了;
100℃时,这只可怜的青蛙已经被煮熟了。

生死攸关的时刻,青蛙一下子跳出来,才有了生存的希望。青蛙从沸水中跳出,是本能反应,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已向我们袭来的时刻,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直面新课改大潮的挑战,则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气和魄力,更多清醒的认识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敢于做一只“沸水中跳出的青蛙”,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大环境下,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成为一只能跳出沸水的青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次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树立起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

第二、博览群书,拓宽知识结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就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而言,过去由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部分组成。而新课程则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共同组成必修课程。此外,还增设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门共同组成选修课程。其内容涵盖除了传统教材经济、政治、哲学外,还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思维、法律常识、伦理道德常识,甚至信息网络技术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这对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尤其是那些长期专于旧教材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长期只教授旧教材,对过去的学科知识即便很熟悉,但对于新增设的学科,不是完全淡忘了就是生疏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重新拿起相应的教材,自觉积极主动去钻研,精通相关知识。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教法学法。新课改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教法学法的创新上,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
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而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长进能力。以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探究式教学设计为例:

情境引入(体验、感受)情感、态度

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探究活动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师生互动过程)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形成意念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践行要求(表现 做)

实现知行统一

(实践)

在这种教学设计中,首先由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参与、实践、感受,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综合、概括等得出结论,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合作、互动关系,进而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目标的统一。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广大政治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情境的选取、设置(文字材料、故事、笑话、音乐、漫画、表演小品、新闻视频、电影故事、图片等),探究活动所要采取的方式(讨论、表演小品、交流辩论、调查探究、借助网络技术、自主合作、社会实践等),所要达到的目标等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否则,难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现象。

而伴随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过去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广大教师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第四、加强研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在本次课改学科培训中,特别提到要“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于课程改革的创造性与困难性,更由于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复杂性,因此实现课改新理念目标不可能单纯依靠某个权威或指导性文件获得彻底的解决。因此,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应该结束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而代之以积极、主动的新形象,即教师--研究者。教学研究不应该只是教学研究专家的专利,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也应该从事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内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即研究者。实际上,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广大教师要树立教学研究的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积极参与,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深入的教学研究(包括总结与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以《政治生活》教材使用为例,从宏观的把握上,教师既可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重新编排一个教学的结构。从微观上讲,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的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各种变通,既可以完全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补充另外的活动或采取其他的方式。在教材中的情景导入中,列举了具体的案例、情景、材料等,但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

第五、提升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
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广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我国正面临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新课程它打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
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
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新课程对教师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十几年的寒窗苦换来的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怎样生活在社会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1.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确立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它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大到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小到某个教学环节的落实,都要围绕三维目标来展开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它比较宏观和隐性,是逐步达成的,但它是方向,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教学中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盼”.能力目标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是显性的,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教师所传播的知识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观点是全面鲜明的.2.处理好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和谐统一.当前,“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焦点性话题.针对原有课程存在的弊端,提出关注学生体验,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非常重要,但不能矫枉过正,必须辩证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科教学的自身逻辑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利用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仔细地思考学生在相关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努力达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通和整合.在新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热衷于对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处理,有的甚至片面强调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却忘记了课堂教学的任务与适当引进生活世界内容和学生体验的目的.所以,课堂教学引入生活世界内容,必须坚持教学的目的性原则,那种片面强调学生生活体验和回归生活世界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于作生活化处理,这样教学效果也好;有些则不是非常适合或无法作生活化处理的;有些虽适合于生活化处理,但在学生的认知经验中已经有了足够的相关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作生活化处理,反而违背了教学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适应的规律.3.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盲目追求,造成大量有效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明确,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一味追求.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形式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有效组织.如对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问题应具发散性,思维指向应多元化,要给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形式确实发挥实效.4.处理好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科教学的关系

信息技术应合理,适度,有效地使用,应有利于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突出主题教学和重点内容教学及难点把握,老师们应明确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中有信息技术运用泛化的倾向,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华丽的外衣,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的教学.多媒体应用多少,该如何运用,应视课堂教学而定,不能一概而论.5.处理好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以课本为中心脱离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的倾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二是偏离课本内容的泛化,在新课程教学中,常会听到这样的课例:教师根据某一框题内容的教学,设计了很多情境,师生共同列举了紧扣知识的典型材料,提出了很多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材料和情境,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教材上非常经典而且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没利用.从形式上看,这无疑是一堂好的课堂教学,但学生还不知道老师讲的是教材上的什么内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很难产生持久的效应.所以,当我们纠正以往过于偏重“教教材”的做法时,也应注意不能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不能走向非常随意地处理教材的极端.教材是重要的课堂学习的平台.教材上非常经典而且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改变过于偏重“教教材”,倡导“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它并没有完全否定“教教材”的作用.如有的段落或知识主干的地方就要“教”,要让学生阅读,思考,品味教材,在阅读,思考,品味教材中落实“双基”目标的教学.参加本次为期7日的新课程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内容很充实。从通时培训到教材,再到实践演练,整个学习过程使我感受到了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的压力。

首先,这次培训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新课程。虽然之前也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关于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几次培训.但是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新课程.第一天翻开《经济生活》的教材,本来对于新课程的期待就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来。新教材的逻辑思路完全的颠覆了之前的知识逻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逻辑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生活逻辑。这对于我们这些学着经典马克思主义成长,教了几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来讲从思维转变上需要时间。而新课改的脚步却毫不迟疑的走进了我们。那么,只能要求我们自己用最快的时间,迅速的转变自己,从内心走进新课程。

其次,这次培训的实践演练部分,使我们这些新教师受益非浅。有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把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特别是共同说教学设计,老教师对于知识的把握十分的成熟,对新教材的驾御游刃有余,使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这对于今后我们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于新课程我们还有许多的困惑,希望今后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在一起学习,多听老教师的经验,令我们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

对于即将面对新一届高中学生的老师,对于新教材,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我觉得收获还是比较多的。

第一,使我切实地感到了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应该说在这次培训之前,我也听过,上网查阅过有关新课程的内容。但那时,都觉得还离我们很远,但现在迫在眉睫了,才感受到真得用心去研究研究了。尤其是一拿到《经济生活》这本书,我真的有些茫然了,不知所措。经过这七天的培训,尤其是听了张要武老师的讲座,我觉得心里塌实了许多。我想,在今后教学中,只要能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那么教学方式就会转变,新课程就能得到有效实施。我将在教学中坚持”三贴近”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通过说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使我开始走入新课程,心中不再茫然,陌生。应该说教学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作为老师,若教学设计中不能体现新理念、新课程。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会“穿新鞋、走老路”,所以所有的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都要通过教学设计体现出来。我觉得这是最实用的培训环节,也是此次培训的最大收获。

当然,几天的培训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的最大困惑就是不知道知识该讲到什么程度,粗细、详略把握不准。我翻看了手头所有可用的资料,问题都没有解决。在培训中,我们很多老师也坐在一起研讨过,但不能达成共识。我想,我们只能期待着省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的出台了,但愿能给我们教师一个准确的说法。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而不是困惑和迷茫。

虽然对于新课程有诸多不适应,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新课程正在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就让我们在学习培训中去感悟。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在学生成长中去感动,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推进新课程,为我们国家课程改革作出我们的贡献。

为了迎接新课程的到来,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组织了高中新课程培训,在7天的培训过程中,我听取了许多专家的讲座,也和同行们进行了很多的交流,在这短短的7天时间里,我收获颇多。

在通识培训的两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专家向我们介绍了新课改的许多新的理念,以及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辽宁省的专家还结合辽宁省在新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我们传播了应对此类问题的许多可行的方法策略,这让我们在新课改过程中少走弯路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专家的讲授,我也明白了,课程改革不是为了改而改,而是从国家发展、国际方面人才的竞争压力和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等多个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决定,新课改不仅仅是教学形式、教材编排的改变,它更注重育人方式,教学理念的转变,这些使我在心里上真正地接受了新课程改革。

在教材培训中,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政治教研室主任张要武老师所做的关于《经济生活》教材的分析指导,让我对新的政治课教学充满了信心。由于传统的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当我拿到《经济生活》这本新教材时,我在心里是非常抵触的,认为新教材的知识交代不清,知识体系不严密,思维的跳跃性很强。但听了张老师对新教材的解读,我的心里豁然开朗。张老师通过对教材设计理念的分析,通过对教材具体章节如何把握的讲解,让我明白了新教材的设计思路,更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让我逐渐走进了新教材,使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期待。

三天的实践培训,让我真正地参与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来。通过教师同备一节课活动,使我从别的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说课从教材的内容处理,教学方法转变等很多方面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这几天,同行们还就新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彼此交流了意见,这些对于像我这样的新老师都是难得的学习机遇。

新课改的到来,我的心里是很紧张的,但这七天的培训使我心里有了底。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践新理念,将新的知识、新的理念传授给我的学生。

2007年暑期高中政治新课程培训以新理念为指导,对教师进行全面的、细致入微的指导,给予教师极大的关注与帮助,使作为政治教师的我获益非浅。

首先,通过此次培训,我进一步明确了高中课改的目标、结构和特点以及对高中教师的要求。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应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时,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新学期使用新教材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首先,不应弱化基础知识教学。新课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我们对此的理解应全面而辨证,也就是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改革是扬弃,传统教学中的优势要发扬。其次,不应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新教材对老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要先于学生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三贴近的、典型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开展各种活动,还要驾御学生的课上课下活动,并在课间适时评价、引导,为学生释疑解惑,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后所得的结论,要剖析清楚,指出易混淆易错的地方,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再次,加强实践环节要有度,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智慧。但采用活动教学,特别是安排学生社会实践要从实际出发,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要追求效益,要适度,要注意安全。我们要防止从一端走向另一端,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防止对学生时间的浪费,更要防止对学生造成伤害。

此外,培训活动中我全程参与了培训的各项活动,与各位政治教师分享了教学设计,加深了自己对新教材模块教学设计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开发和整合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多种课程资源,注重积累,把教材当作学材,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总之,本次高中政治新课程培训在多方面给予我诸多的启示,使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为期七天的新课程培训很快就结束了,培训内容安排的紧张有序。通过七天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我简单的阐述一下我对新课程的一些认识。

一、新课程开展的必然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竞争是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人才竞争,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同时,教育专家反思我国的教育制度与西方的教育制度有何不同,为什么西方国家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没有,二者的教育体制哪种更适应未来社会,因此我国政府吸取了西方教育体制的一些优势,通过政府行为来推行教育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内在要求,是振兴中华民族和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推进课程改革。

二、高中政治新教材的一些变化。新课程知识在逻辑体系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必修课程中分成了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四大模块。这些模块的关系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政治学科模块并列内容多一些,在知识上本着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知识的理论难度降低,而能力目标要求提高。教材不再是只适合于教师教的“教材”,而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材”。新教材图文并茂,知识浅显易懂,设置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新教材从主要表达知识的“仓库”变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指南,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载体。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三、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带来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政治学科是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情境可以是图片,问题,或是小品故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看法,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学习空间,最后教师要做点评和深刻的讲解,使课本上的知识升华,内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会由以前的"学会”到“会学”,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的一些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在专业上更快的成熟起来。

高中课程改革是当前我们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大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最初我对于新课程有很多困惑,随着新课程培训工作的开展,我逐步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意义和理念等有了初步的感悟。现就暑期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首先要理解和把握好《课程标准》;
其次,要尽快了解新教材,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
再次还要尽快摸索出适应新课堂的教学方法。可见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次暑期的新课程培训在这些方面对我们教师都给予了指导,特别是一些来自实验区的专家根据课改的实践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使我受益非浅,澄清了很多对课改的错误认识,解开了心中的一些困惑。尤其是在实践培训这几天,全体学员共备一节课,同说一节课,使我们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所长,这对新教材的把握,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这次培训的最大的收获。

但是,在对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我们还是把握不够准确,这次培训如果再多一些老师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互相学习借鉴,我想对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有更大的帮助。

总之,这次培训是我们的课前准备。新课程下的课该如何上,课的效果如何,还得我们教师自己去努力学习新理念、新标准、新教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新课程的理来指导教学,让政治课堂鲜活起来,让政治课成为学生都喜爱的一门课程。

作为一名新教师参加此次高中新课程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我的教龄只有一年,无论是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与老教师差距很大。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了很多的感触。

在8月6日——7日的教材培训中,两位专家的讲座使我认识到了激情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很重要的。张要武老师的讲课激情感染着我,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他讲课的语言风趣幽默,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讲解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张要武老师的一言一行表现出了优秀的学者风范。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自己在备课时所用的材料不够鲜活,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与自己平时的积累有关,平时对于相关知识的关注不够,以后我要边教边学边看边听,还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思考。其次,在讲课语言上要狠下功夫。要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简练,逻辑性强。再次,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接下来三天的时间培训中,使我对新教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我下学期讲课的信心。通过对新教材模块教学设计的学习,使我更深入的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过程,教案(详案与略案)的书写要求。在培训教师同备一节课活动中,通过自己积极思考,认真书写教学设计,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增强了我的教学实践能力。各校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给大家,通过交流我有了更多的收获。虽然讲课内容相同,但是大家各有想法,很枯燥的一节理论课,让各位老师设计的很鲜活,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这些促使我对以前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开始进行反思。

这一段时间的培训,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加快了我们转变教学理念的步伐。

为了适应下学期高中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我参加了学院于2007年8月4日至10日的高中教师培训学习.在这次培训学习中我获益很多.下面我谈谈本次学习的收获.

一明确了新课改下备课时的“重点”与“讲点”的关系

通常备课,一拿起教材,就会想到知识点。一提到案例素材,总会考虑考不考,是知识点,考点,才是“讲点”,备课时才应写进去。但是,通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使我知道,“要凸现观点,关注过程”,优化案例的理念,所谓重点的确认,不宜简单地归结为学科框架内的“知识点”或“考点”,也不能机械地通过知识点的圈定“划出来”,而要依托案例在综合把握“思想政治观点”的视野中“讲出来”。;
知道了备课时应把握好“观点”和“讲点”的关系。懂得了(1)知识本身不一定是讲点,支持观点的知识点才是讲点。(2)观点本身是讲点,支持观点的案例素材也应成为讲点。(3)案例素材本身不一定是讲点,发觉素材的意义才是讲点。

二、明确了备课和讲课时应淡化定义,明确了新教材下的“难点”和“疑点”的关系。“学政治”,也就是“背政治”,这是学习政治课的通病,究其原因,那就是讲概念总走不出“背定义”的怪圈。有些概念甚至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才能真正形成,一字不能更换,换一个字就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歪曲本意,这种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窒息了教学的活力。因此,新教材在知识内容的设计上力求淡化对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和理解要求,寻求在活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控制教学总量。所以讲课时教师必须要“淡化定义”,这也是化解难点之道。总之,用“淡化定义”的方式化解难点,澄清疑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明确了新教材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既要启发学生求知又要引导他们做人的教材,思想政治教材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要使他们明确“为什么”;
不仅要启发学生“想什么”,而且要引导他们“怎样想”;
不仅要让学生“知”,更要他们“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具有规划人生,自我发展,奉献社会,应对挑战的真实本领。

总之,本次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是非常及时的,是教师所需要的,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 新课改培训反思篇四

新课改培训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改培训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改培训心得1

20xx年8月24、25日,我参加了由西安市教育局组织的高二数学新课程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体会:

一、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投入其中。

二、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学生有了自主性。

四、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学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总之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数学教育,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数学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新课改培训心得2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改培训心得3

忙碌了一个学期的老师们想必都在好好享受着假期,无论是选择休闲娱乐,还是继续充电,或者是为下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作为老师,我是幸运的!假期我有了一个这样的外出学习的机会。那么在这里我想说谢谢小教部给我们林区教师提供一个这样的学习机会,希望这项活动能永保青春,让每位林区的教师都能受益。下面我就我个人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此次学习我聆听了十位教育专家的讲座,分别从师德修养、教育叙事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法、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导论、数学课题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南、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信息时代下教师专业发展这十个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培训。

一、提升师德修养

师生关系的新注解,对话与理解、爱与平等。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老”问题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压迫走向平等,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只有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智能、新课程的优势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这句话来高度概括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些次学习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用自己一颗挚热的爱心去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教师的爱心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原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不断的付出自己对学生的爱心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每名学生的良师益友,使自己的教学环境自然的形成民主、合谐、平等、愉乐的教学氛围,成为培养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的主阵地。

二、提升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而此次学习我对这一功能有了简单的体会:

教学目的的新构想,教学的目的应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素质。新课程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应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资源和财富,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的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诸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质,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

三、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改培训心得4

在本次新课程的培训中,我们听了韩老师和夏老师的辛苦讲解,使得自己对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心得: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新课改培训心得5

七月酷暑,挡不住我们的学习热情,刚刚放假,我们便利用假期参加了新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学习,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往往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传授给学生,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切感受到:更新教学理念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关注最新研究新动态,引入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提供借鉴。

新课改培训心得6

在今年的新课程培训中,我们观看了两节全国优秀地理教师的比赛课,两节课同课异构,均讲的是新课程必修二中的一节课,但风格迥异,一节是典型的传统教法,一节课则充分的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带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冲击。是啊,新课程,如果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支撑,必将落得和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一样,没有多少变化,国家的课程改革又将流于形式。

听了张海晨校长的报告,我更加坚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坚定了课改的决心。特别是张校长展示的那两幅关于“学生对所教内容两周以后记住的平均率”的塔形图的对比,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此时还不积极投身于课改,那怎么对得起国家、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呢?

在我们学校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实践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也会觉得彷徨,许多的地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觉不够流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些都让我难以平静安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室展、簇展的关系未能很好协调,存在重复低效的现象,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不高、或展示权老是集中在少数学生中的问题等。而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了簇展在一节课成败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簇展进行的充分,才能保证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大多数同学中得到落实,保证新课堂的高效。而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往往我们的簇展、室展内容一致,导致许多同学对簇展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站在一起。同时,簇展、室展的重复也是我们课堂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其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还不够相信学生,还不敢放手,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到位,必须在室展中亲自把关才行。听了张校长的报告,我认为我们必须提高室展的针对性,使簇展、室展更灵活一些。室展我们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方式上可以是向我们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长提到的真正放开、实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为载体,打破学簇的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选位置参与展示交流,由每簇确定一位题长来负责重点展示和组织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够把问题都解决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难重重,没有明显效果话,我们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室展,在室展的基础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深化学生的理解。

第二,是关于学情调查。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每节课的实施中有三次学情调查,我认为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今后在课堂实践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张校长介绍到的三查,一是在独学阶段,对学生自主探究结果的调查了解,二是在小展示环节,即我校的簇展环节,对学簇合作探究的结果的调查了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环节之后的课堂检测中,具体把握每位同学对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我们学校的课改中,也有对学情调查的要求,但是没有张校长介绍的那样理性、具体。三次学情调查,时间不同,我认为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一定要灵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张校长介绍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学簇的力量,以学簇为单位对每位同学当堂存在的问题记录整理,这样的方式既节约时间,同时又将教学效果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对象,我觉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是关于学生的预习。我们学校也曾提出独学、对学(同层次)、群学的概念,但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我认为在今后的预习课上,我们要逐步引入这样的方式,可以将预习课进一步进行分割,第一阶段由学生独学,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而第二阶段则是学簇内的对学、群学,通过合作,提高预习课的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簇建设座位的编排要合理,以保证各层次的同学在簇内都有比较好的合作伙伴,形成和谐的合作探究的氛围。

第四,是关于学道的编写。我们学校的学道编写虽说领导层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始终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没有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这已经成为制约我校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一大问题。在我们检查学生的学道时,经常会发现对于学道中的有些栏目如学习目标,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或者有的栏目学生并不喜欢去做。甚至于我们有的教师不喜欢使用学道,自己就对学道不够满意。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一切问题从学生中来,一切答案从学生中找。”我认为我们在学道的编写中,也应该引入学生的思想,我们要了解学生喜欢的学道是怎样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引导等。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我们教师再结合我们的思考,融入我们的思想,设计出有效的学道栏目和内容,以起到真正的导学的作用。同时,从教师层面,我们一定要精诚合作,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充分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多种资料等,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将知识问题化,一方面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高效的行动路线图。

总之,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深深的认识到,高效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铸成的,他们的那些成功的经验背后也蕴含着许多的汗水、许多的辛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坚定课改的决心,要不断的创新方法,积极实践,认真反思、不断提高,努力使我们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课堂改革相结合,创造出我们无悔的灿烂的教育人生。

推荐访问:新课改 培训 反思 最新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 新课改培训反思(4篇)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教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