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2023年雾凇意思(合集),供大家参考。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雾凇的意思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汽”、“霜花”、“雾气”、“雾凇”等词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4.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学习用清新明快的语言来描绘雾凇奇景。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流程:
一、引入情境,初识雾凇景观美
1.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学生自由回答)
2.揭示课题: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板书课题--23雾凇,生书空)(指名、齐读课题)3.出示雾凇图片。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如果你来到吉林的松花江畔,沿着堤岸望去,你会发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如朵朵白银,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的全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有着“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美的雾凇。想到那里去看一看,探个究竟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吧!
【设计意图:由谈旅游感受、看雾凇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自然地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雾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整体美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1)标上自然段号,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2)边读边思考: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或段落中体会到的?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1)课文都读好了吗?文中有几个词语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正确。看谁能能读懂它们的意思。
江畔
缀满
镀上
长堤
凝结
雾气缭绕
淹没
模糊
笼罩
弥漫
摄氏度
琼枝玉树
①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强调下列生字的读音:畔、缀、镀、堤、凝、缭、琼。②说说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疑。镀上: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薄层。
雾气缭绕:雾气弥漫,雾很大。琼枝玉树:指披上冰雪的树木。相机出示:
弥漫()
a.遍;
满
b.填满;
遮掩
c.更加
小结:我们理解词语通常有三种方法--借助词典、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2)课文共三个自然段,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看看谁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作者用了一些琅琅上口的四字词语,把雾凇写得很美,把这种美变成了有节奏的音符。(课件出示)读读这些四字词语,读出雾凇之美,读出节奏美。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闻名全国 银松雪柳
琼枝玉树
千姿百态
雾气缭绕
情不自禁
你能用上这些四字词语,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3.感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一部分直接描写了吉林雾凇奇观?奇在何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表达吉林雾凇奇特景观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相机板书:奇观)(2)清早,面对奇观,人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的?(补充了解一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唐代曾岑写的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面四行是这样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是把满树的白雪比作盛开的梨花,而这篇课文中是引用这句诗,赞美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观就像千树万树盛开的梨花一样美丽动人。)
(3)那你觉得这剩下的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内容?(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课件上的文字与板书进行小结: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先描绘了吉林雾凇奇特壮美,接着写了雾凇的形成过程,最后写了人们欣赏雾凇后发出的赞叹。首尾照应,尽显作者对吉林雾凇的喜爱之情。4.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分类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雾、零、幕,雨字头、草字要扁,中间的撇捺要舒展,注意关键笔画一横。三个字均以竖中线对称。
左右结构:堤、俗、摄、淹、模。五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其中“提土旁”短小一点,“三点水旁”呈弧状分布。
左中右结构:凝。两点水旁沿横中线对称,右侧点与撇穿插避让,紧凑而不拥挤。独体字:氏。注意第一笔为平撇,斜钩略带弧度而不能过于弯曲,否则会显得无力。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明确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提供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握段落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和多。】
三、研读体悟,品味景观遣词美 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向我们描写这风姿绰约的雾凇美景的呢?让我们走进文本,细细品读第一自然段。1.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能体现雾凇美的句子,细细品味,写写自己的感受。2.学生交流,感受雾凇美。出示语句: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 闪烁,美丽动人。
(1)自己读读看,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很美呢?
(2)预设:“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色泽美;
“缀满”写出了雾凇之多;
“十里长堤”写出了壮观。
(3)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难怪江泽民爷爷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齐读。过渡:这一段写出了吉林雾凇奇在壮观和美丽,它的形成条件也很奇特!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从“体会表达”入手,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雾凇的美景”的,使学生把读书探究的重点由传统的“写什么”变为“怎样写”,学生能结合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四、合作探究,了解雾凇形成美
(一)鼓励学生质疑: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对于雾凇的形成过程,老师也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出示探究话题。
1.默读课文,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是怎样的?
读读第二自然段,先画出雾凇形成条件的句子,再认真读读雾凇形成的过程,边读边圈画出重点词句,细细品味,感受吉林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清新而富有层次性的语言风格。
(三)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组织全班同学交流。1.探究雾凇的形成条件。出示语句: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1)找出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2)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雾凇的形成原因。2.探究雾凇的形成过程。(1)吉林有“饱和的水汽”吗? ①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语句: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②教师点拨: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4摄氏度的水会结冰吗?(不会)师引读:“所以,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③这阵阵雾气就是--饱和的水汽。(2)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
①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语句: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②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便形成了--雾。③这是一场怎样的雾?(又大又浓)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引导学生说出:涌、笼罩、淹没、模糊。)
④你们看,这些词语就准确地描写出了雾气的变化程度。说明性的文章用词要准确!
(3)这又大又浓的雾气凝结了吗? ①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语句: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②其实这两句话写的就是雾凇的形成过程,你觉得这是怎样的过程?(缓慢)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预设:“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③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相机出示画面: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读出雾凇形成时的奇特与美丽。(4)试着用“水汽、雾气、最初、逐渐、最后”这几个词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语言,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交流,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整个过程是简简单单,水到渠成。】
五、交流感受,操练语言表达美
1.出示图片:清早,当人们看到这一夜间变幻出来的“银松雪柳”时,会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出示语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许多人以为这句诗是写春天的,你认为呢?放在这合适吗? 2.作者还用了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夸雾凇的? 千姿百态
玉树琼花
过渡:作者虽然高明,但犯一个小小的失误--对千姿百态的雾凇写得不是很详细,就让我们来帮一帮他吧!
3.出示组图:分为远景和近景,仔细观察、边看边想象。小练笔:
我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远看,好像
;
宛如
;
犹如
„„近看,有的像
;
有的像
;
有的像
„„ 4.展示、点评。
5.选出优秀的共同赏读(配乐)。【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我故意制造出一个矛盾点“作者虽然高明,但犯一个小小的失误--对千姿百态的雾凇写得不是很详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组图,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这样的读写结合既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力,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宣传雾凇之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美丽无比的雾凇奇观,了解了其奇特的形成过程,并且为之发出由衷的赞叹。这让我又想到了1998年江爷爷赋诗日--(出示: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为我们的伟大祖国拥有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而感到骄傲!你愿意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这堂课吗?请你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简洁而富有特色的广告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要求学生为吉林雾凇设计广告词的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拓展了学生学生发散性思维,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迁移应用,提高读写能力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板书设计 饱和的水汽
雾
凇
奇观 遇冷凝结
雾凇的意思篇二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 茆春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的季节里,走进吉林,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齐读课题:23雾凇)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1.欣赏雾凇奇观。(课件1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
师: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银光闪烁、琼枝玉树……)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课件2出示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3.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2—3人朗读,评读,赛读。)
4.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板书:奇观)
5.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6.课文第一节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课件3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象,看完后说一说它们像什么。(课件4显示几组雾凇姿态的画面)课件5出示: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指名说,课件6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洁白、雪白)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
(4)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千姿百态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课件7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板书:严寒季节 饱和水汽 遇冷凝结
4.那么吉林具备这些条件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1)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2)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1)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课件8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在课件8的句子上给“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词语下加圆点)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请你慢点,轻点,读一读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别读,齐读。)
(4)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引读:最初___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____。(课件9逐步出示最初——,逐渐——,最后———。)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三九严寒,雾凇就这样慢慢地,悄悄地形成了,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
课件10出示:雾凇的全景,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图片、音乐)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布置作业。
(课件11出示)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结合课文,给吉林雾凇写一份导游词。
2.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七、板书设计:
23.雾凇(奇观)严寒季节
饱和水汽 遇冷凝结
雾凇的意思篇三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体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感受雾凇的奇特。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美:
1、猜一猜:高山和低洼,处处栽棉花,去年未留种,今冬又开花。(雾凇)(课件出示)(用幕布、放大镜)板书课题:
23、雾凇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和作者一道去吉林,去松花江畔,看看奇特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请听课文录音(音频、视频雾凇图片)
(1)、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一段写到“洁白晶莹”?哪一段写了“琼枝玉树”?
(2)、汇报交流
①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课文哪一段写到“洁白晶莹”?哪一段写了“琼枝玉树”? 吉林人是怎样赞美雾凇的? 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出雾凇的美。
③吉林人是怎样赞美雾凇的?(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谁再读读这句诗?(指名读)⑤师:雾凇像雪白的梨花一树树、一行行是那么美丽动人。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探究探究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二、细读课文,感知形成: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雾凇是由什么形成的?(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水汽→雾气→雾凇)① 你们知道吉林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是哪儿来的吗?(学生根据课文或查阅的资料回答后,老师给予评价)② 出示丰满水库的资料:丰满水库,又称“松花湖”,位于松花江上游。建于1937年,大坝高95米,长1080米,储水量112亿立方米,是东北的主力电厂。巨大的水流从几十米高处冲下,溅起阵阵水雾。于是,周围的空气中就弥漫着过于饱和的水汽。
③ 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变成雾气的?
三、精读语段,弄清雾气的变化: 课件出示语段:“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1、自己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在雾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在文中划出有关词语。
2、汇报:在雾中看到了什么?(雾中的江面、雾中的长堤、雾中的树木)
3、分别出示“雾中江面”图、“雾中长堤”图、“雾中树木”图,说说:雾中看江面是怎样的情景?(弥漫着阵阵雾气。理解:弥漫)雾中看长堤又是怎样的情景?(雾气随风飘荡,笼罩着十里长堤。理解:笼罩)雾中看树木更是怎样的情景?(被雾气淹没了。)
4、指导感情朗读:雾中的景物是物非物,多么奇妙。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句子。(注意读出感情,读到位)① 自己试着读一读。②同桌相互读一读。③指名读④评读⑤再指名读⑥齐读这三句话。
5、假如这时你站在这个长堤上,还会看到什么?(雾中的人雾中的天、雾中的花、雾中的山、雾中的房屋、雾中的草……)
想象:雾中看人、看花、看房屋、看山、看草、看灯会是怎样的情景?
6、雾变化无奇,给万物披上了神秘色彩,从古到今不少诗人用诗赞美它。谁能吟一吟搜集到的描写雾的诗句?
7、老师也搜集了几句,一起来读一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半浮半沉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查慎行《晓发胥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鱼船。--张旭《桃花溪》)(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山中留客》)
8、过渡:真是诗中有雾,雾中有诗。可雾气又是怎样形成雾凇的呢?
四、品读语段,了解形成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卡完成上面的练习。(媒体出示练习)
⑴读课文,填空:
这蒸腾的雾气,()地,()地,()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⑵谁愿意把你的答案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这道题。
⑶发现了吗,这雾气给松针柳树带来哪些变化?
2、(出示课件)白银→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⑴读读这几个词。
⑵读后你又发现了什么?(都含有“银”字,说明白、亮。从光泽上看:越来越亮。从大小上看:越来越大、越来越粗。从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形状上看:越来越美。)
3、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大、多、亮、美。
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怎么读,才能读出雾凇越来越粗,越来越亮,越来越多,越来越美。(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试读;
评读;
再指名读;
最后引读。)
4、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吉林人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读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瞧,多么富有韵味的雾凇。(欣赏雾凇录象)
5、欣赏了这美丽的奇观,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赞雾凇,升华美:
师:吉林雾凇,现在被誉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每年都有二、三十万的中外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雾凇原来叫树挂,后来经过科学家论坛论证改名为雾凇。当地有很多用雾凇命名的产品、旅馆、商店、饭店,连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雾凇。猜猜看:这是我国哪位领导人题的诗。(贴诗)
这是江总书记1991年到吉林视察时恰逢雾凇奇观,写下的赞美诗。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媒体出示诗):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
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8年,他又为雾凇赋诗一首。谁想读读?(指名读)一起读读。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你还搜集了哪些赞美雾凇的诗?(指名汇报)师小结:我们的祖国名山胜水数不胜数,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也可以用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和方法写一写、赞一赞我们周围的景物、风光。
六、拓展学习(自由选择)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假如你是……,你会……?
板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水汽→ 雾气→ 雾凇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
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雾凇图配诗)
课文:
22、雾凇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除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树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安排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
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小组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过程 1.自学成果分享,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色泽、姿态美。这两个自然段直接从“色泽”和“姿态”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在教学时,让学生说说雾凇美在哪里?结合文中的词句谈感受,通过找词找句,品词品句,读词读句的方式,学生感受到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十里长堤”等关键词读好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雾凇颜色、光泽的美。
再通过一组雾凇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雾凇奇景,激发学生对雾凇姿态无限的想象,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感受“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这两个美词背后的画面和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融会到赞叹的朗读指导中,对雾凇的“姿态多”这一节的美读换了一种引导的方式,学生也读得兴致昂然。
在学生的情感激起第一次高潮的时候再引领学生尽情地诵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当堂背诵的方式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采用的,让课堂上背诵得热气腾腾,感觉很是不错。②学生比较激动地赏读了雾凇的色泽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就要学生沉下心来,静思默想,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雾凇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围绕句子,提出疑问:“饱和的水汽”说明水汽怎样?“过于饱和的水汽”呢?“遇冷凝结”中的“冷”是一般的冷吗?学生交流中激起了对探究雾凇形成的兴趣。然后我再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哪来的呢?从文章的哪些字里行间能感受这水汽的确是过于饱和的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第二自然段,读读圈圈画画,课堂安静了,学生思考才会静得下心。
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由学生先谈自己的感觉,再去读文,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最初、逐渐、最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雾凇遇冷凝结的神奇变化过程,由词带句读,句带段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形成的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最后整体朗读回顾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过程,到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难点的引导过程。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又感受到了朗读带来的乐趣。
3、争当小导游,巩固所学知识。
争当“小导游”向“中外游客”介绍吉林雾凇的景色,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绘、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三个方面,并注意与“游客”的交流。
4、课外作业:小练笔:
已值冬季,有意识地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及融化的过程,仿照本课作一次小练笔。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维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板书设计:
景象美
十里长堤银光闪
温水布雾 雾凇
成因奇
雾笼万树
层层包裹
诱人赞
春风梨花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视学情现场生成,总之,我将以学生为本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好本课的教学活动。
雾凇的意思篇四
:
23.雾凇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2.学会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感受雾凇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教学时间:2010年12月13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雾凇》。2.齐读课题,注意“凇”字的读音和写法。3.围绕课题,学生提出疑问。(1)什么叫雾凇?
(2)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能见到雾凇?(3)它是怎样形成的?„„
二、初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后面的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2.读准文中的多音字:应当、当年、没有、淹没等词。3.学生认真用钢笔描红。4.认读课文中的词语。
5.说说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弥漫 淹没 模糊 凝结 笼罩 缀满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2.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3.指导读好重点段落。
四、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再齐读。读出美丽的雾凇的奇观,令人向往!2.理解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第1页
:
3.时间、地点、气候、雾凇的特点(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4.这么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下一节课接着学。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认真朗读课文,重点练读背诵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2.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教学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教学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雾凇》。再次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2.师述:三九严寒,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线: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3.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吉林雾凇这一大自然奇观吧!(多媒体出示雾凇奇观)5.看了这美丽、壮观的情景,你有什么话要说?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吉林松花江畔为什么会出现雾凇奇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请你自学第二小节(出示问题),可以在书上读一读,找一找,还可以跟旁边的同桌讨论讨论。3.交流。
(1)雾凇形成原因(条件),理解: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即达到零下30摄氏度。(2)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怎样形成的呢?(过程)
4.作者用很美的语言描写了雾凇慢慢形成的过程。大家轻声读一读。5.让学生理解雾凇形成过程。
6.美丽神奇的雾凇就在这夜幕中悄悄地形成了,这是多么奇妙呀!让我们再把这段课文读一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当晨光揭开雾霭的纱幔时,十里长堤,玉树临风。人们漫步其中,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引读诗句)。你能读好吗?
第2页
:
2.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动人的雾凇吧。
3.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或做什么呢?把你把想说的写下来。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早晨观察霜花或者露珠,把观察到的写下来。3.完成《语文同步探究》上的作业。板书设计:
是什么
雾凇 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树挂)是怎样形成的(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
第3页
雾凇的意思篇五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作者去吉林去品味感受雾凇这独特的韵致.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大家想不想看,但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边看边思考,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哪些词语.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这句湖除了写出了雾凇的美,还写出了雾凇的多,你看出来了吗?课件出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这么多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文章不仅第一自然段写出了雾凇的美,第三自然段也写到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段,你找到这些词了吗?
1、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唐朝诗人岑深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这梨花原指雪花,在这里指什么呢?(雾凇)
3、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
出示思考题:
a、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b、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2、交流:雾淞形成的的条件是什么?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再仔细读读这句话,具体从哪些词语中看出雾凇形成的必须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说得真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从哪儿看出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再读读这段话,哪些词体现了水汽很饱和?在第二自然段中还都很多词语也体现了水汽非常饱和,你找到了迅速读一读,找一找.形成雾凇这是必要地条件之一,我们在读的时候也应该突出这些词语,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吉林的水汽很饱和,还告诉了我们雾凇形成的另一个条件,你发现了吗?)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是呀,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
3、、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是怎么形成的?指名说。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用我们之前刚学得做读书记号在重点字词注上符号(指名回答)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一点?(镀)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 谁想来再读一读?(指名读)
4、这些词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_______,逐渐_______,最后______。)请同学们把这一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很惊喜)那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程,请你根据投影上的提示将它说出来?出示填空、配乐。
6.小结:
雾凇形成的过程写得如此奇妙美丽,不仅在于作者仔细的观察,先还在于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词语,选用其中的词语谢一段话,描绘今天早晨的雾景.五、总结全文 是啊,雾凇的美丽和神奇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迷人的风光,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和长江三峡,它们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吉林雾凇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还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等,太多了,说也说不完。难怪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最后让我们再饱含深情的齐读课题。
六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