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11篇)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11篇)

时间:2022-11-17 12: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臧克家诗选成名诗(11篇),供大家参考。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11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1

《诗比人更长寿》阅读训练及答案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月5日晚8点30分,臧克家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正月十五的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中国当代诗坛大师臧克家的《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追求真善美,以耐人寻味而深深“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里。

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一个诗的王国,家庭的文化空气很浓。父亲和祖父都好诗,他的庶祖母给他讲《聊斋》,说《水浒》,话《西游记》,“这些故事,常引出我同情的眼泪和美好的幻想。”臧克家永久也不能磨灭这些在心上打上的深深的印记。

臧克家喜欢整天跟穷人的孩子在一起,“我同情他们,热爱他们。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我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他们的纯朴、刻苦、良善深深的影响了我……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我高兴,有人说我是‘农民诗人’。不错,我是‘泥土里的人’。”

1923年,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臧克家接受到“五四”新文学思潮的影响。这时期,他读的新诗很多,如饥似渴地吞咽下去,也写了不少诗作。1930年,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这期间,在闻先生的指导下,他以难民、洋车夫、渔翁等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着笔点,创作了不少好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朱自清评曰:“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称道:“(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

臧老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入过学,做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也正是这样,他在诗中抒发一个热血诗人的沸腾之情。激情勃发的臧克家,由“农民诗人”成了“人民诗人”。

臧老的床头高高的排放着一摞摞书刊,上面少不了他的圈圈点点或评论。他历来嗜书如命,到老年却自觉心里空虚,因此更以补课的心情拼命读书。他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孤灯夜读,思接千载,名篇佳作,会心动情,是他生活的又一大乐趣。

他不仅读,而且写。其中,不少文章文情并茂,精辟独到颇有见地。臧克家从不想自己“来日无多”,只是笔耕不辍,依旧诗涌成潮,虽在文坛已耕耘了60多年,但他那颗跳动的诗心充满活力。他从未停止过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斗争的一种手段,进入九秩仍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工作。近年,他还出版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臧克家序跋选》、《放歌新岁月》,并主编了《毛主席诗词鉴赏》等书籍。尽管因为年长,作品数量大为减少,但诗的内涵却愈加醇厚。诗作《我》寥寥10字,却滚热发烫:“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这诗是他性格、人格的写照。1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世纪诗翁”臧克家“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如此崇高的荣誉,中国诗歌届史无前例。

诗人还有一个特别而又不特别的爱好,那便是喜爱跟孩子在一块。老先生已经走过了99个春秋,虽经历了世间沧桑,饱览了人生百态,晚年的他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以前每次散步,小朋友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与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这时候,臧老也变成了“老天真”。当小孩有什么不快的事时,也乐意哭着找臧爷爷说个痛快。这时,臧老只得边哄小孩别哭边给他们吃糖果。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童心十足。诗人甚为关心儿童事业的发展:在“希望工程”刚开始启动时,他便长期资助甘肃武威市失学女孩常清玉;
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破土动工,他得知后无偿捐献自己刚收到的10000元著作稿酬……

臧克家,一个与诗并就而行的名字,一个和他的诗同样光辉这的名字,像明亮的星斗,高标于中国诗坛的天空。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今天,用来送别诗人自己仍是最好的挽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摘编自《大地》)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少年时代的生活,对臧克家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他很早就认识到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

B.臧克家被国立青岛大学录取时出版的诗集《烙印》,因其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给朱自清和王统照评价为“有血有肉”“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花光”。

C.尽管已在文坛上耕耘了60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年事已高的臧克家扔笔耕不辍,将生命的全部热情投入到阅读和创作中。

D.虽历经世间沧桑,饱览人生百态,晚年的臧克家依然笑对人生,像孩子一样天真单纯的生活着,他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国家儿童事业的发展。

E.本文撷取成长经历、诗歌创作成就、读书写作的执着追求、童心未泯、爱心如火等侧面对臧克家的诗人生涯进行了清晰的介绍。

(2)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引用《有的人》中的诗句,请结合文本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3)文章说臧克家由“农民诗人”变成了“人民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转变历程。(6分)

(4)文章题目说:“诗比人更长寿。”请结合臧克家的生活经历,谈谈怎样成就卓越的艺术人生。(8分)

参考答案:

12.(25分)

(1)(5分)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和B不给分。(A.“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有误,应是“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B.“被国立青岛大学读书录取时”有误,应为“读书期间”。C.“全部”过于绝对。)

(2)(6分)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2分) 突出了臧克家非凡的诗歌成就及其身后不朽的诗名;
(2分) 引用传主诗作,歌颂了臧克家高尚的人格魅力,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2分)

(3)(6分)①童年的一段乡村生活,使他深受纯朴、刻苦、良善的农民的影响,从骨子里同情和热爱农民。(2分)②大学期间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更加关注社会小人物,积极为底层小人物呐喊。(2分)③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新的生活给了他更加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灵感,他的诗来自泥土、来自内心与现实的最深处,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分)

(4)(8分)

【示例】)①深入生活,热爱人民。(2分)②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2分)③读书学习,笔耕不辍。(2分)④饱含激情,充满爱心。(2分)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2

长寿千岁兰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在南回归线穿过的非洲大陆西南沿海,纳米比亚国的西海岸有一片名叫纳米布的与众不同的沙漠。它从海岸线起仅向内陆伸展了100多公里便被南北走向的大陡崖挡住了去路,于是这片沙漠沿海岸向南北延伸,形成了长达1900公里的长带形状。纳米布沙漠的与众不同之处主要是气候十分古怪:著名的本格拉洋流从南部的大洋中带来大量的冷水,使这一带近海海面上的气温偏低,因此常常形成强劲的海风吹向纳米布沙漠,夜里沙漠上大雾笼罩,以至还时不时地下起牛毛细雨。每年这样的雾日在纳米布沙漠有200天左右,但大雨却极为罕见,记录到的年降雨量平均不足15毫米,因此形成了纳米布沙漠空气潮湿、土壤干燥的独特环境。

②在这种气候古怪的沙漠中,一定有与之相应的奇特植物。一点不错,被誉为活化石的目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孑遗裸子植物千岁兰,就是纳米布沙漠特有的宠儿。

③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温带落叶树种的叶片春发秋落,是人所共知的自然现象。即使是常青的松柏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常绿树种,在自己的一生中也要不断更换绿装,衰老的叶脱落了,新生的叶又取而代之……一株千年的古树,不知要更换多少叶子,才能保持生命的火种不灭。然而,千岁兰却一反常态,在其长达千年以上的生命历程中,始终与两片巨型叶相伴。这两片由短粗的茎顶部伸出的叶,宽30厘米左右,长迭2~3米,分别弯向两侧的地面。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两片叶的基部始终在生长,顶部则在沙石上不断磨损而干枯,并被海风吹成许多散乱而扭曲的窄条,显得异常沧桑,但却永不脱落,直到植株死亡,因此人们又称这种植物为千岁叶。

④千岁叶的叶片如此硕大,为什么却能在沙漠上千年不死呢?同是沙漠植物,为什么它却与仙人掌类植物在形态上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原因只有一个:千岁兰的生命之水主要是由叶片喝进体内的。在全年一大半时间为雾天的环境中,千岁兰巨型叶片上的气孔可以尽情地打开,在蒸腾量极低的前提下,饱饮气水。在空气干燥的沙漠中,叶片面积大往往是植物的致命弱点,但在纳米布这片怪异的沙漠中,巨大的叶片却成为千岁兰生命得以辉煌的保证。

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千岁兰可以作证。

1.第①段中每年这样的雾日在纳米布沙漠有200天左右,但大雨却极为罕见。记录到的年降雨量平均不足15毫米这句话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纳米布沙漠、的环境特点。(3分)

2.第③段然而,千岁兰却一反常态,在其长达千年以上的生命历程中,始终与两片巨型叶相伴一句中的以上和始终两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3.千岁兰在沙漠中得以长寿的自身原因是什么?(3分)

4.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简要谈谈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列数字(1分)空气潮湿(1分)土壤干燥(1分)

2.不能(1分)。因为去掉以上,表示最多只能活一千年,而不包含千年以上,不准确;
始终意思是从开始到最后,突出了巨型叶片与千岁兰的生命相伴终生的特点,去掉始终就不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2分)。(大意对即可)

3.干岁兰有巨大的永不脱落的叶片(1分),能够在全年一大半时问为雾天的环境中尽情地打开气孔,饱饮气水(2分)

4.内容方面:点明了千岁兰可以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进化论观点作证(2分)。结构方面:总结概括,收束全文(1分)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3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阅读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木兰当户织 ⑵不闻机杼声 ⑶惟闻女叹息。⑷问女何所忆 ⑸昨夜见军帖 ⑹军书十二卷 ⑺愿为市鞍马 ⑻旦辞爷娘去⑼万里赴戎机 ⑽关山度若飞 ⑾朔气传金柝

二、一词多义:

⑴市 ①愿为市鞍马 ⑵机 ①万里赴戎机 ⑶买 ①东市买骏马

②东市买骏马 ②不闻机杼声 ②欲买舟而下

三、划分朗读节奏: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

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

⑸“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五、选择题:

⑴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⑵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⑶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⑷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⑸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4

一、⑴对着;门 ⑵织布的梭子 ⑶只 ⑷思念 ⑸文告 ⑹表示多数,不是确数 ⑺为此;买 ⑻早晨 ⑼战争 ⑽过 ⑾北方

二、⑵①买; ⑵①军机军事 ⑶①买

②集市 ②织布机②雇,租

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⑵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⑸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五、⑴A⑵C⑶B⑷B⑸C⑹C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5

张九龄《归燕诗》阅读训练及答案

归燕诗

张九龄①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①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并赠予李林甫。

阅读题

1.结合全诗,用简要的语言对这首诗中的“燕子”的形象加以概括。(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3.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海燕的哪些行为?表现了燕子的什么神态?请简要概括。(4分)

4.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5、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作者在写燕子时,是怎样传达自己的感情的?

参考答案:

1.(4 分)出身微贱,春来秋去;衔泥做巢,日夜辛劳;无心名利,与世无争。

2.(4 分) ①以物喻人(托物寓意) ,如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 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或“绣户” 、 “华堂”和“玉堂” ,皆隐喻朝廷。

“鹰隼莫相猜”,诗人表面写的“猛禽” ,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的清醒与理智)

②寓情于景,如“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③对偶,如“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

(要求指出手法,举例分析,回答两种即可,其余答案可酌情给分)

3.燕子在春天到来之际,款款飞翔飞回;他们衔着泥滓穿梭玉堂门户之间,为筑新巢而勤劳不息。(2分)表现燕子悠闲自得,一心筑巢,心无旁骛。(2分,意思对即可)

4.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分)借写燕子乘春回来筑巢的悠闲行为,表达了作者无心与李林甫争宠,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和有意归隐的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 .

5.诗从海燕“微眇”(出身微贱)写起,隐寓自己出身微贱。再写燕子“乘春亦暂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如燕子春来秋去,不会久留。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就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绣户”“华堂”“玉堂”,都隐喻朝廷)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末句是告诫“鹰隼”李林甫: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6

桃花源记和桃源诗序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11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无论魏晋( ) (2)便扶向路( )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4)或至百二三十岁( )

2.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4.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1分)

(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4分)

参考答案:

1. (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1)不要说,(更)不必说 (2) 沿,顺着 (3)通“只”,只有 (4)有的(人)

2.(2分)D

3.(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小题2分。

(1)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4. (1)(2分)要点与评分:用原文回答2分,摘抄正确才能得分,有错别字扣1分。

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乙文再寻桃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4分)要点与评分:明确表达看法1分,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2分,表达1分。

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7

更渡一遭阅读训练(附译文及答案)

更渡一遭

①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②杀生之名,乃炽火③使釜水百沸,横筱④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⑤爬沙⑥,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渡一遭,我欲观之。”

(选自岳珂《桯史》)

【注释】

①更渡一遭,更:再,重复。一遭:一次。②当:担当,承担。③炽火:把炉火烧的很旺的意思。④筱:细竹子。⑤勉励爬沙:勉励:努力,尽力。⑥爬沙:螃蟹行走叫爬沙。

【文言知识】

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谓语是陈述宾语的,二是受陈述的宾语是受主语支配的。文中的“能渡此则活汝”一句的“活”便是典型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活下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得到一只甲鱼,想要煮了吃掉它,但不能容忍担当杀生的名声,于是把炉火烧得很旺,让锅里的水鼎沸,(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与甲鱼约定说:“你能够渡过这桥,我就让你活下去。”甲鱼知道主人用计谋来夺取它,它就努力爬行,只能爬过一次。主人说:“你能渡过桥,太好了!再为(我)渡过一次,我想要观赏它。”

【阅读训练】

1.解释:

( 1)得 (2)食 (3)名

2.翻译:

(1)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

(2)能渡此则活汝。

3.鳖明知主人以计取之,却还要勉力爬沙,是因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抓到 (2)吃 (3)名声

3.它尚未识破主人言而无信、又装腔作势的真面目。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8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
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面对诺贝尔奖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

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作用:为证明获奖科学家的成就在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这一观点,与下文写中国科学界缺少诺贝尔精神形成对比。

3.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或者“经年累月的苦守”);
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或者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9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古代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
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芹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理论,到后来《诗经》《乐记》被尊为经典,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B.古代从帝王将相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C.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都有广泛联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从某种角度可说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典诗词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精炼、美听、微妙。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古诗影响更大了。

B.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B.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赞不绝口,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C.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取得的骄人成绩。

D.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答案:

1. C(诗词不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生活才是艺术的真正源泉)

2. C(指代对象错误,“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

3. B(张冠李戴,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10

《记承天诗夜游》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欣然__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篇11

《咏素蝶诗》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赏析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
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
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今天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

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推荐访问:诗选 成名 臧克家 臧克家诗选成名诗(11篇) 2022年臧克家诗选成名诗(11篇) 臧克家诗歌成名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