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六篇】

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六篇】

时间:2022-05-08 1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幼儿园(英文/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适龄幼儿一般为3岁至6岁。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6篇

【篇一】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

黎族的宗教信仰[ 来源:中国国学网 | 发布日期:2012-01-24 | 浏览( 1561)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中国黎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81.7万人(1982),大多聚居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20世纪30年代前后,大部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宗教信仰虽受汉族的影响,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仍居主要地位。
  
  鬼神崇拜 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鬼神种类繁多,敬畏特甚。
  
  1、山鬼。黎族认为山林中的飞禽走兽都受山鬼管辖,猎人只有在得到山鬼“授意”的首领“俄巴”带领下,才能捕获猎物。因此,选举新俄巴时,需要有前任俄巴或老人在猎伴面前当众占卜,看他是否符合山鬼之意。出猎前,也要由俄巴占卜以定吉凶。捕获猎物后,要以猎物举行祭祀仪式。为祈求丰收,每年农历正月选地种植时,要到深山密林中举行祭祀山鬼的仪式。他们在选好的旱谷地里插上数根木棍,上盖带叶的树枝,作为祭坛,然后口念祭山鬼的咒语,进行占卜。假如反复占卜多次都得不到吉祥征兆,就弃此而另选。一俟选定,烧山前夕还须在旱谷地上撒米,请山鬼保护火力和风向。戳穴点种后,用稻秆和破布扎成若干草人,作为山鬼的化身,插在旱谷地的周围,认为可以防御野兽的蹂躏。
  
  2、地鬼。以为农作物的丰收是地鬼的恩赐。在合亩制(由若干父系小家庭联合进行生产和分配的一种经济制度)地区,开始犁田时,“亩头”(合亩单位的首领)夫妻要到河里洗澡换新衣,然后回家静坐。当太阳西下时,亩头才下地“犁第一路田”.途中要反复念“呼风唤雨”的咒语,祈求大雨降临如倾盆,点点滴滴落田中。播种当天,亩头独自去秧地,小心翼翼做象征性的播种动作。要防止鸡叫狗吠,纵使遇见熟人也不吭声,唯恐惊动地鬼。插秧前,亩头先去插几株被称为“谷魂”的秧苗。稻谷成熟时,要供献几个小饭团,感谢地鬼的恩典;并由亩头的妻子到田间去接“谷魂”.
  
  3、灶鬼。由于敬畏和崇拜火,因而家家户户敬祀灶鬼。禁止任何人跨越、敲击或移动用三块石头砌成的品字形炉灶,否则认为将触犯灶鬼,从而招致病痛或其他灾难。
  
  4、雷公鬼。以为太阳等天体及云、雾、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都有“灵性”,故普遍敬畏雷公鬼、太阳鬼、风鬼等。如人头痛发热,就认为触犯了雷公鬼、太阳鬼;患疟疾,则认为触犯了风鬼。触犯雷公鬼,要杀猪供祭,请娘母、鬼公(巫师)联合做法事。
  
  此外,黎族尚存对动、植物的崇拜。如崇拜青蛙和牛等。他们称铸在铜锣上的青蛙形象为铜精,视为珍贵的宝物。许多妇女的裙子甚至文身都用青蛙图案。有些地区定农历三月八日为牛节,这一天,禁止宰牛。植物崇拜主要表现在对“谷魂”的祭祀。
  
  祖先崇拜 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黎族认为人做梦或患疾病时,系灵魂暂时离开肉体;死亡是灵魂永远离开肉体,变成鬼魂。鬼魂凶恶贪吃,四处游离,生人的灵魂遇到它,将招致横祸,或陷于死地。因此,他们很注重丧葬的祭祀活动。在合亩制地区,当病人一断气,亲属便向死者口里喂饭滴水,并替死者洗身、梳头、换衣,认为鬼魂吃饱穿好就可到祖先处“团聚”.出殓前鬼公和亲属前往村口的大树下祭送鬼魂。鬼公念祖先名字,祷请他们领去死者鬼魂;接着用钩刀在树上连砍几刀,表示割断亲属同死者的关系。出殓时要鸣枪,表示告知祖先。两名妇女在前面开路,鬼公紧随,亲属们在灵柩后送葬。走到墓地路口时,开路的妇女杀鸡丢弃路旁供奉山鬼,祈求让死者鬼魂通过。葬后,在坟堆上盖起象征性的船形房屋,还带有牛栏和猪圈;还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弓箭、纺织工具、饭锅、酒缸、碗以及牛、猪的下颏骨、稻谷等等作为陪葬。

合亩地区的已婚妇女,生病要回娘家或请娘家的舅公来祭祖先鬼;死后也要抬回娘家埋葬,路远不便的,则由其亲属前来“接魂”.黎族主要是崇拜父系祖先,保亭县毛道峒十三个合亩的成员,除外来户外,都是朴基和朴冲两个父系血缘集团的后裔。他们实行族外婚,各有公墓,分别崇拜始祖朴基和朴冲等。毗邻的雅袁峒人,认为始祖和二世、三世的祖先鬼最大、最凶,如人有重病或生命垂危,都是它们作祟的缘故。祭鬼的祭品必须用牛或猪,仪式由鬼公和娘母联合主持,从祷告、招魂直到作法赶鬼,祭祀活动长达一天一夜。但在个体经济已占优势的地区。祖先崇拜一般只限于父祖两代。杞黎和美孚黎(黎族较小的一个支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神龛,供奉公爷(即祖父和父亲)偶像。祖先鬼则被认为善鬼。有些杞黎和本地黎(黎族第三大支系)崇拜家族中有名望的祖先,每逢节日搭台祭祀。美孚黎因受道教影响。普遍建立“鬼屋”(祠堂),每年“三月三”请道公主祭。
  
  禁术 为原始巫术之一。在母系氏族公社为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以后,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妇女受到歧视和摧残。黎族普遍相信有些妇女灵魂不洁,经常离开躯体到处游荡,贪食祭品,致人生病。黎语称这类妇女为“禁”或“禁鬼”,凡被指为禁鬼的一般都是中年以上的妇女,尤其是寡妇。据清人张庆长《黎歧纪闻》的记述,妇丧夫,黎人谓之鬼婆,无复敢娶。人们又相信禁鬼会传染或遗传。被指为禁鬼的人,全家都可能被害。因此便出现了“解禁”的禁术。解禁的措施各地大同小异。每当宣布“查”出禁鬼,要由全村驱赶。被指为禁鬼者,要身背一块大树皮,众人在后鞭打树皮,敲锣击鼓,摩拳擦掌,或朝天开枪。赶到河岸,令其跳入水中,众人伏在河岸佯作射击。最后她把衣服丢进河里让水冲走,穿着男装回来,改名换姓,数日深居不出,意为使不洁的灵魂找不到栖身之处。
  
  黎族本无男性禁鬼,据清人刘世馨《粤屑》记述,有禁魇婆,无禁魇公。但据今人调查,大约是在清末或民国以后,才有男性禁鬼。被指为禁鬼者,大都惨遭杀害。据分析,这往往是道公、娘母和鬼公之间争夺神权的手法,其后又演变为有权势者陷害他人的一种方式。
  
  巫师和道公 娘母和鬼公为黎族固有的巫师,被认为人与鬼的中介。娘母有男有女。做法事时,男性娘母也要穿戴本民族妇女服饰,用黎语念咒。在合亩制地区,娘母的社会地位比鬼公、道公高,活动的范围不受血缘关系的限制,祭鬼一次收光洋一元左右,另肉类20~30斤,稻谷6把;为重病者祭鬼,如得痊愈,还要索牛一头。在黎汉杂居地区,娘母的地位及活动则受道公的制约。
  
  鬼公均为男子,在合亩制地区享有较高的威信,以念祖先鬼名为特长,熟悉本地民族情况。由于他们是在同血缘集团以内进行宗教活动,一般不索取高报酬。黎汉杂居地区,他们被称为“叫鬼老人”,其活动范围受到道公更多的限制。
  
  道公与娘母、鬼公不同,是随道教从汉族地区传入的,黎族借用汉语海南方言称为“三伯公”.遍及黎族各个地区,成为黎族宗教新的主持者,逐步取代了娘母和鬼公在宗教活动中的职能。在合亩制地区,由于道公的历史较短,他们虽在家里设神龛,供神像,使用道教法器,但群众很少请其祭鬼,地位不能与娘母、鬼公相匹敌。其他地区道公则愈来愈多,少数地区还有由高公、正公、掌案师和引驾师等组成的宗教组织。

【篇二】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

美国的宗教信仰!

本刊专稿作者:王坚中美两国还能互信吗?(一)美国的宗教信仰美国是一个高度宗教性质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同时,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民大都来自海外移民,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带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汇集到美利坚大地上。

美国国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其他的宗教门派亦有一定的信众教徒,信仰宗教的公民在美国总人口中约占91%。每一种宗教有自己的教主“神”,神是高于一切的。基督教的教主上帝耶稣,天主教主是天主圣父,伊斯兰教教主是真主安拉。 西方所有主要宗教的一个鲜明共识:只有自己的经典才是真理,而且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他宗教的经典则属于歪理邪说;因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信徒的责任,就只能是照本宣科而不得擅改一字,倘若修正一字便是弥天大罪。基督教、犹太教、东正教、天主教是一神教,祟拜一个神灵;伊斯兰教继承借鉴基督教、犹太教,也是一神教。

西方的主要宗教全都遵循神统领那套路数,凭自我想象人为地创造出这么一个“一神教”的东西,统领信众。所谓一神教,就是唯我独尊,唯我权威,其他皆为异端必须消灭,完全彻底的排他和不可包容。西方三大宗教自己内部,会因各个教派不同而互相残杀,更何况异教徒,绝对的零容忍赶尽杀绝。 基督教(新教)在美国已有300多年历史。1776年美国独立前,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派别均已传入美国,其后迅速发展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在美国宗教中,基督教(新教)教徒最多,约有1.56亿人,占美国总人口的57%。

主要有浸礼宗、卫斯理宗、信义宗、加尔文宗、圣公会、圣洁教会等,此外还有数十个较小的教派组织和跨教派的国际性的组织。各宗派创办有400多所大专院校。基督教已深入社会各领域。 天主教于1526年传入印第安人居住区。1565年成立第一个团体。1789年成立第一个主教区。到19世纪中叶,有教徒300余万人,1914年增至1700万人。目前为5800万人。教会组织比较统一。全国有34个大主教区,164个教区,18.5万所教堂,神父和修道士20万名,教徒76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并有大专院校250余所。 犹太教是美国第三大宗教,有教堂5000余座,大专院校20所。犹太教信奉者多为犹太人。犹太人于1654年开始定居美国。到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时,约有2500名犹太人定居在纽约等沿东海岸城市。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犹太移民再次从欧洲涌入美国,到1880年,已达到25万人。从19世纪80年代起的40年里,又有300万犹太人涌入美国,到20世纪20年代已达350万。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发动反犹运动,又有20多万犹太难民进入美国。二战后,美国犹太人的数量继续稳步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犹太人总数已超过了600万,约占全世界犹太人口总数的50%。犹太教内有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三个派别。组织有美国希伯来会众协进会,圣约之子会和美国犹太教协会等。 美国的东正教徒有300万教徒,主要分布在东部、中西部和加利福尼亚。东正教在美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67年,这一年希腊正教会成立。1794年,10名俄罗斯正教会修士到阿拉斯加传教。1867年,美国买下阿拉斯加,教徒遂向阿拉斯加以外的地方迁移。

1872年,东正教会把教区从阿拉斯加迁到旧金山。1905年又迁到纽约。1922年希腊正教会设立总主教区(总部在纽约)。教会有4所神学院。除俄罗斯正教会之外,美国还有希腊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阿尔巴尼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和乌克兰正教会。 伊斯兰教于19世纪下半叶传入美国。目前有穆斯林约有700万人(也有人认为是200万或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3.5%。清真寺约有1000余座。美国穆斯林分别来自80个国家。阿拉伯裔穆斯林、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移民和非洲裔穆斯林(即美国黑人穆斯林)各占三之一。白人穆斯林相对较少,约7.5万人。

美国穆斯林主要聚居在纽约市及加利福尼亚、密执安、新泽西、得克萨斯和伊利诺斯等12个州,但在美国各地都可以看见穆斯林。美国有4个较大的穆斯林政·治组织:美国穆斯林协会、美国伊斯兰教关系协会、穆斯林公共事务委员会、美国穆斯林同盟。此外,还有由4个组织代表组成的美国穆斯林政·治协调会。 道教创立于中国。自唐代起逐步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后又传入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除华裔教徒外,本土居民也有信奉道教者。在美国纽约、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休斯顿均有道观。纽约有天皇宫、应道宫,亚利桑那州有中孚道院,加利福尼亚州三藩市有紫银阁,夏威夷有太玄道观。

休斯顿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关帝庙,为中国古典式建筑,飞檐翘角,古香古色。香港青松观主持侯宝垣在美国建立了“道教美洲青松观”和“道教美洲总会”,扩大了中国道教在海外的影响。 美国约有300多万佛教徒,多数是日本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但在美国受佛教影响的人数远大于佛教徒自身人数。其中日莲正宗教徒有25万人,其余为大乘北传、藏传、南传上座部佛教徒。有500多个佛教组织(其中全国性组织有40余个)、近百座寺庙和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和习禅中心。 在美国众多的宗教派别中,基督教(犹太教,东正教,公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属于同一个宗教大家族)毫无疑问占有绝对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有信仰宗教的人数中,约有85%的人声明自己是信仰基督教。以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为例,它始终是美国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年销量高达900万册左右。

虽然基督教并不起源于美洲大陆,但基督教实际上成了美国的国教,基督教文化也演变成了美国的主流文化,美国思想界权威诺瓦克(michael novak)曾经说过:“在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系统中,文化系统是以基督教文化精神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是宗教的,“神”是至高无上的,统领世间一切。

扩展阅读:《中美两国还能互信吗?(序)》

【篇三】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

回族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信仰的内容都有些什么

导语:回族的信仰总起来讲有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回族穆斯林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在意识形态方面必须保持五大信仰:

回族的信仰总起来讲有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回族穆斯林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在意识形态方面必须保持五大信仰:一、信安拉(真主)这是六大信仰的核心。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二、信天仙(麦俩伊克)认为除了人世即人的世界以外还有个妙世,真主用光创造的诸天仙即属于师的世界范畴。

三、信经典回族穆斯林信仰《古兰经》及其在穆罕默德之前的穆撒的《讨拉台》。回族在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品德修养、社会活动等方面,都以《古兰经》为准则和指导。四、信圣人回族经常口头上能叫出名字的主要有:阿丹、怒哈、伊布拉欣、穆撒、穆罕默德等。

五、信复生认为整个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终究有一天会全部毁灭,然后安拉使一切生命复活。六、信前定认为人生的寿命长短质富贵贱,善恶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生前早已定夺好。回族不崇拜图腾,更不崇拜植物、动物和自然、灵魂,不崇拜偶像,也不信什么财神、火神、风神等鬼神。

回族群众为了表白自己的信仰,在实际行动中,履行五功,即念、礼、斋、课;朝。

念:就是回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阿拉伯语叫“舍哈德”(作证词),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差使。礼:礼拜。阿拉伯语叫“撤拉特”,波斯语为“乃玛孜”。礼拜时须身体洁净,并用一定的姿势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斋:就是斋戒,阿语“素姆”的译音,回族统称“封斋、闭斋、把斋”。课:也叫天课,阿语“则卡提”的译音,是一种天课制度,也叫“济贫税”。现在有些地方的回民虽然履行这一课,但都是自愿的,没有按比例交纳。

朝:朝觐,阿语“罕吉”的译音,即朝觐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克尔白”圣殿,回族一般叫朝罕志。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的,经济条件许可,在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不论男女穆斯林,在一生中要去天房朝觐一次。

【篇四】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

浅谈如今的宗教信仰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宗教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宗教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对由人构成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论述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们热衷

于探讨的永恒而又古老的话题。宗教表达了人类最深层愿望和恐惧,对信仰者的生活和心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信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决定着他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对宗教的定义

“定义”,就字源来说,有“界说”或“界定”之意,是给某种事物规定范围、划定界限,使与其他事物分离,以便知道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就意义而言,是把一事一物所含的意义,用简单扼要,但是却完整的表达方式加以说明,使人其有正确的观念,而不致与其他事物混为一谈。

自古至今,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者对宗教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比如: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的心智之梦。康德说,宗教是关于作为立法者的上帝的道德律;是对我们的职责的认可,而这职责应被看作是神圣的戒律。柏拉图说,宗教是一种对待诸神的正确行为。马克思则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了解了诸多关于宗教概念的定义之后,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一种特殊信念的指导下,遵守着一定的生活规范 ,并在一定的制度下举行表达自身特殊信念的礼仪,来获得信靠感,且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群体的幸福生活和信仰环境,以磨练或塑造圆满高尚的人格为内在目的,从而使人对生命真谛及其价值有真切的认识和努力的追求。因为,他们相信现世生命结束之后,有一种超越的生命出现,这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组织和严密纪律的特殊的信仰团体。宗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相信神的存在 这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根本特征。宗教是个体灵魂与超验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关于自然以及世界的解释,这些解释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每一个体系中都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宗教信仰,相比于政治信仰,有一个人格化的神,宗教信仰的来源,就是人类个体在面对巨大的自然界以及未知的命运时那种弱小、无力的感觉,于是人们希望有一种自己之外的存在,即为神,能够时刻的庇护着自己。

因而信徒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信徒对神有虔诚的信仰,忠实的践行宗教的修行准则,借现世的行善来安妥对未来的恐惧,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获得精神上的宁静平和。

(二):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

根据费尔巴哈的观点,宗教的本质表现在献祭之中。献祭的根源就是“依赖感”,即恐惧、怀疑、对后果对未来的无把握和对所犯罪行的良心上的咎则;献祭的结果则使人感到自信、满意、对后果的有把握及自由、幸福。凭就这一点,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基础”归之于人的依赖感,并指出这种依赖感的对象是自然。“宗教是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依赖感对于一个人而言,不是时可有时可无之性,而是人的最正常的特性。我们总是在自己与他人所建立的语言和爱的关系之中存在的,基于这一点,信徒在自己与信仰的神圣关系中找到了信靠感,也就找到了可以依赖的对象。这种依赖的对象永远是唯一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信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教。

(三):灵魂的得救是宗教的要务 宗教的根本在于使众生明理明心,使人们获得有关宇宙人生的真实觉悟,心灵得到慰藉和彻底的解脱。灵魂的得救既需要依靠宗教的教义和机构,又需要自己的努力。按自由主义的价值理论,人生价值是个体自决的,这种自决负担着对个体自身和社会的责任。宗教通过塑造人的精神——灵魂世界,为人的自我救赎指明一条道路。它一方面为人们在现实中的苦难提供宣释,逃避之路,另一方面又为人类的未来设计令人神往的图景:它鼓励人们自我完善,扶助救渡,在超越当下现实的向度上,体现人的一种永恒的本性。因而,个人在遵循教义和服从宗教礼仪以及参加宗教仪式的基础上,依据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的独特性,挣脱孤独、痛苦,达成心灵的充实、平衡、安慰和自足,从而找到自己的灵魂救赎之路。

宗教在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那时的人们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对于严酷的自然现象感到无能为力,对于它的千变万化的奥秘不能理解,对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及梦幻、孕育等的不可理解和恐怖。于是,人们就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神灵支配,它可以给人以幸福,也可以给人以灾祸。人们就企图用符咒、巫术、祷告去影响它。民间流传的诸如众人向老王祈雨的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宗教信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它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规定了人们面对自然灾难所作出的反应。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在大多数地方,宗教也由多神教发展成为一神教,认为有一个全能的“神灵”在创造一切、支配一切、决定一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压迫,人们对残酷的社会现象感到无能为力。被剥削的人们在找不到解脱痛苦的出路时,便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上,而剥削阶级则尽量利用和发展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历史上,宗教有时也被人民用来作为团结自己、反抗压迫的旗帜。

目前, 我国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 转化到以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必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涉及到国民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幸福问题。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不可能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将存在大量的唯物拜金的思想。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却没有给我们的精神带来多少抚慰,相反,在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人的压力愈来愈大,信仰的缺失让人们更加迷茫和恐慌。因而,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倾听宗教界得声音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从其产生直至消亡,需要经历一个十分曲折且漫长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西美尔的观点,“宗教”一词的原始含义是人群因某种一致性而形成的凝聚,但人群毕竟是由个人聚合起来的。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融升华、献身、神圣、忠诚于一体的特征,就是宗教性的关系。若从这种关系发展出一套具有理想内容的神圣观念体系,分化出一个特殊的身份阶层(教士、僧侣、儒生),成为神圣观念体系的化身,专业料理宗教性的关系,宗教就出现了。因而,西美尔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指出:个体自觉依赖于某个普遍的高级集体,并期望在集体中得到升华和拯救,他同集体之间可以说既有差别又有认同。人与人的交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宗教不在社会的彼岸,不在社会之外,它就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提供了社会整合的绝对形式。所谓整合性,不外乎指多个因素彼此相连、休戚与共。由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宗教可以作为促进社会整合的因素,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向着更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在本文中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宗教信仰在社会日常生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宗教是一种集体性的崇拜情绪,个体基于对同一宗教的信仰,能够形成对自然对世界的一致的看法和信念。从中能够看到宗教对于群体生活的影响。

(1)积极作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宗教的社会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宗教的社会作用依赖于它的社会功能,宗教的社会功能侧重指宗教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能力。而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指宗教以其自身的功能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其源于宗教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下面我们从宗教的功能入手,来分析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有意识方面的社会功能, 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一套评判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它有实体方面的社会功能,它为社会提供一种组织社会的形式, 一套调适、控制的整合社会的机制和体系。宗教的功能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认识功能—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生产力还没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还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和改变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其需要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试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上的庇护和寄托。一方面,它对于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自然奥秘做出了理论上合理的解释,消除了人们对于神秘自然地疑惑,并培养人的虔敬之心。另一方面,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2.组织功能—一宗教是社会关系的整合器。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如基督教、佛教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教条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如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等等。

3.调节功能——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特有的教义教规的去信徒群体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某团体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宗教为共享的价值和目标提供一种非理性的解释, 并经常通过仪式周而复始地来巩固共同的感情, 从而使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 促进社会的稳定

4.教育功能—一宗教是催人奋进的指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 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趋善的人。基督教中,对上帝的爱、对诫命的信和对天国幸福的希望,是它的三美德,加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形成了基督教神学的七大美德。伊斯兰教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敬畏真主、喜爱真主而作的善行中,而不在于肤色、出身、财富和权势,最尊贵者是对真主最真诚最敬畏者。所有这些启示都教人信仰和尊奉具有普世价值的美德,都能够教人向善,追求精神上的丰满和充实,使人们获得健康的完整的人格。
5.评价功能—一宗教中存在的神是公正的法官。宗教道德总是趋人向善,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基督教认为世界有末日,到那时所有人的灵魂都将受到神的审判,因信得救的人进入天堂,否则就进入地狱。因此,人当敬畏、信仰神,行义事做义人,取得神的喜悦。宗教道德是人以教义来评价和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6.平衡功能—一宗教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宗教成了解除精神紧张状态的一种手段, 它向人们指出可期望达到的救赎的目标和途径。宗教信仰者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宗教教义、戒律、仪规)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平复内心的种种疑虑情绪。另一方面,它要求人们端正对待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道教中就存在着保护环境的思想,它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不同。就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宗教的社会作用为例。宗教的社会作用:

1、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通过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合作,加强团结,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宗教中包含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不杀人、不偷盗、不淫邪等等。基督教中,耶稣主张一个人要虚心、清心、温柔、怜爱、正义,他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怜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从这句中就可以看出基督教鼓励人们称为一个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3、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可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4、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宗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和民族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民族的信教情况各不相同。宗教对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道德、艺术乃至政治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故宗教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宗教在协调民族关系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以成为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所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某些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精神上、肉体上的不幸和痛苦,当一部分群众不能正确解释、对待这些痛苦时,可以从宗教中寻找庇护。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所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积极的方面。事物均具有两面性。宗教信仰的作用也具有二重性。诚然,宗教是人们由于遭受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而产生的虚幻和颠倒的反映形式,它是一柄“双刃剑”,既能慰藉人的灵魂,对社会起维护稳定的作用;也因其荒诞与虚无,而对人们与社会具有一些消极的功能作用。在这方面,也由于宗教道德影响的深远持久与普遍,虽在此很难一一道来,但其消极性的社会功能作用却是明显而不能忽视的其表现出的积极方面亦可看做其消极方面,

(2)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阻碍社会进步,破坏社会稳定。1844 年,马克思在其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书中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宗教有一种为“颠倒了的世界”提供总的理论上的辩护、感情上的慰藉和道德上的核准的作用,从而充当了使颠倒的社会得到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具有一些消极的社会功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解的作用。事实也确实如此,基督教《圣经》在《马太福音·不要忧虑》中就叫人们不必为现世的生活而努力,一切天父都已安排好,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身体不胜于衣裳吗?生命不胜于饮食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这里说得更加明显,信徒们不必忧虑吃和穿,也不必劳作耕种,只要祈求上帝,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如此这样的说教,势必消解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进取之心,阻碍社会的发展。

再者,不同宗教具有不同的宗教教义、宗教制度、组织结构等,从而使相互之间区别开来,显示其各自的文化特性与价值追求,凝聚起不同需求的宗教信众。正因为宗教牵扯着深沉的精神追求,许多宗教都会为其所信仰的终极理想进行斗争。一旦其信仰遭到挑战,宗教信徒、神学家和宗教组织就会群起捍卫。由于价值的相互认同、行为的相互感染,其过激的群体行为必然导致社会冲突的爆发,破坏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的基本观点是:在21世纪,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在亨廷顿看来,文明的差异才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性的,这种差异基本上是不可消除、不可更改的:如共产党人可以转变成民主主义者,富人可变成穷人,穷人可以变成富人,但是,俄罗斯人不能成为爱沙尼亚人,阿塞拜疆人成不了亚美尼亚人。一个人可以是半个法国人、半个阿拉伯人,甚至可以同时是两个国家的公民。但是,却很难成为半个天主教徒和半个穆斯林。而宗教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成为影响着文明与文明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是阻扰社会变迁。由于宗教本身的保守因素,加之宗教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表现在这种关系中的利益动机,宗教也会以其虚幻的允诺来麻痹群众的斗争和反抗意志,利用心理功能阻挠群众来争取实现其现实利益的政治行为,阻挠社会变迁。宗教对人民群众的镇痛和麻醉作用,具有反科学性。宗教道德是引导人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把解脱现实痛苦、获得幸福的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阻碍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佛教理论认为,造成人身痛苦和苦恼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以及满足和实现或无法满足和实现这样的本能和欲望所带来的痛苦和苦恼。自由的获得在于以自我抑制自己的本能欲望和追求以消解来自自然地制约,以简朴的物质生活保持高尚的精神生活,安于现状无求于世。

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究竟发挥的是积极作用还是其消极作用,我们并不能简单以时段为依据作出判断,而是要以其对当时社会的作用而言。根据这样一个标准,我们认为只要宗教有助于促进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它就是积极的进步的。反之,它就是消极的落后的。宗教与社会还处于基本上的相适应,同时还有不相适应的状况。不断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努力克服还存在的消极作用,不但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责任,而且也是宗教界责任。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认识了宗教信仰的社会作用。在改革发展的今天, 执政党要使宗教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 惟有将宗教与无神论、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的关系重新定位。有必要探索宗教信仰与现代生活和谐发展的途径。希望我党和政府能够处理好我国宗教问题,并对人们的宗教信仰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宗教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我们不应该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简单地套用到社会主义社会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宗教已不再是统治阶级利用和扶植的思想武器, 而由公民自由选择对其是否信仰, 宗教信仰已成为私人的事情。而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是包括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和根本利益。因此, 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们可以做到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团结合作。

2. 宗教要与其所处的社会相适应。这是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政府倡导宗教要与之相适应。这种相适应不是要求公民放弃宗教信仰, 不是改变宗教的基本教义, 而是要求宗教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与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相适应,是宗教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是符合信教群众和各宗教本身的根本利益的。

3. 鉴于宗教信仰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政府必须加强引导。管理思路上应既要稳妥, 又要积极。首先要从抓活动的管理, 特别是重要场所重大活动的管理入手,加强引导、逐步规范。要坚决禁止新建、重建、扩建宗教信仰活动场所和露天造像的行为, 限定宗教信仰活动的区域, 禁止大规模的迎神、游神和跨地区串联活动。严格加强对涉台、涉侨、涉外信仰活动的管理和引导。

固然,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有不相适应的一面, 但相适应却是主导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应当是统一的。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待宗教和信教群众的态度, 既要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又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既要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又要通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逐步发展, 逐步消除宗教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最后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全部社会生活都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 摆脱一切受异己力量支配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转型、文化交融,宗教在一定范围出现复兴与发展,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头脑,在尊重宗教道德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和正确对待宗教道德的存在与发展,认识到宗教道德社会功能的二重性,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发扬宗教道德的积极性社会功能,警惕和抑制宗教道德的消极性社会功能作用,使宗教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篇五】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

宗教信仰对人生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及其特征

信仰是由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所构筑的信念体系,是个人用以衡量利害关系和精神追求的最高准则。它作为人的精神支柱,体现出人们决心超越有限人生、渴望无限存在的终极意义。

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宗教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并非所有的信仰都是宗教信仰,不过从词源上看,“信仰”一词本身就带有宗教色彩,它意味着主体在精神上对某种对象、状态或观念有稳定的确信,并且非常自觉地信任、依靠和顺从所确信的对象,寄希望于这种对象。

宗教信仰是宗教的灵魂 ,也是宗教信徒的生命灵魂,它表现出三点特征。第一、个体性。宗教信仰的根都扎在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心灵深处,并展现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本质上体现出个人的精神需要、情感、人格和价值观念。第二、选择性。宗教信仰意味着信仰者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的选择、价值标准的选择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选择。第三、神圣性。人总是具体的、有限的、不完满的,但又总向往超越、完满和终极的境界,即“神圣”境界,而宗教信仰恰恰满足了人对神圣性的渴望。

三、宗教信仰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特征,人类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或宗教精神成为人的精神层面的一个重要层面,成为人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因此对于人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其中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的支柱。宗教信仰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义诠释的显著特征。信仰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

(二)观照人们的道德生活。在道德信仰与其它所有的信仰类型的关系中,道德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最为密切。从历史上看,宗教不仅充当了道德的起源,而且也充当了道德的动力和保障,它主要通过对德行与幸福的统一的承诺和善恶因果报应的理论实现这种作用。从现实上看,宗教信仰成为个人进行价值评价活动的前提,进而成为个人践行道德生活的内驱力。

(三)对人们进行心理调节。当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与生活中不能实现各种人生需要时,就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由此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相对不平衡感,甚至引起心灵上的痛苦,宗教信仰则能为人们提供安抚这种心灵痛苦的镇静剂。各种宗教信仰通过对世俗价值的贬抑和对神圣价值的推崇,来缓解、摆脱人们对世俗功利的执著,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

(四)给人生带来希望。宗教信仰,指向未来,指向所求的方向,指向可望不可及的理想。所以,宗教信仰往往来自于人的内在需求和对崇高美好的盼望。正是希望把信徒吸引到宗教中,也正是希望,才是信仰借以对人类本性、历史和社会进行认识与思考的促动和推进力量。

(五)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促使人们在思想上趋向于共同的信念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由于具有致上的神圣性而拥有特殊的认同作用。当人们产生无所寄托和无所依赖之感的时候,宗教信仰把分散的具有相同信念的宗教信徒组织起来,促使他们之间的群体认同。

四、宗教信仰对人生影响的两面性

尽管宗教信仰能对个体的人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仅仅强调其积极性而走向极端,即寄希望于宗教来解决人生中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事实上,宗教信仰对人生的正负两面影响是相互对应的。

第一、宗教信仰能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的支柱,但容易使人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把人对时间诶的认识引入歧途,妨碍人们对时代及社会变化的适应。宗教信仰能对人进行心理调节,降低人们的心里不平衡,但同时它的“前世因果”、“上帝的安排”等内容,容易使人产生宿命思想,消极的去依赖和听任命运摆布,使人逃避现实。第二、宗教信仰可以给人生带来希望,但也可以使人沉浸在对跳过的幻想中而盲目乐观,减少自己可能的行为和社会愿望。第三、宗教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及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宗教的信仰会阻止更适合于自我的新的认同感的产生。而宗教信仰带来的认同感还会深深嵌入人的个性之中,使人具有不与对手妥协的排他性格,可能导致拥有不同宗教的个体、民族或国家间的冲突。

宗教信仰对人生两重性影响,启示着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宗教。在现代社会里,要注意把宗教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其消极影响。

【篇六】幼儿园教育幼儿无宗教信仰的内容

宗教信仰

篇一:中国的宗教信仰

中国的宗教信仰

中国系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目前,中国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

佛教:公元1世纪前后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分化为汉语系佛教(中原佛教),藏语系佛教(喇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三大流派。前两支属于大乘佛教,后一支属于小乘佛教。汉语系佛教主要在汉族人群中有一定影响,但由于没有严格的入教仪轨和规定,所以信教人数很难统计;藏语系佛教在藏,蒙,裕固,门巴,土等少数民族中可谓是全民信仰,信众约有760万人;巴利语系佛教在傣,布朗,德昂,佤族等少数民族中也算得上是全民信仰,信众约有150多万人。

道教:此乃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发端于公元2世纪,信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该教历史上曾有许多门派,后逐渐演变为全真和正一两大分支,在汉族民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没有严格的入教仪轨和规定,信教人数难以统计。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从阿拉伯传入中国,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宗派,中国以逊尼派为主。在中国的回,维吾尔,塔塔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2000多万人中,绝大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天主教:自公元7世纪以来曾数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以为甚。目前,中国天主教会有100余个教区,教徒近500万人,每年大约5万余人领洗。

基督教:中国人所说的基督教,其实就是与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鼎足而三的新教,最早于公元635年由波斯传入中国。因未能植根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故始终没有什么起色,甚至几度濒临消亡。19世纪,该教从西方再度传入。1950年,中国基督教徒发起三自爱国运动,通过自治,自养,自传,使中国教会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的道路。目前信徒总数已逾1600万,其中农村信徒占70%强。

篇二:世界宗教信仰人数和地区分布

世界宗教信仰人数和地区分布

在全世界人口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就是广义的基督徒共19亿6599万。占世界人口的33.15%。回教有11亿7933万,占世界人口的19.89%。印度教有7亿6742万,占世界人口的12.94%。佛教有3亿5688万,占世界人口的6.02%。部落宗教有2亿4416万,占总人口4.12%。没有信仰的有7亿7667万,占13.10%

中国来说:

道教、佛教的人数为1亿人,伊斯兰教的人数为2千万人,基督教的人数为6千万人,其中,天主教的人数为5百万人、三自教会为

1

千5百万人、家庭教会为4千万人。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基督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基督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基督教占主导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天主教和基督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以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正教特征的,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和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500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新年鉴指出:全球天主教徒人数从二零零三年的十亿八千六百万增加到二零零四年的十亿九千八百万,计增加了一千两百万人,合百分之

一点一。在这同一时期,世界人口总数从六十三亿零一百万增加到六十三亿八千八百万。如果和世界人口作比较,则全球天主教徒人数占世界人口人数的百分之十七点一,比二零零三年减少了千分之一,因为世界人口增长率比天主教徒增长率快。

伊斯兰教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之一。据统计现在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约十亿左右。他们主要分布在北非、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从世界各国来看,除个别国家外,几乎都有数量不等的伊斯兰教徒。目前约有二十八个国家的人民基本上都信仰伊斯兰教,另有三十五个国家,伊斯兰教徒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这六十三个国家有二十多个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在中国有维、回等十个少数民族(1)信仰伊斯兰教,约有一千四百多万人。

一组数据:

宗教名称人数[百万]

基督教2,100

伊斯兰教1,800

无宗教信仰者1,100

印度教900

中国传统宗教394

佛教376

土著信仰300

非洲传统宗教100

锡克教23

Juche教19

唯心教15

犹太教14

马海大同教7

耆那教4.2

神道教4

caoDai教4

波斯教2.6

Teikyo教2

新异教1

一位论教0.8

拉斯特法里教0.6

知觉教0.5

世界宗教人口的分布比重,可分基督教-32.9%、伊斯兰教-19.9%、佛教-5.9%三大宗教,兹将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注:按人口比例,印度教-13.3%应该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但因其分布范围仅于印度,远不如佛教分布全世界,故将佛教列为第三大宗教]

基督教

创始人:耶稣基督

经典:圣经

教义:三位合一

象征:十字架、圣像

信仰:耶和华(唯一真神)

聚所:教堂

人口:约20亿人

分布:西欧为中心,东欧(东正教)、美洲、澳洲,全球各地教派:天主教、新教(基督教)、东正教

圣地:耶路撒冷等

起始:公元元年

伊斯兰教

创始人:穆罕默德

经典:可兰经(又称古兰经)

教义:六信五功

象征:无

信仰:阿拉(唯一真神)

聚所:清真寺

人口:约12亿人

分布:北非及中亚为中心,阿拉伯半岛,全球各地

篇三:广东概况之宗教信仰

广东概况之宗教信仰

概述

广东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除中国本土的道教由北往南传入广东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经广东传入中国。三国吴五凤二年(225),西域人支彊梁接在广州译出《法华三昧经》,是目前所知佛经传入广东的最早记载。西晋光熙元年(306),道教理论家葛洪南来广州从事道学研究和修练,道教得在岭南绵延流传。唐宋时期的伊斯兰教主要在旅居广州的外国侨民中流传,元代之后北方各省的穆斯林大批南下广东,由此演变成为岭南回族的传统信仰宗教。天主教与基督教于晚明和清代相继传入广东时,因其倡导的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矛盾而屡遭查禁,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两广总督奏请清朝庭允准,两教在广东率先“弥禁”从事传教活动。其后,两教的传教活动以广东为依托向内地推进。

广州自古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随着中外经济活动的频繁往来,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得以最早进入岭南并向全国各地传播。因此,岭南地区对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广东现有信教群众96万多人。其中佛教32万人,道教12万人,天主教20万人,基督教30万人、伊斯兰教2万人。县以上宗教团体230个,宗教教职人员6200多人,宗教活动场所2400处。其中,18处宗教活动场所开放为外事参观点。佛教有广州光孝寺、六榕寺,韶关南华寺、云门寺,潮州开元寺,肇庆庆云寺,深圳弘法寺;道教有广州三元宫、博罗冲虚观、花都广东圆玄道观;伊斯兰教有广州怀圣清真寺及光塔、先贤古墓;天主教有广州石室圣心堂、汕头教区主教座堂、深圳天主堂;基督教有广州东山堂、广东协和神学院、深圳基督教堂。

广东省省级宗教团体有:广东省佛教协会,成立于1982年。广东省道教协会,成立于1994年。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1998年。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成立于1958年。广东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其前身为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于1958年,1984年改为三自爱国会。广东省基督教协会,成立于1981年。

1988年,广东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宗教活动场所行政管理规定》,2000年,省人大审议颁布了《广东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基督教

基督教在中国特指16世纪从天主教分化出来的新教。清嘉庆十二年(1807)由英国伦敦传道会的马礼逊(Robertmorrison)经澳门来到广州传教,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开教鼻祖。清道光十年(1830),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进入广州传教,道光十五年(1835),美国驻华公使伯驾在广州开设眼科医局,又同裨治文等组织医药传道会。道光二十四年(1844),清政府再开教禁,允准“华民习其教者,免治其罪”。基督教才得以在香港、广东地区公开

推荐访问:宗教信仰 幼儿园 幼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