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职场励志文章分享范本

2023年职场励志文章分享范本

时间:2022-11-07 18: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职场励志文章分享范本,供大家参考。

2023年职场励志文章分享范本

  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时间来定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场励志文章,供大家参考。

  27岁,月薪20000:只要人不懒,人生就不赖

  你为什么挣不到钱?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太懒了。

  我知道,一个人挣不到钱的原因是很多的,有时也不是因为不努力,就是底子薄,运气差,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我并不是说一个人挣不到钱,就一定是因为懒。

  但是,很多人事业没有起色,人生不能金光闪闪,确实是因为输给了一个「懒」字。

  这一点,我相信没多少人会否认吧。

  毕竟,挣不到钱的人,混得不好的人,心里多多少少还是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出在哪里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就来聊一聊「懒」。

  懒,是不幸人生的罪魁祸首

  在《奇葩说》第三季的决赛上,当时给出的辩题就是:懒是不是人类之光?

  什么是懒?

  黄执中给出了一个定义:懒,是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

  什么叫该做却没做?

  他举了一个很真实的例子:

  老师让学生下周交一份6000字的报告上来。

  正常的计划安排是这样的:一天1000字,周末还能再校对一遍,漂漂亮亮地交上去。

  但实际上的情况是,很多人会拖到最后一天的晚上,连夜赶出一篇5000多字的报告出来。

  本该有计划、有质量地完成,但却拖延到了最后一刻慌忙完成,这就是该做的不做,这就是懒。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你并不迷茫,而是太懒了》,时至今日,我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

  很多人总是喊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是知道如何走出迷茫的。

  在年初的时候,在被打了鸡血的时候,我们能洋洋洒洒列出好多条目标,能做出很清晰、精准的规划。

  但是,最终往往都无法执行到位,自然也就没办法变得更好,罪魁祸首就是一个字:懒。

  你也许有这样的经历:除了做正事(该干的事)没时间,做其他事(吃喝玩乐)好像都有充足的时间。

  这就是懒,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没办法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就没办法拥有光芒万丈的人生。

  月薪过万难不难?

  对于很多人来讲,是比较难的。

  我认识一个27岁的小哥,他月薪2万,值得一提的是,这收入不是在一二线城市,而是三四线城市。

  他不是学霸,颜值也不高,总之没有我帅,也没有过硬的家庭背景,就是比较能吃苦,人很勤快。

  用他的话讲:只要人不懒,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如果你现在过得不如意,混得不太好,你扪心自问:是不是因为自己比较懒,是不是该干的事没有干,不该干的事,干了一大堆?

  请认真思考。

  我们为什么会懒?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懒人,一个都没有。

  当有人拿枪抵着你的头,让你完成一件事时,你肯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麻利、迅速,因为想活命。

  当有人告诉你,只要一周看完十本书,就能得到一个亿,不用怀疑,你肯定是能看完的,因为想得到这笔钱。

  当喜欢的姑娘让你去帮她买瓶水时,哪怕是需要跑到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你肯定也会屁颠屁颠地去,因为你喜欢她,你愿意去。

  ……

  所以说,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懒人,而我们之所以犯懒,之所以有严重的拖延症,都是有原因的,通常有两种原因。

  一是,所需要做的事,内在驱动力不足,也就是欲望不大。

  刚举例的一周看完10本书,帮喜欢的姑娘去买水,我们之所以在这些事情上不会犯懒,那是因为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驱使着我们去做。

  而在平日里,我们本该看书却不看,本该学习却不学,本该健身却不动,本该工作却偷懒,往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内在驱动力,提不起兴致。

  二是,认知受限而导致行动不自律、拖延。

  我们之所以该做的事不做,之所以内在驱动力不足,问题通常出在认知水平不高上。

  当你没有认知到成年人的健康是一种责任,你是不会爱惜身体的;当你没有认知到熬夜真的会死人,你是不会早睡的。

  当你没有认知到阅读是自我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你是不会主动去看书的;当你没有认知到先让自己值钱才能真正挣到钱,你是不会主动去学习、提升自己的……

  但是,当你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执行力就会随之加强,认识的程度越深,执行力就越强。

  我们懒于行动,懒于吃苦,急于求成,问题的本质,是因为我们认知水平低,而这也往往是一个人最致命的短板。

  懒癌晚期,如何抢救?

  懒,阻止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的人生变得黯然无光,如何让自己变得勤奋、努力呢?

  也就是说,我们如何战胜懒惰呢?

  有三点总结。

  提高认知水平,多听、多看、多读、多思

  刚已经分析过,我们之所以懒,之所以执行力不高,不懂得坚持,往往是因为认知水平低。

  所以,提高认知水平是很有必要去做的,只有对该干的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可能主动去做。

  想要提高认知水平,需要做到多听、多看、多读、多思。

  多听取各方的声音,接纳不同的意见;多看看世界,见见世面;多看看书,多思考,让自己变得睿智,博学,让自己成为一个通透的人。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但很值得去做。

  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需要行动了,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往往是惊人的,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人却很努力的一个原因。

  想方设法,提高内在驱动力

  前面同样分析过,该干的事不干,往往是没兴致干,没有欲望去干,那么如何让自己有欲望,有内在驱动力呢?

  解决这个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我们犯懒的毛病。

  近段时间,我每天早上都是6点多起床,然后和朋友一起去晨跑,变得很勤快。

  之所以没有犯懒,是因为不敢懒,我们晨跑三人组有个约定,没有特殊原因,谁缺席一次,就罚1000。

  通过罚款来提高做这件事的内在驱动力,就是我们克服懒散的方法之一,这其实是一种思维,可以运用到很多的环节中。

  比如你计划看书,但是懒得看,你就可以和朋友约定,如果这周不看完就罚1000。

  说白了,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督促自己,鞭笞自己去做一些向上、该做的事。

  路是走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只要人不懒,你的人生就肯定不赖,不会差!

  博士被辞退,高职小业务员被提拔,决定命运的分水岭是……

  美国东北大学和波士顿复杂网络研究中心的巴拉巴西教授做过一项研究,名校对人的收入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答案是:没影响。

  大量的统计发现,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足够高,已经达到了哈佛的要求,只是因为课外活动成绩不行,而没被哈佛录取,平均而言,他毕业10年之后的收入水平,和同样入学成绩的哈佛毕业生,是一样的!

  如果学历、名校对以后的人生并没有很大影响,那么导致不同人生走向的是什么呢?

  曾遇到一位学员,博士毕业,5年里在4家公司工作过,但在每家公司的经历都相似,刚开始很受重用,但总是过不了多久就失去器重,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他愤愤不平,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处处受到压制。

  有意思的是,他服务的最后一家公司,恰好是我的客户。在与公司董事长的交流过程中,我问起这位博士的情况。一听到他的名字,这位董事长就连连摇头。

  “当初之所以看好他,愿意给他不错的位置,是因为觉得他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能够有所作为。但很快就发现,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比如对于有挑战性的事情,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再比如在做事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抱怨环境、指责别人。最后没办法,只能请他离开。”

  这位董事长说:“很可惜,他虽然有博士的知识,却不具备博士的能力。他没有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企业请他来,不是听他来抱怨的,任何企业都不需要‘职场怨妇’,而是需要能够真正解决各种问题的高手。”

  与这位博士相反,一位高职毕业的小业务员却从什么都不懂被一路提拔,变身公司管理者。

  作为一个连空调是什么东西都不懂也从未做过业务的高职毕业生,她刚到公司,就遇到一个大问题:上任业务员留下一笔四十多万元的债务。

  当时同事们都劝她不要管,毕竟这笔债务跟她没有关系。但她觉得,既然接替了上任的位子,这笔欠款,她无论如何都要追回。

  欠款的经销商一听说她是来要账的,立刻变得软硬不吃,无论她怎么讲道理、摆事实,对方就是不买账。

  没办法,她只能天天堵在对方公司的门口,那位老总走到哪她就跟到哪,整整四十多天。最后对方终于同意让她去拿货抵账。但到了约好的时间,对方又不见了。于是她找到对方手下的员工,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等第二天老总一到,就偷偷告诉她。

  这一次她终于拿到了货物。当时她雇了一辆车,直接开到经销商的仓库,硬是自己一个人将所有没有销售完的空调都搬上了车。

  一个普普通通的业务员,硬是啃下了这个谁也不敢啃、谁也啃不动的“硬骨头”,这在公司的历史上从未有过,也让公司领导层开始关注这个普通的业务员。

  这家空调公司就是格力,而这个普通的业务员就是董明珠。后来,她开始担任格力的管理者。再之后,她成了格力集团的董事长,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

  那位博士的起点显然比董明珠更高,为什么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呢?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原因——自觉。

  当那位博士在不停抱怨的时候,像董明珠这样的自觉型员工已经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已经开始执行了。

  当那位博士在指责别人、自怜自艾的时候,像董明珠这样的自觉型员工已经主动承担起哪怕是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为自己开辟出快速发展的路径。

  当今最优秀的员工,必然是被自我管理武装、兼具负责和高效两大优点的“自觉型员工”。这既是任何公司、任何老板最需要的员工,更是让自己在职场上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强的必要条件。

  自觉型员工与普通员工相比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自觉型员工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呢?

  首先,他们不会随波逐流,而总有一种对自己负责、让人生更精彩、让工作更出色的心理。

  其次,他们会尽早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再次,他们拥有十分积极的心态,不会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抱怨和等待上,总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改变环境、提升自我。

  最后,他们愿意走出“舒适区”,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

  再出色的自觉型员工,也并非一开始就出类拔萃。学习自我管理,不论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不论起点多么低,都能将每一个阶段变成迅速成长的机会。

  那么,成为自觉型员工应该怎么做呢?

  要成为自觉型员工,应当做好动机、目标、角色、执行、效率、人际关系、风险七个方面的自我管理。

  1、管理好动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NBA球星乔丹曾经说过:“主动不主动,相差一百倍。”

  成功是一扇从内到外打开的门,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自己把自己关在里面。

  懂得处处主动的人,往往能够赢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做好有要求的工作,是应尽的本分,做好没有要求的工作,就是你独特的竞争力。

  而在获得第一个机会之前,不妨先主动做一两件漂亮的事情给别人看看。

  主动找事做也有技巧。在工作中,最简单的方法是从“四个凡是”下手:

  凡是和公司或部门战略和需求挂钩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凡是能够进一步改善工作效率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凡是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凡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地方,主动找事做。

  2、管理好目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成功的第一条法则,是把梦想变为目标”,这是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名言。

  目标与梦想的区别就在于,梦想是虚幻的、可以随时更改的,而目标确实具体而确定的。只有将梦想变为目标,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努力也才会有意义。

  目标需要量化。量化的核心是,没有模糊,只有具体。比如说“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员”,这就是模糊的目标。而“我要实现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才是将目标量化,具体、有操作性的目标。

  目标需要时间限制,没有期限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不管是长远目标还是短期目标,不论是小目标还是大目标,都要有完成的时间表。大到“4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小到“每个月读4本书”,都是如此。

  梦想写在沙滩上,目标刻在岩石上。越是有不达目标誓不休的坚定,越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

  3、管理好角色:不缺位、不越位、能补位

  作为员工,首先要做到的是,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工作中的“尽本分”——不要把该自己尽的责任推给别人,也不要让自己的工作打折扣。“尽本分”的关键不在于本分,而在于“尽”字。

  不越位,就是要懂得分寸,懂得“边界”在哪里。不说不符合场合的话,不做不切合身份的事。

  能补位,就是如果有需要,即使不是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也能主动去承担,并且能做得很好。一个对任何额外付出都要权衡利弊、斤斤计较的员工,不仅自己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且在关键的时候,往往还会给整个团队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员工,最后难免会被划入“优先淘汰”的行列。

  4、管理好执行:不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

  “三流点子加一流执行,远比一流点子加三流执行重要”。这是马云的名言。

  执行力的核心,是不仅要做事,而且还要想办法、有办法将事情做成、做好。

  “做了”是一种敷衍的心态,往往是推一步走一步,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既不看效果,也不看结果。

  而“做好”则会主动用心思考:为什么要做,重要性在哪里,需要考虑哪些相关因素,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毫无疑问,满足于“做了”的人,只能成为平庸的员工。而主动“做好”的人,才更可能成为优秀者。

  5、管理好效率:不重苦劳重功劳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联想集团核心文化理念中的一条。

  有些人看起来很勤奋,但年复一年却并没有什么长进,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并不少见。所谓“穷忙”,大概就是如此。

  并不是勤奋本身错了,而是勤奋的目的不对。勤奋不是为了用假装的、无关紧要的“忙碌”,来掩饰自己不愿意提升的懒惰,而是为了提高工作能力,舍得下苦功夫,并在做事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工作变得高效而有成果。

  6、管理好人际关系:让助力多起来,让阻力少下去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独自成功。想要在职场中有所发展,就一定要学会赢得别人的帮助。

  赢得助力的一个技巧是懂得欣赏和赞美,并且赞美得恰如其分。

  黄渤做客《鲁豫有约》时的赞美就是经典的例子。当时,鲁豫说:“黄渤现在相当火,是吧?”黄渤马上回答说:“肯定相当火,你想想,都能跟鲁豫坐这儿聊天了,那还不火吗?”

  而在职场上,赢得助力更需要做到任何时候都不抱怨。抱怨说最没有价值也最消耗正能量的事情,有百害而无一利。

  7、管理好风险:敬畏是智慧的开端

  或许你也有过这些想法:

  “既然对方答应了,肯定就会做到”

  “以前都这样,这次肯定也没问题”

  “他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

  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所谓管理好风险,是让我们学会按照职场的规律办事,不触碰“红线”和“底线”,避免想当然和先入为主,来避免工作中出现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懂得敬畏,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碰,哪些需要事先防范。

  结束

  工作中,很多人就像机器人一样,接收一条指令,就做出相应的动作。老板规定每天给客户打30个电话,他不会只打29个,也不会打31个。

  但这样的员工,显然并不能快速成长。

  决定你是10年保持月薪1万,还是1年达到月薪10万的,不是你听从安排、按部就班的样子,而是成为能够做好自我管理的自觉型员工。

  事实上,从进入公司工作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已经成了管理者。因为,你至少领导着你自己。

  对不起,公司不需要这种“高情商”员工

  文/张良计

  前两天刷文的时候,看到有人发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你觉得情商很重要,那是因为你能力太差。”

  话虽极端,但和目前国内职场上过分强调“情商”一词相比,反倒有些清流的感觉。

  随着近几年各种说话类综艺节目的流行,“高情商”、“会说话”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仿佛只要会说话了,就能在职场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

  一味只强调情商,在职场上肯定走不长远,最后还容易变成“投机倒把”,“拉帮结派”,“做事没有原则”。今天的文章,我就来聊聊对此的看法。

  下面进入正文。

  职场上取胜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

  工作中大多数问题的解决,靠的不是情商,而是智商。

  说话好听,让人舒服,考虑对方的感受,确实很重要,但光有这些远远不够。尤其在职场上,光有情商的人永远做不了核心人物,智商+情商才能所向披靡。

  如果只能取其一,宁可先提升自己的智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去研究如何好好说话。

  这个顺序千万不要搞反。

  一天到晚去琢磨如何说话让领导开心,让同事舒服,很容易变成浮于表面的“情商”。最后演变成搞人际关系,为了取悦他人而变得没有原则和道理。

  这是非常误事的。

  举个例子。

  我工作中遇过的客户,所谓“情商高”的人说话都喜欢打圆场。比如有一次开会,我向对方展示自己修改的方案,说:

  “基于上次的反馈,我们做了相应的修改,不知道这样可不可以。。。”

  这时“情商高”的客户会怎么说呢?首先他会把你表扬一番,让你听了心里舒服:

  “嗯,这个做法很好,你们确实理解了我们的需求和问题。PPT的格式和排版也做得很漂亮。。。”

  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这些夸奖后面一定会接一个“但是”:

  “但是,你们写的还是不够清楚,流程中有很多细节比较模糊。还有上次说的和_的合作也可以提。。。。。。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再微调一下?”

  怎么样,是不是礼貌温馨充满了善意?

  可这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样的说法,会给人造成误解,以为回去真的只用“微调”就好了。

  但实际情况是,这份方案需要全部推翻重写。

  后来还是一个经验老到的同事察觉出了问题,拉着大家回去通宵两天把方案重整了一遍。

  善意温馨的话语,让人听起来舒服,但同时也会让人麻痹,从而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最终引发剧烈的后果。

  比起这样,我宁愿客户跟我说:

  “这写的什么破玩意儿,有没有用脑子!?细节依旧不清不楚,让你们分步骤写也没写,上次说的和_的合作也没放进去。你有没有记会议纪要?后天我们就要和大老板过方案了,把你这东西交出去我脸往哪里搁?”

  话虽不好听,但犀利的言辞反而会让人引起重视。

  并且如果你剥离开情绪化的语言,这里面其实是有解决问题的干货的,比如“分步骤写”,“记会议纪要”等等。

  千万不要让“情商”成为掩盖问题本质的遮羞布。职场上最后只会看你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你会不会说话。

  所以该严重的时候严重说,该不留情面的时候别温柔。不要一味为了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

  职场沟通不是和知心姐姐谈心聊天,而是推进工作进程。这靠的不是情绪,而是行动。

  有策略,有方法,有计划,有结果的行动。

  2

  过分强调情商,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

  很多公众号教人提高情商,都提到说话要婉转,思虑再三。总之,翻来覆去琢磨一阵再想怎么开口,才是正确的表现。

  可惜,现实职场并不是这样。

  我工作这么多年,遇到厉害的人,全都是快人快语,不留情面的。上到CEO、CMO,下到知名公司的大部门总监,如果用世俗的这套“情商”标准去衡量,他们每一个人大概都会被扣上“情商低”的帽子。

  我曾遇过一家知名快消企业的CMO让人印象深刻。

  他听广告公司的提案从来不会全部听完。因为一旦看到PPT里不合理的内容,他就会粗暴地打断你,然后噼里啪啦甩过来一堆问题质问你。

  不留情面,直戳要害,让人无所遁形。那真的就是“质问”:

  “你凭什么这么说?”

  “你的这个结论依据哪儿来的?”

  “胡说八道,你知道_(竞品公司)每年的投放预算是多少吗?不知道就瞎编?”

  后来有个说法一直在他们公司流传:

  如果有人能在CMO面前把PPT讲到第五页,那就是相当厉害了。

  怎么样?这种人的情商不能说高吧。但奇怪的是,职场上走到最高点的往往就是这群人。他们没那么顾及别人的感受,反而坚定自己的想法毫不妥协,如同偏执狂一样让身边的人抓狂。

  比如苹果的乔布斯,工作时就是个暴君。

  他会因为下属没有做出自己想要的产品而在办公室里大发雷霆;一旦员工犯错,他会喋喋不休痛斥个没完,丝毫不留情面;当看到不行的产品,他会直接蹦出来一句:

  "This is bullshit!"(这就是一坨屎)

  华为的任正非,出了名的脾气大。

  他在评价下面一个财务总监有进步的时候说:“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

  还有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的记者曾这样评价他:“马斯克是个连上帝都不愿意等待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精神领空,在他的世界中,所有人必须无条件配合他,拖慢节奏的都是他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必除之而后快。”

  你觉得像他们这样的聪明人,会不知道情商的好处吗?

  当然不是。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知道,与其花时间在揣摩如何说话让对方觉得好听上,还不如花在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上,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规避问题上。只有这样,才是对工作负责。

  哪怕很多时候需要扮演坏人,但这也是值得的。

  日剧《Legal High》里有一集让我印象深刻。年近花甲的天才漫画家,因为对下属过分苛刻,说话太伤人导致员工承受不了压力,从而被告上法庭。

  结尾律师请他向下属道歉,可他却说:

  “我最讨厌优哉游哉长大的慢性子。比我有时间、有精力、感情丰富的人,为什么比我懒惰?”

  残酷的职场不是温室中的花园。不能做实事,不能解决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价值收益,再会说话都无济于事。

  有这功夫,不如赶紧回去修正错误,改进工作,用结果啪啪啪打领导的脸。而不是整天琢磨怎么说话让大家开心。

  真正的高情商是绵里藏针

  这个“针”不是伤人的意思,而是直戳要害。

  职场上的沟通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迅速让对方了解你的目的。没有目的的沟通,讲得再好听都是浪费时间。

  如何做到呢?3个小建议,分别来说:

  1)明确核心目的

  任何沟通都要围绕一个核心目的来讲,它们大致可以分为4类:

  说服:让对方接受你的说法,或者相信你的观点;

  推进:驱使大家共同把事情向前做一步,而不是原地踏步;

  改变:否定过去的做法,或者建立新的方法;

  协商:讨论尚不明晰的议题,得出一致明确的结论;

  在沟通之前,想明白你要pick 哪个核心目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构建你的沟通话术,让它形成条理和逻辑。

  2)找到充足论据

  一旦找到了核心目的,那么接下来你需要考虑如何用充足丰富的内容,来让你的话听起来有道理,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比如此时你的核心目的是“说服”,那么通过一系列反向关联问题,来构建你的思考和沟通话术。

  什么是反向关联问题呢?

  就是与核心目的反着来的问题。比如你想说服对方,那就想想为什么现在说服不了对方,从而开启一系列子问题(如下图):

  看不清的朋友,我用文字再写一遍。可以想到的反向关联问题有:

  1、对方为什么不相信我的观点?

  2、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

  3、他的想法有哪些漏洞?

  由这些问题,可以归纳出一系列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比如从“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可以推断出对方的立场,再结合你自己的立场,找到核心矛盾所在;

  再比如从“对方的想法有哪些漏洞”这个问题,可以找到击破矛盾的关键所在,从而增强你的说服力。

  这样一步步推导下来,就能构建出一个“说服提纲”。这可比费劲心思琢磨怎么说话好听要高效得多。

  3)挑选适当措辞

  上面两点说的是“针”。最后这条说的是“绵”。

  这时你才真正要去考虑如何让对方听了自己的话感到舒服,不会皱眉头。

  第一,把措辞中的“我”替换成“你”。

  比如,“我”想要,“我”觉得,“我”认为,替换成“你”可以,“你”也许,“你”试试。

  减少自我主张式的表达,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么做的好处,从而婉转达到目的。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当你要说“No”的时候,请让它听起来像“Yes”一样好听。

  开口前,想象一下对方听了你的话会有什么反应。这是最简单的将心比心。

  第二,不到万不得已,避免使用命令式语句。

  比如,“听我的,这个事情必须这么做。”

  “听我的”和“必须”就是命令式语气,这几个字说出来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如果你是在和同事讲话,尽量把命令式改为建议式。例如:“我们不妨这么去做。”

  命令式语气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刻才能发挥作用,例如最后一次机会,或者千钧一发之际。

  另外,不要做老好人。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和善的时候和善,这些日常的沟通习惯最后都会变成你做人的原则。

  以上才是正确高效的沟通方法。这绝不是单靠情商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是情商+智商。


推荐访问:职场 范本 励志 职场励志文章分享范本 职场励志文章分享范文 职场励志文章精选短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