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三篇】

关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三篇】

时间:2022-05-07 0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城乡:汉语词语城乡:汽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3篇

第1篇: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

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实施方案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PPP项目实施方案是指政府为实施PPP项目编制的计划性文件,由于PPP项目涉及的政府部门较多,专业性较强,实施周期漫长,为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或其授权主体有必要针对PPP项目拟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的内容逐步推进PPP项目的实施。

根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经济社会情况发展需求,以及有关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特许经营项目建议等,提出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方案。”因此,项目实施方案一般是由政府确定的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负责编制。而实施方案的内容,参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项目名称;(二)项目实施机构;(三)项目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实施进度,以及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标准等基本经济技术指标;(四)投资回报、价格及其测算;(五)可行性分析,即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效率的分析估算等;(六)特许经营协议框架草案及特许经营期限;(七)特许经营者应当具备的条件及选择方式;(八)政府承诺和保障;(九)特许经营期限届满后资产处置方式;(十)应当明确的其他事项。”虽然特许经营属于PPP模式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操作模式,但其规定项目实施方案的内容涵盖了PPP项目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即实践中PPP项目实施方案一般包括项目概况、风险基本分配框架、项目运作方式、项目合作期限、交易机构、合同体系、监管架构及采购方式选择等内容。

实施方案框架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概况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基本情况

(二)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三)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公司股权情况

二、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

(一)风险分担

1、政策风险

2、汇率风险

3、技术风险

4、财务风险

5、营运风险

6、环境风险

7、社会风险

8、法律风险

9、不可抗力风险

(二)利益共享

三、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运作方式

实践中,常见的项目运作方式包括委托运营、管理合同、建设-运营-移交、建设-拥有-运营、转让-运营-移交和改建-运营-移交等形式。


PPP部分运作方式中共部门和私人部分关系图

四、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合作期限

(一)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合作期限的确定

(二)合作期限的形式

五、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交易机构

交易结构是指实施PPP项目所设定的交易体系,主要包括项目投融资结构、回报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安排。

六、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回报机制

回报机制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基础,不同的回报机制表明风险分配方案和收益回报的差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时,拟定回报机制对于PPP项目的实施至关重要,常见的回报机制包括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贴三种方式。

七、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配套政策

(一)负责或协助获取项目相关土地权利的配套政策

(二)提供相关接连设施

(三)办理有关政府审批手续

(四)防止不必要的竞争性项目

八、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合同体系

项目实施方案中的合同体系内容,是指政府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时对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关系的安排设想,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如何通过一系列合同合理构建双方的权利义务体系。常见的合同包括项目合同、股东合同、融资合同、工程承包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产品采购合同和保险合同等。


PPP项目常见基本合同体系及参与方

九、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监管架构

监管架构是指政府在PPP项目中履行监督管理责任的体系。监管架构主要包括授权关系和监管方式。

十、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PPP项目采购方式选择

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的最终目的是进行PPP项目采购工作,推进PPP项目的实施。PPP项目采购,是指政府为达成权利义务平衡、物有所值的PPP项目合同,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完成PPP项目识别和准备等前期工作后,依法选择社会资本合作者的过程。

第2篇: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


———————————————————————————————— 作者:

———————————————————————————————— 日期:

濉溪县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2009年

实 施 方 案

濉溪县人民政府

二OO九年一月

濉溪县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2009年

实 施 方 案

根据全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结合百善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完善服务,努力构建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公共均衡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二)工作思路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实施“1256”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两张名片,建设五个园区,发展六大产业。一个目标,以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镇为目标;两张名片,打造物流百善、食品百善;五个园区,建设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六大产业,发展物流仓储业、优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畜禽加工业、铁矿石采选业、休闲旅游服务业,带动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达到1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达到6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财政收入增长15%,达到3000万元;招商引资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达到4500元以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实现应保尽保,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85%,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一)规划编制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集约发展”的原则和 “县乡一体、城乡统筹”的要求,完成百善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小城镇建设规划,完成黄新庄、丁楼两个示点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五个园区的规划。

1、按照城乡一体化布局体系,编制完成百善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2、高标准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商品市场、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改善教育、卫生、饮水、环境等居民生活条件。

3、完成黄新庄、丁楼两个试点村的整体规划。

4、完善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遗产保护区五个园区的规划。

(二)产业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两张名片,建设四大市场、五个园区,发展六大产业,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格局。

1、整合建设资金1000万元,完善园区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2、利用资源、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小商品市场、农资市场、粮油市场、菜市场四大市场。

3、抓住国家投资5.4亿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鲁王、谷王、华瑞生产规模,加快福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3000万只鸡项目建设速度。发展规模种植和特色种植。叶刘湖、青卫、前营等村发展优质小麦16万亩和优质高蛋白大豆10万亩;马乡、苇菠、龙桥等村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3000亩;前营、桥头、道口等村发展黑糯玉米种植2000亩;张庄、百善等村双孢菇种植24万平方。新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家。

4、依托百路物流和粮食仓储中心,打造物流园区。扶持壮大百路物流,使其建成皖北最大的物流基地。引进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企业入园,完善粮油仓储物流中心功能体系,把粮食流通中心建成集现货交易、电子商务、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粮食市场。发展粮油交易中介服务组织和粮油超市,推广连锁店、配送制和超市等现代化商业形态。

5、加快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和水面治理工作,争取上级资金,修建环湖公园,铺设环湖道路30公里,沿湖种植花草树木,建设特色养殖基地,发展集旅游、垂钓、餐饮、观光等为一体的农家乐项目,打造生态旅游园区。

6、在现已初步开发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和建设柳孜大运河遗址和柳江口码头遗址保护项目,打造遗产保护园区。

(三)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基础设施重点是推进镇村道路、水利、供水、能源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百善小城镇功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1、高标准新建“村村通”公路26.4公里,改建9.3公里,总投资759万元。

2、新建改建大沟桥5座,总投入125万元。

3、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20户,总投资126万元。

4、配建农村能源服务站点12个,总投资37.20万元。

5、申报龙桥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万亩,总投资600万元。

6、申报建设百善镇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7、建设黄新庄和丁楼村两个试点村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450.6万元。

(四)公共服务建设

按均等化原则,健全覆盖全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网络,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与优生优育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运行机制逐渐完善。

1、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投资1360万元,重点建设百善中心学校、徐楼中心学校、百善中心小学、徐楼中心小学。改扩建四所中心学校的学生餐厅、师生宿舍楼、教学用房、教师周转房、水冲式厕所、体育场地及校园绿化。在百善中心学校、徐楼中心学校建四个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和两处教师周转房。

2、抓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建设集多功能室、图书室、文化娱乐室、文化培训室、文化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文体广播站。投资50万元,在镇中心建设灯光篮球场一座。

3、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投资45万元新建中医综合楼500平方米。投资25万元,建郭屯村、丁楼村、李庄村3个村卫生室。

4、筹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个,投资240万元。

5、筹建百善广播电视站,提高无线电视覆盖率。

6、筹建百善体育活动中心,投资100万元。

7、改扩建计划生育服务所,投资40万元。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建立就业培训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医疗保险等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1、建设集办公与培训为一体的“六到位、十统一”标准化的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所。

2、投资750万元,筹建规模400张床位的综合性敬老院1所,09年完成一期工程,新增床位200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1%以上。

3、投资270万元,在百善殡仪馆筹建一座办公楼。投资80万元筹建一座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

(六)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生态百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土地复垦和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工业园区道路绿化亮化工程。完成人工造林548亩,新建绿色长廊工程60亩。农田林网建设计163亩。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环境监管,保障饮水安全。

(七)建设用地置换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完善土地流转,有效利用土地。

1、积极争取国家或省在百善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450亩。

2、积极协助申报南沱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投资规模5000万元,其中国家、省级投入50%。通过对采煤塌陷、沉降的治理,可使数千亩土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3、通过对雁鸣、田庄埠、前谢3个空心庄治理,完成建设用地置换400亩。

4、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百善是全省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使用权流转54个试点镇之一,是淮北唯一试点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引进市场化机制,通过流转,积累小城镇建设资金,改善城镇面貌,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镇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全镇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具体工作,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并设立规划组和项目推进组,分别负责项目规划和跟踪服务,主动和上级项目主管单位对接,推动项目顺利实施。镇直单位和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加强工作的配合和协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广泛宣传发动

按照镇委、镇政府的总体安排,各单位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重点帮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宣传报道,营造全镇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层层分解任务,细化序时进度,硬化工作措施。将其列入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目标,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任务落实,确保改革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附件:百善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09年项目实施表

第3篇: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


———————————————————————————————— 作者:

———————————————————————————————— 日期:

杂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结合我县“十一五”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主线,以规划布局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公共资源配置为关键,以就业社保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二个集中”(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五项改革”(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草场流转、牧区综合体制)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杂多。

(二)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牧区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牧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尊重牧民首创精神,支持牧民创业创新,不断推进牧区改革和制度创新,对事关“三农”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进行改革试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2、统一规划,严格管理。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全县的发展,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保证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严格遵循客观规律,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有选择、有重点地分区、分类、分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4、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强化政府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多元投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滚动发展。     

5、城乡联动,立体发展。积极实施城乡双向联动、立体发展推进战略。既要按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辐射作用;又要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加快牧业、牧区现代化建设。     

(三)发展目标     

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二个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到2013年,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率达80%,城市化率达60%,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00元以上。牧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全县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和不确定因素,全县主要预期指标安排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3年,总量达到 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3年超过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三年累计投资 亿元。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2009年-2010年为第一阶段,成立领导机构,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动员部署。2011年-2012为第二阶段,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深化各项改革,创新各项措施,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制度。2013年为第三阶段,全面推开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根据州委、州政府统一部署,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六个一体化”。   

(一)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1、坚持规划统揽全局。结合我县实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功能区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全局,牢牢把握规划权,真正发挥规划在空间管制、资源配置、引导建设上的作用,努力构造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规划目标。     

——完善城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加快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城镇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要达到95%。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建立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相对接的机制,做到“两规”相合。    

——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体系调整规划,进一步明确各乡镇的功能定位,重点加强区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并强力推进村庄布局规划的实施。

   ——建立有效的空间管制体系。在空间资源短缺、用地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从城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强化空间管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域空间上划定已建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对环境敏感的禁建区加以保护,对允许适度开发的限建区进行引导性限制,对可高度开发利用的适建区加以政策鼓励。     

2、构建新型城镇村网络体系。按照总体规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要求,谋划城乡空间格局,为产业布局提供合理空间。科学编制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即:中心城区现代化、重点镇城市化、中心村城镇化为发展方向。

——发展壮大重点乡镇。支持和引导萨呼腾镇、昂赛扎青乡依据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发展规划,增强城镇的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

——分类指导中心村建设。全面开展村庄整治, 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和“清洁工程”建设,抢抓我县中心村镇建设机遇,加快我县31个文明村建设步伐,全面完成我县中心村镇建设的各项任务。     

——引导建设居民点。严格农民建房管理,采取强有力措施,逐步撤并村庄居民点,引导农民在村庄布点规划所确定的发展型村庄和城镇居民点居住。到2013年,全县规划的居民点要启动实施30%以上,建成一批农村新型社区。      

(二)大力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进一步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构筑城乡产业衔接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三次产业联动互融互补的城乡产业新格局。     

1、推进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从交通、产业、市场等环节加快与现代化城市的对接步伐,大力构筑产业对接平台,加大生态旅游开发,推进杂多县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题下,加速旅游名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开发建设,提升服务档次,加大服务设施和景观等建设力度,推进杂多县生态旅游区国家3A旅游区各项建设提档升级。

2、大力发展现代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围绕城市消费需求、科技创新进步加快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规模牧业、设施牧业、观光牧业、生态牧业,构建现代牧业产业体系。  一是要广泛深入的进行思想发动,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要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等手段大力宣传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宣传兽医体制改革的精神,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上下齐心,形成合力,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兽医体制改革。二是要层层分解任务,落实领导责任。要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到乡镇、到村社、到企业、到部门、到年度,进行严格的目标考核,保证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是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兽医体制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部门领导是具体责任人。要以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强化督查督办。要把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纳入督查督办范围,定期开展督查督办。

  ——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业、服务、餐饮、交通运输等就业潜力大的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努力扩大服务业就业容量,充分发挥优势,引进物流战略合作伙伴,建设一批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

——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建设县、乡镇、村三级商贸服务网络。建设城区购物商业中心,建设杂多县特区特色市场。加快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建设,加强集贸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牧区便民店。

——着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增长点来抓,通过招商引资和国家项目投入,争取杂多县景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进一步改善交通、食宿、购物、游乐条件,加快由单一旅游休闲向旅游健身、旅游购物、旅游地产系列化发展的突破,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扩大旅游发展容量,提升旅游产业的档次和综合实力,争取使杂多旅游达到全州旅游名县中等水平。整合提升休闲观光牧业,依托特色牧业产品基地,新建和改造一批休闲观光牧业项目,加快建设以“牧家乐”为主体的旅游观光点,大力开发农业的生态和文化功能。     

(三)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交通。建设区内干线路网,打通我县周边交通出口,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实现杂多县至周边县主要通道等级化、县际通道黑色化、村公路等级化,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优良、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

 3、邮电通信。大力发展现代邮政物流,推进邮政快递建设。进一步提升电信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支持3G网络建设和运营。        

4、供水与燃气。投资2200万元解决全县4个乡镇12个村2.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铺设自来水主管网1条38km、支管网150km,使全县喝上卫生、洁净的安全水,基本完成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

(四)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求,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事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1、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增强县、镇两级的公共服务能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县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增强对薄弱村政策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     

2、全面发展科技事业。加快建设县域性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科研机构发展,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推进牧业农村经济的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动物保护体系。抓好动物良种创新、疫病防控、牧业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乡镇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及行业协会培养科学技术带头人,发挥龙头企业和牧民专业合作社在牧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加强公众科普教育,建立区、乡镇、村于一体的三级科普网络。到2013年,75%乡镇建成科技(普)展览站、信息站、图书室等科技(普)活动设施,70%村建成一定规模的科技(普)活动室、宣传栏。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村牧区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3、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实施学校建设项目,完成教师安居工程,继续争取国家、省、州专项资金,开展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完全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学校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缩小城乡办学基本条件差距,加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促进城乡教育交流。每年引进一批资教生,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继续实施基层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好职业技术培训。     

4、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以县级公共卫生防控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着力培养农村卫生适用人才,2013年中心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70%以上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水平,一般卫生院40%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水平,所有乡村医生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加强对参合牧民就医行为的监督,力争2013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县、镇、村三级横到边纵到底的疫情报告网络体系,实现乡镇卫生院疫情信息网络的全覆盖;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牧区低生育水平,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5、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牧户为对象,建成“镇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文化网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以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为依托,到2013年,实现全县村村建有牧家书屋。大力加强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到2013年,60%的村建有水泥篮球场及其配套的健身设施。

(五)大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取消本市户籍人口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城乡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消除依附在户籍制度上不平等政策和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以牧民就业转移为有效手段,加大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力度,到2013年,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率达80%。通过“校企结对”、订单培训,加大牧民技术培训,其中被征地牧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

3、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养老保险:以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为核心,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依托新型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农合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的原则,鼓励、引导更多的牧民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将城镇各类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缴费范围,逐步实行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医疗保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农合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积极组织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缴费问题。

4、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缩小保障差距,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3年,基本实现城乡保障项目同有,保障差距逐步缩小。巩固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争取逐年提高我县各村低保保障标准。加快福利院建设,切实落实五保对象供养调标经费和福利院公益经费预算,不断提高供养水平。缩小我县各村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员之间的待遇差距。加强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完善事中救助结算办法,提高医疗救助时效。大力推进慈善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和城镇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加大力度解决因灾、因贫困难对象住房难问题。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助学机制,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难问题。提供优惠政策、广开就业门路,认真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     

5、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执法机制。积极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构建既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牧区特色,又便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广泛覆盖的新型牧区社区管理体制。支持具备条件的城郊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村改设居委会。     

三、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 

(一)、推进“五项改革” 。 瞄准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部位,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及农村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清除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已经对城乡居民统一登记为“湖北居民”户口的基础上,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指标限制,取消申报、迁移户口的各种不合理的前置限制条件,积极探索城镇人口迁移农村落户的管理办法。简化户口办理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     

2、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使劳动者依法享受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统一服务内容,统一就业登记,实行一体化管理。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培训机制,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推行订单式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对进城经商办厂开店人员,工商、税务、城管等有关部门在市场准入、小额贷款、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3、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民个人、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政府三方负担的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格局,在牧区建立起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全覆盖,同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与城镇医疗保障的有序衔接,形成城乡互通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失业补偿制度,对城镇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在内的各类灵活就业人员失业实行补偿。

4、深化草场制度改革。完善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允许牧民采取出让、入股、转包、租赁、草场信托、置换、抵押、股份收购等方式盘活草场使用权,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草场使用权流转制度,将牧区集体草场使用权流转逐步引向市场。鼓励牧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牧场和牧业园区流转。     

5、深化牧区综合体制改革。按照建立适合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发展需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的要求,着力推进县、乡镇机构、牧区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巩固和完善牧区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建立起新型牧区公益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牧区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     

(二)建立良性投入机制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努力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对牧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每年财政支牧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牧区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     

2、搭建投融资平台。对优质牧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引导性投资、鼓励性投资或风险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经营机制。     

3、全力启动民间资本。充分利用民间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相对充裕的优势和招商引资基础较好的条件,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体制,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类限制,除特定行业外,实行民资进入“零门槛”。

4、探索农村信用新模式。推广实施“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在合+财政贴息”等信用新模式,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三)建立完善配套政策     

1、清理消除歧视性政策。配套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依附在城镇户口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退伍安置、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等附加利益。彻底清除对牧区居民的歧视性政策,让牧区居民与城镇居民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和国民待遇。     

2、调整强化惠牧支牧政策。强化财政支牧政策,确保国家、省各项惠牧支牧政策措施配套到位,建立起促进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调整草场收益的取得、分配和使用政策,建立和完善支持牧业、牧区发展的新型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调整强化系列“三农”政策,将多予少取、反哺“三农”的转折性指导思想细化落实到牧业发展、牧区建设、牧民进步的方方面面。

3、建立补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政策。制定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快牧区基础设施改造步伐,完善现行的牧区草场家庭承包制度,依法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规模化经营、减少牧业从业人口的新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探索建立新型牧区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研究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用农民的住房、社会保障、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研究制定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合理解决城市化用地需求。     

(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为载体,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 “两委”主要负责人,优化选任机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提升乡村干部素质。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实践锻炼和学习教育活动,着力提高管理能力、创业能力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武装、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形成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合力。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注重培养年轻有文化、“双带”能力强的党员,注重发展女党员,逐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推进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创新,积极推行乡镇党委换届“一推两考”,扩大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直选试点,探索村委会竞选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规范议事决策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五)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全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专项工作协调组,分别承担相关任务。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体系。     

(六)广泛宣传发动,强化考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宣传报道,营造全区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的浓厚范围,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把群众的建设愿望、发展要求引导到城乡一体化行动上来,形成合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行动深入开展。建立全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根据乡镇类型以及县直部门职责分类,将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标作为县政府主要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县直各部门,一年一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创新督查方式,推动任务落实,确保改革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