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摘要,(2)(全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感我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杰辈出,沉淀丰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着一代代黄炎子孙。而中国传统音乐便是这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乐器追溯久远,从古时代至今已发展了种式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创造了许多源远流长的名歌名曲。今天所要提到的便是拉弦乐器的代表具有极强情感表现力的二胡。而说到二胡便不得不说其中的名曲二泉映月,以及它的创作者阿炳。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一部心灵史,《二泉映月》这首闻名于世的乐曲的创作不是深思熟虑后在乐谱上写作出来的,而是在其漫长流浪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中把对命运的倾诉, “信手拉来,久而久之”便形成的。所以我们理解了阿炳也就理解了 《二泉映月》,理解了《二泉映月》就理解了阿炳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阿炳;二胡;二泉映月
一、 《二泉映月》作者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8 月 17 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后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 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 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 3 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 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18 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2 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 岁时双目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卖艺为生。40 岁那年,阿炳在烟馆结识了寡妇董催弟,二人相依为命,《二泉映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奏出。在此后十多年间,阿炳一直在无锡街头卖艺,说时事新闻,向其他艺人学习乐艺。55 岁时,阿炳典当给浴室老板的房子被收走,贫困交迫,从此停止晚间卖艺。1948 年,阿炳被送入“戒毒所”,释放后彻底停止卖艺。1949 年 4 月 23 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 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 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 首琵琶曲。1950年 12 月 4 日阿炳病逝,终年 57 岁。
华彦钧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但他留下的只有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被收入了 1956 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宝贵遗产。
二、 《二泉映月》乐曲名称由来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泉映月》原本无标题,标题为后人所加;当年杨荫浏先生在为阿炳录音完毕后,此曲初定名《二泉》,据说阿炳经常到无锡的惠山泉——“天下第二泉”边卖艺,同时又吸收广东音乐中《三潭印月》的曲名之灵感,并为此曲定名《二泉映月》的。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候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联系到阿炳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阿炳流露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的愤懑之情。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宛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它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三、 《二泉映月》乐曲分析
《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在曲子的开端是一段引子,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仿佛是一声深沉苦痛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
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深化主题。多次变奏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不同的心境,更是为了深化主题。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比较大, 从 pp 至 ff, 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忽强忽弱,音乐扣人心弦。一般音乐作品中旋律线急剧上升盒下降的手法,减去常规运行中的过渡音,表现在音乐旋律上的大跳,如音阶的八度音程、五度音程的跳进,使音乐在平柔的旋律进行中简洁古朴又刚正不阿,更好地表现了阿炳倔强的性格。切分节奏从弱拍或强拍的部分开始,切分节奏就是改变重音的节奏,用于强调某几个音。给人以一种独特而前进的感觉,阿炳大量使用切分节奏使得原来较为平淡的节奏音型因强弱关系的倒置而产生新的动力,表达了阿炳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一样。
四、 结语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名扬海内外,在国际上得到很多奖项和许多名人的高度赞扬。受得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钟爱,还有日本最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 他竟叹道:“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得大师如此赞扬,二泉映月真乃实至名归。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不断积累的珍贵宝藏。只有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才能真正实现艺术上的“百花齐放”。
阿炳自幼丧母,中年双目失明,长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作为流浪艺人,他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与艰苦。哪怕这样,阿炳都依旧保持着坚定的生活态度,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阿炳的琴声为老百姓带去了很难得的精神粮食。听《二泉映月》越多,其悲怆性反而越发消减,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绪,一种美感。这或许是残缺美吧,尽管阿炳失明,但是其创作出的《二泉映月》却感人至深,影响深远。这种音乐的美与阿炳的残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阿炳的残疾丝毫不影响《二泉映月》的美,反而加强了其美感,让更多的人被其所感染。
命运一次一次的把他推向苦难的深渊,可是阿炳却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正是阿炳这种单纯乐观的性格,才使他在那般艰苦的环境和状态下做到与琴为伴,为音乐历史奉献永恒的经典,阿炳对中国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二泉映月》一曲是一首不朽之作。阿炳的坚强隐忍的性格,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黑陶,《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回忆阿炳)》 新星出版社,2010 【2】杨荫浏,《阿炳小传》 音乐出版社,1981 【3】《《二泉映月》既没有"泉"也没有"月"——浅议音乐欣赏中的误区》,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音乐教育,巩成国,2002 【4】于伟芹,浅析二胡曲《二泉映月》.河南农业,2011-04-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