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炼焦厂调火工岗位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炼焦厂调火工岗位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时间:2022-07-20 1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炼焦厂调火工岗位技术操作规程(最全),供大家参考。

炼焦厂调火工岗位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调火工岗位技术操作规程

 1 岗位职责

 1.1 熟知本岗位的危险源,及时发现及消除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做好相关记录。

 1.2 熟悉炉体构造,加热系统流程,生产工艺流程,煤气、废气设备的性能。

 1.3 负责所使用的煤气、废气设备的清扫、维护、加油、检查和调节。

 1.4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加热制度,作好调温工作,做到焦饼上、下、机、焦各点均匀成熟,努力做到提高焦炭质量,降低耗热量,维护好炉体,提高热工效率。

 1.5 维护好所属设备、仪表及工具,保持设备正常运行,保证气流畅通无阻。

 1.6 掌握各种与热工制度有关的计算方法,保持各种有关记录的完整和清洁。

 1.7 在结焦时间变化和配煤比变动较大时,要及时做炭化室底部压力和冷却温度的测量,并做好记录。

 1.8 发现难推焦号,要及时观察焦饼情况,并测量该炉号的横排温度。

 1.9 负责处理交换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及故障。

 1.10 指导三班测温工及交换机工的日常工作。

 1.11 负责所属卫生区域的卫生清扫工作。

 1.12 负责交换系统轮、链条的检查、维护。

 2 技术规定

 2.1 标准测温火道规定为第 7 火道和第 22 火道。

 2.2各燃烧室测点温度在交换后20秒时,最高不得超过1450℃,最低不得低于 1100℃。

 2.3 炉头温度与其平均温度相差不能大于±50℃。

 2.4 炉头温度与标准火道温度相差不大于 100℃。

 2.5 焦饼中心温度应保持在 950—1050℃之间,上下温度差不大于 50℃。

 2.6 炉顶空间温度不超过 850℃。

 2.7 硅砖蓄热室顶部温度不得超过 1320℃,不得低于 900℃。

 2.8 小烟道温度不得超过 450℃,不得低于 250℃,分烟道温度不得超过 400℃。

 2.9 集气管温度保持在 78—85℃。

 2.10 硅砖焦炉在有计划加快炼焦速度时,允许昼夜提高火道温度不得超过 60℃。

 2.11 集气管压力以保持结焦末期吸气管下方炭化室底部压力不小于 5Pa 为原则. 2.12 焦炉吸力以下降气流看火眼压力为 0~5Pa,α值 1.25~1.35 为制定原则。

 2.13 回炉煤气主管压力不得低于 500pa。

 2.14 循环氨水压力不得低于 0.25Mpa。

 2.15 全炉各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蓄热室相比上升时不超过±2Pa,下降时不得超过±3Pa。

 2.16 预热器后煤气温度保持在 50—60℃ 2.17 延长和缩短结焦时间一般允许范围(见表 1)

 表 1 延长和缩短结焦时间允许范围 结焦时间(h)

 每昼夜允许延长(h)

 每昼夜允许缩短(h)

 >28 4 3 26~28 3 2 23~26 2 1 <23 1 0.5 3 岗位操作

 3.1 温度的测量 3.1.1 横墙温度的测量(考察单个燃烧室)

 3.1.1.1 在交换后 5 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的立火道温度,测温点在 斜道和灯头砖交界中心处。

 3.1.1.2 测温时双号燃烧室从焦侧开始测量,单号燃烧室从机侧开始测量。每个交换测 10 排横墙温度。

 3.1.1.3 测温时看火孔盖随打随盖,一次打盖不得超过 5 5 个看火孔盖。

 3.1.1.4 测温后按温度记录上帐,并绘制横排曲线(包括单排、十排、全炉)。按机、焦侧标准温度差画出标准线算出横排均匀系数,单排:超过标准线±20℃为不合格,十排:超过±10℃为不合格,全炉:超过±7℃为不合格。

 横排均匀系数:K 横 =(24-W)/24

 式中:24—不包括机侧 1 至 2 眼和焦侧 27 至 28 眼的立火道数 W—表示第 3—26 火道之间超过规定温度的火道数(不合格数)

 注释:(1)全炉的立火道数目为:

 73*28=2044)

 (个),所以进行横排温度的测量时,需要用几天的时间来完成,进行直行温度的测量时,一次测量的立火道的数目为:

 73*2=146 (个)。

 (2)测温的时间估算为:每分钟约测量 2 12 个立火道,每测量一个立火道约需要 5-6 秒钟的时间,所以测量一趟直行温度需要 6-7 分钟,一个交换可测量 10 排横排温度 (2 12 个/ / 分钟5 *25 分钟)

 /28=10.7(排)

 3.1.2 炉头温度的测量 3.1.2.1 交换后 5 分钟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炉头火道温度。

 3.1.2.2 按测温结果,分别计算出机、焦侧边火道的平均温度(不包括边燃烧室),并计算出炉头均匀系数 K 炉头 。机、焦侧各炉头温度分别和机、焦侧炉头平均温度相差超过±50℃时为不合格立火道。

 K 炉头 =(测温火道数-不合格火道数)/测温火道数 3.1.2.3 炉头温度平日随横排温度进行调节,一般炉头温度与标准火道温度相差不大于 100℃,炉头温度不得低于 1100℃。

 3.1.3 小烟道温度的测量 3.1.3.1 事先准备好 500℃的水银温度计,检查温度计是否牢固地插入木塞中,或用石棉绳缠紧,以免掉入废气盘内。

 3.1.3.2 交换前将温度计插入上升气流的废气盘测温孔中,深度为废气盘中部。交换后 20 分钟开始从交换机端开始读数。

 3.1.3.3 读数时不得将温度计全部拔出,以免影响温度准确性。

 3.1.3.4 读完温度后将温度计拔出,插入相邻的废气盘中,等下一交换测量。

 3.1.3.5 四个交换测完机、焦两侧小烟道温度。

 3.1.3.6 发现高、低温号要及时处理,上帐、计算平均数,并填写加热制度、测量日期人员等。

 3.1.3.7 小烟道下火严禁测量。

 3.1.4 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热电偶法)

 3.1.4.1 准备好 1500mm 的热电偶,温度 1000℃毫伏计,100℃玻璃温度计。

 3.1.4.2 选择两个处于结焦时间达 2/3 温度正常的炭化室,提前30 分钟插入。

 3.1.4.3 关上所测炭化室上升管的翻板,打开上升管盖,将中间除尘孔换上中间带眼的炉盖,并将孔眼放在炭化室中心线上,将热电偶插入,插入深度在炭化室炉顶空间中部,用泥浆封严炉盖,打开翻板,盖上上升管盖。

 3.1.4.4 用毫伏计测量空间温度,至少测量三次,同时测量冷端温度。

 3.1.4.5 打开上升管盖,拨出热电偶,将除尘孔用原炉盖密封好后,将上升管盖盖上。

 3.1.4.6 将数据上帐,并分析进行炉温调节。

 3.1.5 冷却温度的测量 3.1.5.1 测相邻的 10 个加热比较正常的燃烧室的测温火道,机焦侧标准火道二组共 20 个,于下降气流时测量。

 3.1.5.2 测量前准备好 2 台至 4 台合格的测温仪。

 3.1.5.3 在测量过程中,该炉的加热制度应严格保持不变,推焦情况保持正常,应选在正常检修时间测量。

 3.1.5.4 交换后 20 秒测第一次,1 分钟时测第二次,以后每隔 1分钟测一次,直到下次交换为止。

 3.1.5.5 看火孔要盖严,只许在测温时打开,测完立即盖严。

 3.1.5.6 算出两组 20 个燃烧室每分钟的平均温度,与 20 秒的平均温度相比,其差即为该炉温度下降校正值。

 3.1.5.7 在结焦时间变更或配煤比变化较大时,要重新测量,正常时一年测量一次。

 3.1.6 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暂时不能测量)

 3.1.6.1 准备长 5m,内径 50mm 的无逢钢管两根,一端为封闭的尖头,另一端为开口,于开口下方 20mm 处焊好卡钢管的卡环,管中距离开口 3600mm、2800mm 的位置各焊一个测温用的卡钉及管子尖头为三个测量点,并准备 2 个带眼的大盖。

 3.1.6.2 选择温度正常、结焦时间正常的炭化室,装完煤后,捣固时要平整,插入铁管(焦饼管要垂直插在炭化室中心线上),管口

 用盖盖好,周围用石棉绳煤泥封严。插管时注意导烟车滑线,防止触电。于出焦前 4 小时用测温仪开始测量。每隔半小时测一次,直至推焦前 30 分钟测量最后一次。

 3.1.6.3 焦饼全部成熟后,拔出焦饼管,并测量焦线。

 3.1.6.4 出焦前一小时测量该炭化室两侧的燃烧室横排温度。

 3.1.6.5 插拔铁管时,要打开上升管,关闭翻板,完毕后要盖好上升管盖,打开翻板,并将炉盖进行密封,同时要注意炉顶明电线,要拉闸断电并有专人看管。并且注意导烟车的行走。

 3.1.6.6 推焦时要有专人观察焦饼成熟情况,并记录推焦电流。

 3.1.6.7 出焦完毕,对好炉门,用测温仪从焦侧开始测量炉墙温度。每个炉墙测上、中、下三点,两个除尘孔,两侧炉墙共 12 个点。

 3.1.6.8 推焦前,通知机、焦侧炉前工,不要将尾焦扔入炭化室内,以免影响温度测量。

 3.1.6.9 将全部测量项目,详细记录计算、上帐,并做出正确结论。

 3.1.7 蓄热室顶部温度的测量 3.1.7.1 测量下降气流蓄热室,在交换后二十分钟开始测量。

 3.1.7.2 测量地点应是蓄热室中最高温度处,测完后立即将盖盖上。

 3.1.7.3 测量的温度如有超过 1320℃的应立即处理,不得低于900℃。

 3.1.7.4 对个别高低温号应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处理。

 3.1.8 炭化室炉墙温度的测量 3.1.8.1 与三班推焦车司机联系好推焦后关闭两侧炉门,炉前工不能将尾焦扔入炭化室内,从焦侧除尘孔开始向机侧进行,测量时上升管盖打开,不测的除尘孔盖应盖上。

 3.1.8.2 用测温仪由除尘孔测两墙温度,每侧炉墙按其高度测量上、中、下三点,两个除尘孔,两面炉墙共测 12 点温度。

 上部:炭化室往下 3~4层位置。

 下部:从炭化室底部算起第三层位置。

 中部:上、下部两点之间。

 测量部位:底部—距离炭化室底 300mm,上部—顶部跨越孔。测量时,上、中、下三点应在一条垂直线上,不许测石墨。

 3.1.8.3 测出的温度应计算上、中、下三点的平均温度及平均温度差,并上帐入档。

 3.1.8.4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1.9 红外测温仪使用注意事项 3.1.9.1 使用者应将提带缠绕在手腕上,防止测温仪从手中滑落,防止磕碰,要轻拿轻放。

 3.1.9.2 使用前,要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够用,测温仪是否完好能用。

 3.1.9.3 测温仪镜头应保持清洁,必要时用酒精擦洗。测温仪不用时,把镜头盖盖好。

 3.1.9.4 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注意防水,雨天使用应用雨具防护。

 严禁雨水进入仪器内。

 3.2 为了保证焦炉加热制度的稳定,必须有合理的压力分布与压力制度,所以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焦炉在整个结焦过程中,炭化室底部的压力始终要高于大气压和整个相邻燃烧室的压力。

 3.2.2 在同一结焦时间内,燃烧系统高度方向压力的分布应保持稳定。

 3.2.3 炉顶看火眼压力要保持在 0~5pa。

 3.3 测压操作 3.3.1 测压时的一般规定 3.3.1.1 测吸力、阻力、燃烧系统压力时,需要和交换机工联系,保持测量过程中加热制度不变,测量前斜型压力计要放平。

 3.3.1.2 选择横排温度、直行温度、空气过剩系数好、吸力稳定的蓄热室做标准号,在具备上述条件情况下,一般选一座焦炉吸气管下方正对的蓄热室。

 3.3.1.3 选择标准蓄热室,处于结焦中期进行测量。

 3.3.1.4 测量前要用 U 型压力表,对斜型压力计进行校正。

 3.3.1.5 加热制度不正常时,刮大风、下大雨,停电、吸力调节器运转不正常情况下不进行测量工作

 3.3.1.6 测压导管必须严密,标准管与相对管在测同部位压力时,插入深度应一致,且小于 30mm。

 3.3.1.7 交换时,斜型压力计应关闭,测完后测压导管应关闭。

 3.3.1.8 按规定做好记录和计算,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调节处理。

 3.3.2 蓄热室顶部吸力测调 3.3.2.1 上升气流蓄热室顶部吸力在同一结焦时间内应保持基本不变。测下降气流蓄热室。

 3.3.2.2 选择炉组中部蓄热室两个相邻号为标准号,对标准号要勤检查、维护、做到不下火、不串漏,格子砖不堵塞,火道温度正常。

 3.3.2.3 准备好一台斜型压力计,60 米胶管,测前检查胶管有无堵塞漏气现象,检查蓄热室测压导管有无堵塞、串漏现象。

 3.3.2.4 交换后 5 分钟开始测量,先测量标准蓄热室上升和下降气流的绝对压力,两个标准号在同一气流时吸力要相等。

 3.3.2.5 将绝对管(表上正端)连接在标准号的吸力导管上,相对管依次连接相同气流的各蓄热室的吸力导管,测出与标准号的吸力差值。

 3.3.2.6 上升气流时,当各蓄热室与标准号相比吸力差大于±2Pa 时调节,下降气流时,当各蓄热室与标准号相比吸力差大于±3Pa时调节。

 3.3.2.7 四个交换测调完毕。

 3.3.2.8 按实际测调情况记录上帐。

 3.3.2.9 测调完毕后,要有人去炉顶检查燃烧情况。

 3.3.3 格子砖阻力的测量 3.3.3.1 准备好斜型压力计一台,60 米长的胶皮管一根,200mm

 长的小弯管测压铁管一根。

 3.3.3.2 交换后 5 分钟测下降气流蓄热室顶部与底部相对压力。铁管插入废气盘测压孔时,要垂直于气流方向,插入深度为 1/2,记录加热制度,上帐归档。

 3.3.3.3 测量完毕与上次测量结果比较(在结焦时间,加热制度相近的情况下比较),做出蓄热室格子砖阻力情况分析。

 3.3.3.4 阻力大时要及时处理,只测下降气流蓄热室,绝对避免蓄热室正压。

 3.3.4 看火孔压力的测量 3.3.4.1 在检修时间内测量,准备好斜型压力计一台,600mm测压铁管一根,50 米长胶皮测压管一根(胶管一端与斜型表负端相连,另一端与测压管相连,然后将测压管插入看火孔内,其深度为 200mm。

 3.3.4.2 将斜型压力计放在炉组中间,不许移动,胶皮管不要放在炉盖上,以免烧坏。

 3.3.4.3 交换后 5 分钟开始测量,依次将测压铁管插入下降气流标准立火道中,读数、记录并整理上帐入档。

 3.3.5 炭化室底部压力测量 3.3.5.1 被测炭化室在炉组吸气管下方。

 3.3.5.2 装煤后由炉门测压孔插入 600mm 的测压管一根,插前用石棉绳将端部管口堵好。

 3.3.5.3 测压管插入炭化室内深度 50—100mm,插入端管口应在煤饼与炉门衬砖之间,用手把住铁管露出部分,插完后用石棉绳密封

 测压管,将管口塞死,防止冒烟。

 3.3.5.4 出焦前两个小时开始测量,每半小时测一次,推焦前半小时,测最后一次;测压前要用铁钎子通透测压管(冒出黄烟为止)。

 3.3.5.5 测量时,有专人在集气管压力房读集气管压力值,炉门处测压人员,同时记录集气管压力值和斜型表当时的显示值。通过调节集气管压力,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保持在 5Pa,记录此时集气管的压力,此压力即为该结焦时间下应保持的集气管压力,每次测量读数三遍,取平均值。测量完毕拔出铁管,堵上炉门测压孔。

 3.3.5.6 测压前要检查斜型压力表,要用铁丝清扫测压管,要和上升管工联系好,不得随意打开上升管盖和除尘孔盖。

 3.3.5.7 计算所测各值,上帐、根据结焦末期炭化室底部压力不小于 5Pa 来确定集气管压力。

 3.3.6 横管压力测量 3.3.6.1 使用焦炉煤气加热时,按规定测量...

推荐访问:炼焦厂调火工岗位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炼焦厂 最全 操作规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