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教版八版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速记

人教版八版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速记

时间:2022-07-19 1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版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速记,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八版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速记

 

 202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速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1949 年 9 月

 。

 2 .地点:

 北平

 。

 3.内容:

 (1)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毛泽东

 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 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

  《义勇军进行曲》

  为代国歌;以

  五星红旗

 为国旗;采用

 公元纪年

 。

 (4) 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4.意义: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

 和

 政治协商

 制度。

 二、开国大典 1.时间:

 1949 年 10 月 1 日

 ( “国庆节”来历 ) 。

 2.地点:

 天安门城楼

 。

 3.意义:标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4.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

  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 推翻了

 帝国主义

 、

 封建主义

 和

 官僚资本主义

  的统治。中 国真正成为

 独立自主

 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 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

  世界和平民主

  和

 社会主义

 的力量。

 三 、西藏和平解放 1.

 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阿沛·阿旺晋美

  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西 藏和平解 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

  大团结

  。

 精品文档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 页,共 19 页

 第 2 课 抗美援朝 1. 出兵原因:

 (1) 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

  东北边境城市

  ,侵犯了中国主 权,严重威胁

  中 国的安全

 。

 (2) 美国

 第七舰队

 入侵中国台湾海 峡,阻止人民解放军

  解放台湾

 ,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3)

 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中 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3.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4.时间:

 1950 年 10 月~ 1953 年 7 月。

 5.总司令:

 彭德怀

 ( 还领导过百团大战 ) 。

 6.英雄人物:

  黄继光、邱少云

  ( 掌握其事迹 ) 。黄继光 ( 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前进,用自己的胸膛堵住 敌人的机枪射口 ) ;邱少云 ( 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 牲 ) 。

 7.结果:

 1953

 年 7 月,美国被迫在

  停战协定

 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8 .荣誉称号:

  最可爱的人

 。

 9.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

  经济建设

  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

  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国际地位

  。

 精品文档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 页,共 19 页

 第 3 课 土地改革 1.原因:

 (1)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

  农村经济

 和

 中国社会

 的发展。

 (2)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

  农民

 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地区:

 新解放区

 。

 3.目的:解放农村

  生产力

 ,发展

 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 _ _工业化

 开辟道路。

 4.起止时间:

 5.法律依据:

  1950 年~ 1952 年底

 。

 1950 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6.内容:规定废除

  地主阶级封建 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

 的土地所有制。

 7.具体实施办法:从 1950 年冬起,全国

  分批进行

 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

  无地或少地

 的农民耕 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8.结果:到 1952 年底,除

 部分少数民族

  地区外, 全国

 大陆基本上

 完成了土地改革。

 9.意义:

 (1) 政治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 了我国存在 2 000 多年的

 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

 地主阶级

  ;农 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

  土地

 的主人。这使

 人民政权

  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 经济意义:

  农业生产

  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

  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

 精品文档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3 页,共 19 页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 4 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

 2 .起止时间:

  1953 年~ 1957 年

 。

 3.目的:为 了有计划地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

  。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重工业

 ,建立

 国家工业化

  和

 国防现代化

 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 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

  建设人才

 。

 5. 成就:以

 苏联

 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项目。

  第一汽车制造厂、 (1) 工业方面:

 鞍山钢铁公司

  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

  沈阳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 厂等建成投产。

 (2) 交通运输业方面:新建

  宝成

 、鹰夏等铁路 30

 余条;

 川藏

 、

 青藏

 、

 新藏

 公路相继通车; 1957 年,

 武汉长江大桥

  建成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

  社会主义工业化

  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 时间:

 1954 年 9 月

 。

 (2) 制定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3) 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

  人民利益

 的宪法。

 (4) 选举主要领导人:大会选举

  毛泽东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

 为副主席,

 刘少奇

 为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

  周恩来

 为国务院总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 确立: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

  国家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 (2) 地位: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为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了基础。

 精品文档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4 页,共 19 页

 第 5 课 三大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

  分散经营

 的。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

  工业化建设

  的需要。

 2.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

 3.目的:走

 集体化

 和

 共同富裕

 的社会主义道路。

 4.高潮:

 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

  高潮

 。

 5.完成:

 1956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生产合作社

  。

 1.时间:

 1953 年~ 1956 年。

 2.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

 1954 年~ 1956 年。

 2.形式:

 公私合营

 。

 3.政策:

 赎买政策

 。

 4.赎买政策意义:实现了

  和平过渡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

  创举

 。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

 到

 1956 年

 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

  农业

 、

 手工业

 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三大改造的积极意义:

 实现了生产资料

  私有制

 向社会主义

 公有制

  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精品文档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5 页,共 19 页

 第 6 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1) 时间:

 1956 年

 。

 (2) 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

  主要矛盾

 ,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

  落后的农 业国

 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

 (3) 意义: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 2.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

  社会主义建设

  。

  1958 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调整国民经济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

  客观的经济规律

  。全国掀起了“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当时

  自然灾害

 等因素,

 1959 年至 1961 年

 ,我国的

 国民经济

 发生严重困难。

 1 961

 年,中共中央开始

  调整

 国民经济提出了“

  调整

 、

 巩固

 、

 充实

 、

 提高

 ”的八字方针。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 2 .起止时间:

  1966 年~ 1976 年

 。

  资本主义复辟

  的危险。

 3 .最大冤案:

  国家主席刘少奇

  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也是

  民主

 和

 法制

 遭到严重践踏的典 型。

 4.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林彪反革命政变。

 1971 年 9 月 13 日,

 林彪

 等人慌忙外 逃,在

 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

  机毁人亡。

 5.结束:

 1976 年 10 月,

 华国锋

 、

 叶剑英

 一举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

  。

 三、建设成就 1.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

  武汉

 、

 包头

  两大钢铁基地,

  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和

 大港油田

 ,都是这个时期建 设起来的。

 2.新兴的电子工业、

  原子能工业

  、

 航天工业

 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精品文档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6 页,共 19 页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 7 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 错误。“

 两个凡是

 ”方针的普遍宣传,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2.思想基础:

 1978

 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

  真理标准问题

 的大讨论。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

  实践

 才是

  思想基础

 。

 3.时间、地点:

  1978 年 12 月

 、北京。

 4.内容:冲破了长期以来

  “左”倾错误

  的严重束缚,确定了

  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

 、团结 一致向前看的

  指导方针

 ,果断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

 上来,实行

 改革开放

 的历史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

  邓小平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 体。

 5.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新中国成立

 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

 ,开启了我国

  改 革开放

 历史 新时期。

 二、拨乱反正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

  拨乱反正

 。伴随着思想 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

  冤假错案

 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 表现:

 (1)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

  机关干部

 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 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1980 年,恢复了

 刘少奇

 的各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最大的冤案

 得到平反。

 3.胜利完成: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

  ,标志着 中国共产党在

  指导思想上的

  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精品文档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7 页,共 19 页

 第 8 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2.目的:以调动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

 ,促进

 农村经济

 发展。

 3 .典型代表:

  安徽

 凤阳小岗村。

 4.方式:

 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

 5.推广:到

 1983 年

 ,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6. 意义: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

  农民的劳动热情

  ,带来农村

 生产力的大解放

  ,

 农业生 产

 和

 农民收入

 均有很大提高。

 7.农村乡镇企业:随着农业生产向

  专业化

 、

 商品化

 、

 社会化

 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农民致富和

  实现现代化

 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1984 年

 10 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要求加 快以

 城市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主要内容:

 (1)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

  公有制经济

 为主体的

 多种所有制

 经济。

 (2) 对国有企业实行

  政企分开

 ,逐步扩大企业的

  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

 经营责任制

 。

 (3) 实行以

 按劳分配

 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的制度。

 3.意义:大大调动了

  企业

 、

 职工

 的积极性,增强了

  企业的活力

 。我国城乡出现了

  经济大发展

 的 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1992 年,

 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要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强调:

 1993 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3.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

  协调发展

  和

 稳定高速增长

  ,对

  现代化建设

  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 济实力

 明显增强

  。

 精品文档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8 页,共 19 页

 第 9 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

 1980

 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

  深圳

 、

 珠海

 、

 汕头

 、

 厦门

 4

 个经济特 区; 1988 年,海...

推荐访问:人教版八版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速记 速记 知识点 下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