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招生革新试点背景下语文走班学习有效策略(全文),供大家参考。
高考招生革新试点背景下语文走班学习的有效策略 作
者:
陈怡
作者简介:
陈怡,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原发信息:
《语文月刊》(广州)2016 年第 20161 期 第 20-23 页
内容提要:
在高考新政的背景下,“走班制”又将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但问题是,语文学科在“走班制”实施的过程中处境尴尬。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特性和实践探索成果,介绍语文“走班制”的课程设计策略、内容设定策略和评价策略。
关
键
词:
走班/策略/高考改革/课程设计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
2016 年 05 期
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促使更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发生转变。“走班制”被认为是未来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其实,我们对于“走班”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陌生。作为先行者,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上海建平中学、育才中学等学校,已经在“走班”教学中探索多年。如今,在高考新政的背景下,“走班制”又将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走班制”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重组课程,分类分
层,从而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更好地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但问题是,语文学科在“走班制”实施的过程中处境尴尬。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语文学科往往不作为首要考虑的对象。很多教师认为语文不需要分层走班,因为其考测分数差距小,难易程度总体变化不大。部分语文教师也认为,中学生对汉语言、文字、文化根本不重视,对语文学习长期以来缺少热情,能让学生老实地听课、做题就不错了,“走班”那还得了?语文学科“分层走班”不过是教育者的自娱自乐罢了。
的确,二期课改还是没能让有些语文教师摆脱“传统”“应试”的迷思。那么,如今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扫荡一切陋思旧习之势席卷而来,“逼”着语文教师们看清现状:低效的课堂、不变的内容、被动的学生、反复的操练……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灵性的个体,最具有人文色彩的语文学科却在抹杀人的天性、个性,更不用说因材施教了。
所以,语文学科更应该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
但是,语文的“分层选科”的确有其特殊性,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人云亦云。我们不能行“走班制”之形,而脱离“有效教学”之本。语文教师应该认真解读高考新政,明确其目的、任务,再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走出本学科独有的革新之路,寻得语文走班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语文“走班制”课程设计策略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特别强调:增加选择。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随之,很多学校都采取了分层教学这
种形式。上海某高中就作了这样的尝试:每个学科进行 ABC 分层教学,综合排名前 40 位同学编入 A 班,40-120 名同学编入 B 班,剩余同学编入 C 班。其他学校甚至还有“四分”“五分”的做法。是否分层完全由名次决定?是否层面分得越多越好?是否每个学科都要如此“一刀切”?
语文学科不应盲目跟从其他学科的做法。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和基础。学生要掌握的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且如今很多语文知识是被“淡化”的。其他学科,则新知识、新技能源源不断地叠加,且高中学科难度、容量大,一旦掌握不好,可能会在考分上产生较大差异。而语文学科不在于知识的多,而在于精。况且,由粗到精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差异性不会特别大。所以,语文分层不必过分依赖成绩、过于精细化。但是,毕竟还是存在学习能力上的差距,因此分出“基础班”“提升班”两个层面足矣。
虽然语文学科在“分层”中处理得较为粗放,但是,“走班制”不仅有优劣之分,还有不同领域、专项的区别。语文的四大基本技能是“听、说、读、写”,这不仅是四大技能,也是促使学生能力和语感不断提升的实践途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诵读、说话、阅读、写作这四个主要板块作为学生训练和实践的基本点。其实,笔者在平时的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有些人阅读基础薄弱,有些听说能力差,有些写作不行。但是在常规课堂上我们是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的。
所以,笔者这个学期的做法是在分出普通班和提高班的基础上,再分出诵读、说话、阅读、写作不同的专项供学生选择。如果用坐标来说明,学生本身能力的差异为横坐标(普通班、提高班),不同的专项为纵坐标(诵读、说话、阅读、写作),如此纵横交错,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弱势或兴趣作出更精确的衡量、更明确的定位。在学习上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以下笔者通过本校分层走班相对集中的班级进行相关数据统计。
以本校高一(10)班为例:该班参加现代文专项阅读提升班教学的人数占班级人数 68%。
以本校高一(9)班为例:该班参加写作拓展提升班教学的人数占班级人数 72%。
当然,其中还包括班级本身学习状态的起伏、试卷难易程度以及老师批阅的情况等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就数据本身看,还是能够说明我校语文学科“分层一专项”课程设计策略是有效果、有可取之处的。
二、语文“走班制”内容设定策略
确定了语文走班教学的形式后,更大的问题出现了。除了课本的内容外,我们还教什么?语文学科相对其他学科,系统知识比较欠缺,概念、语法较淡化。其他学科于分层教学中精讲精练,那语文学科也应全然如此么?
某些学校,某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通过旁门左道、低级趣味、碎片化的课外资源作为走班课内容,还振振有词,语文课的外延是无限的嘛!对的,就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才更有必要在“分层—专项”课程中把教学内容确定下来。
1.以程序性知识为教学内容
2014 年 11 月中旬,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具体规定了每个年级段学习语文的内容与程度,同时提出,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阅读难度。
阅读、写作能力,不是仅仅通过一个学期的“分层—专项”课程就能提高的。语文教师若只是转换了教学的地点、教学的对象,却没有转变教学的内容,那么,本身就缺乏约束的“走班制”必将成为语文学科的“坟墓”。
常规课堂,语文教师太拘谨;走班课堂,语文教师又太随意。学生要么就是太快知道答案,要么就是永远也找不到答案。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怎样做!所以,在走班课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我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才能读懂什么类型的文章?通过什么方式我才可以更深刻、准确地表达我的思想?某一题是怎样操作的,老师是怎么思考的,我又是如何考虑的?比如我们要教学生读懂一篇散文,一般会告诉他找到对象、对象的特点、由此抒发的情感,或者上升到怎样的思想,然后就放心地让学生去删选信息了。殊不知,学生仍然无所适从,究竟该怎么删选?教师不仅要告诉他们怎么筛选,还要让学生明白一篇文
章中哪些是“皮”“肉”,哪些是“筋脉”和“骨架”;哪些段落有意义,甚至哪些句子有意义,哪些是次要的。这些都是我们常规课上懒于讲或被师生共同忽略的。所以,在本学期的分层选修中我们更要落实的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怎么做”。
2.以课本拓展内容为教学资源
当然,打题海战并非长久之计。北大教授温儒敏在华师大“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语文教育论坛上,分析了高招方案出台后未来语文高考命题可能发生的变化。高考语文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阅读材料的量也会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否则就可能做不完。
这一点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相吻合。语文具有“人文性”“综合性”。语文比其他学科显得广泛得多。首先语文知识本身就综合了文学、语言、逻辑、修辞等多种内容。其次,语文课文的内容更是包罗人间万象,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
其他学科在分层走班教学中,可以精读精讲;但语文恐怕要设定更多的阅读专题;其他学科的内容虽多,但是不像语文学科这样庞杂,需要由内而外地选定、策划。所以,在高二学年的语文选修教学中,笔者所在的备课组设定相关的拓展阅读专项,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语文教学的课时较为紧张。语文教师不仅要利用好必修课,而且要充分利用拓展课及社会实践课的课时。在拓展课和社会实践课中,教师要有计划地设置不同类型
的阅读专题,不仅让学生阅读,而且要“研读”,在研读的基础上有“专题写作”“小组演讲”,甚至“行走感悟”,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
当然,更重要的是拓展内容与课本内容的衔接。比如高二学年中,笔者所在的备课组计划在走班教学中尝试四个拓展性的专题:(1)“大音希声,品味散文语言平淡中的深味”,课本内的散文学习到高二上学期基本告一段落,且“散文语言”是极其重要却被忽视的部分,所以通过阅读、研究、发言、课题等形式对汪曾祺、杨绛两位散文大师的其他作品进行深入探索;(2)“先秦诸子的性情人生”;(3)“人类共同的声音——乐府诗选”;(4)“史记趣读”。后三个模块也是课本内容的延伸、拓展,或从内容或从形式,对课内所学作进一步的探索、深究。
既要有阅读的量,也要有阅读的品质,所以更要有阅读的专题。否则,阅读量上不去,高考可能来不及做题;阅读品质上不去,来得及做也考不好。
三、语文“走班制”评价策略
目前“走班制”的评价方式大多采取“阶段性评价”,一般用“等第制”取代学科成绩。语文学科最适合“等第制”,分分之差都能分出水平高低的理念并不适用于语文教学。但是,“阶段性评价”相当于平时的测验、考试,恐怕不适合现阶段的语文走班教学。其他学科运用阶段性考测是因为其对知识、技能的考查占了大部分,答案也比较明确;而语文学科具有“开放性”,语文中语义和表达方式本来就不是唯一的,且本文第二
部分也提到语文走班教学不仅有课内的阅读,还有大量课外的积累,广域开放的语文从来就没有唯一的答案。《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指出,要增加主观题的比例,甚至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
所以,语文学科的评价方式不能局限在“阶段性评价”这一传统类型上。《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依据高中不同科目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语文学科应该更多运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在主观题大量涌现的高考趋势下,在走班制度下,不同类型的班级、学生纷至沓来,原本已经不堪重负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解放自己?应该如何有效地评价大量的作业和考测卷?
本学期,本人利用学校网络信息平台,作了大胆的尝试。作文批改、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师最为恐惧的事。老师玩命地批改,呕心沥血地写评论,到了学生手中,随便看一眼就放一边了。在走班教学中,本人所承担的是“写作拓展”,两个班一百多位来自各班的学生,应该怎样写作文?老师又如何批改、评价?
本人在学校信息平台的“网络课堂”上布置了相关作文题,请学生各自完成。之后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依次为:(1)请学号 1-5,21-25 同学,率先在本次网络课堂内发布你的作文(全篇);(2)其余同学针对以上 10 位同学的作文,就其内容、形式进行点评;(3)每人至少针对两位同学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优缺点不论,能提出批评更好);
(4)老师随后将选择部分学生的评论作出评论并评选出“精华帖”;(5)在相关时间节点前未完成的同学将在期末考试中酌情扣分。
本来怀着忐忑的心情,担心学生不会响应。没想到学生热情空前高涨,似乎找到了发微博、回帖的感觉。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在“过程性评价”中,在“互评”中掌握了主控权,找回了写作的热情。效果不言而喻,从本文第一部分的数据中可见一斑。
所以,在“走班制”中,语文教师不用担心如何掌控、如何反馈、如何评价,而是应该关注于让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不管是课程模式的改变,还是教学内容的转变,抑或是评价方式的转变,其实“真正的转变”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心态的转变。只有心态转变了,语文教师们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在高招革新试点背景下觅得语文走班学习的有效策略。我们在反思、批判前期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弊病的同时,不断地积极思考、合理建构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语文走班教学一定会革除弊端,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蓬勃发展。
推荐访问:高考招生革新试点背景下语文走班学习有效策略 革新 试点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