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深度“教与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探讨【优秀范文】

基于深度“教与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探讨【优秀范文】

时间:2022-07-19 10: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深度“教与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探讨【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基于深度“教与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探讨【优秀范文】

 

 基于深度“教与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探讨 ————以《小狗包弟》为例 作

 者:

 何永生

 作者简介:

 何永生,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32)。

 原发信息:

 《教师教育论坛》(武汉)2016 年第 20168 期 第 56-59 页

 内容提要:

 “翻转课堂”是深度“教与学”实现的有效手段。所以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规划好学习任务,明确评价目标,设计好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活动,而且要放手让学生带着任务,或者在规划项目下深入学习,明确学习问题。翻转课堂指向学生认知的深化与思维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需要将目标定位在学生学习某一类知识点后能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而且还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知并感受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如此才能满足他们集效率、效果和效益为一体的学习期待。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6 年 12 期

 一、翻转课堂应是何——指向深度的“教与学”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设计者和实施者如何协调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之达成基本的整合要求,满足学习主体集效率、效果和效益为一

 体的学习期待,在当下的基础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但这还未引起相关方的足够重视。而翻转课堂突显的技术主导教学,学习主体被道具化、学科知识碎片化、深度学习边缘化、教风学风浮躁的问题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改变,将会使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越来越背离教育教学本质的学科教学更加失范和混乱。

  真正的翻转课堂并不是信息技术“软硬兼施”的物力和人力展示,也不一定要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基于 IT 技术的 ICT 教与学,其中,IT 是指信息技术,C 即 Communication(交流)。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规划好学习任务,明确评价目标,设计好方案,组织好教学活动,而且要在做足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后,放手让学生带着任务,或者在规划项目下进入学习,明确学习问题,深入学习过程。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返回课堂。虽说翻转课堂也不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但这些讨论一定要针对有意义的问题,如此,课堂的活跃就不仅仅表现在形式上,而更多地会体现在思维的活跃、思考的深入、表达的谨严、交流的启发和收获的丰硕上。而教师要做到这些,恰恰需要让学生专注问题,深入学习,沉浸在学习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商讨如何让《小狗包弟》的课堂教学真正翻转起来,可能会给热爱翻转课堂、拥抱课改的教师们一些启示。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无论是作为一般性阅读教学方式来处理,还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例来设计,都要体现深度教与学的要求。而教师无论是选择上述哪一个向度进行教学设计,整体理解《小狗包弟》

 的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文章借一只小狗“有幸”(三易其主,屡获善待,还受到国际友人记挂)和“不幸”(“文革”中不得不被捐医解剖)的故事,来怀念与其曾经有过一段生活交集的妻子,反思“文革”的荒唐和野蛮,表达对自己无措无奈、懦弱无力、但求苟活的歉意。这是笔者整体理解文本后形成的一个总结性表述,但学生要达到这样的整体理解水平,对文本形成一定的合理认识却并非是一件易事。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将之作为问题或要求提出来。

  二、翻转课堂应如何——两个教学设计示例

  (一)一般教学设计

  一般教学设计要求具有普适性,目标需要定位在学生通过此文的学习能知晓或掌握忆物怀人这一类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为进一步的同类型文本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果设计者和执教者在以前的教学中没有做过这样的设计,可做参考的教学设计大致如下:

  1.从小狗包弟入手,讨论小狗包弟经历的人事关系。在学生梳理狗与主人关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它与主人依存关系的亲疏度。学生可以发现它虽几经易主,但与自己及妻、儿的关系最不寻常。教师于此可以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明写小狗实则怀人蕴事的文旨及叙事技巧。在达成这一步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即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以前的课堂上已经学习过或自己在阅读中涉及过的忆事怀人这类回忆类散文,把问题聚焦在回忆类散文共有的写作范式上:托物寄意,借物寓事,以物抒怀,依物说理

 等,并将物与忆、物与意、物与事、物与人、物与情作精准对应。考察特殊的“物”是如何具体关联诸多人事情感与意义的。

  2.在上述基础上,教师不可浅尝辄止,要引导学生将所学落实到书面上。书写是促进思考、深化认识、重构整体逻辑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真正获得某种必要的技能,谁也没法代替学生的自我实践与体验,而教师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最好将必修模块中的其他同类文学作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制列如下表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同类型文章按要素要求填充(详见表 1)。当然,这类表格由学生讨论形成会更好。讨论会让参与讨论者切身感受这样做的原因,有助于增强其行为的自觉性。

 需要说明的是,大类小异,微殊必究,是这种学习必须掌握的原则,特别是“回忆物”及“回忆物功能”是个个存异的。比如有的可能起线索作用、有的起提示作用、有的起强化作用、有的起特殊的指示或暗喻作用等,这些都是需要学习者潜心琢磨的。正是在“类”的引领下的学习,并经过反复操练,学生关于文体的自觉意识和敏灵度才得以形成,并渐至可能有新的发现。

  3.分散自由学习。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使学习者由“非自主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者”,学习者能自我组织、制订学习计划,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正是由于这种分散自由的学习过程使得学习者能随心所欲。[1]所以教师要学会慢慢地放手,

 远观瞭望,做到策之以道,顺其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学习。学习组织的形式和规模也可以是多样化的。

  4.学习结束的时候,是各个学习组织或个人展示自己学习所得的时候,是分享学习经验、共享成果、丰富学习内容的时候,也是学生学习此一类文章并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比如诗歌中回忆主题中回忆物(物象)的特点、小说中回忆题材的特点、戏剧中回忆题材的特点等。这种学习的迁移作用会产生很大的超越力量。

  (二)专题式教学设计

  上述教学设计当然也可以成为专题式教学设计,事实上也已经接近了这样一种设计。只不过“专题”限于借物怀人回忆类散文在取“物”方面的教学规律上。如此,《小狗包弟》不过是作为学习这一问题的一个引子或例子而已。接下来的专题教学设计则是针对《小狗包弟》中所牵涉的“忏悔”这一问题所做的教学设计,这可能关涉阅读全部《随想录》的问题。否则,关于这一问题的任何回答都可能是主观臆断。而这一问题又是本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换言之,无论《教师用书》的编者,还是一些教师将这一问题置诸“教学难点”,都是正确的,但他们的不当之处则是没有表现出解决问题时的应有态度和行动。而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可参考的基本教学环节大致如下:

  1.对“忏悔”问题要有一个常识性的理解。这是理解巴金忏悔意识和行为的基础。有罪是忏悔的前提。中国文化传统中没有“忏悔”之说,有

 的是歉意、抱愧、遗憾、良心受到责备等。但这些词与忏悔不可相提并论。佛教中有“罪过”之说,反倒与之有几分相像。西方有“圣人”“圣师”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有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的《忏悔录》。西方人有原罪的宗教意识,所以他们认为凡人生而有罪,有过无过之人都应当忏悔。忏悔既可以是仪式性的,也可以是发自内心上的默动的。无论形式如何,忏悔都有获得宽慰、宽宥和省示的作用。谈论这些,无非是想和教师商讨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与之相关的前提条件。

  2.通读全部《随想录》是一个基本要求。巴金的《随想录》从 1978年 12 月 1 日开始形诸笔端,在香港《大公报》连载,到 1986 年 8 月 20日辍笔,历时近 9 年,大大小小文章共 150 篇,每一篇文章一出报纸便被争相转载,出版社更是不遗余力,集册出版成书。一时洛阳纸贵,《随想录》亦被翻译成日文、法文等多国文字。后来出版的《随想录》已经将全部内容作了主题意义上的分类而分册出版,更便于学习和研究。如何引导学生通读文本也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网络时代,阅读方式已变得多元化,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混合式阅读的可能,以及其优缺点。

  3.阅读方式与信息处理方式的选择。在时间允许、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阅读传统的纸质书不失为一种享受,而且作批注、记录也很方便。过后的整理,看似浪费时间,其实在串联信息的过程中会让我们形成新的思想,或修正、丰富、深化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专题式学习的优点在于,它能让学生将问题思考的系统一些,有助于提升深刻度,产生新见解。巴金这种非宗教而又胜于宗教式的忏悔,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诚面对自

 我,对“文革”的一次深刻反思。这种反思非集中于一人一事一时,也非平面的反复重复,而是跨时近 10 年,不断深入,不辍渐进的。所以,逐篇阅读,随时案注,分期整理,对于学生理解和弄清问题十分重要。传统纸质阅读,受时空条件影响,多适合于个人。如果要随时分享与讨论,通过电子阅读,网上集群阅读则显得更为方便。

  电子阅读更便于将零碎时间利用起来。《随想录》的文章篇幅都不算长,很方便学生分时、分段利用零碎的时间来阅读。如果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一个阅读圈子,在圈子内的学伴便可一起阅读,在先上传的阅读笔记文档上,其他人还可以在同一文本上做修改、丰富和添加等。再经过整理优化,很快便可形成共同阅读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形成文本的方式也需要事先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增加学习的自觉性。《随想录》对悔过和悔罪的反思几乎无处不在,而不同文本中所涉及的人、事有异,其自责自悔之心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不可囫囵吞枣式一概而论,而必须引导学生逐篇阅读,逐篇分析,以便归类、综述。建立图表收录阅读信息,记录阅读感想,可能是更便于学生整体思考的有效手段。建图表最好的方式是经过学习组成员事先讨论、反复辩诘后确立,其好处是不仅可以集智,而且便于形成共识和参与规范,共同遵守。表例大体如下页表 2所示。

 三、翻转课堂应为何——深化认知与提升思维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专题式教学设计的效果自然会优于一般教学设计,相比较而言,前者更能让学生专注问题,深入学习,激发思维潜能,认知并深刻感受到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在一般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小狗包弟》,无非是让他们知晓或掌握忆物怀人这一类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同类型文本奠定基础。而在专题式教学设计中,问题由《小狗包弟》“忏悔”引出,学生出于弄清问题本质而展开的对全部《随想录》的阅读与钻研,最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可以想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虽不排除有的结论会有失偏颇,但不管怎样,这种求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应该是值得提倡的。况且任何答案都只是学生个人与文本对话的结果,不可能作为衡量其他人学习的标准,但都不失为用来交流学习,丰富认识,彼此观摩的凭借。这样的学习除了能增长个人知识,了解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和一段距离今天并不遥远的历史之外,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很必要的学习训练。通过这种学习,学生能够真正加深对巴金“忏悔”的认识:深感人的基本尊严被践踏,有对自己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自愧与悔恨;有对一个公民自我弃权,屈从强权而逆来顺受的反省;有对作为知识分子失去独立思考、盲从、愚信的自我审判。这样一种多角度的认识,看来似乎已近深刻,其实不然。因为,如果问题仅止于此,那么《随想录》在思想史上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而巴金在风烛残年,拖着病残之躯,坚持创作《随想录》的目的,绝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忏悔、赎罪,以求得一己之心安,而是要建立历史博物馆,让徘徊于此的人们,思考面对无法无理的当权者,作为个人应该有怎

 样的姿态。以暴易暴,绝不是这位早年信奉无政府主义知识分子认可的选项;而逆来顺受正是他和千千万万受害者在“文革”中“自取其辱”的原因。怎样的姿态才是符情合理、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呢?强调作家应该给予读者希望和温暖的巴金在《随想录》中其实并未给予明确的答案,而这也正是《随想录》令人深长思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