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塘池路(人民塘东二路至华林一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全文完整)

塘池路(人民塘东二路至华林一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18 11: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塘池路(人民塘东二路至华林一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塘池路(人民塘东二路至华林一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全文完整)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本项目为塘池路(人民塘东二路至华林一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属于新建道路。塘池路呈南北走向,起于现状人民塘东二路,止点接现状华林一路。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 20m,中线长度为 343.658m,道路设计实施范围 K0+006.5~K0+316.159,扣除未计入的平交口道路设计实施长度为 309.659m。

 本项目由成都成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根据相关规划资料进行施工图设计。本图纸仅为道路工程设计图,其余专业设计详见相关专业图纸。

  第一章

 设计 依据及技术标准

 1 1 .1 设计规范及依据

 1 1 .1.1 采用的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

 (1)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2)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 51286-2018)

 (3)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

 (4)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5)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6)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

 (8)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9)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10)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

 (1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 50112-2013)

 (12)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13)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14) 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

 (15)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

 (16)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17) 《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2012年版)

 (18)《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 (19)《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建设技术规定》 1 1 .1.2 设计依据

 1、业主下发的设计任务书及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 2、成都市成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成华区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塘池路(人民塘东二路至华林一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并行审查的通知》的回函; 3、本项目的规划红线资料及现状地下管线资料; 4、相关规划文件及周边道路设计图纸; 5、《塘池路(人民塘东二路至华林一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6、关于塘池路(人民塘东二路至华林一路段)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

 7、 现场踏勘资料。

 1 1 .2 采用的技术标准

 道路类别:城市支路 设计车速:30Km/h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年 路面材料:沥青混凝土 道路交通等级:中交通 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路面设计荷载:BZZ-100KN 道路最小净高:4.5m 红线宽度:20m 1.3 初步设计评审意见的执行情况

 1、补充片区周边道路信息,为本道路纵断面及人行道结构等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回复:按意见补充相关信息。

 2、倡导绿色交通出行,交通增长率宜适当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参数选用设计通行能力进行计算;同时道路横断面划分(交通组织)为双 4(含机非混行),交通量预测按双 2 测算的,

 进一步完善交通量预测参数及调整预测结论。

 回复:已按要求完善初步设计中通行能力参数及调整预测结论。

 3、协调地块开口高程适当抬升道路纵断面高程,同时加强道路低点排水设施。

 回复:经与道路西侧医院地块设计单位对接,将地块开口处纵断面适当抬高,抬高后即满足开口进出需求;另在道路低点加密雨水口,并采用双篦雨水口。

 4、补充噪声防治专项设计内容,明确降噪措施(道路两侧规划用地为住宅、医院),建议沥青面层采用 SMA-13。

 回复:按意见补充噪声防治专章,采用 SMA-13 作为道路面层。

 5、软弱土处理根据地勘报告明确处理标段及深度等。

 回复:按意见已在本次施工图中补充以上内容。

  第二章

 工程地质

 2.1 工程地质概况

 2.1.1 地形及地貌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Ⅲ级阶地。勘察期间场地主要为拆迁空地,地势平坦。本次勘察测得各勘探孔孔口绝对高程介于 501.518~502.985m 之间,最大高差约为1.467m。

 2.1.2 气候条件

 成都市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降水主要源于太平洋东南季风,次为印度洋西南季风。

 (1)气温:年平均气温 16.2℃,极端最高气温 39.7℃,极端最低气温-5.9℃,昼夜温差最大 12℃左右; (2)降水:多年平均为 947.0mm,12、1、2 月旱季降水量占 3%左右,7、8、9 月雨季降水量占 60~70%,日最大时降水量 207.5mm(1981-07-12),最大时降水量 28.10mm(1981-07-13,12-13 时),最大积雪厚度 40mm; (3)蒸发量:970.4~1139.3mm,多年平均 1020.5mm; (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 82%; (5)风向、风速:多年平均风速 1.35m/s,最大风速 14.8m/s(NE 向);瞬时最大风速 27.4m/s(1961-6-2),主导风向 NNE 向,出现频率 11%,风压 0.25KN/m2(30 年一遇),常年平均风压 140kpa,雪压 0.1KN/m2; (6)日照:年日照数 1200~1300 小时,日照最小年份 960 小时。

 2.1.3 区域地质概况 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

 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 500 余公里,宽 25~40 公里。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如 2008 年 5 月 12 日,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发生 8 级大地震。

 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 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北过新津后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 5.5 公里,向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 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 1734 年发生过 5 级地震。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属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 1971 年发生过 3.4 级地震。

 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已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

 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抬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

 总体来说,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 20 公里,西侧

 距龙门山褶断带约 50 公里,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2008 年 5 月 12 日,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发生 8 级大地震,成都市区虽有强烈震感,但根据成都市已有的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和场地工程地质总体特征而言,成都平原地质结构稳定,独特的地质构造决定周围的地震不会对其造成大的破坏,区域稳定性良好。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属稳定区。场地属稳定场地。

 成都地区构造地质图 2.1.4 地层结构

 经钻探揭露,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层结构简单,构成场地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和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1+2fgl)的黏土。各岩土层基本特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1)杂填土:色杂,稍湿,松散。主要由砖、钢筋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组成。场地内大部分钻孔分布,层厚 0.5~4.5m。

 (2)素填土:褐灰色、灰黑色,稍湿~湿,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夹少量植物根茎,局部区段夹薄层淤泥。堆填时间大于 10 年,有一定固结度,场地内仅 ZK11、ZK12 钻孔分布,层厚 1.7~1.8m。

 (3)黏土:褐黄色为主,硬塑为主(仅 ZK11、ZK12 钻孔上部分布薄层可塑黏土),切面有光泽,无摇振反应,韧性高,干强度高,由黏土矿物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及其结核,局部夹少量钙质结核,裂隙发育,裂隙中充填灰白色黏土矿物,具胀缩性。场地内钻孔均有分布,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

 2.1.5 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勘察期间,场地内未见地表水。

 拟建道路终点东侧有一集水沟,水深约 0.5~1.0m,水量主要受大气降水及上游地下水补给。

 2、地下水 本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人工填土中的上层滞水。该层地下水埋藏较浅,水量一般较小,水位无规律,无统一自由水面,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通过地表蒸发或下渗方式排泄。在本次勘察期间处于平水期,勘察期间实测水位埋深 1.2~2.7m,水位高程 499.392~500.990m,其水量变化受季节影响较大,丰水期水量可能增大。据收集附近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历年最高地下水水位标高按路面设计标高以下 3.0m 考虑。

 3、水、土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采取黏土土样 2 件,做土腐蚀性分析试验,结果详见《土腐蚀性检测报告》,其分析评价详见表 2-1。

 表 2-1

 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分析评价表 项

 目 腐蚀介质 实测值 评价 标准 腐蚀等级 备注 结论 按环境类型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SO 42- (mg/Kg) 84.95~108.90 <450 微 环境类型 为Ⅱ类 微 Mg2+ (mg/Kg) 18.35~19.65 <3000 微 按地层渗透性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PH 值 7.35~7.53 >5.0 微 B (弱透水土层) 微 / 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C1- (mg/kg)

 35.55~40.75 <400 微 A 微 根据表 3-7 判定结果可知: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2.2 岩土工程评价

 1、地震效应 (1)抗震设防烈度 综合《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成都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标准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 0.10g,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45s。

 (2)地基土液化判别 场地内无液化土层分布,可不考虑液化问题。

 (3)工程场地类别 该场地土层为多层土,主要包括人工填土和黏土,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值经估算约为201m/s~234m/s,场地土属中软土,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 3.0~50.0m。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年版)、《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综合判定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4)抗震地段划分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 年版)4.1.1 条中表 4.1.1“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原则,本场地路基主要受力层深度范围内局部分布有杂填土,但在基础施工期间应将其挖除,故拟建场地可按建筑抗震一般地段考虑。

 (5)软土震陷判别 综合钻探成果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5.7.11 条文说明,场地内未揭见软土,可不考虑震陷影响。

 2、不良地质作用 依据我院对场地周边进行的地质调查及勘探孔所反映的地质情况表明,场地无活动断裂、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及地面沉降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3、特殊性岩土 根据勘察钻孔揭露情况,本工程除人工填土及场地内黏土外,未发现特殊性岩土。人工填土具性质差,压缩性高,强度低等特点,作路基时易产生过量沉降。对于杂填土层,一般考虑在道路建设前清除该层。对于场地分布的膨胀性黏土,具弱膨胀潜势,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或未经处理直接作为填方路基的回填填料 4、埋藏物 依据我院对场地周边进行的地质调查及勘探孔所反映的情况表明,勘察期间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5、地基土干湿程度 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第4.2.1节,按路槽底以下80cm深度内的平均稠度ω c 进行划分,土的稠度按下式确定:

 ω c =(ω L -ω)/(ω L -ω P )

 式中:ω c ——土的平均稠度; ω L ——100g 平衡锥所测土样液限含水量(%); ω

 ——路床 80cm 深床内的平均含水量(%); ω P ——100g 平衡锥所测土样塑限含水量(%) 根据土工试验结果进行统计计算,黏土的平均稠度平均值ω c 为 0.87,拟建道路路基主要为黏土,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第 4.2.1 节判定拟建道路路基干湿类型为潮湿。

 6、水、土腐蚀性评价 (1)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通过对场地内 ZK1、ZK10 钻孔所采取的 2 件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试验,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和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性,其分析评价详见下表。

  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分析评价表

 项

 目 腐蚀介质 实测值 评价 标准 腐蚀 等级 备注 结论 按环境类型 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SO 42- (mg/L) 67.2~93.7 <300 微 环境类型 为Ⅱ类 微 Mg2+ (mg/L) 16.4~18.2 <2000 微 NH+ (mg/L) / <500 微 总矿化度 310.1~327.1 <20000 微 按地层渗透性 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 PH 值 7.1~7.3 >6.5 微 B (弱透水土层) 微 侵蚀性 CO 2

 2.2~3.7 <15 微 B (弱透水土层)) 微 / 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C1- (mg/L)

 31.7~35.2 <100 微 干湿交替 微 根据表 3-6 判定结果可知:场地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2)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采取黏土土样 2 件,做土腐蚀性分析试验,结果详见《土腐蚀性检测报告》,其分析评价详见下表。

 土对建筑材料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