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下乡”: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困境及方向【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数字下乡”:数字乡村建设的经验、困境及方向
2019 年 5 月,国家发布了《數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2022 年 1 月,国家又发布《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为“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做出了总体规划。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在实践经验中究竟呈现出什么样的逻辑?遇到了何种困境或问题?数字乡村要重点朝什么方向建设?这些问题不仅关涉数字乡村建设规划能否成功落地,而且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从历史脉络、实践经验和乡村社会现代化理论视角来思考、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
数字乡村建设某种意义上说是推动“数字下乡”的过程,那么,数字为何要下乡?为什么要推动“数字下乡”?对“数字下乡”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或许需要从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去加以把握。
20 世纪上半叶,在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运动中,“文字下乡”得以广泛推进。倡导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晏阳初认为,乡村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愚贫弱私”问题,因而推动乡村建设就要开展“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的平民教育运动,即通过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三种方式开展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①由此可见,乡村建设派倡导“文字下乡”与平民教育,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通过教育即可解决乡村根本问题,尤其是农民“愚”的问题。然而,费孝通认为,乡村文盲的广泛存在,农民普遍不识字,并不代表乡村人“愚”,而是乡村生活对文字的需要较少。费孝通认为:“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的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倡导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费孝通:《文字下乡》,《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17 页。在流动性较低的乡土社会,人们聚居和生活在彼此熟悉的村落里,日常的人际交流靠熟悉的语言及符号就已足矣,生产生活需要运用文字的场合并不多。所以,不识字、接受学校教育少不能反映农民“愚”,乡村问题本质上亦非“愚贫弱私”问题,“文字下乡”也不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当然,费孝通并不是反对“文字下乡”,而是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文字下乡”,提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费孝通:《再论文字下乡》,《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第 23页。也就是说,“文字下乡”不是简单化地在乡村推广识字教育,而是要为乡村教育发展创造适宜的社会与文化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变革,解决乡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文字下乡”的目标。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目标和任务。陆益龙:《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的路径选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4 期。数字乡村建设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数字乡村是信息化时代乡村发展与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之一。也就是说,推动“数字下乡”,建设数字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可以说是数字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是乡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的理想型目标。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学界的阐释大体可概括为三类观点:一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观;二是数字赋能乡村建设观;三是乡村治理数字化观。
高质量发展需要观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推动高质量的乡村发展。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要满足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数字乡村的建设。如有种观点认为,数字乡村建设具有“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等特点,因而是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5 期。
在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解读中,数字赋能乡村建设观提出,数字化建设向乡村的赋能主要体现在空间再造、权力整合和利益联结等方面。在乡村治理中,数字技术的应用突破了空间区隔,缩短了权力距离,协调了多方利益,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升级。王薇、戴姣、李祥:《数据赋能与系统构建: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研究》,《世界农业》2021年第 6 期。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就是如何找到发展新动能,数字乡村建设顺应信息化、现代化的大势,旨在助力乡村社会能与时俱进,有效推进乡村现代化。当然,乡村数字化建设是否真正给乡村建设与发展赋能,可能仍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下乡”的具体实践。只有数字资源成为乡村社会主体的真实需要,而且被人们真正使用,那样才表明“数字下乡”产生了实际效应。
乡村治理数字化的观点认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变革的贡献。随着数字技术引入乡村并被广泛应用,乡村原有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等皆发生改变,由此推动乡村治理模式的变革,“形成了以交互性和群结构性为特征的交互式群治理模式”。陈明、刘义强:《交互式群治理:互联网时代农村治理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9 年第 2 期。对乡村治理问题的关注,已是“三农”问题研究领域的一大
热点。在关于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讨论中,学界将其与乡村治理联系起来,似乎有逻辑必然。然而,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可能并不在于变革乡村治理,而是要实现乡村社会现代化发展与转型。尽管发展任务也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陆益龙、孟根达来:《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的内在机制与创新方向》,《教学与研究》2021 年第 8 期。,乡村振兴也需要有效治理,但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意义并不宜泛化为乡村治理的需要。对“数字下乡”的理解,需要从纵向历史和横向现实两个背景出发,一方面要认识到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这一历史变迁与转型过程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另一方面要关注到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带来的现实形势。
与“文字下乡”相似的是,在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背景下,乡土社会的“文字鸿沟”对乡村发展的制约作用凸显出来。同样,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鸿沟”对乡村振兴的“瓶颈”作用也显现出来。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得以“下乡”。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输入乡村社会之后,是否会让乡村实现数字化,乡村社会能否顺利吸收这些数字资源,并将其转换为新发展动能,关键仍在于乡村基层的变化。只有乡村社会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数字才能下乡。因此,数字乡村建设目标的真正实现,一方面需要注重向乡村输入数字资源,另一方面要相应加大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力度,促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与此同时,让乡村社会主体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数字化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实践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为助力乡村振兴,落实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规划,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国家乡村振兴局社会帮扶司组织有关机构和地方编写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 1.0》(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从《建设指南》的文本分析看,其内容与《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一起共同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指南》主要针对县级层面的数字乡村建设实践,设计出了一个总体框架。这一框架由五大部分构成:建设运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数字应用场景、公共支撑平台、信息基础设施(见图 1)。
建设运营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属于运行与保障的体系架构,主要在县级管理层面之上。在县域社会范围内,政府可根据数字乡村建设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本地特色,统筹协调多方力量和资源,为乡村数字化建设及具体运行提供管理和保障方面的支撑,以推动并维持数字乡村建设的各项措施不断落地见效。
数字应用场景模块可以说是数字乡村建设实践的主体内容,按照《建设指南》,这一模块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乡村数字经济,二是智慧绿色乡村,三是乡村数字治理,四是乡村网络文化,五是信息惠民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对应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可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一条新的路径,智慧绿色乡村系统可助力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乡村数字治理板块为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提供技术治理的支撑,乡村网络文化部分将对乡风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惠民服务系统主要对接生活富裕目标,为乡村生活提供便捷、现代化的服务。
公共支撑平台由两个部分组成:公共数据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数字时代的来临,平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中介桥梁作用,为发展新业态、新生活提供信息交流和服务的公共平台。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搭建起县域社会范围的公共数据平台和数字应用平台,是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与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乡村现代化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形势,必须具备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以补齐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建设指南》不仅提出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框架,而且提供了一些典型案例。我们从中选取几个案例,介绍其数字建设的相关经验,旨在透过具体事实来理解数字乡村建设的实际意义,阐释数字乡村建设的可行方案。
案例一:浙江省德清县的“数字乡村一张图”
德清县运用遥感监测技术,解决人居环境、“三改一拆”、农地保护、水域监测等方面的发现难、监管难、处置难问题。全县统一采集遥感监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分析比对等,自动发现垃圾堆放、违章建筑、河流改道、粮食功能区变化等问题,将农业农村、民政、建设和水利等业务部门的遥感监测治理需求一次性采集,从整体智治的角度,节约资源成本、统筹乡村治理。
在“数字乡村一张图”上叠加遥感监测地图、电子地图、国土空间规划、三维实景地图以及各部门应用等 18 个图层,建成数字化乡村,使问题点位及原因一目了然,方便村干部开展工作。通过在公众平台上线“工单管理”模块,将遥感监测发现的问题自动下发至村干部手中,村干部通过平台认领任务后进行现场确认和處置,最后将处理结果上传,经过镇的审核后完成处置流程。
“数字乡村一张图”的建设成效体现在:实现人居环境、治水拆违、私建墓地、粮食功能区等 9 类基层治理问题点位的全面发现和自动归集,构建“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的闭环监管链条。
在案例一的经验中,数字乡村建设主要从本地的重点问题、突出需要出发,通过数字化建设,将一些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运用于乡村治理之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发展数字经济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经济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势在必行。要发挥数字乡村建设的功能,就要把数字资源转化为新要素,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要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功能的生产空间,重点布局产业数字化改造。彭超:《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人民论坛》2019年第 33 期。案例二就提供了数字赋能乡村特色经济发展的经验。
案例二:安徽省长丰县的“数字草莓” 长丰县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数字草莓”大数据中心、草莓园区智能管理、草莓品质品牌数字管理等数字化系统,构建长丰草莓“产业布局、病虫害识别、肥水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销售网络”一张大图,实现草莓生产温、光、气、土、肥、药可视化和联动控制,建成草莓资源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精准化、服务远程化、质量监管网络化体系,形成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模式。
“数字草莓”的建设成效表现为:通过数字赋能、科技加持,草莓生产节肥 30%、节药 45%。通过数字化实现草莓平均产量提高 15%,每亩节省农资、人力等费用 800 元,亩均增产增收 3600 元,经济效益增长 15.2%。依托数字化技术,草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到 99%以上,长丰草莓电商销售占比增长到 19.2%,草莓线上年销售量超 7 万吨。
从案例二的经验来看,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可立足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优势,通过引入数字资源和科技力量,推动已有产业的数字转型与升级,通过数字经济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农产品营销带来新方式、新机遇。数字乡村建设要为乡村产业兴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做贡献,就需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给乡村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机会。在案例三中,江苏丰县的数字乡村建设以农村电子商务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农村电商产业体系。
案例三:江苏省丰县的农村电子商务 丰县通过成立电子商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农村电子商务产...
推荐访问:“数字下乡”: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困境及方向 数字 下乡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