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统考版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经典探究实验

统考版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经典探究实验

时间:2022-07-13 09: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考版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经典探究实验,供大家参考。

统考版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经典探究实验

 

  1 课后定时检测案 20

 遗传物质的经典探究实验

  [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Ⅱ) 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 DNA 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 DNA 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遗传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 DNA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2.[2022·山东泰安市高三模拟]将含有 R 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液加入试管甲,将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破碎后得到细胞提取物放入试管乙,并在试管乙中加入一定量的 RNA酶;将试管甲、乙中的液体混合得到试管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中蛋白质和核酸均失去功能 B.试管乙中加入 RNA 酶的目的是催化转录过程合成 mRNA C.此实验并不能证明何种物质是 S 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D.试管甲、乙混合后,试管丙中 S 型肺炎双球菌的数量多于 R 型 3.[经典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乙组刚好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的噬菌体是用35 S 标记其蛋白质 B.乙组的噬菌体是用32 P 标记其蛋白质 C.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 D.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 4.[2022·福建厦门市高三三模]下图表示 T 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流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分离提纯 DNA 和蛋白质,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 B.用 T 2 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 T 2 噬菌体只含有蛋白质和 DNA C.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甲、乙两组试管中的 a、c 放射性都偏高 D.通过比较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高低,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5.[2022·安徽六校素质测试]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花了多年时间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他们将 S 型菌破碎,设法去除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然后

  2 进行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提取物与 R 型菌混合培养,不会出现 S 型菌落 B.上述提取物中加入 RNA 酶后再与 R 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 S 型菌落 C.艾弗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 D.由于提取物中还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其实验结论仍受到质疑 考点二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Ⅰ) 6.[经典高考]叶绿体的 DNA 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合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叶绿体 DNA 能够转录 B.叶绿体 DNA 是遗传物质 C.叶绿体内存在核糖体 D.叶绿体功能不受细胞核调控 [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 7.S 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 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 S-Ⅲ型菌与 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 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S-Ⅲ型菌是由 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 S-Ⅲ型菌 D.加热后 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8.[经典高考]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实验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 甲的 DNA+乙的蛋白质 1 与甲种一致 2 与乙种一致 乙的 DNA+甲的蛋白质 3 与甲种一致 4 与乙种一致 A.1、3

 B.1、4 C.2、3

  D.2、4 9.下列关于 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侵染人体肺泡叙述正确的是(

 ) A.2019-nCoV 侵染过程与肺炎双球菌侵染小鼠肺泡过程相似 B.2019-nCoV 和 R 型肺炎双球菌侵染人体肺泡都导致人患肺炎 C.2019-nCoV 侵染人体肺泡繁殖过程包括五步: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D.2019-nCoV 和 S 型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炎都因具有荚膜而具有致病性 10.[2021·山东淄博市部分学校模拟]有 a、b 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已被32 P 或 35 S 中的一种标记过。将 a、b 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中的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

 A.实验结果表明 a 的蛋白质外壳和 b 的 DNA 均有放射性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 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 35 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伴随着噬菌体 DNA 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11.[2022·福建莆田市高三三模]朊病毒(PrPsc )是一类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具感染性的因子,朊病毒侵入牛体后,可以诱导牛脑部组织细胞中的蛋白 PrPc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成为PrPsc ,实现朊病毒的增殖,最终引起疯牛病。为验证朊病毒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某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增殖时,合成朊病毒核酸的核苷酸来自牛脑组织细胞 B.牛脑组织细胞中合成蛋白 PrPc 的模板来自朊病毒 C.搅拌的目的是使未侵入细胞的朊病毒与细胞分成上层和下层 D.预期结果是 a、b 无放射性,d 的放射性明显高于 c 的 [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 12.[2022·海口中学模拟]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3 中用35 S 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 2 中的________。如果用32 P 标记噬菌体的 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 1 中的________。

 (2) 赫 尔 希 和 蔡 斯 选 用 噬 菌 体 作 为 实 验 材 料 , 其 原 因 之 一 是 噬 菌 体 只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4 (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仅有图 3 的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一种病毒:1965 年,科学家在这种 RNA 病毒里发现了一种 RNA 复制酶,像 DNA复制酶能对 DNA 进行复制一样,RNA 复制酶能对 RNA 进行复制。第二种病毒:1970 年,科学家在这种 RNA 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它能以 RNA 为模板合成 DNA。

 近来科学家发现新种的 RNA 病毒,为确定是以上哪一种病毒,请利用各种核苷酸、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该病毒是第一种病毒还是第二种病毒。

 提示:①宿主细胞需要从培养基中摄取原料,才能满足病毒大量增殖。②根据培养液的浑浊程度易判断子代病毒的数量,子代病毒数量越多,培养液越浑浊。③设计甲、乙两组相互印证的实验组。

 (1)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定时检测案 20

 1.解析: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首次证明 DNA 是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的物质;赫尔希与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两者都是设法将 DNA 与蛋白质分离,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各自在遗传中的作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C 2.解析: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中蛋白质变性失活,失去功能,核酸变性后在低温条件下可复性,A 错误;试管乙中加入 RNA 酶的目的是水解 RNA,B 错误;此实验由于没有把蛋白质、荚膜多糖、DNA 等物质分开,故并不能证明何种物质是 S 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 正确;试管甲、乙混合后,试管丙中有一部分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但转化率较低,故 S 型肺炎双球菌的数量少于 R 型,D 错误。

 答案:C

  5 3.解析: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说明甲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乙组刚好相反,说明乙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根据 T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特点,只有DNA 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没有侵入,因此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而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数含有放射性,C 错误、D 正确。

 答案:D 4.解析: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单独研究 DNA 和蛋白质的生理作用,但 DNA和蛋白质的分开是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分离提纯 DNA 和蛋白质的过程,该实验中实际只研究了 DNA 的作用,A 错误;用 T 2

 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 DNA 且在侵染过程中二者可自动分离,B 正确;对于甲组,若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上清液 a 中放射性偏低,反而沉淀物 b 中的放射性偏高;对于乙组,由于该实验组中的蛋白质外壳没有放射性,即使搅拌不充分,也不会导致 c 放射性都偏高,C错误;通过比较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的高低,可证明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对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放射性检测,只检测到了32 P 的放射性,却没有检测到 35 S 的放射性,据此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D错误。

 答案:B 5.解析:对 S 型菌进行破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的无菌提取液中含有 DNA,与 R 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 S 型菌落,A 错误;在提取物中加入 RNA酶后,只能将 RNA 水解,其中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仍会出现 S 型菌落,B 正确;实验获得的结论是 DNA 是“转化因子”,即 DNA 是遗传物质,C 正确;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提取物中混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其实验结论受到质疑,D 正确。

 答案:A 6.解析:叶绿体的 DNA 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的合成,因此叶绿体的 DNA能够转录和翻译,也是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叶绿体功能受细胞核调控。

 答案:D 7.解析:加热杀死的 S-Ⅲ型菌与 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 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 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 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 S-Ⅲ型菌。

 答案:C 8.解析:由题可知,两种噬菌体均为 DNA 病毒,即 DNA 决定了病毒的遗传性状,甲的DNA+乙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杂合”噬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甲种一致;乙的 DNA+甲的蛋白质组成“杂合”噬菌体,“杂合”噬菌体的子代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答案:B 9.解析:2019-nCoV 侵染过程是 RNA 注入寄主细胞内增殖而导致的疾病,肺炎双球菌的致病性在于荚膜能抵抗人体的吞噬作用,致使其在体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A 错误;粗糙型或称 R 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无荚膜,一般无致病性,B 错误;2019-nCoV 侵染人体肺泡繁殖过程包括五步: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C 正确;2019-nCoV 致病是因为在宿主细胞增殖,使寄主细胞裂解而导致的,D 错误。

 答案:C 10.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甲分析,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而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说明 a 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乙分析,沉淀物中具有放射性,而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说明标记的是 DNA,A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 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 32 P,B 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 DNA 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C 错误;伴随着噬菌体 DNA 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总量不变,

  6 而比例将逐渐减弱,D 错误。

 答案:A 11.解析:朊病毒是一类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具感染性的因子,不含核酸,A 错误;牛脑组织细胞中合成蛋白 PrPc的模板是由牛自身提供的,朊病毒可以诱导该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变成 PrPsc ,B 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未侵入细胞的朊病毒与细胞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溶液分层,C 错误;朊病毒的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一般含有 S 元素而不含 P 元素,则用放射性 P 元素培养朊病毒没有放射性,因此图中 a、b 均无放射性;而用放射性 S 元素培养朊病毒有放射性,由于大部分朊病毒侵入牛脑后进入了沉淀物,因此图中 d 的放射性明显高于 c 的,D 正确。

 答案:D 12.解析:(1)32 P 标记的是①(磷酸基团),⑤(肽键)不含 S,有些 R 基含 S,故 35 S标记的是 R 基。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 DNA 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过程中采用了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以便观察放射性存在的部位。(4)图 3 实验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不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1)④ ① (2)蛋白质外壳和 DNA

 (3)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的...

推荐访问:统考版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定时检测案20遗传物质经典探究实验 遗传物质 高考 统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