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重大出版项目【完整版】

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重大出版项目【完整版】

时间:2022-07-12 20:3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重大出版项目【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重大出版项目【完整版】

 

 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重大出版项目

 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重大出版项目

 赵文娟 秦茂盛

 摘 要: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会给出版社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对提升出版社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这类项目无论是规模还是策划及完成难度均较大,所以专业出版社往往不容易组织和完成。本文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为例,探讨了这一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出版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大出版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 工匠精神

 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代表着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水平,是出版社提升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重”在其分量,“大”在其体量。专业出版社要规划和完成国家重大图书出版项目,不仅要求出版社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有丰富的资源和出版经验,而且要求其从策划到实施等各个环节精心组织和管理。

 《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以下简称《文物》)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首部有关中华医药卫生文物的、全面、系统、大规模的学术巨制。该书通过文物这一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再现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起源、发展、成熟,以及不断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人们认识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范本。项目包括 9 卷 21 册,中英文对照,共计 1000 余万字,收录文物 5000 余件。项目入选 20XX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获资助 400 余万元,為当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医学类项目中规模最大、资助金额最高的。该项目 20XX 年列入出版社选题规划,于 20XX 年 12 月正式出版,次年通过了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和陕西省新闻出版的审核,得以顺利结项。

 作为这一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的参与者,结合出版社多年来在国家级出版项目实施方面的经验和思考,就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希望与广大出版同仁分享和探讨。

 一、精准选题定位

 专业出版社要打造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精准的选题定位是首要条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是以理工医为核心专业方向的大学出版社,出版医学高端学术专

 著是其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其医学分社自成立以来尤其重视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的策划,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等合作成功申报了 20XX 年度和 20XX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从而确立了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播中华先进医学成果的发展定位。

 由于第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编辑结识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的李经纬研究员。通过深入交流,编辑得知李老师负责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家科技部立项的“国家重点医药文物收集、调研和保护”的课题挖掘整理了一大批珍贵的医史文物图片,但由于该项目工作量巨大, 参与单位众多,资料整理难度大,故一直没有正式出版。医史文物是中华医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中华医药继承、发展的重要借鉴和源泉。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编辑当即觉得这个选题方向符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并且具备成为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的潜力。

 随后,出版社组织编辑进行了选题论证,同时调研了我国医史文物出版的相关情况。了解到关于中医药文物图片的整理,虽散见于中医药类专著和少量中医药文物出版物中,但均存在不系统、图片数量少、层次较低等不足之处,不利于我国医学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而李老师的项目研究内容全面系统、图片包罗地域广、时间跨度大,在医药史的研究方面极为少见,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能够对中华医药卫生文物进行大范围的归类、总结、建档,特别是少数民族医药文物的系统化再现,更是绝无仅有。经过出版社的三级论证,并邀请了行业内的专家进行了研讨,大家最终一致认为,该项目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家科技部项目为支撑,具有良好的基础,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历史传承价值、文化欣赏价值和科学借鉴价值。考虑到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以及后续项目的延伸,项目最终定名为《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共 21 册,并包含 5000 余幅图,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图书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出版。

 二、精选作者队伍

 要打造高水平的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作者团队是关键。在本项目的前期资料收集过程中,专家们制定了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案,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走访了京、津、沪、浙、陕、川等多地的博物院、博物馆,并到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为文物图片撰写详细说明。项目总主编由中国中医

 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李经纬、梁峻担任,副主编由和中浚、吴鸿洲、廖果、杨金生等担任,主编与副主编都是研究中国医史方面的专家,均参与了 20XX 年国家科技部与全国医史文物界合作的“国家重点医药文物收集、调研与保护”课题研究,编委们由全国十余家中医药博物馆或陈列室的馆长或主要一线研究人员担任。科研经验丰富的作者团队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保证了书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为了满足项目国际化的需要,为图书后期能够“走出去”做准备,出版社邀请了白永权教授担任《文物》的主译。白永权老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兼任卫生部西安交通大学英语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医学外语学组主任委员、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专业英语系列教材总主编等, 是医学著作英文翻译领域的权威,具有丰富的医学图书翻译经验,由他组织的译者团队保证了《文物》英文部分的质量和水平。

 由于项目选题精准,立意符合当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申报指南的要求,作者团队一流,申报单位基础工作扎实,《文物》项目顺利获得了当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三、精心组织书稿编写与编辑

 《文物》项目是一项规模大、难度高的出版工程,因此,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采用了项目管理机制,有效保证了该项目能够高质量完成。

 1.主编负责制,落实书稿编写

 《文物》作者团队成员来自全国几十家单位,有近百位编委,主编负责制有效地解决了组织作者的问题。编辑和总主编沟通后初步拟定各分册书稿的大纲、目录、编写体例,包括每件文物的介绍顺序和字数范围等,以及图片的格式和质量要求。在项目启动之时召开会议,总主编组织分册主编、编辑共同研究讨论,确定编写方案。编写期间实行分册主编负责制,分册主编在编辑的协助下组织编写会议,按照既定的编写计划组织各编委研究具体书稿的内容、解决编写中的问题。成稿后,初稿又反复修改了 3 次才得以最终定稿,期间总主编组织召开大型会议 3 次,分册主编组织召开会议 10 余次。

 中文书稿、图稿全部定稿后,出版社启动英文翻译,采取主译负责制。《文物》项目涉及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翻译,尤其是中医学专业词汇的

 英文翻译,业内也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故总主译组织会议多次研讨,确立了书稿的翻译计划和方案,对于特殊的专业词汇翻译也做了具体说明。这样有的放矢,使得译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繁重的书稿翻译工作。

 2.分工明确,践行工匠精神

 出版社内部,成立了《文物》项目小组,由社领导担任组长全面统筹管理,由财务总监负责财务监督,医学分社社长负责协调书稿编写和编辑进度,编审委员会主任负责书稿质量把关,印制中心主任负责协调排版、设计、印制,市场营销中心主任负责宣传和推广,每个环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逐一落实。

 出版社成立了由编审、副编审、资深编辑组成的编审委员会,《文物》的责任编辑皆由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具备出版专业中级及以上资格的编辑担任,且具有扎实的文字编辑功底、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钻研能力。编审委员会多次召开编辑工作研讨会,解决书稿编辑加工中的重点、难点及问题。出版社特别邀请了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对编辑进行考古学相关术语的培训;针对书稿英文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问题与主译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交流;购买了相关的专业书籍供编辑参考;并聘请医史研究专家和文物考古专家担任外审。

 编辑一方面不断打磨内容的文本质量,另一方面同美编、排版人员和印制人员就版式、装帧设计和印装工艺进行了反复研讨。确保装帧设计庄重、大气、美观,传达主题立意、传递文化内涵,同时兼顾了印刷制作的可行性。一次次修改设计方案、精选印制工艺,持续完善图书的品相面貌,使《文物》达到思想高尚、内容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内容与品相完美统一。

 在图书出版的最后阶段,编辑连续数周在排版公司加班, 和排版员共同修改书稿,反复揣摩修图效果以呈现文物原貌, 并设立了最后期限和出版倒计时,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保证出版時间。

 从作者到编辑,再到项目的每个参与者,人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秉承工匠精神,反复打磨,才能使图书最终达到国家级出版项目“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要求。

 四、完善制度保障

 为加强国家项目的科学管理,保证资助经费的合理使用, 出版社制定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财务管理办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资

 金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办法》等一整套规范完整的财务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国家出版基金的经费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出版社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出版管理规定》《编辑工作细则》《图书生产流程及规范》等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保证《文物》的内容质量,书稿在通常“三校一通读”基础上增加为“五校二通读”。

 高效的项目小组,全面、规范的制度,从各方面为项目的实施保驾护航,并为国家级重大项目的高水平完成提供了保障。由于项目规模和难度巨大,在保证出版质量的前提下, 于 20XX 年底正式出版,项目则于次年顺利结项。

 五、注重精准营销和项目延伸

 《文物》项目策划之初,就计划“走出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故出版社一直积极联系境外出版机构,目前与相关国家的洽谈已取得了初步结果,计划输出到“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项目完成后,出版社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了新书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读者和媒体,同时进行精准营销,在相关报刊、网站上发表了文章,在中医学的专业论坛和学术会议上进行宣传;并通过作者推荐和介绍, 扩大了项目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这些举措使得更多的读者和一线研究者了解到这套图书,扩大了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的影响力,并且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好评。

 为了将资源再次整合利用,在《文物》项目的基础上,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和国内各地方博物馆、中医药院校医史博物馆、民营博物馆等单位策划了“中华医药卫生文物智慧博物馆”项目。项目计划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等新媒体技术,旨在将多地域的医药文物大规模、立体地呈现出来,建立“文物—人— 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的智慧化服务,让更多的人把“文物资源”带回家,足不出户即可感受中医药文化。目前项目也在进一步细化和论证中。

 综上所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文物》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精准选题策划、精选作者队伍, 精心组织编写和编辑,践行了工匠精神,健全了制度保障, 高质量地完成了图书的出版工作,同时重视精准营销和项目延伸,最终实现了打造传世精品的目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这一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出版社也锻炼了人才队伍,积累了作者资源,为出版社的

 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推荐访问: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重大出版项目 完整版 如何打造 出版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