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语文教育教研小论文(整理两篇)【完整版】

语文教育教研小论文(整理两篇)【完整版】

时间:2022-07-09 15: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育教研小论文(整理两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育教研小论文(整理两篇)【完整版】

 

 语文教育教研小论文(整理两篇)

 第一篇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情感教育的潜力

 《语文课程标准》:“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实际上是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学好语文非常重要的内驱因素。情感教育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产生无限学习的内驱动力,因为情感及情感教育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环境和每一次的精神洗礼之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情感教育的潜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现代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住情感教育和实现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生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情感教育也随时随地可以在我们的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框框之中,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或者极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表现和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教育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因此,非情感化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激励着人们去创造、去奉献。语文教学中只有动之有情,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落实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深入挖掘现代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

 现代的中学生情感发展已经有了新的提高,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只要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发

 展,那么语文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探究,现代中学生地情感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特点:

 首先是情感的稳定性,中学生的情感已不像小学生那样波动大,而是较为稳定了,对事物的兴趣也不像小学生那样轻易改变,而是较为持久了。即使有时也会爆发一些情绪,但自己懂得控制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丰富,随着智慧的增强,他们很珍惜友谊,情感上大起大落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特别是高中的学生,情感已经想当的稳定。因此,教师一定要经常用一些伟人、名人或者英模事迹来教育学生,使之日臻稳定。

 其次是情感的敏感性,中学生的情感虽有稳定的一面,但也有受人和事影响的一面。这就是说他们的情感敏感程度也是很高的。譬如读小说、看电影、欣赏电视时,作品里的人物痛哭,他们也会跟着眼眶湿润或者失声痛哭的,人物开心大笑,他们也会高兴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物怒发冲冠,他们也会义愤填膺、顿足捶胸。文艺作品中喜怒哀乐也直接影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一些情感材料来

 教育和感染学生。

 再次是情感的丰富性,由于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由一般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扩大到其他更大范围的领域中去,这就是对自然、社会有了全新体验,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情和爱情等事事物物有了情感体验。

 最后是情感的强烈性,随着年龄增长,中学生的情感有时也很强烈,不时也会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成为情感的俘虏。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注意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有的放矢,多方引导,解开学生的心中的疙瘩,解除学生心中的烦恼,使之步步走向阳关大道上。

 三、在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教育这条线

 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位专家说过,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的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另一个教育名家指出,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的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如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的、和谐的、协调的教

 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良好局面,就会有很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发挥好情感效应,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促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建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地情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比较特殊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教育这条线,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文章,不但语言文字优美,而且思想内容丰富,有的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如《济南的冬天》;有的课文叙述了感人的爱国英雄事迹,如《邓稼先》,有的课文则描述了祖国悠久的历史中出现的名人和伟人所作出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如《登上地球之巅》等

 等。因此,我们要紧紧把课文内容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老舍先生勾勒的“济南的冬天”,山、水、天、交相辉映,和熙温馨,令人神往;朱自清的《春》,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活力的春天景象,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还有杏花春江南的秀美,塞北秋风骏马的壮美,泰山日出的阳刚之美,杭州西湖的阴柔之美,桂林山水的清新秀美等等。通过教师美伦美奂的描绘,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置身在美景之中,接受美的熏陶,荡胸涤肺,心旷神怡,消除来自生活的污秽杂念,萌生健康有益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心中对祖国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能充分展示许多乡土教材中家乡的独特魅力,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家乡的美,从而实现“爱我家乡,建设家乡”,这也是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具体表现。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是学习时必须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只有包含深情的教学,学生才会兴趣盎然的学

 习。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没有不表达任何情感的艺术,也不存在不为抒发情感而存在的艺术。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天安门前的石狮,庄严威武;华表上的盘龙,壮志凌云;深圳的《拓荒牛》则展现了拓荒者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毕加索的《和平鸽》使人咀嚼和平得来的不易;而北京街头的雕塑《少女与和平鸽》则让人悟到和平的圣洁和温馨……确切地把握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深刻具体,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教师要主动积极挖掘新教材中所蕴涵的各种情感因素,运用恰当方式展示给学生,以便通过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实现教材所承载的教育价值。

 (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精确的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一文时,先指定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是强忍着笑,后面一句还未读完,她已掩着口与其他一些同学笑出声来。我想,作者描写包身工起床时混乱的场景,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而我们的学生却在笑!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诚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并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

 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有如此大作用,我们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进课文中去呢?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情感教

 育?

 (一)、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争取最佳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认真地挖掘课文中地情感因素,分析情感,体味情感,披文入情,交相渗透,达到最佳的融情效果。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究,我们发现不同的课文具有不同的情感,而它们又蕴含在不同的字里行间,藏在不同的段落和人物形象中。情感在作者的记叙描写之中蕴含: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回环往复,热切呼唤,四处寻找,撼天动地,把“总理爱人们,人民爱总理”的强烈和深情地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记叙和描写,既凸现了人物,又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心灵也进一步得到升华和净化。情感蕴含在作品人物的坚定信念中:如《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奄奄一息,不愿咽气,是因为七根火柴还没有交代,一旦有了交代后,才坦然倒下,就是因为英雄有对党和人们怀有无限忠诚的强烈感情在支撑着。《坚强的战士》中的林红,民主战士先驱《闻一多先生》,《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及哥白尼、李大钊、鲁迅等古今中外先驱,直至农民郭全海、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树立的《生命支柱》……他们的情感就是蕴含在个人的坚定信念之中。情感蕴含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如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围绕着于勒的落魄、发财、再落魄,菲利普夫妇的情感也随着急剧变化;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的前后变化,确实使人感到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对他的前后不同的态度变化,显示了范进周围人们的情感也是变化无常的,也揭示了他们不同的心态;朱自清的《背影》一定会勾起你对父亲思念之情的,还有《孔乙己》中孔乙己与咸丰酒店周围人们的关系在人们对他的挖苦和讽刺中,都蕴含着不同人物的丰富情感。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寄寓之中:茅盾在《白杨树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以及《海燕》、《驿路梨花》中对象征性事物或者主要人物赞颂,无不充满着激情。情感蕴含在对事物的说明描写之中:看了《中国的石拱桥》,游览了《苏州园林》,参观了《雄伟的人们大会堂》,我们无不感到建筑物的雄伟壮观,从而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对事物的认识应该是直观的、整体的、非逻辑性的,重“体验”而轻“概括”,重“领悟”而轻“分析”。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内省联想、体验感悟的情感色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血有肉、富有情感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教师一方

 面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领略文章情调,“以情传情”------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调,以古诗为例,有的豪放,有的含蓄,有的浓艳,有的素净等。

 (二)、发挥情感的美育功能,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心灵,同时,又能学到应有的知识。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如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在上《春》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曾用彩色的笔描绘了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概括出文章内容,又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中。引导学生领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感受春天的景美,让学生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受到美的陶冶。在课文的讲释中引导学生领悟情感: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

 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力求使学生领悟作品中的情感,如讲解《古都的秋》时,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当时身处日寇进逼华北的危机时代,作者满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其笔下的古都秋色必然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孤独之情。分析时应引导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课文。例如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中把秋的“清、静、凉”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使学生深刻领悟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发挥情感的育人功能,实现情感教学的升华。在课堂中我们要按照教学心理学的原理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朗诵就是很好地展现情感作用地重要一环,充满激情地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景也有境,就可以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如于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意想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

推荐访问:语文教育教研小论文(整理两篇) 完整版 教研 两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