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8 13: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童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学习多层次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历程。

 2. 学会多角度品味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掌握深度品析心理的方法。

 3. 联系生活体验,感悟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方法】

 沉浸式朗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送给大家《劝学篇》中的一句话,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一步半步的累积,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老师为什么要送给大家这句话呢?那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篇记叙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关于“我”的什么事。注意概括要简洁。

 生:一次 “ 我 ” 跟随小伙伴攀登悬崖,爬了一半,不敢往上爬,遭到了小伙伴的嘲笑; ; 小伙伴走了, “ 我 ” 留在了悬崖

 上; ; 父亲找到了 “ 我 ” ,鼓励 “ 我 ” 爬下来。

 师:讲得非常详细,但没能准确地概括事件和结果; ; 同时,語言不够简洁。

 生:

 “ 我 ” 在悬崖上遇险 ,最后 “ 我 ” 走一步,再走一步,脱离险境,爬下了悬崖。

 生:文章讲述了 “ 我 ” 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

 师:这篇文章就是围绕一个 “ 险 ” 字,写了 “ 我 ” 的两次经历,一次是 “ 我 ” 遇险(板书:遇险),另一次是父亲帮助“ 我 ” 脱险(板书:脱险)。

 三、教读“脱险”部分,探究写法 师:

 “ 脱险 ” 部分是文章的第 8 18 至 至 8 28 段,这个部分写了父亲指导、鼓励 “ 我 ” 脱离险境的经过,主要采用语言描写。父亲的话该怎么读?结合具体的语言读一读。

 生:爸爸要非常沉稳,非常镇定地说 “ 现在,下来 ”“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 。

 生:要用安慰的口吻说 “ 要吃晚饭了 ” 。

 师:你觉不觉得这句话有点多余呀?父亲的主要任务是让儿子“脱险”,他却说快吃晚饭了。父亲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生:这句话不多余。因为“我”当时在悬崖上下不来,心里十分害怕。父亲想要告诉儿子,只要下来,就可以吃晚饭了,自己是不会怪他的。

 师:如果母亲来了会怎样?

 生:如果他母亲来了,就会责怪他说 “ 你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不能冒险 ” 。

 师:母亲时常警告他,父亲却尊重儿子的内心。言由心生,儿子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非常恐惧、非常害怕的语气。因为这件事“我”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有人来救“我”。

 生:语气强烈,语速要快,读出惊恐。

 生:要重读 “ 不行 ”“ 摔死 ”“ 掉下去 ”。

 ,突出他的恐惧。

 。

 (笔者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从恐惧到极度恐惧的心理层次。)

 师:儿子的反应,让在场的父亲必须保持冷静。父亲还有哪些语言?应该怎么读? 生:

 “ 听我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应读出镇定的感觉。

 生:

 “ 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应该用安慰、鼓励的语气读。

 …… 。

 (笔者指导学生朗读。)

 师:父亲必须保持镇定,只有这样,儿子才能听从他的引 导。在父亲的引导下,儿子的心理发生哪些变化? 生:他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然后回答 “ 看到了 ” 。从“看到了”这三个字,可以看出“我”的内心变得十分平静了。前面他说的话全都是用的感叹号,表现出他内心的强烈恐惧。

 师:是个细心的孩子,关注了标点符号。一个标点符号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但是,他刚才说,此刻的“我”内心十分平静了。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从“挪动”一词可以看出,“我”还是有一点紧张。

 师: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我”的内心还有什么样的变化? 。

 (生答,略。)

 师:在父亲的引导下, “ 我 ” 的内心从原 来的充满恐惧,到心情平缓、信心萌生,再到信心增大,最后充满信心。不得不说,父亲是一位高明的心理调节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父亲与“我”的对话。

 。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进行示范指导。)

 师:简短的一段对话,既让我们看到了父亲高明的教育方式,也展现了 “ 我 ” 心理的成长历程。

 四、品读“遇险”部分,学法迁移 师: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人物心理。结合已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品读第 7 至 17 段;圈点勾画关键词句,品析“我”细腻的心理活动。

 第 生:第 7 7 段, “ 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 。“满头大汗”和“浑身发抖”,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恐惧。

 第 生:第 3 13 段, “ 但是我不能 …… 我 ……”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我没有勇气说出来的话。还有一种可能,此刻“我”太害怕了,不知道该说什么。

 师:伙伴们的嘲笑与 “ 我 ” 的恐惧形成对比。老师帮他总结出我们还没有学到的心理描写方法——对比。希望大家沉浸内心,细细品味,还有新的心理描写方法等待我们发现。

 。

 (生答,略。)

 。

 (笔者总结心理描写的方法。)

 五、赏读“悟险”部分,明晰哲理 师:同伴的嘲笑与 离开,让 “ 我 ” 恐惧绝望; ; 父亲的指导与鼓励,让 “ 我 ” 逐渐充满信心。“我”最应感激的自然是父亲。那么,“我”能够战胜困难,获得信心,是不是都归功于父亲? 生:不是。还有“我”自己。“我”克服了心理阴影,勇敢地跨出了那一步;然后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

 “ 我 ” 不仅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而且还从这次经历中获得了对生命的感悟。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段落。

 。

 (生齐读。)

 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最后一段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收获很多。最后,让我们深情地朗读作者

 提醒自己的话。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祝愿同学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下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推荐访问:《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再走 走一步 教学实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