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伤痕文学”历史记忆,开题报告,优秀专业论文

“伤痕文学”历史记忆,开题报告,优秀专业论文

时间:2022-07-08 12: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痕文学”历史记忆,开题报告,优秀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伤痕文学”历史记忆,开题报告,优秀专业论文

 

  “伤痕文学”的历史记忆 一、文献综述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它从 1966年开始到 1976 年结束,历时整整十年,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造成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影响,文学当然在此之列,文革对文学的负面影响是令后人十分惊悚的,但另一个不可磨灭的事实是文革也塑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文革作家群,由此而形成的众多文学形式和流派中,又以伤痕文学最为明显和突出,在当时那个疯狂的年代独树一帜。伤痕文学是本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如今,伤痕文学仍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更多的来自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刺激,有着自己的精神资源,有着对时代的独特体验和思考,有着对时代或含蓄或直接的反应。在文革期间,伤痕文学作家身受严酷的批斗与迫害,但时代的疯狂与喧嚣可以伤害人的身体却无法触及灵魂,他们超越了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人性、欲望等主题,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回顾在斗争中的一切,伤痕文学就应运而生。

 “红色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立体而纵深,给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伤痕文学提供了一个深广的物质基础。文革这段历

 史,已经无法从人们记忆里抹去,这根敏感的神经,轻轻一碰,就会疼痛。即便疼痛,文革生活的书写一直在继续。这些作家创作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的作品其时就达到多高的艺术水准,而在于以群体的方式,对那段生活进行了总结。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伤痕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思想解放呼声的高涨,在文学创作中,实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恢复。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伤痕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它的价值、它的感染力,也都取决于它的真实性。随着伤痕文学的兴起,回避真实、粉饰真实、歪曲真实的虚假文学逐渐失去了市场,这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的。文学真实性的确立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标志着极左思潮对作家的束缚开始得到解除,也标志着统治中国文坛十年之久的“假、大、空”的创作模式已趋于解体。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伤痕文学代表作品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

 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 1978—1979 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二、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及途径 (一)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伤痕文学的创作特色,其创作与其他历史时期文学的异同,以及伤痕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研究难点

 一是研究文革刚结束时的伤痕文学;二是研究伤痕文学的发展脉络;三是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的有机结合。

 (三)研究范围 本篇论文以伤痕文学为基点,通过论述伤痕文学创作特色,从《伤痕》、《班主任》等这些代表作品作为典型的伤痕文学代表之一出发,联系伤痕文学的各方面,论述伤痕文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 宏观分析与具体内容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2. 系统联系与分析法。把伤痕文学的发展和具体创作特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3.文本分析的方法。联系其具体作品,分析、阐述伤痕文学的创作思想和特点。

 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联系现当代伤痕文学发展的现状,举例、对比说明伤痕文学与其他历史时期文学的异同,进一步把握伤痕文学的风格。

 三、论文提纲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1 伤痕文学的具体内涵 2 伤痕文学的理论发展与作品 2.1 伤痕文学的历史发展 2.2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3 伤痕文学具体作品分析 3 伤痕文学与其他群体文学的比较 3.1 与知青文学的比较

 3.2 同写实文学的比较 4

 伤痕文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

 总结 四、参考文献:

 [1] 王岳川.思·道·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 [2] 张法.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J].江汉论坛.1998,(9). [3]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2:52. [4] 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70. [5] 蔡翔.何谓文学本身[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229. [6] 丁帆.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2010,(1). [7] 张业松.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J].当代作家评论,2008,(3).

推荐访问:“伤痕文学”历史记忆 开题报告 优秀专业论文 开题 伤痕 记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