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年反思与建议【精选推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年反思与建议【精选推荐】

时间:2022-07-07 19: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年反思与建议【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年反思与建议【精选推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年反思与建议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作

 者:

 程振理/周静

 作者简介:

 程振理,周静,江苏省泗洪中学(223900)。

 原发信息: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14 年第 201411A 期 第 39-42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05 期

 (一)教材编写的显著优势

  一是教材选文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胸襟眼界。这不仅仅表现在必修系列中,首次入选教材的文本超过了 50%,而且多是大家名篇,学生尽可以从中感受到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文字;而且教材还从新的文化视角与不同的阅读层面对一些传统课文作了独到的解读和新的开掘,将其整合到相关的专题中,赋予这些文本以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编写体例适应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不以知识能力点为体系,而是以学习专题统整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进而构成新的框架体系。教材改变传统的选文方式,打破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如选文、背景资料、问题设计、思路、讨论题、音像资料、图表、索引等),有机并有创意地进行组合,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构建了多重对话的平台。这种编写体例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是模块设计突出了语文课程学法指导的要求。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十分重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必修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明确提出了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建议。尤其是“活动体验”的设计,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对传统语文教材的显著突破,突出了新课程语文学习方式的特征。

  (二)教材使用的实践价值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十年来,充分显示了其作为新版教材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推广了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新课改理念。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充分彰显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其“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结构方式,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教材投入使用十年来,情境对话、文本细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专题讨论、小组合作、个性表达等不同于传统形式的诸多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地引导广大一线师生深入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新课改理念。

  二是构建了开放、有序、多样、新颖的新语文课程。

  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兼顾不同地区、学校的需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提供了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每个专题有多个学习板块,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教材的学习板块以及学习方案、活动方案、题目设计均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教师、学校都具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还可以在教科书提供的模块、专题、学习材料、学习方案的基础上,开发、创造和发展,进行个性化的教和学,充分体现了新版教材开放、有序、多样、新颖的特点。

  三是发挥了审美、熏陶、语用、教化的语文科功能。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不同于传统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文话题统领文本专题,既熔铸着人文精神,又包含着语文因素。高中生能从这些人文话题中获取精神的滋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在所有专题的问题或活动的设计上,都力求语文点和人文点的契合。每个专题都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又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在应用、审美、探究方面有所侧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也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其中“写作实践”既是相关专题内容的自然生发,又自成相对完整的系列,切实发挥了语文学科审美、熏陶、语用、教化的功能。

  实践证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其课程理念先进、编写体例灵活、选文新鲜多样、导学设计开放等优点而备受一线师生欢迎,不仅引领了数以千计的基层学校中数以万计的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而且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学生的审美、探究、合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毕竟已经在试用与检验中走过了十年,每一位基层学校的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是教材最直接的评价者,无论是教材内容选择与编排体例方面,还是师生组织教学与活动开展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与完善的“白璧微瑕”,下面分而述之。

  (一)教材编写的美中不足

  一是人文专题下的各类选文混编不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因其人文主题模块、专题纵深发展的编写思路,而成为目前诸多版本中脉络最清晰、立体感最凸显的一套教材。其对选文

 的精雕细琢,又使教材的文学性、可读性得到了充分保证。显然,苏教版的编写优势在于能够深化学生对人文主旨的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在同一专题下文言文与现代文、诗歌与戏剧等混编,且比例颇不均衡,姑且不论这组文章是否能够真正融为一个专题,至少这样的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文体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语文素养体系。例如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既有文言文李密的《陈情表》,也有现代诗歌冯至的《别离》,又有王实甫和莎士比亚的戏剧,文体驳杂,文风迥异,令学习者无所适从。而必修教材五册共选文言文 37 篇,白话文 78 篇,白话文总数是文言文的两倍,文言文篇数在有的模块中多达 13 篇,而有的模块只有 3篇,编排也极不均衡,尤其是文言知识点的不系统无序化,更不利于学生文言体系的整体建构。因而这种混编的选文专题,无论是单篇依次学习,还是专题整体探究,师生均需具备很强的文本转换与适应能力,这样的编排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师生的认知规律。

  二是散点结构下的语文知识系统松散。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人文主题专题推进体例,语文知识与思维能力的训练体系呈现为散点结构。固然点与点之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事实证明并不利于学生知能体系的整体建构。多年来,传统的语文教材虽然也先后发生过几次变化,但始终是单一的文选式结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将这种单一的教材结构形式改变为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结构,理论上是为了避免机械化地将知识和文本分离的问题,在充满兴趣的

 感性认知中适时提升理性认知,符合高中生阅读心理机制和语文的学科特点。但是从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分散的各个知识点难成体系,苏教版必修五册课本里对此没有编写相关的内容,字词句章语修逻等语文知识有的散见于每个主题单元后的“积累与应用”之中,有的散见于选文的字里行间;“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也渗透于每个板块后的训练题或“积累与应用”之中;写作能力训练单列于每个主题单元后的“积累与应用”中的“写作实践”中。这种编排方式造成三到四篇似乎非同类的课文被安排在同一个专题中,没有任何中断性的文字作为篇与篇之间的隔离,知识点也十分零散,需要师生自行从中寻找和归纳。在没有任何指导性、陈述性文字的背景下,这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很难具体把握每一篇课文的具体学习要求和所要掌握的程度,更难以把握整个语知体系中而散见于每一篇课文里的教学要点。如此大的开放性还造成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去自学,也不利于尚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生的语文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二)教材使用的不良现状

  一是高考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缩减或缺失。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提供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基本的语文学习方式,目的是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教材立足于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与实践等学习方式的引导,将必修教材的专题学习活动编排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其中“文本研习”建议12 次,“问题探讨”建议 6 次,“活动体验”建议 5 次。教学建议体现

 了教材编者对课文教学要求的倾向性。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而言,“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应该更侧重于阅读能力,特别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活动体验”的关键是学生能否获得深度的积极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既在自己的生活真实情境中去亲历体验,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或置教材编辑意图于不顾,或过度追求高考功利化的绩效,多会缩减“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甚至会缺失“活动体验”,或即便组织了“活动体验”,也只是一个变相的活动而已。例如“向青春举杯”专题中《十八岁和其他》的“活动体验”是要求学生把课文与《致家长》给父母看,然后仔细阅读父母标画的语句或父母的信,再结合文章内容,与父母交流谈心。事实上,极少教师跟踪落实学生回家是否真正去做了,甚至还有教师干脆只让学生“学会沟通与理解”,“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这无异于思想政治课或心理辅导课,多了“政治味”,少了“语文味”,更没有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是考题背景下教材练习的弱化或无效。

  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应该得到充分利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未将课后练习列入教学计划,甚至担心因为做练习而影

 响教学进度,因而教材的课后练习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为例,课后练习设置有“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择某些国家,查找资料,了解这些国家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教育经费、社会福利和军费开支等方面的数据,写一则简明的报告”……这样的练习设计在不少教师看来,属于实践研究问题,对于教学绩效见效甚微,不如身边现成的教辅题海来得有效,因而教师不会花费过多时间,更不会考虑教材编辑的意图及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作用。而事实上,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不同于理科,语文素养很难仅仅通过练习来获得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需要经历长期的培养和积累,不能在短期内见效。语文学科的这种“慢热”特性也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课后练习尤其是非考题型练习失去兴趣,转而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见效快的“应考题型”训练上,加之有的课后练习实际操作存有一定困难,更导致了教材练习的弱化或无效。因而如何对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升级,也是值得教材编者再思考的一个问题。

  此外,绝大多数学校将必修部分五个模块课程安排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半学期集中完成,将另外自选的两至三个选修模块课程安排在高二一个半学期完成,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师生往往更加重视必修模块课程学习,相对忽视选修模块课程学习,导致进度安排与学习节奏的前紧后松;二是选修课程模块选择功利化,教学方式随意化,跟踪训练课外化,导致必修部分课程前学后忘,学生知能体系建构很难完成。目前已经有极少数

 学校开始探索将选修模块插入必修模块之间的“螺旋式”教学安排。再者,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多一线语文教师教学中重文言文轻现代文的现象依然存在文本教学与应试训练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阅读教学本本主义与写作教学脱离教材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些都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通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年实践的反思,我们针对教材改进和优化使用方面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与建议。

  (一)教材改进的几点建议

  一是专题编排要符合认知规律。

  语文教材的编写“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引领专题重组,固然是一种创新,但在专题内容编排时,要遵循师生的认知规律,要避免专题文本的混杂,要顾及各类文本的特点,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呈现语文知能的系统链。

  二是模块设计要强化系统建构。

  语文教材是师生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模块设计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既要有“汉语”系列的知识点嵌入,又要有“文学”系列的知识点呈现;既要顾及“散点”之间的“序列化”,又要顾及“能力”训练的“系统性”;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母语的“语用”工具,又要促进学生稳步提高语文的“人文”素养。

  三是教材选文要经典时尚并举。

 教材选文要顾及几个层面的比例关系,一是古代作品与现代作品的比例关系,二是实用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比例关系,三是传统教材与新编课文的比例关系,四是本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的比例...

推荐访问: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年反思与建议 反思 苏教版 高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