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学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中学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时间:2022-07-07 16: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中学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 1 -

  中学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个高中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 23 个必修学分。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的、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讲演,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校情,特制定我校社会实践课程方案。

 指导细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照《基础教育可趁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会时间活动课程的实施。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发展,切实优化学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的探究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指导原则 1、亲历原则。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景,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应认识到自己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

 - 2 - 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由于社会实践的开放性,活动的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个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体性原则。学校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程 目标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研究性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时间与体验。这在教育部颁发的《指南》已作了明确规定。我们把目标具体定为: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指出“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社会实践”课程的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

 3、使学生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培养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社区服务”课程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 3 -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心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课程内容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1、以问题(专题、课题)为中心内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与研究问题(专题或课题)。专题或课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立足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某些社会问题、自然问题或科学问题、人文问题甚至于人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应与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拓宽、深化、更新与升华。这些问题可以是某学科的,也可以使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可以偏重于实践操作,也可以偏重于理论研究;可以是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问题;可以是不同问题,也可以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可以是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也可以是暂时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学生所学习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可以是指导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案例或介绍某些背景材料或创设一种情景而引出的,也可以是学生从自然的,社会的和现实生活中所发现选取的既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方法,都应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校内师生、校外人员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发(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 4 - (2)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完成。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

 “社会实践”课程内容 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方式,一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学军、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二是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劝导员工作、学校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等。社会实践主要由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组成。

 社会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可包括:

 1、劳动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导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或组织学农工商活动。

 2、军训: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和纪律养成教育。

 3、德育基地活动:外出参观、访问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导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

 4、校内、家庭劳动:全校性卫生大扫除,校内护绿保洁等义务劳动、假期当家一周等。

 5、社会调查: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6、校内志愿者活动:导图书馆、实验室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担任校内劝导员、广播室成员、校内小记者、义务保洁员,校内勤工俭学等活动。

 7、其他各类活动:体育节、科艺节活动,观看电影,各种演出活动,参加校内外社团组织活动等。

 (三)

 “社区服务”课程内容

 - 5 - 以主题活动为主要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是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其内容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活动、社区文体活动。

 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充当小交警)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旅游景点、公园、图书馆、宾馆)参与管理服务(如充当义务讲解员、服务员等);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科研处制定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则,和学分认定条例;学生处和团委学生会负责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调和指导。由年级组长、班主任负责对各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动员、组织、考核并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由学校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终结性认定。

 (二)活动形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统筹和管理。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 5 人组成,由小组长负责; 社区服务以志愿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 5 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 6 - 2、落实活动规范,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由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结束后,要如实填写有关活动档案,并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记录。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课程评价及学分认定 (一)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凭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二)评价内容 (1)参加活动的可是量和态度评价; (2)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3)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 (4)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5)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管理方法。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

 (四)评价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并进行自评——小组交流及互评——导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学分委员会进行终结性评价并认定学分。评价采用“优秀”“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时进行重修。

 (五)分类评价要求:

 1、研究性学习:

 - 7 - A、学分设置:三年共 15 个学分。

 B、时间要求:利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一年内完成一个课题或者项目。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活动单位,三年分步进行。高一、高二分别可获得 6 个学分,高三可获得 3 个学分,检计为 15 个学分。

 C、学分认定:活动结束,汇总原始材料,填写有关活动档案,首先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实践和态度和效果进行评定学分,上报班主任,由年级组组织进行分层认定,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

 2、社会实践 A、学分设置:三年共 6 个学分。

 B、时间要求:一年内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几种安排与分散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原则高一几种安排一周社会实践活动,高二几种安排一周军训。高三分散参加校内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不少于 36 课时。

 C、认定方法:社会实践共 6 个学分,军训和社会实践作为独立部分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各得2个学分,学生三年内按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实践内容的,不少于 36 课时的最多可获 2 个学分。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学生处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会实践由实践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3、社区服务 A、学分设置:三年共 2 个学分。

 B、时间要求:高一、高二每学年分别参加不少于 5 个工作日(一个工作日不少于 4 小时)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各获得一个学分。

 C、认定方法:学年末汇总原始材料,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评定学分,上报学生处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总结交流 互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形式可采取专题报告、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 8 - 奖励与重修 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又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

推荐访问:中学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实践 课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