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研修中修炼教师主体性

研修中修炼教师主体性

时间:2022-07-07 15: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修中修炼教师主体性,供大家参考。

研修中修炼教师主体性

 

 在研修中修炼教师的主体性 我的“目标环节双对应”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课例研修经四次课堂实践、几易其稿,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作为这次课例研修的亲历者,我在关老师的指导下,在教研组的帮助下,我努力实践,积极采纳合理的教学设想,探索有效的教学设计。从以往的以观课老师的角度看课到如今自己执鞭上课,尽管研修时间并不长,但我欣喜的发现自己的观念已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体会到课堂上教师的启发和开导的重要性,越来越体会到一堂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法回避的。下面我就课例实践谈谈自己个人的点滴思考。

 一、提升学养,启动学生

 如来给唐僧指明了取经的方向,避免了不必要的南辕北辙;唐僧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佛经,传递了佛法。指路的时候,如来是主体,取经的过程,唐僧是主体。两个主体间的共同努力,才使得佛光普照。语文的教与学就是一个指路与取经的过程。

 课堂对于学生好比取经路上的一个个“磨难”,只有战胜了这些“磨难”,学生才能“修得正果”,这个过程教师无法代替,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课堂内。然而,课标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交给学生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预设的路是学生能走的,好走的,且是乐意走的。因此,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课堂外,也就是备课当中。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学养储备。如果学生是百年妖精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是千年老妖,佛法大如天。这样才能占据学养上的主体地位。至少对于所要教的篇目,教师对于文本的一切细节应该成竹在胸。这样才能正确的为学生定向,正确的诱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合情的开放、独立的探索,也就为学生选定了正确的路。

 教师的学养储备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文本解读之中。记得第一次试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面对学生的一些问题,作为教师的我自己理解的就不够透彻,甚至不甚理解。比如“我”回答教授的第一问“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对于这句话,我只理解到了“我”的俏皮幽默,却没能抓住这样回答到底巧妙在何处。在第一第二次的试教之中,这样的肤浅理解还有很多,经过教研组的共同点拨我才茅塞顿开,才慢慢抓住了这一问一答之间“我”回答巧妙的实质。我想,

 第一次实践和第二次实践中,学生的反应不佳和“我”对于文本的把握不到位有关,连实质和核心都抓不住,怎么进一步启发和活跃学生? 而在研修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关老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关照,通过各类书籍的阅读,通过自我的反思与感悟,不断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学养。只有教师有足够的学养储备,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才能启动学生的主体性。

 二、调动智慧,发展学生

 选定了路,就要探寻到达目的地的方法。唐僧取经有三位徒弟保驾护航,这就是一种方法。教师定向之后,不能仅让学生遥望成果,而必须授予学生到达终点的方法。这个方法就需要教师在日日的探索中不断总结,不断丰富。这样才能为学生开辟出一条好走的路。

 如果说教师提升自生学养是为了稳固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地位,那么,教师通过适切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发展这种权威。

 而“目标双对应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优质路径。

 目标对应环节,对应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使得授课教师心中有数,时时刻刻牢记要教什么。

 在这几次关老师的亲临指导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愈发发现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贯通,以及目标对应环节对于一堂课的重要性。解读靠学养,教授靠设计。学养不足的我幸好有各位的倾囊相助,而关老师的教学方法更是锦上添花。

 解读是在课外体现教师的主体性,而教学则是在课内。教师将文章烂熟于心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并能够设计相应环节,在课上遇到预设与生成不相匹配时,也能够调整教学环节,使环节得当,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也就是关老师所说的,目标找到后,就要在课堂上对应环节。目标对应环节也就是将解读转化为教学。命脉通不通,决定着一堂课是否具有生命力。

 当然,目标双对应教学方法只是保证了教师预设的落实,而预设的准度与深度,是否能发展学生,还要靠多方面的智慧。

 无论教师多么卖力,课堂主体依然还是学生。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的求知欲,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兴趣,要想学生处于亢奋状态,教师自身必须充满活力,要想调动学生智慧,首先自己要智慧思考。多了解学生,多尝试,才能使学生在前行的道路上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才能使学生超越原始状态,得到发展。

 三、强势深化,活跃学生 语文教学,除了不同时间段中教师和学生的各自占有主导地位,还难免有师生互动,师生对话。此时,教师应该适时的强势深化,抓住机遇和任何可能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的热情,使对话的主体性产生互补。

 对于学生突如其来的灵感,教师应有敏锐的嗅觉,对于学生课上的质疑更应该抓住机遇。除了文本解读的深度,教学设计的强度之外,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即兴回答与处理同样体现了课堂水准。

 在前几次的试教过程中,我几乎没有追问,对于学生寻找到的亮点也是视而不见,学生刚刚点燃的思维火花被我低效的对话引导给浇灭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我,开始关注学生的答,不拘泥与教学设计,灵活应变。本堂课,在品读第16 小节的时候,选择直接牵引的方式,可能不太合适。但课堂就是如此,有不完美,也有惊喜的生成,让人意外的是第 16 小节正是有学生理解的难点。这一次,我没有放过活跃学生的机会,我通过这段的内容,统摄第二次问答的品读。这样适时的点拨,引导,不仅解决了此问,更加活跃了学生思维。在明确方向的前提之下,教师开放的诱导是学生思维活跃的前提。

 四、反思自我,服务学生 本次课堂实践,是以“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模式展开的。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固然重要,同伴的反馈以及教师自我的及时调整同样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每一位授课者要做到勤于反思,收获经验,吸取教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每堂课过后我都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总结,针对学生的表现为之把脉,对症下药。当然,一个人闭门造车难免片面甚至有时会出错。因此,在研修的过程中,我也很重视同伴的帮助,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得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与方法。其实,就是借助了各种强大的外力帮着我进行反思。这也让我越来越清楚的明白,教师的专业发展靠教学实践,而要使实践有效果,还要依赖于教学反思。

 无论是自我反思也好,还是同伴的帮助也好,一切的归宿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一堂课过后或许有所遗憾,反思是为了让这样的遗憾不再发生,为了让这类的遗憾不再发生,我相信,反思多一点,遗憾就少一点,遗憾少一点,学生

 就会成长多一点。

 好学与否,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一种精神。坚持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精神。譬如,2016 年里约奥运会将要在巴西举行,我决定徒步加游泳的方式跨洲越海前往,最终我竟感天动地的顺利到达。这坚持的力量。然而,我到时已是 2017 年。原本是一种精神,却最终变成了神经。

 教坛菜鸟的我们何尝不是经常被自己的“精神”所感动。遥想入职初在准备汇报课的时候,我洋洋洒洒写出了十三页的详案。我被我的精神所感动,同事们也半讽的称呼我为“十三郎”。我满心欢喜的期盼着这个巧笑倩兮的“美人”能够得到师傅的赏识,但收到修改稿的那一刻,我甚是吃惊。教案被改的面目全非。显然,我走了弯路,甚至迷路了。

 “人定胜天”是一句言过其实的鼓励,鼓励着人们英勇的对抗万能的上帝,熟不知人都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巨大的神秘非一味的英勇能够战胜,而需得“法”。

 于是,我明白了此刻寻“法”的必要性。很幸运,这两年有关老师的指引,如西伯利亚河面上的那一点火光,点燃了我们的希望之火,像一阵风,涌动着流水,推动着我们前行。我也在这研修的过程中慢慢寻“法”。

 读书、听课,寻“法”从模仿开始;反思、上课,寻“法”在实践中验证。读名师的书,听名师的课,看看他们如何上课,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总结、归纳所学,结合自身特点,学生实际,运用到自己的课堂,验证模仿的可行性。模仿是为了厚积,实践是为了薄发。“法”在“厚积薄发”的进程中,成熟又革新。

 有位名师说过: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愿得“法”的我,能蔚蓝孩子们的一片天。

 最后,感谢关老师,感谢博文学校语文组的所有前辈及伙伴。

推荐访问:研修中修炼教师主体性 主体性 研修 修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