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银行如何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全文完整)

银行如何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04 1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如何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银行如何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全文完整)

 

 银行如何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

  “ 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对商业银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商业银行应进一步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为此建议,加强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基础建设;尽最大可能准确界定不良贷款在授信各环节的责任;真正落实尽职免责和不良贷款容忍率要求;确保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的透明度。”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贷款都需开展责任认定,以此确定授信各环节工作人员在不良贷款形成中应承担的责任,对存在不尽职行为的人员实施问责,促进授信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职责。

 在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实践中,商业银行较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倾向, 一是因担心责任认定和问责影响授信业务发展,对责任认定搞形式主义,走过场,使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形同虚设,对不尽职行为达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二是对所有不良贷款都要找到责任人,都要问责,责任认定不客观公正,搞扩大化,由此挫伤授信工作人员积极性。

 这两种极端倾向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前者容易导致更多

 的不良贷款,后者会使授信工作人员出现惧贷、惜贷现象,两者都不利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因此,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对商业银行有着 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的困难和问题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的制度依据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监管法规的相关规定,目前商业银行都已制定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的管理制度,但总体来说不够细致严密,离规范化、标准化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制度对责任认定的内容规定比较笼统,操作相对困难。如对不良贷款责任人范围的界定、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比例不够明确;对违规行为认定标准不深不细,责任认定依靠工作人员主观判断;对尽职免责、不良容忍率的规定没有明确操作办法,难以落实;责任处罚标准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过严或过松等。

 二是责任认定的流程规范不够具体明确。工作流程不明确、不规范容易导致责任认定工作透明度不高,使授信各环节工作人员对责任认定工作的信息了解不畅通,关于被调查

 不良贷款的各种信息得不到准确及时的传递,由此影响责任认定的准确性,降低责任认定的权威性。

 导致不良贷款的原因复杂,厘清 较为困难

 不良贷款的形成可能有主观因素,也可能有客观因素。部分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也有的是受到了自然不可抗拒因素。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维护区域经济正常运行,或多或少地会协调银行对本地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救助,但最后一些企业还是出现了风险,银行对其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这些情况成为不良贷款产生的客观因素。

 同时,部分不良贷款的形成是由于授信工作人员未能正确履行职责,未按照制度规定落实管理要求,有的甚至存在违规违纪行为。一笔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受客观因素影响还是由主观因素导致,或者两者之间按多少比例切分,在责任认定中难以准确认定。

 不良贷款责任在各授信环节之间准确分解难度较大

 从纵向维度看,一笔贷款成为不良往往历时较长,贷款

 时间跨度七八年甚至十年的情况十分常见。贷款存续时间越长,经历的工作人员越多,甚至许多人已经离开了原岗位,或调离,或离职、退休,但责任认定时则需要在这些人中准确找出问题的责任人。从横向维度看,一笔不良贷款的形成涉及授信调查、授信审查审批、授信实施、授信后管理、资产保全等多个环节,责任认定需要在这些环节中找出导致不良贷款的责任,并在授信各环节之间合理分配责任比例。在责任认定时,需要把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放在一起进行考量,在授信各环节工作人员中尽可能准确落实不良贷款的责任,难度较大。

 不良贷款责任认定队伍专业化建设不足

 一是责任认定部门的独立性不足。目前,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责任认定部门的设置没有统一的做法,例如设在风险管理部、监察部、法律合规部等,有的银行责任认定部门层级配置较低,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责任认定工作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干扰。

 二是责任认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并未足够重视对不良贷款责任认定人员的专业素养建设。现有责任认定人员中,有的没有从事过授信业务,缺乏授信

 工作的真实感受;有的岗位变动频繁,对责任认定工作经验积累不足;有的责任认定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机会不多,专业知识提升较慢。这些都会影响责任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和效果。

 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的改进措施

 加强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基础建设

 一是完善制度。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管理制度,尽可能具体细致,做到标准统一、认责严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对如何划分不良贷款主客观原因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明确授信业务不尽职行为的认定原则和事实标准;调查对象要覆盖授信业务所有环节工作人员,围绕各环节分析原因,做到责任认定遍历授信各环节,责任追究不论岗位。对责任人员的处罚标准要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能对被问责人员产生震慑作用。

 二是加强责任认定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责任认定职能要设置在授信业务各环节以外的部门,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严禁任何部门和人员以任何理由干预责任认定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单独设立责任认定部门。要加强责任认定人员配备,将具有较强理论功底、有授信业务工作经历、公道正派的人

 员安排到责任认定岗位。要为尽调人员正常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支持其参加关于授信业务的各种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将责任认定人员建设成为业务过硬、公正勤勉、具有较强权威性的专业队伍。

 尽最大可能准确界定不良贷款在授信各环节的责任

 尽管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但责任认定要本着对银行事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原则,尽最大可能还原事实真相,找出导致不良贷款的真正原因。

 一是厘清形成不良贷款的主客观因素。实事求是地分析导致不良贷款的主客观因素,由于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等原因出现风险、形成不良贷款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不回避或强化主观因素,也不扩大或忽视客观因素,对导致不良贷款的主客观原因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并进行合理的切分。

 二是对不良贷款责任在授信各环节进行准确分解。要对不良贷款的每个环节、参与经办的所有人员进行责任认定,找出存在不尽职行为的人员。要客观评定各环节人员的责任,所有人员一视同仁,避免出现“问前不问后”“问下不问上”等

 现象。对时间跨度长、经历人员多的不良贷款,要抓住产生风险的主要节点,认定关键人员的责任。

 三是加快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将责任认定工作前移。目前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一般在该笔不良贷款需要核销处置时开展,因此一笔贷款从首笔发放到责任认定历时较长,增加了责任认定的复杂性。为准确界定不良贷款责任,可以将责任认定工作前移,在贷款发生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开展尽调。可在不良贷款形成后,立即开展责任认定,明确各环节的不尽职行为和责任。在贷款存续期内,如发生经办人员变更,及时开展贷款移交后的责任认定工作,落实交接前后的责任。通过及时开展责任认定,提高认责工作的精准性。

 真正落实尽职免责和不良贷款容忍率要求

 一是贯彻尽职免责原则。尽管监管部门一直要求对不良贷款实行尽职免责,但是一些银行机构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在不良贷款具体责任认定中并没有完全落实尽职免责的基本原则,而是实行倒推法,即如果出现不良贷款,就认定相关环节授信业务人员一定存在不尽职行为,想方设法查找授信人员履职不到位的地方,有时候甚至出现不实事求是、客

 观公正的现象,成为挫伤授信工作人员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摒弃这种极端倾向,对不良贷款各环节中授信工作人员确实履职尽责的,要免予追究责任。

 二是真正落实不良贷款容忍率。银行经营的是风险,放贷有风险是基本常识,授信人员中谁营销、审批的贷款多,形成的不良贷款就可能多。虽然监管部门提出对某些弱势行业的贷款要提高不良容忍率,但在实际执行中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所以,银行机构要贯彻执行监管部门的要求,真正落实不良贷款容忍率,将容忍率落实到具体的经营机构和每一名客户经理身上。譬如,若确定某一类贷款不良贷款容忍率为 0.5%,那么对某一客户经理经办的这类贷款就按 0.5%的容忍率追究责任,对不良率 0.5%以下部分不良贷款免予问责或减轻问责。当然,对授信业务中因主观产生的违法违纪行为不在不良贷款容忍范围内。

 确保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的透明度

 责任认定涉及授信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授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证责任认定工作的透明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促进公正公平,及时发现、纠正责任认定中可能出现的不准确情况。将责任认定工作情况公开,有利于更广泛地收集信息,对正在调查的授信业务的各种信息汇集到责任认定部门,帮助责任认定部门准确开展认责工作。

 二是更好地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通过提高透明度,让全体授信工作人员了解责任认定是怎么开展的,了解在授信业务中的不尽职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而切实规范授信工作人员的行为。要进一步提高责任认定的透明度,在目前落实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各环节工作、保证授信业务各环节人员知晓的基础上,在责任认定结果正式确定前,公示时间不少于7 个工作日,并做到有疑必查、有问必答,使责任认定结果经得起广大员工的检验,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

推荐访问:银行如何精准开展不良贷款责任认定? 精准 不良贷款 责任认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