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 真分数和假分数 》 说课稿 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 69 页例 1、例 2。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分数,但那时所学的分数都是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所以,学习这节内容,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与培养对分数的数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所以教育也要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遵循课标提出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①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②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③使学生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⑤使学生在思考中、讨论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5、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数张圆纸片 二、说教法和学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的教学,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建构都是从直观到抽象的,所以我主要采用“激趣——探讨——建构——深化”的教学主线进行教学,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课标指出: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所以说学习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求知欲强,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我大胆放手让他们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森林里住着小熊一家人。今天中午,熊妈妈准备了几个大圆饼与一小瓶蜂蜜当午餐,每个大圆饼都平均分为三块。小熊馋得直流口水,马上抓上一块蘸上蜂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小熊觉得特好吃,一连吃了 6 块才觉得过瘾,就拍拍肚皮玩耍去了。大家能不能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把小熊这次吃饼的份数,用图形与分数一一表现出来呢?老师这里有几张圆纸片,谁愿意上来展示你的才能呢? 学生踊跃参与都能用图形表示出来,但会有学生把
,说是64。借此,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辨析,使学生明白“单位 1”是一个饼而不是两个饼。
(板书:学生所报出的分数:31、32、33、34、35、36)
(此环节把问题融合在“小熊吃饼”的故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数、形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及假分数、带分数互
化做好准备。)
(二)探索新知 1、理解概念,辨析特征。
出示问题表:
①黑板上哪几个分数是你学过的,能说出几个与它们相似的分数吗? ②哪些是新学的,你能说出几个分数与它们同类的吗? ③这些分数各有什么特点呢? 前面两个问题学生会很快地作出回答,第 3 个问题让学生前后桌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8 分钟后汇报,汇报情况会有以下结果:
A、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 B、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比 1 小;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等于 1;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大于 1。
此时我让学生再次解释一下为什么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它就小于 1;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它就等于 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它就比 1 大。
学生会从“分数意义”上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方面进行解释。
从分数意义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说明把“单位 1”平均分成几份,只取它的一部分,所以它比 1 小;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说明把“单位 1”平均分成几份,就取了几份,所以它等于 1;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说明把“单位 1”平均分成几份,它不但取完了还另取了一部分,所以它大于 1。
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说明被除数小于除数,商比 1 小;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商就是 1;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说明被除数大于除数,商一定大于 1。
师小结,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1,如31、32;分子等于或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1,如33、34、35、36。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此环节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构建新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概括分析的能力。)
2、在数轴上进一步辨析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
幻灯片:
提问:真分数在这条数轴上的什么方向?假分数呢?用箭头表示。
学生能说出答案与画图,但会把“1”给遗忘,这时教师给予指导,可以用空心圆箭头与实心圆箭头表示,空心圆箭头表示不包括 1,实心圆箭头表示包括 1。
真分数
假分数
三、巩固新知 1、出示 69 页例 1、例 2,并说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判断题 ①真分数比 1 小(
)
②所有的假分数都大于 1(
)
③所有大于 1 的分数都是假分数(
)
④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
)
3、说出分母是 5 的真分数,分子是 5 的假分数。
0 1 2 0 1 2
4、在数轴上分别标出31、32、35、61、66、67、613
(此环节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取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和理解过程,其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融合,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
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策略的有机融合,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知识起点,有效激疑。
孩子对于分数的了解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在课的伊始,从学生熟知的分数入手,并借助于这个可待定分数,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对所熟悉的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分数的回忆,同时又可类推出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这种分数的出现,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和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引起了认知矛盾冲突,有效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
2、把握教材设计意图,探究释疑。
纵观整个章节的编排体系,真分数、假分数内容教材的编排意图,除了让孩子们了解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跳出前面在分数认识中形成的“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这一思维,形成分数也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份数关系,所以在让学生感知如何用圆中的阴影来表示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有效的突破了单位“1”的限制,让学生明白分子比分0 1 2
母大的分数,其表示的具体量已超过了单位“1”,需要再增加这样的一份,借助于教师有效的引领,让学生明白了单位“1”的大小、平均分成的份数与分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次强化了二者的重要性。之后,一个有效地设问,把谁看作单位“1”?充分估计到了学生认知上的误区,通过对比、观察、辨析,让学生深刻感悟到了同样的图形,单位“1”的不同,得出的分数竟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从而强调了单位“1”的重要性。至此,借助于一波又一波的矛盾冲突和问题情境,在无疑—有疑—释疑中深化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和体验,增强了学生的思辨意识,有效的突破了难点。
二、重视数形结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注重了通过图形语言揭示概念的意义和特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圆形图和数轴,将“图”与真分数、假分数的特征相对照进行解释、分析和说理,使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感悟概念的意义和特征,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便捷性、科学性的优势。
三、练习设计注重坡度和梯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基础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巩固对真、假分数的认识。第二个层次,提高性练习,考虑到学生在数轴上描点是个难点,有意识的将它分解为几个层次,先是判断真、假分数,接着借助于对单位“1”的认识引入数轴,然后让学生猜测真、假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描点。这个题目囊括了本节课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进行了有效提升和难点的突破。第三个层次,开放性练习,首先是让学生在繁杂的分数中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发现规律,接着让学生接触不确定因素:(a≠0),a<6 时,是真分数,a≥6 时,是假
分数。(a≠0),a>6 时,是真分数,a≤6 时,是假分数。(a≠0、b≠0),a>b 时,是真分数,a≤b 时,是假分数。为的就是将学生思维不断提升,从形象的呈现分数判断到学生形成抽象的符号化思想。整个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加深了对真分数、假分数意义和特征的认识,建立了完整的分数概念。既有效地关注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同时又将教师的“引”与学生的“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对知识的建构。
推荐访问:《真分数和假分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真分数 假分数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