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纪录片-紫禁城-思危09,供大家参考。
第九集
思危
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签条,清晰地刻印着一段历史。这是一张乾隆时期的白鹿皮签条,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鹿皮虽已泛黄,字迹也已模糊,但仍能看清签条上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墨书——乾隆五十八年八月,英吉利国王热沃尔日,贡进自来火鸟枪一杆。签条上提到的这把自来火鸟枪,它是 1793 年马戛[jiá]尔尼使团来华时,进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也是唯一一把留存至今的火枪。
枪体采用木质髹[xiū]漆,装饰金碧辉煌,并嵌有银花卉、武器等图案。枪管背面镌刻 H.W
Mortimer
London 的英文字母,代表着当时西方火器最高水平的生产商。在马戛[jiá]尔尼使团进献给乾隆皇帝众多的礼品当中,这仅是其中一件。乾隆皇帝命人将礼品分类整理,妥善保存起来,但也仅是让它们安静地沉睡在各个宫殿内。从 1793 年到 1840 年,半个世纪过去了,没有证据表明,清王朝曾对西方世界的最新状态产生探索的欲望。
乾隆皇帝对于西方的态度,还真切地体现在一封他于 1793 年写给英国国王乔治的信件中。他在信里是这样写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概意思是,我们大清帝国应有尽有,要什么有什么,根本就不想与你们通商互通有无。我们能够感受到乾隆皇帝对于大清帝国的自信和自豪感,他是发自内心地这样想。
在他的理想国度里,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他用这种奢华、夸张的场面昭告天下,我们是一个强大、富有、万国景仰的国度。他的这种底气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所证实,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清朝的国内生产总值早已稳居世界第一,远超英国及许多西方国家。或许当时的乾隆皇帝并不懂得 GDP 的意义,但他很清楚,当时的大清帝国,的确拥有全世界趋之若鹜[wù]的东西。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在清代,茶文化尤为之盛,深受帝王喜爱。在今天的故宫武英殿内,展出着不同时代的精致茶器。康熙时期的端庄典雅,雍正时期的素雅自然,乾隆时期的绝美华丽。紫禁城里的君王都是爱茶的。晚年的乾隆皇帝甚至感叹,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中国的茶叶不仅征服了紫禁城里的皇帝,也征服了英吉利民族,成为清代外销出口的大宗商品。
乾隆二十二年,清王朝仅允许广州一口通商海关贸易。从这里出口的中国茶,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成为每个英国家庭的必需消费品。可英国的商品在中国,却很难有同样的销售业绩。渐渐地,英国对华的贸易逆差成为常态。大英帝国以商业立国,资本的盈利或亏本看似是经济问题,最终成为政治问题。当英国商人无法通过正常的生意经扭转贸易逆差时,资本的逐利性就开始寻求非正常突破,最终,英国人将目标选中了鸦片。
1836 年 2 月,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一艘快速帆船试航成功。这艘船的名字叫“红海盗号”,可它的实际作用,却是用于比海盗更可耻的鸦片走私中。中国成为这种罪恶走私的最大目的地。英国人将鸦片宣传成延年益寿的补品,致使鸦片泛滥,侵入到大清子民的身体里。在这些照片下,吸食鸦片的人们面无表情,颓废堕落,身体被掏空,精神被榨干。清王朝的子民,民不像民,兵不像兵,官不像官。
可以说,鸦片的入侵,让整个清王朝处于精神涣散的边缘。公元 1832 年,广州连州
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派两广总督李弘彬率兵六千余人前去镇压,却以失败告终。道光帝派人调查战败原因,原来军营中有大量士兵在吸食鸦片,导致身体素质极差,没有了战斗力。这让大清的统治者极为震惊。
这天夜里,道光帝接到一封让他坐立难安的奏折,“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简短的几句话,却预示着大清危机四伏,他知道,这不是耸人听闻。当晚,道光帝在养心殿秘密召见写奏折之人。这是林则徐到北京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第八次被皇上召见。
当晚,君臣密谈超过四个小时。林则徐是当时清朝一品大员中坚定的禁烟派,在道光皇帝眼里,他为官清廉,正直不阿,还具备与外夷沟通的能力。从各方面来看,林则徐都是帮他解决鸦片问题最适合的人选。这次密谈,道光帝给林则徐下了最后训令——鸦片务须杜绝!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其前往广东销禁鸦片,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就此开始。
林则徐抵粤之后,迅速召集广州十三行[háng]的商人,要求他们在三天之内将手中的鸦片全部上缴,并且出具永不进口鸦片的保证书。短短五个月的时间,林则徐共收缴烟枪四万多杆,鸦片两万多箱。他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但夜长梦多,为了防止鸦片中途被偷偷换掉,经道光帝同意,林则徐决定在虎门公开销烟。这是林则徐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他用一场历时 23 天的销烟之战,向世界宣告,中国人不会向鸦片屈服!
当年因林则徐而闻名的虎门小镇,如今已成为国家一类口岸的国际港口。历史留下的斑驳痕迹,时刻提醒着这里的人们,曾经那场震惊世界的民族之战。在这场禁烟运动中,林则徐是近代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他秘密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支专职英文笔译队伍,其中三位是受过西方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多方搜集英国情报,将英方对中国禁烟的反应都一一翻译成中文,采撷[xié]成册,然后将部分内容报送紫禁城,以便让皇帝了解英方动态。
但是,无论林则徐多么清醒,多么具有前瞻性,也毕竟是经过八股取士,写着馆阁体奏章,年近六旬的东方人。他和西方人打交道时,依赖的依旧是经验和惯性思维。无论是道光帝还是林则徐,他们都低估了虎门销烟后对英国利益的刺激。当道光皇帝在奏折上批复“虎门销烟可称大快人心一事”时,根本没有做好必要的应对措施。紫禁城的高墙深院里一切如常,甚至没有人察觉到英国人对清王朝由来已久的窥探。
早在 1832 年,英国便开始了一场精巧且神秘的海洋探测。一艘大型英国风帆战舰——“阿美士德”号间谍船,出现在中国沿海领域上。领头的是一位化名为胡夏里的英国人,与他同行的,是一位披着传教士外衣的翻译兼医生,化名郭士立。他们对大清帝国的河道、港口进行详细测量,搜集军事情报,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帝国。此次航行共计 36 个月,他们途经五大省,伪装身份进出重要海口、军营参观。
今天,我们在上海吴淞口湿地森林公园内,找到了当时清军使用过的炮台。这在当时这两个外国人眼里,是落后的、原始的武器。在郭士立的日记中,曾这样描写道:“我们在这里参观了一处清军兵营,发现武器混乱,管理很糟。500 名清军的检阅,发现大部分军人只有一把刀与一面藤牌。不仅如此,这里的炮台也很脏,而且上面几乎全生锈了。”对于当时吴淞口的军事设防,郭士立甚至断定,由大小不同的 1000 艘船只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英国战舰。
虎门销烟过后,林则徐收集的情报并没有让道光帝从中得出正确的判断。清王朝认为,此举最多引发边衅,也就是小范围冲突。英国人不会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但事实上,一场事关中国生死存亡的辩论已经在英国伦敦展开。
这是 1840 年,英国伦敦的春天,一个普通的星期二。在英国下议院,一场异常激烈的辩论足足进行了三天,400 多位议员加入到这场论战中。争论的焦点是,英国政府到底该不该藉[jiè]鸦片之名,对万里之外的清王朝发动一场战争。在这场资本与道德的辩论中,议员托马斯·斯当东备受瞩目。此时的他,早已不是 47 年前跟随马戛尔尼访华,接受过乾隆皇帝礼物的小男孩儿。凭借着他对中国多年的研究与了解,他极力鼓动用战争取代对中国的外交谈判。最终,资本利益战胜了国际道义,下议院以 271 票对 262 票的票数决定向清政府开战。
自定海之战打响后,送往紫禁城的战报一封接一封。定海距离北京 1400 多公里,因驿马传信速度慢,每份战报到达皇帝手中至少需要半个月。当道光帝收到第一封战报时,定海已陷落十二天。很难想象,道光帝如何能从这些滞后且错乱的信息中理出头绪,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在这场错乱中,中国已经卷入到了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00 多年过去了,历史留下了一块孤零零的石碑。在那场糊里糊涂的战争中,清军连基本防御准备都没有,仓促出兵,激烈交锋,被迫后退。数千名清军将士全部战死。身负重伤的定海知县姚怀祥,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誓言,投水自尽,成为中英开战以来第一个殉国的地方官员。
今天,距离姚公石碑几公里外的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内,埋藏着一块历经 150 余年风雨侵蚀的墓碑。青山埋忠骨,当年定海民众冒着生命危险,将千名抗英战士遗骸埋葬在山间。如今,站在竹山之巅,当年这段令中华民族无比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
很可惜,那场败仗没能让道光皇帝清醒地意识到,这场战争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危机。起初,他态度强硬地想要剿灭入侵的英夷。然后,定海之战一个多月后,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一封 4000 字照会,改变了道光帝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在这份照会里,前五分之三是对于林则徐禁烟活动的指控,并提出了五项要求:赔偿被销毁鸦片的货价,割让岛屿,赔偿行商欠款,中英平等外交,赔偿军费。从内容上看,仿佛显示出了英方态度的强硬,但是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有点儿特别。“兹因官宪扰害本国在中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
求讨皇帝伸冤,如果这句话出自中国老百姓或官员,都不奇怪,但这句话出自外交往来的翻译文书中,很对道光皇帝的胃口。原来,英方代表为了让清政府接收信件,将里面所有的“赔偿”都翻译成了“昭雪”,所有的“匡正”都翻译成了“伸冤”。如今,我们在广东虎门海战博物馆找到了这份照会。与当年不同的是,为了迎合清朝心态翻译的“求讨皇帝昭雪伸冤”,被替代为“英吉利民众受大清国委屈及侮辱”。
虽然不知这份国对国的照会究竟经历了什么,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当年经过一番文
字上的缓冲和装饰,道光帝的某种虚荣心得到了部分满足。英国的坚船利炮固然威猛,那也不过是用来告御状,道光帝将要为他们主持公道。接过这封照会后,道光帝对英夷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显然,道光皇帝将此次事件简单化,他化身天下共主,认为只要惩罚一个人,同英国的所有事端都能得到解决。曾力图拯救清王朝的禁烟英雄,就这样成为了一场中英外交事件的替罪羊。道光帝下令将林则徐撤职流放,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另一方面,他听从主和派穆章阿[ē]之言,派琦善跟英军议和。
昨日功臣,今日罪臣。昨日恩宠,今日责骂。临行前夜,林则徐在西安给妻子留下了两首离别诗,其中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道出了林则徐刚烈、浩然正气的性格。尽管几年之后,林则徐再获道光帝启用,被派往西北镇压农民起义。但已被疾病缠身的他,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1949 年,考古人员在沈阳故宫西七间楼清理旧物时,发现一件尘封多年的屏风。屏风上有一幅绝无仅有的传世孤本——《两仪玄览图》。它是明末时期最大、最详备的世界地图,如今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内。这幅《两仪玄览图》由八幅图拼接而成,以著名的中文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为底本绘制,是努尔哈赤把它们带到了沈阳。如今,地图的山脉轮廓仍然十分清楚,与现在的世界地图基本相近。图中详细绘制了五大洲及赤道、南北五带分区和南北回归线等。重点区域地名除了用汉字注明,皇太极特意命人用满文圈点并作图解。
时隔二百多年之后,道光皇帝面对傲慢无礼的英国俘虏,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简单概括为:英国究竟在哪里?从英国到中国要经过多少个国家?你们为什么要卖鸦片给我们?你们怎么会有一个 22 岁的女人当国王?她结婚了吗?道光皇帝一口气罗列出的问题,不禁让人唏嘘感慨。可令人不解的是,道光皇帝最先提出的地理问题,本该他是最有资格来回答,因为当年的那幅精美的世界地图,此时正沉睡在这紫禁城里。
在此时的道光帝看来,紫禁城大门内的安宁似乎更为重要。在紫禁城的很多宫门上,铺[pū]首的造型为椒图,是龙生九子之一。因为有着面目狰狞的外形,它被赋予看守门户、镇守邪妖的职责。这是紫禁城里的帝王对这座宫城美好的愿景。然而,纵然紫禁城里有着无数椒图守护,当一个王朝变得虚弱和破败,当紫禁城里的主人开始感到恐惧,终究抵挡不住来自外部世界的坚船利炮。
鸦片战争已经进行了将近两年,林则徐的革职不可能满足贪婪的英国人。英军计划利用优势的海军力量,侵入长江一线,阻断南方漕粮的北上运输线,迫使清廷接受英国从华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贸易。连战连败的道光帝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迎战,还是议和?道光帝的选择无疑倾向于后者。这样的现实深深刺痛了朝中一位老臣。1842 年 6 月 8 日,身兼东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王鼎,拖着病体,身穿朝服,只身一人来到圆明园军机别院。
王鼎是林则徐的知交,在对待英国的态度上,他坚决反对议和,坚持国家主权寸土不让。当他得知条约即将签订,75 岁的他星夜兼程回京,当面斥责主和派穆章阿[ē]和琦善,并力荐林则徐。情急之下,他抓住道光帝的龙袍,痛心疾首地说道:“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帝被激怒,拽出龙袍走出金銮殿。绝望之下,王鼎决定以尸谏的方式来警醒道光帝,改变对英国的妥协态度。
这天黄昏,王鼎在圆明园军机别院写好谏言后,自缢身亡。“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漠风”,远在西北的林则徐得知王鼎的死讯,悲愤难抑,写下了这首悼诗。只可惜,除了挚友林则徐,王鼎的死没能在朝廷上引起波澜,也没能改变道光帝...
推荐访问:历史纪录片-紫禁城-思危09 紫禁城 纪录片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