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领域“无差别城乡”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市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呈现蓬勃、活跃、互补发展,推进了村镇工业化,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铸就了**藏富于民、城乡均衡的特色,为更高水平实现工业领域“无差别城乡”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工业领域“无差别城乡”主要是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工业高质量赶超发展为导向,以增收致富、绿色共富为目标,构建完善富民增收产业体系、高效立体创业平台等五大机制,加速推进“增收有途径、创业有空间、发展有支撑”,实现城乡发展机会平等、政策供给均等、基础设施共享,有力服务城乡居民美好生活,打造共同富裕的**工业样本。
——增收有途径。富民增收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备,通过做大工业“蛋糕”,有力保障城乡居民高质量充分就业。劳动者综合技能和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形成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
——创业有空间。产业平台的创新创业承载力增强,为创新创业人群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均等、便捷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助力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实现城乡创业环境品质化、要素配置高效化。
——发展有支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提效,布局同城化、建设一体化、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特征更加鲜明,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城乡数智进程同步化。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城乡居民可持续致富增收的后劲还不足。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赶不上gdp增速和物价上涨速度,工资不再是影响收入差距的唯一因素。财产性收入具有粘性增长特性,逐渐显现出其拉大差距的巨大力量。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的不平衡、财产积累速度的差异,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打造“无差别城乡”带来挑战。
全市创业创新平台的功能支撑还不强。初次创业者往往因启动资金不足、创业政策不明、扶持平台不多,导致创业计划流产、风险增加。城乡创业创新孵化平台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准入门槛高、管理审查环节多,导致很多产业链配套项目进不去,得不到充足的要素保障,影响初创者创业机会。
通信、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保障还有差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收益低、维护复杂,导致乡村水电路气、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尚未实现城乡联通一张网。5g网络重点乡镇核心镇区虽然实现成片覆盖,但行政村覆盖率仅达到31.5%,部分偏远山区移动通信信号有待提升。
下一步工作思路
构建富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是吸纳就业的第一行业、是财政税收的第一税源,对推动城乡收入均衡起重要作用。培育新兴产业扩总量。聚焦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培育北斗及地信等未来产业,持续做大制造业“蛋糕”,提升城市竞争力。发展块状经济促均衡。改造升级现代纺织、绿色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木业、童装、椅业等块状经济优化布局、规范发展,带动城乡实现充分就业、增收致富。支持历史经典产业添优势。鼓励善琏湖笔、鄣吴竹扇等历史经典产业入园抱团发展,开展工艺传承培训、电商营销,盘活闲置劳动力,架设增收快车道。
构筑高效立体的创业平台。紧盯乡村集体土地规模大、功能低、管理乱的问题,推动建设用地“进镇入园”,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上山下乡”,实现创业机会均等、创业空间充足、创新成果共享。加快推进“五谷丰登”。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大力实施“五谷丰登”计划,利用农村闲置的民房、仓库、厂房、学校等资源改造发展电商、物流、文创等新经济。鼓励发展多类型小微园。坚持节约集约、现代产业的原则,加速整合闲置土地、厂房、楼宇等,在城乡优化布局一批小微园,在确保环保、消防等安全前提下,适当降低规模准入,既为产业链所需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也为初次创业者提供机会。硬核支撑主体创新。加速推动政策落地,支持中小企业聚集创新资源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打通城乡企业间要素流通渠道,鼓励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享创新创业成果。
打造绿色低碳的宜居环境。实施减碳减排绿色技术改造,推动形成低碳零碳工业体系,让城乡居民共享一片蓝天。引导企业低碳转型。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实施高碳低效企业整治,淘汰落后及过剩产能,推广使用节能减碳技术。开展绿电碳汇交易。依托“工业碳效码”,建立绿电碳汇数字交易平台,大力推广绿电交易,将绿电交易凭证升级成企业价值标识;实施碳汇交易项目,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价值补偿,让城乡居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创建一批低碳工厂和零碳园区,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变革,为员工打造绿色舒适的工作环境。
推行先富带后富帮扶机制。企业家是共同富裕的探路者、先锋队,是打造“无差别城乡”的主力军。探索“村企结对”新模式。鼓励“金象金牛”等龙头企业与后进村、薄弱村结对帮扶,支持企业家兼任村社负责人、发展顾问,通过企业入股村级集体经济、签订村企共建帮扶协议、成立“共富产业基金”等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实施“以大扶小”新路径。加快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生态圈,加快发展中小微配套企业,实现“一龙带百小”生产格局,拉动当地税收增长和就业扩张。倡导“公益慈善”新风尚。提升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公益参与度,鼓励将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实施共赢营销模式。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稳步提高工人待遇。
夯实城乡统筹的设施基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高效服务生产生活、智慧治理,实现城乡万物智联、数智同步。提供同质信息服务。建设万物智联强市,推动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信息无障碍,消除人群中的数字鸿沟,加快信息技术在新零售、旅游出行、医疗健康等方面的普适服务。推进数字生产生活。扩大5g技术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为企业智能化管理、政府数字化治理、“未来社区”建设等提供数字支撑。促进一体物流交通。加快城乡通信基础设施、物流网络平台全覆盖布局,打通城乡物流通道,确保资源要素“进得来”、货物产品“出得去”,扩大居民增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