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时间:2022-07-02 14: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高中语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重点:本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课《短新闻两篇》的第二篇,这一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课文特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独辟蹊径,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倾注情感于文字中,让人震撼。

 【学生分析】

 学生平时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作品并不陌生,但他们缺乏理论指导,教师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闻文体的知识,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运用自主预习——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方法解读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沉痛的历史,体会作者的沉痛心情和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如何借助细节描写、精辟议论、主观抒情等艺术技巧阐发新闻魅力。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说明:

 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既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又突出课文特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使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应该做到让学生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有所得,本篇课文我预计让学生-学习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了解史实,获得感悟。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定主要依据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关键语句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在语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写作技巧和方法。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点拨导思,延伸迁移。

 说明:

 本课学习难度不大,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确定问题,归纳要点,避免偏离课文教学和学习重点。

 (三)说学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借鉴。

 说明: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此,本课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创设较大的空间,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报纸上的新闻,常常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人喜欢看

 体育赛事,明星琐事,有人关心保健常识,生活指南。但是,有一种新闻报道是需要我们站着读乃至跪着读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是这样“沉重”的新闻。它真实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现在和过去,让你在罪恶的人性面前热泪纵横,无地自容。有位思想家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又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

 如今这里一派宁静,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会带领我们再次走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去碰触那段我们不愿碰触的历史。

 说明:

 导语传达了一种历史沉重感,奠定感情基调。

 二、创设情境:

 1、学生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

 2、阅读课文,指导学生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运用批注手法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说明:

 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性很强,如果脱离具体的背景材料不太容易领悟,布置学生查找相关材料,不仅让学生熟悉历史,也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领悟。

 加批注,是我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抓住一时的灵感,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全文。

 三、研读文本----------突破课文学习重点和难点 1、把握内容:

 指导学生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作者先写布热金卡现在太阳和煦,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样祥和的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最可怕”;进而写到当年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暴行;游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执行绞刑的地下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说明:

 这个环节主要锻炼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便于研讨和交流。

 2、阅读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后,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带来的感觉。

 说明:

 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

 3、品味鉴赏: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出一些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忽略了一些重要语句,教师将提示学生注意一些语句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 说明:

 学生在初读本句时,很可能不能体会它深刻含义,因此在分析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将插播《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一段电影剪辑,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从而领会句子的含义:如此美好的景象与布热金卡的历史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说明:

 由这两个语句总结出作者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情感,采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方式。(3)“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说明:

 通过这些语句引导学生分析出作品采用了一些文学手法,如动作描写、神态和心理描写等。课文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4)“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5)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美丽姑娘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6)“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说明:

 由这三个语句引导学生分析出作品关注了一些细节,表达效果极好。

 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力,在心中唤起具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本文的细节描写很突出,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4、难点探究:

 问题(1)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

 说明: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本篇课文的独特性。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这也是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的重要原因。

 问题(2)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说明:

 我们阅读一篇新闻,除了要关注形式上的创造,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新闻的价值所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挖掘本则新闻的现实意义。

 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 说明:

 将文章制成幻灯片播放,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创设课堂氛围。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让人读来压抑激愤,心中充满对死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憎恨,这种情感体验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五、课堂小结: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和平宣言中说:“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人类需要奥斯维辛,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念 400 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

 说明:

 教授此文,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反思战争的残

 酷,和平的可贵。

 六、作业设计:

 以《为了忘却的纪念》为题写一篇阅读心得。

 说明:

 牢记历史,引导学生从课文拓展开去,进行写作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叙述:

 毒气室 焚尸炉 女监房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感情:

 恐怖 压抑 悲愤 沉痛 手法: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 细节 、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说明:

 板书采用要点归纳的形式,突出课堂学习重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