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谈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 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 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
如教学“圆的认识”,教师先创设一个比赛情境,在一个长方形的场地中间放一个圆柱体,在长方形四边的不同位置站好参赛选手,往圆柱体上投套圈,看谁投得准。然后让学生对这一比赛规则发表看法。很多学生认为这种规则不公平,应该改成圆形。从而引出了圆,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设计问题 研究必须有研究对象,所以,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设计研究问题。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需要迫切解决,但不能轻易就知道结论;要大小适度,即问题既不能一步就解决,也不能过于笼统,涉及面过大。
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有的可直接提出课堂教学的终结性目标,也可分阶段提出几个阶段性目标,最终探索出终结性目标。
三、研究探索
这一过程主要是教师点拨、指导、参与、组织,学生主动协作、探究。学习方式可以丰富多彩。既可以观察、推理,也可以实际操作、协作互助,还可以积极猜想、比较,最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该过程实施,教师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要鼓励学生讨论。尤其是学困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到讨论中去,同时要告知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给他们创造发言和操作的机会,多帮助他们,最终形成热烈、高效、准确、积极的讨论氛围。
2.要教会学生讨论。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讨论,教师必须教给他们方法,并通过鼓励参与和有针对性的讨论训练,让所有学生都学会讨论。
3.要注重讨论质量。讨论不要只图形式,也不要次数过多。教师要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设计讨论环节,而对那些比较容易理解及其他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教师要适时点拨。讨论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影响讨论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点拨、指导、帮助,共性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点拨,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点拨指导。
四、成果检查 学生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学生汇报一下小组讨论情况。然后各小组对每种情况进行评论,从而最终确定准确结论。
在这一环节中,还可以让学生质疑,对典型的、共性的问题,也可以开展讨论,使学习活动逐步深入。
此外,根据研究性学习内容,还可以进行实践体验,针对学生在讨
论中遇到的困难、容易混淆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讨论、质疑,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研究性学习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提出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在下次学习和今后的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类似问题或新问题,在学生心目中进行“连贯迁移”,创设一个迫切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