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职服务产业发展路径与未来转向【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未来转向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Past 4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Analysis Based on Policy Changes 作
者:
宾恩林
作者简介:
宾恩林(1990- ),男,广西全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原发信息:
《职教论坛》(南昌)2018 年第 20186 期 第 78-85 页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路径主要是专业结构升级,以实现为产业总体发展提供人才基础的目标。按照专业目录的发布时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各时期侧重不同的内容,调整期(1978-1992 年)注重产业优化匹配,建构期(1993-1999 年)聚焦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期(2000-2009 年)强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熟期(2010年迄今)平衡发展多样服务功能。未来,中职面临产业进一步升级和学生升学倾向加重的困境,需要创新产教融合方式、进一步融入国际化和匹配动态反馈系统。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Past 4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Analysis Based on Policy Changes
关
键
词:
中等职业教育/产业发展/政策变迁/改革开放/路径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8 年 11 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6-0078-0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因此,对就业导向且背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任的中职教育深入分析,进行历史反思就极具意义。政策既是特定时期的理论结晶,也是实践的集中反映。本文聚焦政策变迁,大致描绘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轮廓。1978 年作为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分水岭,对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影响显著。改革开放后我国中职专业结构布局就逐步进入调整期,之后 40 年,中职专业结构布局的变化就是专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也是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路径更新过程。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结构升级(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中职专业结构升级往往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其中,专业目录是基础指导性文件,它既是政府管理专业布局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专业的参考,又是学校设置专业的行政命令,更是产业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基于文献分析,发现有纵向比较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各阶段的专业设置研究[1],也有基于专业目录内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2]。但是,基于政策
的历史变迁,全面纵向考察中职专业设置改革开放以来 40 年发展,可以发现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中职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路径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需求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沟通的桥梁就是专业设置。中职的专业设置是学校管理与教学的指向标,也是学生择业或者升学的参考。它规定专业划分、专业名称、人才培养业务范围和就业方向等,为国家确定中职教育规划、设置调整专业提供主要依据,也为学校指导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聘提供确定依据,最终达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所谓中职专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表示政府制定的关于开设、修正中职专业类型的内容,促进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吻合的教育政策集合。以改革开放为开端,分别以各时期专业目录的发布为时间节点,可以梳理出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调整期、建构期、发展期、成熟期。
(一)调整期(1978-1992 年):注重匹配优化基础产业
20 世纪 50 年代后,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倒逼国家关注各产业部门的比例。1978 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正式提出市场化运作思维。1985 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在我国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三次产业的概念及划分方法就逐渐在我国开始得到普及,代替了原来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五部门的划分。之后,我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宏观政策调控,规范产业运作市场,基本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但是,其中也有不少问题。比
如,1989 年《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国发[1989]29 号)文件中就指出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大,同时农业、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不足;加工生产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出口产品短线偏多、结构层次偏低。总之,资源依然难以优化配置,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仍然不乐观。所以,文件最后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农业、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加强能够增加有效供给的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控制一般加工工业的发展,使他们同基础产业发展相协调[3]。
1985 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4]。1986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5]。因此,从 1985 年以来,社会经济中各个方面都在不断进行市场改革,产业发展也极为迅速,中职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调整,以匹配和优化基础产业发展。但是,主要由技校和中专构成的中职教育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 5.4%[6],同时没有摆脱按照学科设置专业的传统。
中等职业教育经过 20 世纪 80 年代的发展,在规模上逐步得到恢复,如何使人才的培养结构与需求结构更好地对接起来,受到了国家层面政策的关注。1980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的通知》就明确提出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职
业技术类学校。到了 1985 年,三校生(技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在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占比已经达到 34.3%[7]。1991 年 10 月 17 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职业技术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8]。为了贯彻这一精神,原国家教委于 1992 年 1 月 27 日印发了《关于修订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通知》,要求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全面修订。1992 年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全面完成。
(二)建构期(1993-1999 年):聚焦三大产业结构调整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各个产业逐渐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简单的学科分类的方式设置专业已经不符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中职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匹配和调整日益显得重要。
1993 年 1 月 12 日,原国家教委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审议会。1993 年 3 月 23 日,《国家教委关于颁发〈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通知》[9]发布。从 1994/1995 学年开始,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须按新《目录》所列专业招生。1993 年颁发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是最后一次按照学科设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该专业目录按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卫生科、财经科、管理科、政法科、艺术科和体育科等分为 9 科。各科目下面细分类别,比如工科下面分为地质类、冶金类等,各个类别下再分专业,由此总共有 518 个专业。而在新《目录》方面,《国家教委关于颁发〈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
业目录〉的通知》强调不仅要改变专业名称、调整与归并专业,尤其要重视目标定位于培养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中等专业人才。由此,新《目录》的施行成为中等教育重要任务,并且当时的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以报告的形式监督实施效果[9]。
与此同时,1995 年劳动部办公厅印发了首批《技工学校专业目录》,共包括 169 个专业。其目的是适应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需要,以及实现技工学校教学规范化管理。该专业目录制订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该专业目录制订突出强调要符合经济建设需要和企业生产实际。20 世纪 90 年代,中等专业学校与技工学校的办学定位不一样,技工学校更偏重面向制造业,而中等专业学校面向专业更为综合,既强调面向制造业,也强调面向服务业,所以两个类型的专业目录有互相补充的意蕴。1996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中明确表明,农村中职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强化兴农意识,重视农业类专业。尽管1993 年以来,中等教育层次职业教育各类型专业目录陆续建构完成,但是其内容在广延、合理性和发展性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比如,1998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定职业高级中学专业目录的通知》(教职成厅[1998]2 号)中就指出,职业高级中学专业设置、专业名称、专业内涵都有不合理之处,专业对象和范围不明,同时还存在难与市场接轨的情况。另外,1999 年高等教育开始大幅度扩招,导致大量适龄青少年回流普通高中,中职在校生迅速下滑,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比从 1999 年的
56.47%[10],下降到 2003 年的 39.42%[11]。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以提高其吸引力。
(三)发展期(2000-2009 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高速发展,中国的产业环境快速变化,产业结构政策得到完善并且蓬勃发展,中职专业结构随之逐步升级。
2005 年的《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 号)是我国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关键性文件,该份文件确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1)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3)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4)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5)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7)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8)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12]。
此后,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比如:2006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 2006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发[2006]12 号)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依托重点工程抓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13]。2007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 号)要求:“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14]。200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 2007 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发[2007]8 号)要求:“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是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5]。
为了与产业发展同步,1998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专业目录的通知》(教职成厅[1998]2 号)。职业高中专业目录制订的出发点是规范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由于职业高中发展历史较短,各地专业设置的划分原则不尽一致,一直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范的专业目录。这种情况导致职业高中专业设置不够规范合理,有些专业的划分和命名不够科学,如同一个专业名称内涵相差大;相同内涵,名称多样;专业设置涵盖职业范围不够明确,或是涵盖的职业范围宽窄相差悬殊等,难以与劳动市场接轨。《通知》强调制订专业目录的重要目的是使职业高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而
言,体现在:(1)专业目录要与国家制订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同时体现职业高中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专业科类主要按产业结构、管理结构、科技结构等为主进行分类和排列。每一专业都应有相应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2)专业目录的制订要在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度超前考虑专业人员的需求。(3)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对于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出现的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教育部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8 号)政策后,负责修订工作的教育部职成司教材处陈光处长表示,2000 年版专业目录修订的出发点有以下几方面:(1)适应国家提出的“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布局。(2)职业型态变化,既有旧职业消失又有新职业出现。(3)科学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