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精选文档)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精选文档)

时间:2022-06-29 20: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精选文档)

 

 高考历史名校总复习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全考点-名校内部资料)

  区分几个名词 (1)民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2)民族主义即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的思想或运动,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是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即以民族之名义做出文化与政治主张,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

 (3)民族国家;即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的政治实体。

 (4)民族关系是指民族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关系; (5)民族国家的交往就构成了国与国的关系,逐步形成了近现代的外交关系。

 (6)中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融合是主流。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推动了各地间的文化交流。

 进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成熟。近代中国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现代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与对外关系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表现: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现出来。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推动了民族间的交融。

 (3)民族交融的途径:一是民族间战争;二是和平交往:①和亲;②贸易;③会盟;④朝贡。册封 (2)中国古代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②设管理机构;③册封;④和亲;⑤会盟(“议和”);⑥互市(榷市);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A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发达;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和平交流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外交观念和体制的变化 (一)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1.涵义 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改变国家极度贫穷的状况:发展科学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社会文明的进步。

 2 特点 (1)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2)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3)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3.兴起原因 (1)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重。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3)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

 4.发展历程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梁启超、严复高举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民族危亡唤醒民众,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3)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发展:孙中山深化了民族主义概念,将民族主义扩展到民权、民生,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国民大革命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 1. 列强侵华,打开中国大门,促使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向不平等条约体系转变,西方外交观念的冲击,影响了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

 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

 (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 ①总理衙门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 ③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2)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 作用: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保护海外华侨利益,密切华侨与祖国的关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3)晚清外交观念的转变 ①中西交往中的文书格式的变化。②中西方官方之间平等往来。③对外派遣常驻使节。

 2.民国初期的外交改革 3.北洋政府时期 8(1)袁世凯:1915 年“二十一条”与“民四条约”。

 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4)北京政府:修约外交(1919-1927 年)(集体修约到个别废约。特点:①利用列强间的矛盾谈判;②受内政的掣肘;③民众舆论和情绪的推动;④抓住到期修约的机遇)。

 (5)南方政府:革命外交及废约外交(1923-1927 年)(在以俄为师的背景下,出兵北伐,相继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4.南京国民政府,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 (1)1928 年改订新约与关税自主。

 (2)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3)1942 年反法西斯同盟,1943 年废除“治外法权”(抗战时期的废约外交)。

 (4)1943 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

 (5)1945 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1945 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6 年《中美商约》等。

 三、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历程。包括:建国初期"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20 世纪七十年代外交大突破,改革开放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四、西方民族国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 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 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 (3)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背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②表现:个人忠诚于国家;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

 ③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主要内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担负负责任大国 四、西方民族国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 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民族认同观念兴起:15 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加强。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2)民族语言地位上升:

 (3)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背景: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②表现:个人忠诚于国家;各国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等。

 ③形成: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