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第2课,中华文化世界意义,教学设计--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精选文档)

第2课,中华文化世界意义,教学设计--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精选文档)

时间:2022-06-29 20: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课,中华文化世界意义,教学设计--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第2课,中华文化世界意义,教学设计--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精选文档)

 

  第 2 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 标 要 求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材分析: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的第 2 课,本课在前一课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内涵、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旨在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升华的;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学情分 析 :

 高二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对中外历史都有了大致了解。但学生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具体史实不够清晰,对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了解较少,无法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佛教文化传入与融合以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融合的具体史实,了解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2、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认识中华文化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影响,坚持在“论从史出”的原则基础上合理解释这些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通过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教学过程 :

  教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

 首先是佛教文化的传入,教师出示一则史料: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教师:这则史料记载了西汉末年(公元前 2 年),大月氏王的使 节伊存向当时的博士弟子景卢传授浮屠经的史实。浮屠为佛陀之异

 译,浮屠经即佛经。史料出自中国古代的正史《三国志》,其可信度非常高。可以证明佛教在西汉时期已经通过西域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据此可知,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但是在两汉

 时期,佛教因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影响不大。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人们渴望得到精神的慰藉(wèi jiè),投身宗教;加上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有意提倡,佛教逐渐盛行。伴随着佛教的盛行,佛教逐渐同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为了便于同学理解,我在这里引用了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会三教诗》: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 ——【南朝】萧衍(梁武帝)《会三教诗》梁武帝是南朝著名政治家,《会三教诗》首段自述少时学习周孔, 第二段讲中年之后开始观看道家典籍,第三段说晚年研究佛教,可以 佐证在这一时期,佛教逐渐同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融合。这也是佛教这一时期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出现了很多佛教的宗派,其中有中国化的宗派比如天台宗、华严宗也有来自印度的宗派比如法相宗,但是影响最大的是合乎中国理论和习惯的禅宗,禅宗的出现意味着佛教本土化。这里引用了汤用彤先生的观点:

 所以天台、华严那种中国化的佛教行不通,而来自印度的法相宗也行不通,只有禅宗可以流行下去。禅宗不仅合于中国的理论,而且合乎中国的习惯。当初禅宗本须坐禅,到后来连坐禅也免去了。由此也可见,凡是印度性质多的佛教终必衰落,而中国性质多的佛教渐趋兴盛。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印度性质多的佛教终必衰落,而中国性质多的佛教渐趋兴盛”反映出这一时期佛教本土化的完成。

 伴随着佛教本土化的完成,佛教在思想领域影响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宋明理学产生了。

 北方的华严、天台对宋元明思想的关系并不很大,而南方的禅宗则对宋元明文化思想关系很大,特别关于理论,虽然它对理学并非起直接的作用,但自另一面看,确是非常重要。

 ——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

 理学的出现,实现了儒学的再次复兴。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如何看待佛教中国化,在这里我们先来看一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佛教的中国化? 看法: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

 具包容性。

 (二)西方文化的传入与融合

 西方文化的传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是近代以来。教师讲述: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出示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17 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 380 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教师:耶稣会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他们的著述主要 是有关神学和宗教的内容,而科学仅仅是一种附带的手段。传教士传入中国的科技知识或技术是打了折扣的西学,而不是当时中国需要的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结交中国上流人士,并与中国学者合译了很多著作,传播西学。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时期西学的影响非常小?请结合下面的史料回答。

 材料二: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

 ——《清史稿·汤若望传》

 教师:这一时期传播西学的主体是西方的传教士,他们的主要目

 的是传播天主教;这一时期传播西学的主体是西方的传教士,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天主教; 中国对西学的排斥,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艰难;加上这一时期中国国力相对较强,导致西学在中国影响较小。

 教师: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是不了解的,中国社会对西学是排斥的,直到 1840 年前后才逐渐发生变化。1840 年前后,发生了什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的材料:

 1840 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19 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最早的是林则徐,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后来,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时,西学在中国不断传播,国内的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的社会制度较中国先进,开始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辛亥革命后,以陈独秀

 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只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是不够的,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

 过阅读材料和观察上表,很容易得出,近代以来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体由早期的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学习的内容由最初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西方的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伴随着中国战败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希望从西方找到挽救近代民族危机的密码,他们在中国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近代新式教育起步。

 下表是 1862-1880 年中国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从学堂出现的时间可以看出,新式学堂是伴随着洋务运动开始的,创办者大都是洋务派官员;从地点可以看出,新式学堂主要出现在沿海通商口岸,从新 式学堂的科目设置看,虽然它们并没有涉及西艺西政,但是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西学的传入与融合与近代的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密切联系。

 辛亥革命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领导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落到了中

 国共产党的肩上。

 教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 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觉醒人民大众,在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选择。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中华文化在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其他文明的发展。

 首先是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我们来看一下这三张字体的图片,这三张图片分别是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和越南的喃字,请同学们分析它们与汉字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三种文字,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国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是在汉字影响下出现的字体,这些文字的出现推动了当地文化的

 交流与发展。

 除了文字外,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社会治理、思想文化等领域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下面我们先阅读一则史料:

 材料:

 7 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 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 630 年, 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 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得出:日本、朝鲜在国家治理方面模仿的是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下面两幅图片:两张图片,一张是韩国首尔景福宫图片,一张是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朝鲜和日本在建筑方面也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日本的佛寺,讲到佛寺,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鉴真东渡,阅读下面的材料: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 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材料,我们可以得出,日本和 朝鲜在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10

 通过分析中华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东亚、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一同构成了以中国为主,包括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的东亚文化圈。

 刚刚我们系统讲解了西学的传入与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现在我们来学习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请大家先阅读下面的材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17 世纪和 18 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当时的中国甚至被欧洲推举为模范文明。除四大发明外,中华文化还在很多方面影响了欧洲,阅读下面的材料,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17-18 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制的启蒙思想家发对欧洲王权所 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1

 强调顺应自然“天道”,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华传统文...

推荐访问:第2课 中华文化世界意义 教学设计--统编版(2020)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中华文化 选择性 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