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悟理性之声+明责任担当-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悟理性之声+明责任担当-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

时间:2022-06-27 08: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悟理性之声+明责任担当-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供大家参考。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悟理性之声+明责任担当-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

 

  新教材语文研修班训练营

  专家引领 • 名校参与 • 名师共创

  悟理性 之声

 明责任担当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松滋一中

 欧阳玉莲

 陈春燕

 【单元解说】

 “倾听理性的声音”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第三个学习单元,本单元任务群旨在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同时,这一单元也是统编教材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此单元的学习背景是,学生通过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之道”,以及下册第一单元的“中华文明之光”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基于此,此单元的学习既是对之前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也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化茧成蝶般的蜕变,将更集中地训练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从而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习本单元,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本单元的教学,紧紧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将接触到一群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大写的人。无论是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还是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的王安石,或是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的杜牧,又或是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的苏洵,他们无一不是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义士。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之心。阅读这些作品,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提高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更是我们每一个即将长大成人,迈出高中校园的青年学子的必修课!

 阅读中国古代的这些论说性名篇和近期国际国内的时事评论,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时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文中是否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等等。通过“倾听理性的声音”系列教学活动,最终学会“发出理性的声音”。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作者,积累文化常识;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必备知识。

 (2)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议论性散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及现实针对性,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认清事物的本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和培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3)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会使用所学到的论证方法,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逻辑严密。

 (4)学习古代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及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情怀。

 2.学习内容 (1)阅读与鉴赏:阅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李斯《谏逐客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贾谊《过秦论》及国家外交部发言内容和热点时评等,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立场。侧重理解作品的现实针对性,评估作者观点论证的合理性,培养批判性阅读的习惯 (2)表达与交流:就不同文章的观点小组内展开讨论,孰是孰非?越讨论思路越清晰,观点越明确,以此提高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和深刻性。对社会现实中的某个热点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理性的观点。

 (3)梳理与探究:在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探究作者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思维,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和论证方法,探讨“发出理性声音”的方法。

  二、学习情境与任务

  1.学习情境 (1)内容情境: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学习之道”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中华文明之光”的学习。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领略了祖国的传统智慧,增强了文化自信,具备了一定的理性精神。但绝大多数高中生对于历史和现实中各种复杂的问题往往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理性的观点,对某些问题或现象的分析欠缺一定的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倾听理性的声音”任务群的学习将通过对古代议论名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情分析:本单元都是古文,古文阅读相比于古诗词、小说等来说,阅读难度增加。如对文言文特殊词汇、特殊句式是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的,古文阅读数量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古文阅读语感、对文意的理解,进而影响对文章主旨、文人精神的理解。仅就读懂层面来说,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古文学习是存在一定畏难心理的。

 2.任务框架

  课时安排:9 课时 使用说明:教师根据单元教学中的四项学习任务分梯度提前编制好导学案,根据课时安排和教学进度分时段让学生逐步完成,教师进行批阅,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对完成较好的进行积分激励,同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好详备。课堂教学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展示、点评和质疑,教师结合导学案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课代表最后作总结。

 任务一:

 理性之“ 诵 ” —— 阅读文本、涵咏韵味

 第 1—3 课时 活动 1 1:积累文化常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自主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四篇课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认识,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中预习案部分掌握相应的文化常识,课堂上直接进行展示和补充。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四位作者学生并不陌生,但关于“疏”“书”“赋”“论”文体常识需要学生识记。

 活动 2 2 :落实文言知识。学生通读课文,结合课本下面注解、手中资料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对文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做好标注,对难以理解的文言知识进行探讨,小组准备展示和质疑。

 提供学习支架:

 (1)重点掌握的是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一些词涉及较深的文化背景,如“九德”等,了解其内涵即可,不必深究或过多拓展。

 (2)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把握“词不离句”的原则,还有关联成语等,在语境中去理解分析再记忆。

 (3)不理解的词句包括:一是不理解词句翻译,二是直译尚可,不能理解背后深刻的含义。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词句。

 在小组内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小组合作分析解决,组内不能解决提交课代表,教师集中讨论解决。

 教师将重点词句和难以理解的语句提出,在全班交流讨论并解决。

 学生分类整理本课文言知识清单,教师检查后在全班展示优秀成果。

  活动 3 3:品味骈散韵味。这四篇课文骈散结合,语句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给人以音乐的美感。请你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比赛展示。

 设计诵读比赛环节,班级设立评委会,小组派出代表作为参赛员在班级集中展示,评委会进行评比。要求:评委和参赛同学,提前收集背景资料,创设诵读的情境,对课文的内容简明扼要的提炼总结。

  教师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师提前对评委会成员进行培训,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读准句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读出感情,以此感受祖国的传统文言魅力。诵读比赛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依旧存在的问题,从语音、语调、语速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整体指导,以期提高班级整体的朗读水平。

 活动 4 4:筛选文章观点。四篇课文都是议论性散文,请学生再次通读课文,分析归纳作者主要观点和文章所针对的具体问题,然后试比较分析四篇课文有哪些共同之处。

 作品 作者 主要观点 针对的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国论》 苏

 洵

  四篇课文的中心论点都很明确,学生容易找到。对四篇课文的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预设以下参考

 答案:

 (1)均为议论性文本,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出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

 (2)均借鉴引用历史事件,从历史中汲取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智慧。

 (3)均体现出古代士人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意识。

 (4)均为实用性文本,有奏疏,有书信,有辞赋,有政论,均是在一定场合为了特定目的、面向特定读者所写的文字。

 任务二:

 理性之“辨” —— 鉴赏内容、梳理方法

 第 4、5 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辨性表达与探究,探究以下问题,学习论证方式。

 活动 1:

 讽谏帝王,乃冒险之事。多少忠臣义士,尽忠直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但是魏征进的谏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试分析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论证逻辑以及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 明确:①论文逻辑

 ②《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用比喻推理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反面来论证。接下来,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然后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提出“积德义”的具体方法“十思”,实现“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活动 2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又是如何展开驳论的? 明确: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另外,本文的辩驳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首先,作者确立了“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然后,作者将对方的种种罪名,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最后,作者对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些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文章显得理直气壮、短小精悍。

 活动 3 3:《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三篇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朝代,虽然内容都与六国和秦有关,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请学生在通读三篇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异同之处。

 论点:人君当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快速筛选捕捉文章信息和鉴赏内容的能力。三篇文章的对比分析可以从文体、语言、内容、主旨、论证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有的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活动 4 4:经过学习鉴赏本单元四篇文章后,你在如何展开辩论说理方面有没有什么收获?可从论证方法、说理艺术等方面进行归纳。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对本任务学习群进行小结,系统归纳常见的论证方法和说理技巧。主要论证方法除了本任务群中所学习到的还有举例、归纳、演绎、因果论证等。平时写作文展开论证,首先要确定论点。有了论点,然后选择合适的论据。最后进行论证,论证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面向君王进谏,除了使用一定的论证方法还不够,还要注意地位的尊卑,语言的委婉通达,内容的合情合理,结构的严谨等等。

 任务三:

 理性之“美” —— 感悟情怀、塑造人格

 第 6、7 课时 活动 1 1:讽谏帝王,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却招来杀身之祸,作者魏征为什么要冒险进谏写下《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在梳理论证思路的基础上,归纳魏征劝谏的方法。搜集资料,历史上还有哪些尽忠进谏的事例。

 学生可以结合任务一中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进谏触怒帝王,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魏征这种大无畏的背后是对国家大业崇高责任的坚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私的家国情怀。当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命运之间抉择时,能够义无反顾地做出行动,这就是一种担当精神。

 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名人轶事:关龙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比干,殷商王室的重臣,忠君爱国,敢于直言劝谏,被称为“亘古忠臣”。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触怒夫差后被逼自杀,以死明志,下场凄惨。屈原,忠于朝廷,敢于进谏,不同流合污,最终被流放。

 活动 2 2:

 召开专题讨论会。情境任务: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一篇《书子美屏迹诗》,他把杜甫的《屏迹》诗二首抄了一遍,然后自称:“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有人问他:“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苏轼回应说,诗虽然是杜甫写的,但是他看此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诗也”,也就是说杜甫诗的每一个字都写到他心头了。经典在流传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进行隔空对话,产生心灵共鸣;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我们班将组织一次“经典永流传,与子共赏析”的专题讨论会,需结合本单元的课文选择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君子之风,和而不同”。感受文本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认真准备发言提纲,围绕“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这一话题,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遴选主持人,组织此次讨论。注意事先了解讨论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学生的发言要注意结合文本,从文本中寻找发言材料,不要离开文本泛泛讨论。

 活动 3 3. 召开一次辩论会。可选的议题有两个:其一,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司...

推荐访问: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悟理性之声+明责任担当-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下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 单元 备课 之声

猜你喜欢